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創業型大學的改革發展及其啟示

2017-01-09 22:01吳亮
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
關鍵詞:創業教育德國

吳亮

摘要:在高等教育財政緊縮以及知識經濟來臨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型大學向創業型大學的轉型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是歐洲轉型最成功的創業型大學,已經超越克拉克的“歐洲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架構”。其成功之處在于:獲得國家創新系統、“生存-學術創業計劃(EXIST計劃)的支持、良好的高校創業文化、高校管理體制的企業化改革、提供全方位與跨領域的創業協助、實施人才制度改革等。

關鍵詞:德國;創業型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創業教育

當前,創業思維為大學注入了新的生命。研究型大學向“創業型大學”(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轉型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股新潮流。聯合國教科文機構(UNESCO)在1998年《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報告中強調:“高等教育應當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基本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痹诖吮尘跋?,如何應對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培育創業人才成為高等教育體系追求的目標。對歐洲創業型大學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伯頓·克拉克。他在1998年《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轉型的途徑》中歸納出“歐洲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架構”:加強的駕馭核心、拓展的發展外圍、多元化的資助基地、激活的學術心臟、整合的創業文化。[1]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簡稱TUM)是研究型大學朝向創業型大學轉型的成功典范,并發展成為歐洲標桿性的創業型大學。2006年和2012年,慕尼黑工業大學憑借其創業型大學的理念,入選德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精英大學”,并定位為“TUM創業型大學”。

創業需要大學具備良師、資金和眼光。我國也在積極發展高校創業教育,但是高等教育部門在發展策略、組織體制、人才培育上尚未完全建立起適應創業的機制,從創新到創業的銜接機制存在缺失,高校創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2]本研究擬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轉型過程為研究樣本,探討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策略與運行機制,以便為我國的制度完善提供借鑒。

一、慕尼黑工業大學進行創業型大學轉型的背景

在知識經濟和產業需求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的功能從傳播知識轉變為創造知識、服務社會。創業型大學是第二次學院革命的產物,它賦予大學“研究”更多元的角色,以知識創新和人才培育來統合、擴展和深化大學的教學、科研和服務職能。[3]與傳統的研究型大學專注于學術精神不同,創業型大學采取市場化模式,融學術文化與創業文化于一體,將學術創新研發的能量引入產業界,協助企業提高競爭力,同時也為學校的研究創造社會價值,達到產學雙贏的局面。

與美國大學重創業增收的實用主義傾向相比,歐洲的大學傳統上側重于教學研究,不太接受大學的商業化發展。然而,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經濟危機導致高等教育財政預算削減、新自由主義市場化運動興起,歐洲大學普遍面臨著外部社會的超量需求,以及學校內部資源匱乏的雙重困難。[4]外在環境的壓力使歐洲的大學走上創業型大學的轉型之路。高校不斷增強教學、科研與服務的創新經營,開拓多元化的籌資渠道。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例,其轉型的背景大致如下。

第一,德國國家創新體系是德國高校進行創業型大學轉型的核心支持力量。德國作為“工業母國”,在應用技術的研發與教育方面享譽全世界。根據英國《經濟學家》的統計,德國2009—2013年的創新指數為9.94,位居全球第四,僅次于日本、瑞士、芬蘭。在伯頓·克拉克提出的“官產學三螺旋”創新創業模式中,政府、企業、研究資助機構等創新主體與高校相互交織,塑造出良好的創新市場氛圍,使德國成為“軟性經濟創意”的標桿國家。[5]就政府的引導而言,聯邦教育部、經濟與科技部、勞動部共同改善創新氛圍和推廣創新精神,推動產學研合作網絡與信息交流平臺,營造良好的技術轉移環境。就研究資助機構而言,德國研究協會(DFG)作為官方組織引導高校與產業界之間的基礎研究合作,對相關的研究提供財政支持、人員培訓和部門合作。德國聯邦工業合作研究會(AiF)作為民間非營利組織,資助高校與中小企業的研發合作與技術交流。就企業的支援而言,西門子、保時捷、奔馳、蔡司等技術創新型企業是支撐德國高校創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實習機會,幫助高校培育實用人才,分享技術知識。

第二,良好的高校創業文化是德國高校進行創業型大學轉型的基礎。1974年科隆大學開設了德國歷史上首個大學創業教育課程。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德國很多高校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的有效結合,積極設置創業課程。至1996年共有106種創業課程,其中研究型大學占58%,??拼髮W占42%。1998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HRK)正式提出要使德國高等教育成為“創業者熔爐”的口號,大力推動高校創業教育,拉近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距離??傮w而言,德國高校以塑造創業文化、培養創業精神為基礎,通過創業教育教授學生們必備的知識技能,并給予其創業支持。

