?

河南民俗體育“獅子爬天橋”的當代價值初探

2016-12-15 09:28馬二浩岳澤軍
武術研究 2016年7期
關鍵詞:民俗體育當代價值

馬二浩+岳澤軍

摘 要:文章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下運用田野調查法、訪談法、文獻資料調研法對河南襄城縣民間民俗“獅子爬天橋”項目進行研究微探,就獅子爬天橋的淵源發展、表現形式、表現內容、價值功能等方面的藝術特色做研究探討,為進一步研究河南襄城民間民俗文化特色,確保民間民俗體育文化健康發展,加強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和保護提供資料參考。

關鍵詞:民俗體育 獅子爬天橋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7—0099—03

中國作為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擁有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和多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生態和悠久的農耕社會基礎,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間民俗體育。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全球化浪潮的到來以及西方體育的沖擊,中國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受到了嚴峻挑戰,有的傳統項目甚至正在消亡。加強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加快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研究,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中國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獅子爬天橋的淵源

獅子爬天橋現流行于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當地居民喜愛的民間節日慶祝項目。在元末明初時期,中原戰亂,山西百姓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詔令下遷往河南,隨之作為祈禱豐年、喜慶豐收、避兇趨吉的山西獅子舞也被移民傳進河南,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交匯磨合、認同融合,最后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襄城縣民俗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襄城縣獅子根據自身人文環境,融入了高空雜技和南派獅子的元素,形成在天橋上表演的獨特模式,逐步演變為今天的獅子爬天橋。規模最盛是在1991年元宵節時,獅子爬天橋項目應縣文化局之邀赴縣城演出,計有:四對大镲、四對大鐃、兩對小鑔、兩對小鐃、兩面大鑼、十二面小銅鑼、一面大鼓、四只銅號、龍旗四面、鳳旗四面、虎旗四面、彪旗四面、各色彩旗20面、大纛旗一面,還有參加各種演出獲贈的錦旗多不勝數。兩側壓繩人員(讓天橋繩緊繃,以利表演者上下)各為30人,參與演出人員逾百人。演出時,萬人空巷、人山人海、鞭炮齊鳴、鑼鼓喧天。這次的演出使群眾充分認識了民俗項目的魅力,為以后的發展提供了群眾基礎?,F在此項目以融入生活的多個層面,成為百姓喜慶賽會、逢年過節等民俗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獅子爬天橋項目現以被列為許昌市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2 獅子爬天橋的概況

2.1 形式上

獅子爬天橋器具主要是以天橋又叫老桿和方桌、沙繩以及獅頭和各種樂器組合而成,表演驚險、詼諧。天橋是用一桿原木制作而成,長約12米,有的天橋桿是栽在地面里的,有的天橋桿是用四根柱子搭的,更甚者天橋桿是直接放在地面上的,這無疑給項目增添了驚險和難度。橋頂置一方桌,與老桿固定相連,桌的南北兩邊分別有兩根粗大的沙繩相連做表演之用。老桿的四周再配以拇指粗細的沙繩固定,共有4根,以保天橋的穩定和平衡。

傳統上襄城縣的獅頭是由紙漿、漿糊和牛皮紙在模具上糊成的。獅子有圓大的獅頭,寬闊的面頰,配以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和一雙用木頭臠做的眼球,在大而深的眼眶里滾來滾去。這形象兼顧獅子威武雄壯的同時,更使得獅子活靈活現。獅頭上彩繪了卷曲的獅毛,又加以繪制蝙蝠(福的寓意)等吉祥圖案的裝飾,加強了對喜慶氛圍的渲染。襄城縣的獅子有文獅和武獅之分,通常紅漆打底的是武獅子,綠漆打底的是文獅子。地處中原的襄城縣獅子吸收南北特色精華,在傳統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將“文獅”與“武獅”的技藝精華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既表現了獅子的勇猛,又表現了耍獅人的智慧。

