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原因與對策探究

2017-01-04 08:00潘妍
中國集體經濟 2017年1期
關鍵詞:對外投資產能過剩

潘妍

摘要: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威脅經濟質量和經濟增速的重要阻礙,文中首先分析了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包括對國有企業的過度行政干預、對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扶持、地方保護主義形成的市場分割以及對抗金融危機的刺激政策等,然后提出化解產能過剩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產業合理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促進經濟由“量變”到“質變”的升級等,基于此,提出了化解產能過剩的對策,包括利用“一帶一路”,實現對外投資;抓住市場機遇,力促企業轉型;完善官員評價體制,注重經濟發展質量;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等。

關鍵詞:產能過剩;對外投資;市場決定性作用

一、引言

在當前階段,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在轉型中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產能過剩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產能過剩是指某一行業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能力遠遠大于市場的需求能力,存在很強的潛在市場過剩的現象。產能過剩與產品過剩的內涵有所不同,首先,二者的考察對象不同,產品過剩更多地側重考察市場上包括消費品與生產資料在內的產品相對于市場消費能力的飽和度 ,而產能過剩則主要以產品的生產能力作為考察對象,生產能力是反映企業所擁有的加工能力的一個技術參數,與生產過程中的固定資產數量質量、組織技術條件有很大關聯,其次,二者對經濟的影響力大小不同,產品過剩對經濟造成的危害從總體上看是一種已經轉化為現實的危害,而產能過剩對經濟造成的危害不僅具有現實性、更具有潛在性,這種潛在性所造成的最終后果可能比產品過剩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當前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的行業有鋼鐵、水泥、煤化工、多晶硅、風電制造、平行玻璃等,產能過剩問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制約作用,處于產能過剩性行業的企業產品滯銷,利潤下降,甚至一些企業倒閉,還有的淪為“僵尸企業”,從而產生了失業問題,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本文就深入研究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

二、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原因

要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原因,總結來看,主要原因如下:

(一)對國有企業的過度行政干預

目前產能過剩問題主要發生在國有企業,比如鋼鐵和煤炭等產業,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對國有企業的干預,地方政府為了促進本地經濟發展,致力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大力支持和投資相關領域,導致相關的國企規模越來越大,生產能力越來越強,最終超過市場需求。由于國有企業的特點,以及對員工的保障要求,不能隨意裁員或倒閉,導致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的靈活性不足,產能過剩問題愈發嚴重,典型表現就是存在大量低效率、甚至負增長的“僵尸企業”。

(二)對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扶持

長期以來,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一方面是作為欠發達國家利用后發優勢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在官員升遷機制中GDP錦標賽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以GDP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中,發展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更有利于地方政府官員升遷,所以對其進行了扶持,長期的扶持是對市場的一種扭曲。

(三)地方保護主義形成的市場分割

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在一些行業中形成市場分割,這就導致每個細分市場中都只關注自己的市場信息,在進行不斷的生產過程中,最終每個細分市場都出現產能過剩,導致全面的產能過剩的出現。如果不是市場分割,則不同區域的企業之間會有競爭,就不會有過多的企業扎堆到某一行業,也就不會在短期內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四)對抗金融危機的刺激政策

2008~2009年從美國起源的次貸危機席卷全球,最終形成了災難性的金融危機,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今天,各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中國也是如此。為了對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出臺了四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本計劃通過大量的財政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以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現在看來,這確實幫助中國平穩度過了金融危機的難關,但是也埋下了產能過剩的隱患,因為過度的財政刺激是對市場的一種扭曲,導致市場價格不能很充分地反映供求信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資源配置,從而產生產能過?,F象。比如煤炭、鋼鐵行業等就是這樣的情況。

三、化解產能過剩的意義

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威脅中國經濟的巨大阻礙,在當前背景下,化解產能過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

化解產能過剩,可把閑置或低效的生產要素轉移出去,比如勞動力、資金、土地等,流向更加有效率的部門,從而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使用價值,這一方面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資源的充裕度,從而降低要素價格,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

(二)有利于產業合理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化解產能過剩,有利于淘汰落后的產能,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到更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中來。目前產能過剩集中在傳統制造業以及與房地產業相關的行業中,通過化解產能過剩,降低這兩大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從而將更多的資源用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這將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有利于促進經濟由“量變”到“質變”的升級

化解產能過剩,不僅能減少過剩行業的產品生產量,而且可以讓企業投入更多的精力與資源到產品研發中,從而提升產品質量,這對于社會創新有著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企業會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尋求轉型,包括產品和商業模式的轉型,這也將有利于整個經濟質量的提升。

四、化解產能過剩的對策

產能過剩問題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阻礙,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從當前來看,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主要對策有:

(一)利用“一帶一路”,實現對外投資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習近平分別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的,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耙粠б宦贰敝荚诩訌娭袊c東南亞、中亞、西亞和歐洲等地的聯系,包括貿易和投資往來,其中對外投資是主要方面。我國產能過剩行業可以利用“一帶一路”,將過剩的生產能力投資到國外,既可以緩解我國過剩的產能,又能發展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有利于促進雙方的經濟增長和政治上的友好關系。

(二)抓住市場機遇,力促企業轉型

很多產能過剩的企業是國有企業,沒法直接倒閉,因為這關系到國企職工安置的問題,但是可以進行轉型,包括產品轉型和商業模式轉型,產品轉型就是指經營的產品或服務質量提高、范圍拓展、多角經營或直接轉變業務類型。商業模式轉型是指經營的手段和方式的創新,比如現在的“互聯網+”等。通過轉型,企業可以獲得更大的競爭力和市場范圍。

(三)完善官員評價體制,注重經濟發展質量

官員評價體制具有導向作用,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的行為。產能過剩問題與地方政府評價體制的不完善密切相關,不僅要追求經濟發展速度,也要考慮經濟發展質量,要量化經濟發展質量,并引入考核機制中。過去的GDP錦標賽機制已經逐漸被批判和否決,我們越來越關注環境、民生、醫療、可持續發展等,經濟結構直接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性,應該納入評價機制中來。

(四)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產能過剩問題與政府的行政干預密切相關,為了化解產能過剩,必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由政府主導型的經濟模式向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模式轉變。政府要“簡政放權”,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同時強化自身的服務職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信息,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決策。

參考文獻:

[1]王志偉.產品過剩、產能過剩與經濟結構調整[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05).

[2]杜傳忠.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J].理論學習,2014(02).

[3]周業樑,盛文軍.轉軌時期我國產能過剩的成因解析及政策選擇[J].金融研究,2007(02).

[4]于立,張杰.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本成因與出路:非市場因素及其三步走戰略[J].產業經濟,2014(02).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猜你喜歡
對外投資產能過剩
創造與替代:對外投資與本地就業關系研究
當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因探究
邁過海外風險
機械制造業如何應對產能過剩危機
中國僵尸企業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研究
煤炭行業的現狀、挑戰與機遇分析
企業對外投資與跨國經營問題研究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發展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