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展對策研究

2016-12-27 00:19張艷美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9期
關鍵詞:大學生活動學生

張艷美

摘要: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高校的學生德育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是大學生接受教育、增長才干、施展才華和奉獻社會的有效途徑。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仍然有很多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特別是在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實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凸顯主要問題

1.實踐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內容針對性不強

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總體上還不夠理想,創新性不夠,少有突破。表現為形式陳舊、單一,內容蒼白、單調,走過場,效果不明顯等,不能給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從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來看,很多實踐活動并不能真正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出現了高校在活動設計與社會現實需求之間的脫節,造成了“兩張皮”的現象發生。

2.學生參與面不夠廣泛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主要是學校安排的專業實習環節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自己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學校安排的專業實習教學都是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內,其他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少數大學生才有機會參加。學生受益面過窄,只重視點而忽視面。

3.學生主動性發揮不夠充分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因而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使之積極參與。但目前,學校與教師對學生應在社會實踐中做主人的意識缺乏,引導力度不足,總以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應該更多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等待學校和老師安排差不多了,才安排大學生參與進來,組織者在活動開展之前就已把詳細方案交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只是讓大學生被動的參與。許多學生把實踐活動當成一項任務完成,因此,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難題的機會少,得到的鍛煉也就少。

4.部分學校對大學生實踐的必要性認識不到位

高校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客觀資源的投入和主觀思想的重視直接影響社會實踐工作的狀況。當前,部分高校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認識不夠,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只是思想教育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獨立的課程,因而沒有充分重視,沒有擺上學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更沒有切實抓緊、抓好,沒有實際的獎懲措施,激發和調動不起學校和大學生全面參與的積極性。

5. 大學生實踐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完善

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已經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但整個社會的認同度并不高。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社會實踐的直接參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學生,但社會也有義務為這些未來的社會成員提供學習的平臺,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后能迅速地融入社會,為社會創造財富、貢獻能力。但是現階段,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都未能深入地認識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巨大作用及對社會發展的深遠意義,對大學生實踐關注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或表面上,不能深入下去, 致使社會實踐活動多流于形式。

6.缺少良好的運作機制、保障機制和科學的管理制度

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缺乏良好的運作機制,很多高校在進行社會實踐方面,處于一種零散的狀態,缺乏統一的規劃,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組織、規范化程度較低。一些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常常存在團委、學生處、院系等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問題, 缺乏統一的協調和指導,組織形式不夠靈活,組織管理不夠系統全面。不能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安排實踐活動。

二、深化與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策

1.提高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的認識

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知國情、社情、民情和理解、運用、升華理論的活動。大學生一直從一個校門到另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較少,對國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對環境和社會的適應能力還較差,容易片面地認識問題、思想很不成熟。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主要是更多地了解社會、改造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并從中獲得真知,增長才干,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傊?,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建立統籌協調的組織領導機制

社會實踐是一門特殊課程,是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書本與實踐的有機結合1。在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為保障實踐主體的廣泛參與,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與企業和地方合作,同時爭取政府的支持,確保社會實踐的有序進行,高校要建立統籌性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社會實踐的開展與建設問題。高校要成立統籌性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使其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常設機構,而非臨時建立的組織,全面負責社會實踐活動的有關工作。

3. 創新大學生的實踐模式

(1)以校園為載體,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大學校園既是大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生活、娛樂、交際、成長、自我展現的重要舞臺,蘊藏著豐富的社會實踐資源。在就業壓力和外部實習資源匱乏的環境下,校園應該也可以被開發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提高大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以學校為載體的社會實踐主要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一方面加強社團建設,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參與社團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能擴大人際交往、鍛煉社會活動能力,而且培養、鍛煉、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2。另一方面發揮大學生“三自”教育功能,增強實踐參與主動性。例如:建立學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員會、學生伙食管理委員會、學生圖書管理委員會、校園文明崗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構或組織。再一方面,大學生可以組織自己的服務機構(創業、交際服務等)。還可以自發組織的各種競賽及娛樂活動,培養領導、組織、協調等綜合能力。

(2) 創新實踐模式,堅持效益優先

一是積極組織嘗試市場化運作機制。本著“雙向受益、互利互惠”的工作理念,加強學校與地方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拓展社會實踐平臺,豐富社會實踐內容。探索以項目合作、服務外包、簽訂協議等為主要形式的有償社會實踐,逐步建立社會實踐的市場化運作機制。二是推行社會實踐立項運作。建立社會實踐項目招標制度,通過學生組隊競標和個人競標的方式開展項目立項,對有特色、有創意、出成果的實踐項目在資金、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最大限度地優化實踐資源配置,增強管理效能,推進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提升社會實踐成效。

4. 健全保障機制

(l)資金保障方面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費方面,學校應專門撥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并按時足額發放,切實保證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經費來源主要是靠教育經費撥款,這一部分比較穩定,但目前來看單純依靠某一方的力量解決是不現實的,只有從多方面開拓渠道,尋求支持,注重實效,服務社會,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要積極吸納社會資源,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機制。

(2)制度保障方面

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加強制度建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持續穩定深入開展,也便于學校進行宏觀協調,規范管理。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黨的建設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措施,建立社會實踐專項經費;要建立防御性的安全保障措施,規避風險,加強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因此,高校要不斷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相應政策和制度,從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要求、形式內容、方法途徑、成績考評、時間要求、獎勵辦法、工作量計算、組織領導及有關政策都應做出明確規定,使活動有章可循,實現運行程序的規范化。

5.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和評價

建立規范、完善的社會實踐監控和考評制度,對社會實踐進行質量、活動經費、安全等方面監控,根據監控情況對大學生和帶隊教師和指導教師進行科學、合理、公平的考評,以避免社會實踐活動的盲目性和無拘束性,是很有必要的。要建立質量監控和考評制度,社會實踐活動應當與學生學分掛鉤,規定一定的學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績作為實踐課的成績,記入學生成績檔案,把社會實踐真正作為一門課程來抓,不完成者不能畢業;同時成立相應的實質性機構,負責這項工作的全程運作。通過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對社會實踐的過程、效果、參與人員的表現、取得的成果進行科學的質和量的考評分析,促進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化和完善。避免由于評價方法的老套單一,缺乏激勵性,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包楓嬌,淺議大學生深化實踐活動長效機制的構建,新希望論文網,2011.2.16

[2]陳家才,景志明,加強學生社會實踐,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西昌學院報,2008.6

猜你喜歡
大學生活動學生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趕不走的學生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大學生之歌
學生寫話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