2.2 內容上

襄城縣獅子的題材內容涵蓋了當地人們物質上以及精神上的多方面,而現在流傳下來的多為表現祈福、喜慶的場面。隨著時代的變化,獅子爬天橋內容也有所發展變化,表演更精美,更能表現襄城的人文特色。獅子爬天橋是一個集體公共性活動,也是凝聚村民使村落之間加深聯系的紐帶。每年元宵節前后,村里長輩就會號召發起群眾參與,隨后在城鎮以及周邊村落演出。天橋架起,伴著由打擊樂(鑼、鼓、鐃、镲)輔之以吹奏樂(銅號)組成的鑼鼓,憨態可掬,手執拂塵,肩扛哨棒的“大頭和尚”首先登場。隨后兩只雄獅在“大頭和尚”和一名武士“劉秀”的引逗下,時而耀武揚威,時而伏地靜臥,時而抖毛抓癢,時而追逐嬉鬧,或做戲球、撲球、捉球之動作。而“大頭和尚”則擺動拂塵輕撫獅子,引領其中一只文獅爬上繩索,直攀橋頂。再往天橋上爬的過程中,由于獅子偷懶的“偷懶”,引發大頭和尚和獅子的互動“大戰”。大頭和尚用手中的拂塵抽打獅子,激怒了獅子獸性,用其后腿踢大頭和尚,大頭和尚順勢往下一躺,整個身子就懸在半空中,過程相當驚險刺激,但又不失詼諧幽默,使得場下觀眾在揪心大頭和尚安全以及贊賞其果敢的同時又歡聲四起。待文獅爬到天橋頂,大頭和尚惱火的用拂塵使勁抽打獅子,失手將其“打死”,大頭和尚情急之下又是抖手又是拍腦袋的竟念起咒語,喂其“仙藥”,獅子奇跡般的活了,大頭和尚是興高采烈,竟和獅子玩起了捉迷藏等游戲。緊接著武獅子在領獅郎“劉秀”繡球的導引下出場,繡球在“劉秀”手里以轉、拋等動作為號,引導獅子進行表演?!皠⑿恪北硌菡卟粌H要有膽識,還要有武功功底,在上橋的表演過程中,領獅郎“劉秀”手拿繡球,引領著武獅子,在半空中又翻跟頭又倒立。武獅子到橋頂后,“劉秀”手拿繡球引領著獅子,時而做金雞獨立,時而劈叉,時而踩樁。文武雙獅則輪流在頂上翻跳騰挪,做一番驚險表演。下橋時獅子是倒著下的,又驚險又刺激。下橋之后,獅子搖頭擺尾、打滾抖毛、立身致謝,表演才算結束。

2.3 價值功能上

獅子爬天橋產生于特定的生存空間,它表現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念,也從側面顯露出人們善良的愿望、美好的想法、審美的情趣、拼搏的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獅子爬天橋逐漸演變成現代一項集健身、娛樂于一體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群眾性民俗體育活動,因此,它的眾多價值也逐漸被呈現出來。

2.3.1 心理慰藉功能:心懷愿景,樂觀求存

處在社會下層的中國農民隨著生存環境的逐步惡化,有“更為依賴小傳統文化的心理需求”[1]。明清至解放前,中原地區就多處于戰亂之中,人民處于被統治或者壓迫之中,人們對動蕩的社會以及自然災害的發生有著深深地不安全感,因此,這一時期的民俗體育項目獅子爬天橋對人們的內心有著重要的慰藉作用。特納認為,儀式是一種“社會戲劇”,發展到儀式中心期,參與者的社會角色便消失了,他們之間的差異被暫時排除,成為一個共同的社區。到了結束階段,參與者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得以再次肯定,恢復日常生活的角色[2]。從獅子爬天橋流傳至今的這一儀式活動上來看,獅子爬天橋蘊含了當時人們不畏自然,敢于挑戰,對自然災害不滿的同時,又離不開大自然的矛盾心情,祈求風調雨順,向往人與自然和諧。