第三,“生存-學術創業計劃”(EXIST計劃)是德國高校進行創業型大學轉型的有力推手。該計劃屬于“德國高科技戰略”的一部分,并由“歐洲社會基金會”、“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學會”(FHG)支持和贊助。[6]德國之所以要推出EXIST計劃,一是為高校及科研機構注入企業精神,改善創業氛圍和推廣創業精神,培養有潛力的創業人才;二是激發企業投身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動力,由政府協助企業吸收高校的科技創新成果,扶持以知識為基礎的初創公司。EXIST計劃包括如下內容。

一是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如幫助高校進行研發規劃和科技中介服務,尋找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技術成果,幫助企業提高技術吸納和轉化能力。又如“德國提升大學創業能力研究協會”(FGF)建立產業研究信息交流平臺——“FGF在線”,全方位提供有關產業研究、創業計劃、創業教授招聘、商業競賽活動等資訊。

二是資助和培育高校有潛力的年輕創業者。如2000年EXIST計劃創設了“種子基金計劃”(EXIST-SEED),為大學師生提供“EXIST創業者獎學金”(EGS)等創業資金支持,由導師指導其創辦企業,訓練其專業知識技能、溝通能力、商業敏感性。又如德國政府推出“學子企業家訓練計劃”,企業向大學生組成的小型創業團隊提供實際產品或者服務,學生可以借此熟悉企業的創設和運作。再如“德國提升大學創業能力研究協會”(FGF)從1997年起定期舉辦“創業年會論壇”,針對“國際創業教育和訓練”主題舉辦系列學術會議,每兩年評選出高校創業研究領域的優秀論文獎。

三是在高校培養創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如2010年EXIST計劃設立“EXIST-創業文化-創業大學”計劃,通過評選“創業大學”,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創業文化培育。截至2013年底,全德國共有包括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內的十所大學入圍該計劃。

四是建立創業教授制度?!暗聡嵘髮W創業能力研究協會”(FGF)從1998年起在各大學推動創業教授制度,截至2014年德國高等教育機構有110多位教職工被企業聘為創業教授。他們受到企業的資助,為產業界培養優秀的科技人才。

二、慕尼黑工業大學進行創業型大學轉型的路徑

在德國應用技術教育體系中,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簡稱TUM)是研究型大學朝向創業型大學轉型的成功典范,并發展成為歐洲標桿性的創業型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是歐洲五大“頂尖理工大學”之一,在生物醫藥、物理和化學方面優勢突出,歷年共有13位諾貝爾獎得主。在2013年“德國科學基金聯合會”發表的“創業雷達”調查中,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創業融入、創業敏感度、創業支持和創業活動等四大領域高居榜首,其下屬的產業研究中心被譽為全歐洲最強的創業研究單位。

從1998年起,慕尼黑工業大學啟動創業型大學的轉型,這些改革奠定了建設創業型大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該校以德國第一期“大學卓越創新計劃”為契機,于2006年成功躋身“精英大學”行列。2012年,該校繼續以創業型大學為旗幟,通過第二期“大學卓越創新計劃”,進一步深化其創業教育的改革理念??傮w而言,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轉型發展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一)起始階段(1998—2006年)

這一階段的改革重點是高校管理機構的企業化重組。從組織形態的角度來看,創業型大學是介于傳統的研究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特殊教育機構。它一方面有著高等教育機構的傳統組織文化,以學術知識作為核心,另一方面也具備企業組織的部分特征。從1998年起,慕尼黑工業大學秉持企業化經營的理念重組管理機構。

1.建立以分權制為核心的現代管理組織,即在管理決策機構與監督機構之間形成分權制衡。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環就是協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慕尼黑工業大學引入巴伐利亞州高等教育法中的“實驗條款”,在大學章程中建立以“分權制”為核心的企業式管理架構。[7]其中,13個學院是大學的基本單位,整合型研究中心引領跨領域的尖端研究。管理決策機構為“大學管理理事會”,由正副校長、行政總長、信息資訊總管組成。監督機構為“咨詢委員會”,負責向大學管理理事會提出監督建議并協助其履行職務。管理決策機構與監督機構之間形成了分權制衡的關系。

2.引入企業管理模式,鞏固管理核心。如2001年任命信息資訊總管(CIO),負責制定信息化政策、標準和實施程序,統一領導學校內部的信息系統,保障產學研合作的信息溝通。又如在德國高校中率先引入SAPR/3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有效整合資源,支持研究人員開發有創新性、市場價值的研究項目。

