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創高校家訪“互聯網+”新模式

2016-12-23 22:38徐萌任俊衡
青春歲月 2016年22期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

徐萌+任俊衡

【摘要】高校輔導員家訪是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連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與橋梁,是加強學生、家長、輔導員三者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紐帶。有效的家訪對學生的人格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以文化人”和“思想育人”的延伸。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傳統的家訪形式逐漸暴露其弊端,若不能結合當前新形勢,尋找新的方式手段,那么家訪最終將流于形式,難于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將家訪與互聯網相結合,開創高校家訪新局面。

【關鍵詞】高校家訪;互聯網+

高校輔導員家訪是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連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與橋梁,是加強學生、家長、輔導員三者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紐帶。有效的家訪對學生的人格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以文化人”和“思想育人”的延伸。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傳統的家訪形式逐漸暴露其弊端,若不能結合當前新形勢,尋找新的方式手段,那么家訪最終將流于形式,難于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將家訪與互聯網相結合,開創高校家訪新局面。

一、高校家訪的概念與目的

1、高校家訪的概念

高校家訪,是高校為了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聯系,通過運用各種交流方式,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情況,解決學生各類問題,形成教育合力而開展的訪問活動。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家訪架起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將兩者有機的結合,成為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2、高校家訪的目的與意義

首先,有效的家訪提供了家長與教師交流溝通的契機。大學不同于中小學,中小學就近擇校,大部分學生與學校的距離不會過大的超越于學校的距離,這就給教師與家長之間提供的交流的便利條件,而在高校中,學生來自于五湖四海,距離給交流溝通設置了屏障。家訪為有效的交流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通過家訪,教師能夠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在校表現情況,家長可以向教師介紹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家庭困難,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與生活環境。

其次,有效的家訪能夠直接地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在學習與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學生、學業困難學生,通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讓學生提升歸屬感、責任感、成就感,及時地解決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降低突發事件出現的概率,保證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并愉快地生活。

再次,有效的家訪增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任,有助于學生的日常管理。家訪的對象不應僅僅局限于困難學生,應覆蓋所有學生。對于優秀學生與普通學生也要進行有效的家訪。家訪使學生與教師,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建立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擺脫環境束縛,增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任,更加有助于學生的日常管理。

最后,有效的家訪能夠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程度,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提供陣地。家訪的過程并不僅僅是單純地了解受訪家庭,其終極目標是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家訪這個平臺,向其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培養方案與成才目標,幫助學校完成教育使命。

二、傳統家訪形式比較分析

傳統的家訪形式包括實地訪問與遠程訪問兩大類。所謂實地訪問即教師到達學生家中對其進行訪問與交談。此種方式比較傳統與直接。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能夠使教師掌握最直接的一手資料,通過對家庭環境的觀察與訪問,能夠幫助問題學生解決在學業與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但是此種方式又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首先,實地家訪往往受到經費與地域的限制。由于經費的不足,一般實地家訪都依照就近原則,選擇受訪家庭,這就大大降低了家訪的受眾面,只能在極個別學生中開展;其次,實地家訪往往給受訪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有些同學對于家訪還是抵觸的,認為家訪就是教師向家長“告狀”,所以從內心中是排斥的,內的排斥終會影響受訪效果;最后,實地家訪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內容,難以解決本質問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遠程家訪逐漸被眾多高校采用,通過電話訪問、短信訪問、電子郵件訪問、QQ群等方式對學生及家長進行信息的傳達與反饋。此種方式不再像實地家訪一樣受到時間、地點的制約,我們可以運用遠程家訪隨時對學生進行家訪,并且大大提升了家訪的受眾面,減少了空間障礙溝通的不便,能夠跨越異地求學空間障礙,最終形成家校教育的良性互動。但是遠程家訪模式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由于內容與形式的限制,使其缺乏系統的規劃性,僅僅是幾種方式的簡單運用,并未形成系統化的模式,不利于形成家訪的長效機制。

三、開創高校家訪“互聯網+”新模式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當今,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應用廣泛,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中,是當今教育領域的全新探索。以“互動式教學”理念為核心,實現一對一互動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同時還能夠有效強化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即時溝通。開辟“互聯網+家訪”新渠道,為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融合提供有效平臺。

1、建立家訪互聯網平臺,形成家訪長效機制

組建團隊,建立“互聯網+家訪”平臺,設計專門網站,完善木塊管理,將家訪主題與方式通過此平臺一一展現,并實現實時互動與信息反饋,形成家訪長效機制,超越時間、地域限制,將家訪滲透到學生日常。

2、完善家訪互聯網平臺模塊與內容,實現家校的實時互動

(1)模塊設計

實地家訪路線及信息反饋模塊:定期開展實地家訪,將實地家訪方案向全體學生公開,使學生深入了解家訪目的、內容、路線等,并將實地家訪過程全程展現(排除某些涉及個人隱私的重點環節),接納學生建議以及家訪邀請。

信息發布模塊:發布近期家訪主題、時政新聞、學院最新動態、學生發稿文章等。

咨詢模塊:開設咨詢模塊,在線解答學生以及家長的有關問題,包括職業生涯咨詢、學生事務咨詢、心理健康咨詢、學生發展咨詢等。

實時聊天室模塊:開設實時聊天室,實現家長、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的實時互動。

信箱模塊:設立家長信箱、教師信箱、學生信箱,注意保護個人隱私。

資源下載模塊:建立資源庫,包括名家訪談、科技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資源下載。

成績查詢:家長、教師可以輕松查詢學生學習成績,掌握最真實的成績數據。

(2)定期更換主題,選擇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家訪主題

家訪的內容不應該局限于訪貧問苦,家訪的對象也不僅僅是貧困學生以及問題學生。家訪應當與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當中。定期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通過信息發布模塊發布主題信息、活動方式及具體實施方案,利用咨詢模塊、實時聊天模塊以及信箱模塊進行互動交流,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與互動。

【參考文獻】

[1] 李 ?巖, 陳 ?利, 張 ?亮, 李 ?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訪的運用與思考[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5(06).

[2] 張 ?巖, 陸夢穎, 韓 ?鵬. 大學生適應性與手機互聯網依賴的關系研究[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5(10).

【作者簡介】

徐萌,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助教。

任俊衡,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學生。

猜你喜歡
互聯網+互聯網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