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的途徑及創新

2016-12-26 18:13張定坤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8期
關鍵詞:振興新常態創新

張定坤

摘要:在新常態下如何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更好地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在振興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在振興,走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是必由之路。既要借鑒國外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經驗,又要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自身情況,加強自主創新。加快政府的制度創新,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快速轉化。

關鍵詞:新常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8-000-02

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共同問題,所以這一國際性難題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過程中也是必然會遇到的。在世界上各國工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主要代表有美國的冰雪帶地區、德國魯爾地區、法國洛林地區、日本九州地區等世界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這些老工業基地在振興過程中,或大力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或發揮財政政策的重要作用,或加強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導支持與參與,或用產業集群來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或針對國有體制的改制,來優化國有體制的治理結構。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內涵與特帶

我國國內學者關于老工業基地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老工業基地一般是指我國于建國之初為改變舊經濟落后狀況,在“一五”期間集中人才物重點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建設區。①二是老工業基地在計劃經濟時期依靠國家投資建設形成的門類比較齊全,相對集中地工業城市,主要包括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哈爾濱、吉林、長春為中心),西北老工業基地(以西安為中心),西南老工業基地(以重慶為中心),華中老工業基地(以武漢為中心),以及上海老工業基地等。三是老工業基地是建國后國家在“一五”和“二五”期間為建成國家工業化體系而集中人物財投入在特定地區而形成的以重工業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結構的經濟基礎。四是老工業基地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形成的、對區域經濟及全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工業集群區域或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天津、沈陽、武漢、重慶、哈爾濱長春、吉林等城市。②五是老工業基地是那些在長期的工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區域經濟或全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工業集群或城市。六是老工業基地是那些在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主要是“一五”時期)所形成的對工業化起步產生過重要影響、門類比較齊全、相對集中的工業城市。

根據以上關于“老工業基地”的各類觀點,可以發現不同的主張重點集中在老工業基地形成的時間上,出現諸多時間表述,如新中國成立前、成立初期、一五時期、二五時期、三線建設時期以及計劃經濟時期等。但是也可看到在定義老工業基地時的共通之處,即老工業基地首先是在一定的區域和城市、城市群、城市帶的基礎上建立起起來的工業集群,其次在老工業基地的建立在影響上或意義上是對當地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的經濟都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中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做過巨大的貢獻。

老工業基地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在產業結構上,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絕數為重工或軍工業,主要包含采掘工業、重型機械制造業和兵器制造業等。其二是在所有制結構上,我國老工業基地是以國企為主,由國家財政直接投資建造,乃我國大中型國企、軍工企和老職工集聚之地。其三在城市的功能和經濟結構上,我國老工業基地初期是按工業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基地的要求來發展的。

二、東北老工業基地現狀分析

目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特征主要表現為:傳統產業比重過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技術和設備老化嚴重。經濟在全國的貢獻度已經明顯下降,1980年到2013年,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例從13.7%下降到9.6%。產業技術裝備水平落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技術裝備,大多處于淘汰階段。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提出要實行創新驅動戰略,來推動中國體制機制、動力結構、地區結構等全面深化改革,這正為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帶來了重大機遇。

首先,創新驅動戰略為老工業基地轉型帶來轉型新動力。主要表現為創新驅動戰略會激發老工業基地的企業和技術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促進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傳統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結合,即“互聯網+”,進而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提升傳統產業層次。通過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釋放市場主體無限的創新活力,進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為老工業基地的勞動者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領域。

其次,體制機制的改革激發出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新活力。主要表現為通過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等方式來將資源配置的決定權交給市場,進一步打破束縛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加速促進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激發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潛力,同時會深化國有經濟的改革。

再次,釋放內需潛力會為老工業基地的經濟增長帶來新空間。主要表現為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城市公共服務進出設施的建設會加快推進。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后,產業結構會加快轉型,內外開放會加速融合。

當然,老工業基地在面對經濟發展機遇的同時,還面臨發展中的挑戰。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的壓力、化解產能過剩的艱巨、要素來驅動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可持續、環境和民生問題、國企改革、就業壓力、地方財政困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三、東北老工業基地前期振興不良的原因分析

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國家區域經濟的重要板塊,從2003年國家實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該區域的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績,但是在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還是會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創新驅動不足。

(一)科技創新驅動不足

沒有打破高技術封鎖的壁壘,在高新技術方面存在缺失。在東北擁有工業產業的高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大多數掌握外國際公司手中,比如計算機的軟件和硬件的關鍵技術的80%都被外國公司掌握,而且國內所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質上是代工廠,并沒有核心技術,更沒有在國際上享有知名度的名牌產品。技術創新活動開展不夠,對技術引進嚴重依賴。東北老工業基地曾大規模改造技術,但是由于技術創新活動開展不夠,尤其是對引進的技術消化吸收地不充分,使得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并不顯著,甚至還影響了企業的效益。

