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討與研究

2016-12-21 14:03李鵬
青春歲月 2016年20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

【摘要】文章概述了國內外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以及遇到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今天與過去的溝通渠道;被看作是民族的精神紐帶,素有文化活化石之稱。然而,縱觀歷史有多少文明湮滅在歷史長河中。那些祖先創造出的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產每天都在消逝,這意味著一個民族、一段歷史、一種文明形態就此消失。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們必須嚴肅對待的重大課題。而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保存機構,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是其最基本和最古老的職能。因此,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常值得我們探討。

一、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1、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責

1975年國際圖聯將公共圖書館的基本社會職能歸納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信息、開發智力資源4個方面,其中保存文化遺產職能可以算是圖書館的一項最古老職能。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播與研究,是圖書館正視知識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必然選擇,也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職責。

2、有利于豐富圖書館館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多樣性的屬性,它蘊含了地方文獻所具有的經濟、科技和文化價值,能極大的豐富地方文化內涵,推動地方文化建設和相關產業經濟發展。圖書館可以通過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資源庫,形成不同歷史、地域、民族等的特色館藏。這樣不僅使這些珍貴資源得以永久保存,還極大的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3、有助于拓寬圖書館學知識的領域

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更鮮明的跨學科、跨領域的文化特征,因此,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需運用多門學科領域的知識,需要與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教育學、語言學、美學、藝術學、文獻學等學科進行交叉研究。這種交叉研究可以擴大圖書館學研究領域,開拓學術視野,增強圖書館學術研究的活力。

4、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以借鑒圖書館專業研究方法

圖書館作為保存人類文化的重要機構,具有科學組織,科學分類、科學研究各種文獻的經驗和方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研究等有很大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圖書館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所需的各種技術手段,將處于零散狀態、隱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進行概念化,顯示化、形式化的加工處理,使之成為可交流、可共享的知識產品。

二、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

1、國外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為了增加信息受眾與本民族、本地域文化遺產的接觸渠道,促進地域文化內涵在知識經濟中的發展與成長,世界各國開始將非物質文化資源數字化項目作為發展互聯網文化信息資源數量的主要策略。美國、法國以及歐盟其他國家的圖書館都已在本國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紛紛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積極的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與實踐工作;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記憶、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加利卡、歐盟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實施的內容創作啟動計劃、俄羅斯國立圖書館的俄羅斯記憶等,它們都為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

2、我國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我國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著手制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拉開了我國“非遺”保護的大幕。在政府的推動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并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目前,我國建立了閩南、徽州、四川羌族等10個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有520多座專題博物館,197座民俗博物館。全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我國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效率還比較低,有很大的不足,主要體現在:(1)保護形式與手段單一。很多圖書館僅僅以光盤、圖片、錄像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簡單的保護,數字化程度不高。專題數據庫建設有限,形式多以文字和圖片介紹為主,多媒體展示和數字手段未被充分發掘運用。(2)缺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人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復雜多樣,內涵豐富多彩,涉及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教育學、美學等,需要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來進行研究。這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一專多能。而實際情況則是人員結構單一,缺乏相關專業人才。(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由于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理解,長期以來,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記錄主要以紙質為載體的正統文獻為主。忽視了沒有形成文字而采用口口相傳的傳統知識文化遺產的保護,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未能進入主流文化范疇。

三、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1、利用圖書館的數字化資源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圖書館擁有信息加工、處理的專業人才,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和豐富的信息資源保護經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和后續的資料整理、數字化整理、保存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的數字化資源優勢,發揮多種信息保護技術特長,通過數字音頻與視頻技術、數字化數據庫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三維動態成像技術對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存檔保存。借助這些新技術手段不僅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研究這些活態的文化遺產,還能將所有的原始資料通過整理、加工、存儲,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長期保存,便于研究利用。

2、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中發揮圖書館科研優勢

隨著社會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許多文化遺產正面臨快速消失的危險。這就需要研究者通過深入的研究,使人們對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情況有全面的理解,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支持。相對于文化系統的其他部門和單位,圖書館在文化遺產的學術研究中有很大的優勢。圖書館擁有一批從事地方文獻研究的學者和專業人員,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可以的對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器指導作用。在一些圖書館,往往有一些對本地區民間文化較為熟悉的館員,可以組織他們與其他相關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協助有關部門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確認、立檔、記錄、整理。既可以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力量,同時還能提高圖書館員的學術研究能力。

3、發揮圖書館的教育職能

圖書館作為一個文化機構,開展社會教育是其固有的基本職能。正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展示?!币虼?,圖書館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有著義不容辭的職責。圖書館的展覽展示和社會教育功能可以成為向全社會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教育的重要手段。這種服務形式不僅可以借助圖書館對公眾的影響力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和保護,反過來也可以大大提升圖書館的文化底蘊。

四、結束語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當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關系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發展和偉大復興。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當中,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李鵬(1978—),男,江西會昌人,本科學歷,南昌大學圖書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圖書情報。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
圖書館
去圖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