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因素及對策研究

2016-12-21 18:18董正海
青春歲月 2016年20期
關鍵詞:環境因素社會發展思想政治

【摘要】大學生是推動我國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源動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服務社會為社會進步增添動力的必要基礎。但是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躍進式發展,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也因之發生巨大改變。為了契合時代發展,本文透過分析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社會發展;思想政治;環境因素;對策

大學思政教學是培養高校學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由此觀之,做好大學思政教學工作,對高校學子思想道德建設大有助益,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與建設。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大學思政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全面提升教學實效性。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實現就應該契合時代的發展趨勢,抓住大學生認知特性,理清其信息收集、獲取渠道,實時進行思政教育,并及時矯治其存在的思想問題。除此之外,在大學思政教育中,我們首先需要立足與社會環境因素分析,充分認識社會環境對大學思政教學的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認清時代發展趨勢并做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一、影響大學思政教育的社會因素

通過研究顯示,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與以往思政教育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意見》指出:“我國大學思政教學,面對新形勢所表現出的適應性不足,存在諸多薄弱環節應當與時俱進做出改進”。由此可見,大學思政教育在新時期由于社會環境巨變,因此也受到很大制約,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筆者通過一定的研究分析,認為制約我國大學思政教育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社會轉型發展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發進程不斷推進,以及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環境和政治、文化、教育等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由于這樣的變化,導致我國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隨之發生巨變,傳統的思政教育策略,已經不能全面符合新時期大學思政教育,這主要歸咎于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從以往的經濟融合到如今的文化融合,我國已經向“國際化”發展目標邁開了步子,我國經濟也因此得到了大力發展。但是在世界文化的汲取融合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及傳統價值觀,正在受到嚴重的侵蝕,譬如我國“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逐漸被西方及時享樂的“超前意識”影響,這樣的現象在當代大學生中尤為嚴重。

其次,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雖然為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從某種角度上也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思政教學帶來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其一,大學教授由于平時對信息技術缺乏關注,因此也就導致其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出現脫節現象,因此也不能夠充分利用微信平臺的便利性。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限性,首先就應該對有關教師進行系統性的操作技能培養。其二,雖然信息技術能夠加強大學思政教學力度,但是如果不能掌握好分寸便容易使學生養成較強的依賴心理,使學生只求利用信息技術獲取思政信息及心理咨詢援助等幫助,不愿意回歸到課堂教學中。為了杜絕這樣的窘境的形成,管理人員應該拿捏好信息技術利用率,合理利用但絕不能濫用。其三,結合信息技術進行思政教學改革措施,現目前并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因此也沒有構建起合理的管理控制機制,導致信息技術的利用率不高。

最后,社會風氣功利化趨勢嚴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大學思政教學活動的開展。社會風氣功利化趨勢越發嚴重,這是我國發展進程中越發凸顯的矛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功利思想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我國民眾接受傳統優秀文化愿望不夠強烈,這也是我國思想道德水準下滑的原因。而社會功利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大學思政教育活動開展,首先功利化思想致使大學教育體系也隨之變得急功近利“文憑主義”思想嚴重,在教學實際中只圖完成學習任務不惜提升自我修養,大學思政教育因此掣肘。在大學教學功利化的同時,用人單位也養成了功利心態,在招聘過程中看重“文憑”但缺乏對思政素養的考核,這樣的用人機制在功利教育背景下,使得大學思政教學陷入雞肋處境。

二、促進我國大學思政教育的策略

建設特色校園文化:

校特色校園文化為大學生良好意識培養提供了優渥的環境,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由此可見無論是文化環境還是物質環境都對人們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偠灾?,校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學生良好思想政治意識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以此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做好特色文化建設,落實好大學思政教育實效性。

其一,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頭兵,同時也是特色校園文化的具體外顯。大學物質文化,主要是由校園建筑、公共設施、校園景觀等因素組成。為了契合大學思政教育,各個院校都應該做好物質文化建設,譬如做好校園思政宣傳標語,開展思政教育講座等。

其二,做好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它不僅包含了院校的辦學理念、精神追求、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等內容,同時也是規范學生行為的重要準繩,是建設校園精神文明的風向標,是校園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的來源。由此觀之,做好精神文化建設對大學思政教育也大有助益。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現目前互聯網平臺已然成為我國信息傳遞十分重要的媒介之一,依托互聯網傳遞信息具有快捷、高效的特性。因此在大學思政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譬如微信、微博)等平臺,及時更新有關知識及實時新聞等內容,而這類信息能夠快速傳遞到學生手中,加快了思政信息的傳遞速度,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微信平臺上發表的信息,對學生的心理動向進行有效的掌握,從而對學生的思想問題做針對性的矯治或引導。除此之外,通過建立“思政教育公眾號”更能夠擴大思政教學面,優化教學資源,全面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進程。一言以蔽之,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利用好信息技術進行大學思政教學具體重要意義,是契合時代發展的必要教學手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技術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些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大學思政教學活動開展。鑒于此因此思政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提供的便利渠道,加強師生間交流,促進思政教學的深入與發展,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樹立良好的思政教育新思路,促進思政教育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唐 ?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2.

[2] 張繼華. 新形勢下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對策探究[J]. 文教資料, 2013.

【作者簡介】

董正海(1983—),男,文學學士,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歡
環境因素社會發展思想政治
城市物流配送系統的環境因素影響評估
論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論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淺析統計數據質量
淺議公文與社會的發展
造成數學學困生的原因
如何創新文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問題探析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淺析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代價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