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途徑

2016-12-23 17:58劉洪香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6年14期
關鍵詞:新途徑德育滲透語文教學

劉洪香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就需要語文教師挖掘文本的情感源、比較素材的不同點、拓寬寫作的視野域,通過語文的工具性、文學性來實現德育的思想性,切實做到寓道于文、潤物無聲。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111

葉圣陶先生曾言:“教學生讀書,為的是讓學生從所讀書中求得真道理”?!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蹦敲?,究竟應該怎樣把語文教學和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呢?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認識到:德育必須融入、滲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通過語文的工具性、文學性而實現德育的思想性,切實做到寓道于文、潤物無聲。

一、挖掘同一文本的情感源,點燃學生心中道德的火花

在平常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文本情感的開發。筆者認為:只有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源,才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教學。筆者的做法是:

1. 披文以入情,以情傳德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保▌③摹段男牡颀垺罚┛v觀選入初中語文教材古今中外各類體裁的文章,一篇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情感之豐富不勝枚舉。有的深蘊著作者的愛國愛民之情、有的抒發革命理想,有的議論生活真諦……無不寄寓著作者高尚的人格精神和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人類最豐富的情感寶藏,都是語文教師實施情感教學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只有把這些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通過各種手段動情地講授,注重情感的陶冶,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以此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及藝術修養。

2. 閱讀以動情,以情悟德

讀,可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品味出作品的韻味,受到熏陶和感染,進入作品,并和作品融在一起。這樣,自然就會接受吸收作品所承載的美好的、進步的道德觀念。

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強而又易懂的課文,如《濟南的冬天》《安塞腰鼓》等,教學時只需把課文的重點、難點稍加點撥,就可讓學生進行表情誦讀。因為對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對文章的多次誦讀中逐漸感悟到的?!皶x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有些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多次誦讀中自然會領會其意。這正如孟子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之外還它個激昂,委婉之處還它個委婉……”。通過誦讀,才能進入文境,“設身處地”,才能使自己的心聲與作者的心聲產生共鳴,才能更好地欣賞作品的動人情結,領略人物的品格、風采,感受藝術珍品的完美形象,領會文章深蘊的思想意義,這是某些講解所達不到的功效。

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應當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文字語言的能力,還應當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情操、健全心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學生制定了一個“閱讀周計劃”,周一為“古詩文賞析”;周三為“時文美文賞析”,周五為“名家名篇賞讀”,周六、周日為“自由閱讀”,并在周一通過一節課的時間進行閱讀交流。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在鑒別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不僅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開拓思維,而且能夠陶冶情操,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3. 賞析以激情,以情品道

文本是一座大寶山,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教師用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去賞析以激起學生心中的情感,讓學生自覺地領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內涵,使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文本中不少篇目的題目都是文章的眼睛和靈魂。在教學中,筆者就引導學生用富有詩請畫意的語言去揭示它的內涵,這樣既使學生深刻理解題目的含義、領會課文的主旨,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另外,教師也可以用形神畢現的語言去賞析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賞析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們這里所講的課文賞析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分析,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教師唱“獨角戲”。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抓住關鍵性的內容作磨刀石,讓學生去砥礪自己的思維,這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諸種思維能力,并且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

二、比較相關素材的不同點,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

毛澤東同志說過:“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比較分析,不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

如在教學中,筆者將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魯迅的《孔乙己》和俄國作家契訶夫的《變色龍》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分析這三篇文章的不同點,同學們經過分析,發現這三篇文章不僅在命題的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結構的安排、語言的應用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內容主題上也大不相同?!斗哆M中舉》表現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它將“讀書做官”這個美麗的蘋果高高吊起,使讀書人終身為之奮斗,到最后不但沒有得到要想得到的一切,連自己也成了一無是處的廢物。同為描寫知識分子的小說《孔乙已》,除了表現這一主題外,主要展示的是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自私的關系,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性和滅亡的必然性。短篇小說巨匠、諷刺大師契訶夫的《變色龍》表面上諷刺的是奧楚蔑洛夫這個小警官因咬人之狗的主人變化而不斷變其評價之語,雖難以自圓其說也要勉為其難的丑陋形象,深層揭露的是在專制社會中一個人的地位、權勢決定一切的丑惡現實。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分析,學生不僅了解了小說多種多樣的寫法、各種手法的靈活應用,而且提高了認識能力和思想品德修養。

三、拓寬學生寫作的視野域,引領學生享受道德的甜果

“文以載道”,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如果能夠拓寬學生寫作的視野,加強寫作對學生的德育滲透,這樣也能夠引領學生享受甜美的道德之果。筆者具體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以作文命題為引導

命題時,不論是全命題、半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話題作文,都要注意它的健康性、進步性、社會性,即要以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為主,引導學生向往光明,摒棄黑暗,追求進步,反對倒退;主張為國家、為集體、為他人,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倡導親善、和諧,抨擊仇恨動亂,張揚寬容平和,申斥睚眥必報……如此說并非排斥辯證真實,而是要在辯證真實中體現出光明性、正面性。如有一道作文題,是讓學生就羅列的一組貪污腐敗事例寫一篇文章,筆者就特意告訴學生說:“雖然材料上全是貪官污吏,但這些人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中畢竟是少數,認識到這一點,并在文章中用三兩筆表現出來,方能使文章立意全面、工穩妥當。

2. 以作文批改為契機

筆者在作文教學中非常重視批改的作用,并以此為契機,將德育融入其中。在作文批改過程中,筆者每兩周必有一次的面批時間,剛開始把學生叫到面前,好幾個學生總是顯得不耐煩,筆者就先對他們進行如何虛心聽講的教育。然后,再對學生作文中過激、偏頗的話語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并不厭其煩地勸說誘導,講明為什么要修改、為什么要這樣修改,而讓學生在不僅明白“當然”,而且明白“所以然”的過程中受到教育。還有在寫評語時針對學生整篇作文中表現出的思想認識、主題內容上的問題以商榷的口氣闡述自己的看法,以幫助他們辨別是非、提高認識、加強思想品德修養。

如有一學生在作文中針對現實社會拜金主義盛行,貪污腐化成風,世人過分貪圖享樂的現實,發出了“中國能否強盛”的疑問。就此,筆者在評語上寫道:“請觀看團結斗風雪的感人場面,請欣賞全國抗震救災的昂揚樂曲,請沐浴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醉人春風……艷陽天難免有一半片烏云,春天里也會有一半枝干枯的樹木,梅花盛開的漫天大雪里也會有不死的蒼蠅……”如此將思想品德教育和批改作文結合在一起,可謂是一箭雙雕,既糾正了作文的偏頗,又提升了德育水準。

3. 以作文講評為深化

批改是針對個別學生的,而講評是針對全班學生的,因此更為重要。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準備,除了講清作文技巧、形式等方面的問題外,更要講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啟發學生全面地、客觀地、辯證地看待問題,很好地認識世界是光明的、進步的一面。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德育像“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潤物細無聲”,我們教師可以去挖掘文本的情感源、比較相關素材的不同點、拓寬學生寫作的視野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畢生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馬來善.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4(11).

[2] 王玉霞.寓德育教育于中學語文教學八法[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4(2).

猜你喜歡
新途徑德育滲透語文教學
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意蘊
新聞傳播網絡化的新途徑研究
手機依賴影響下的高職學院學風建設新途徑
淺談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工作新途徑
選課機制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研究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研究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