2.3.2 教育功能:加強村落認同感,促進和諧社會

本尼迪克特認為“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出生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3]。在早期中國傳統社會中,社區活動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由長輩以及父母言傳身教地傳遞著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早期的襄城縣村民也是如此,村民借助村落民俗進行自我感染教育,獅子爬天橋在此時就發揮著教育的重要作用。獅子爬天橋是大型集體活動,所需人力多數要求為年輕力壯的小伙,鼎盛時期一次參與人數逾百人,需要全村落人聯合起來一起參與,這對外可以彰顯村落人丁興旺、和諧互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村落之間平時分立的家家戶戶凝聚起來,強調村落門戶內部的團結和認同,更可以呼朋喚友、走親訪友的邀請他們參與進來,加強地域、村落之間的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

2.3.3 休閑娛樂功能:豐富大眾生活,促進全民健身

體育具有民俗文化性,現在的體育活動大多是西方體育,它們不能全部滿足中國人體育活動的情感需要,這種情況迫切需要國家體育部門倡導、宣傳、推廣和弘揚優秀的民俗體育文化[4]。首先,獅子爬天橋項目不僅是民間民俗體育項目,更是一種集體性、公共性的娛樂慶典活動,表演人員跟隨樂器節律,在高空中完成各種難度動作,對表演者的體力、毅力是一種鍛煉,這使得村民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就得到了身體的鍛煉,也給場下觀賞者帶來了愉悅,加強了人與人、村與村之間的聯系。獅子爬天橋不僅使人們身體上得到放松,同時,也可使人們精神上也得到慰藉,獅子爬天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取悅信封的神靈,以便得到神靈的庇護,大的角度講就是祈求村落社區昌盛,個人角度就是期望神靈給自己帶來好運與吉祥。民俗體育項目健身功能齊全,能滿足多人群生活健身的需求,為人們感受民俗文化、多彩生活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健身需求平臺。

2.3.4 社會功能:促進民間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的開發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對民間民俗體育資源進行的研究,將會大力促進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保護、挖掘和整理,為籌建民俗景點、博物館等提供文獻資料,促進異地、異族更多的游客全面地認識、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地域民俗文化,利于民間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2.3.5 經濟功能:增強文化交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現今獅子爬天橋表演者是有一定可見的經濟收入,比如商演以及政府的補助,但是不能維系一個團隊的運行,參演人員一般都是以務農為生,忙時務農,節日慶典時再組織表演,人員流動性較大。雖然獅子爬天橋的經濟現狀不容樂觀,但是隨著本地區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體育產業口徑的不斷增加和拓寬,民間民俗體育與旅游景區開發相結合的模式日益成熟,必定能夠促進本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帶動地方其他產業的經濟發展水平。獅子爬天橋在景區開展演出的同時也借機向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宣傳當地民俗文化,建立交流和了解的平臺,增強文化交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3 結語

襄城縣獅子爬天橋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現仍在當地深受群眾喜愛傳承,證明其獨特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是當地村落人民所接受的;其具有的心理慰藉價值、教育價值、社會價值、休閑娛樂價值、經濟價值是被認可和肯定的。對研究當地人文習俗以及對珍貴民間體育藝術挖掘、傳承方面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吉元,胡必亮.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128,214.

[2] 王銘銘.靈、象征與儀式:民間宗教的文化理解[A].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10

[3]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

[4] 陳莉.溫州龍舟民俗文化緣起、歷程及嬗變探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

On the Modern Value of Henan Ethnic Sport Lion Climbing Overbridge

Ma Erhao1 Yue Zejun2(1.Graduate Department of Wuhan Sport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2.Graudate Department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y field survey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literature method, studies Henan Folk "Lion Climbing Overpass” sport with micro-view, about the sport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port form, content, value, functions and its artistic feat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Henan Xiangcheng folk culture, ensu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folk sports culture.

Keywords:folk sports Lion Climbing Overpass modern value

猜你喜歡
民俗體育當代價值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意義結構”的重構是發展民俗體育的根本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