(二)工程創新驅動不足

工程創新驅動是指人們在集成造物方面的創新,具體包括知識集成創新、技術集成創新、產業集成創新、環境集成創新等。③缺乏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在東北老工業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比較缺乏,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重點研究實驗室等研發平臺數量也比較少,作用發揮不充分。缺乏產業集成創新表現在重大基礎設施、綜合交通網絡、多元清潔能源體系的建設等方面。缺乏環境集成創新主要表現為東北老工業地區在加強生態建設、堅持以生態為主導的林業和林區經濟發展等方面未高度重視。

(三)產業創新驅動不足

產業創新驅動是通過產業創造和產業鏈延伸等裝新手段,對技術、人、物等施加普遍性的過程。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而言,是通過創新手段使產業獲得信息性、轉化性、盈利性、循環性、生態性等過程。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振興過程中,產業創新驅動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模性不足,在市場化資源配置,打破區域界限,培育培育具有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集團方面,成效并不是很顯著;二是盈利性不足,東北老工業基地很大程度上由于沒有很好地獲得科技價值;三是結構性不足,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過程中,在選擇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缺乏魄力,結構性比較差;四是轉化性不足,東北老工業基地由于難以促進自身創新成果產業化,關鍵技術得不到突破和集成,導致核心技術相對缺乏,轉化性不足。

四、對在新常態下東北振興的建議

(一)國外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經驗

國際上以德國的魯爾地區、法國的洛林地區、日本的北九州地區等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由于這些西方老工業基地在衰退上有一定共性,即產業結構往往比較單一,高度集中在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等傳統的產業,當市場飽和、資源短缺、成本上漲、技術制約等狀況出現時,傳統的主導產業就會出現衰退,地區經濟也會陷入困境。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老工業基地的衰退問題,就必須大力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需要以傳統工業為基礎發展新的主導產業。由于老工業基地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傳統工業占很大比例,不可能將這一部分全部拋棄,所以有效的做法就是在這些傳統產業的基礎上,來發展新的主導產業,可以在內部培育,也可以從外部引進,來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轉型與升級不僅僅是經濟產業的相互替代或困難企業的脫困發展,更重要的是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長期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政府在制定本地區的產業政策時,往往把著眼點放在優先發展國家要發展的產業上,往往帶來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同構。在選擇主導產業要綜合已有的產業基礎,保證其技術水準和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提高老工業基地產業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層次。

(二)加快政府制度創新,創新政府職能

要努力推行權利公開化,建立透明的政府。主要方式有建立專家咨詢制度,尤其是重大決策要實行公眾聽證;健全完善監督約束機制,積極推進社會生活法制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過多干預,把政府管理職能的著力點轉移到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以及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體制、政策、法律環境上來,營造一個富有競爭力的投資創業發展環境。建立政府應急管理機制,提升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防患東北老工業基地由于基礎設施維護、安全設施改造等方面的投入長期不足而存在的安全隱患于未然。規范政府的審批行為,把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作為提高政府運作效率,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形成規范的運行機制。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驅動

在新常態下再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應當大力度的推進科技創新,尤其是要將要素自主創新和提高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競爭力相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通過集成整合各類知識,依托當地的科技情報研究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由圖書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文獻傳送系統和樞紐化的文獻信息檢索系統組成的文獻信息共享網絡,同時建立老工業基地的大型科學儀器裝備協作共用網絡,來全面提高老工業基地的大型儀器裝備社會化水平,促進科技要素的集聚。④

(四)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大力推進產業創新驅動

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打破地區行業限制,推動企業的兼并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老工業基地企業改革重組。通過實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專項等產業創新手段,對制約傳統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研發示范先進適用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工藝,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基礎原材料產業技術水平。

(五)明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技術創新主體

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有助于實現科學、技術和經濟的有機結合,為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注入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想在新常態下實現再次振興,就要使企業成為真正的技術創新主體。需要改革內部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其次還需要加大研發類的投入,加強與高??蒲袡C構的合作,形成獨特的技術創新合作體系,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整體水平。企業與各類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彌補自身技術實力不足,降低技術創新風險;科研機構深入了解企業技術需求,組織技術攻關,有利于科研成果轉化。

注釋:

①張存禮.老工業基地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J].山東經濟.2003(5):33-37

②沈宏達.老工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J].理論界,2000(1)

③鄭文范,孫家成.論創新驅動與東北勞動業基地再振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24):41-44

④鄭文范.論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科技支撐體系[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2):99-101

參考文獻:

[1]新常態下老工業基地如何發力[N].中國經濟時報,2015,4,第002版.

[2]東北振興關鍵是做好”加減乘除”——訪國家發展改革委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周建平[N].中國改革報,2015,3,第001版.

[3]鄭文范,孫家成.論創新驅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24):41-44.

[4]張文匯.新常態下金融支持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策略[N].金融時報,2015,5,第010版.

[5]鄭文范.論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科技支撐體系[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2):99-101.

猜你喜歡
振興新常態創新
東北糧食物流發展研究
從供給側改革談東北機械工業振興
中菲談“振興”五大領域合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