3.注重員工的培訓和績效管理。該校打破鐵飯碗,將大部分管理層面的永久位置改成有聘期限制的合同制崗位。行政人員若有創新思想和突出績效,就能在入職五年內得到永久職位。行政人員實行輪崗制,該校借此激發行政人員的潛能。

4.學術管理權力下放。慕尼黑工業大學采取人性化、開放化的管理模式,協調和平衡行政權與學術權之間的關系,將學術權力下放到系所和研究中心。這種管理模式消除了大學固有的弊端。管理原則上注意團隊合作、輪流領導、激勵同伴和相互扶持。

5.建立衍生性創業實體。如在1998年成立從事技術轉移、管理和咨詢服務的TUM高科技公司;又如在2002年成立“科技與產業培訓中心”(GATE)與“創新與生物科技孵化器”(IZB),2006年成立“研究與技術轉移辦公室”,積極與產業界合作。

(二)轉型階段(2006—2011年)

2006年慕尼黑工業大學以第一期“大學卓越創新計劃”(2006—2011年)為契機,提出“未來構想方案”,朝向創業型大學的目標邁進。在“未來構想方案”中,慕尼黑工業大學秉持改革精神,將創業型大學的理念與發展尖端研究的目標相結合,著力推進跨領域研究??珙I域研究對以學科為單位的傳統組織模式提出挑戰,因而產生了組織改革的需求。同時為了支持跨領域研究,該校還采取了多元化籌資、人性化管理等改革措施。

1.強化跨領域的研究合作。學術研究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與基礎。慕尼黑工業大學以自然科學、工程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等優勢學科為基礎,匯聚學界與工業界的研究人員,搭建起跨領域的尖端研究平臺。

(1)慕尼黑工業大學從2005年起,陸續成立了高等研究院(LAS)、國際科學與工程研究院(IGSSE)、慕尼黑工程學院(MSE),旨在打破門派分割帶來的學術封閉狀態,為學生提供多個跨學科、國際化的研究和學習平臺。[8]研究聚焦于人類社會面臨的能源、氣候、環境、健康和食品、通信等挑戰,實施跨學科、企業式的研究解決方案。該校希望借此激發教師和學生跨越理科思維和工科思維的鴻溝,實現理工均衡發展。

(2)開設“大學MTNT定向課程”,為學生提供數學、信息、科學和科技四個學科的專業學習,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參觀實驗室、與畢業生和企業代表交流,親身了解不同學科的特色和就業情況,提高學習興趣和跨學科視野。

(3)成立“慕尼黑社會科技中心”(MCTS),關注人類社會發展和探索科學的人文面向,如科學研究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學術界和大眾溝通等,努力實現科學和人文的交融。學生能將社會需求視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創造出有益于社會的創新研究成果。

2.創設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是創業型大學發展建設的動力,慕尼黑工業大學積極拓展學校研究和創新經費的來源。以2013年為例,該校獲得來自政府外的資金高達74%。其中,在國家創新系統中扮演資助者角色的德國研究協會(DFG)的資助占27%,企業資助占16%,校友資助占11%。為了激勵教授爭取社會資金,該校于2007年引進“教職工績效獎金制度”,對貢獻突出的教師給予高額獎勵。該校的特色籌資方式包括:一是專業募款。如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了籌集資金,于1999年推出“知識聯盟計劃”,實施專業募款。二是校友之家,校友不僅可為在校學生提供寶貴工作經驗,更是資助的重要來源。三是知識產權中心,以企業化籌資運作的方式促使研究成果的商業化。四是建立校務基金和創投基金。慕尼黑工業大學于2010年成立“校務基金”,于2011年成立“創投基金”,用于支持有潛力的創業團隊。[9]

3.實行兩性平等和關愛家庭等人性化管理。[10](1)提高女性研究人員的招聘數量和薪資收入,2014年教授中的女性比例已達16%,位居歐洲理工大學之首。(2)建立“慕尼黑雙職工辦公室”(MDCO),提供家庭的照顧與支持,如提供專業化、個性化、靈活化的托兒服務,實行更為彈性的工作時間和兼職工作模式,免除教職工的后顧之憂,專心致力于產學研。(3)實施兩性平等就讀計劃,鼓勵女性攻讀工程科學學位,并給予就業輔導。(4)成立性別中心,為女性師生提供家庭、工作的咨詢。

(三)強化階段(2012—2017年)

在第二期“大學卓越創新計劃”(2012—2017年)中,慕尼黑工業大學深化創業型大學理念與發展頂尖研究之間的關系,聚焦于人才引進戰略。該校提出了“教師終身職業生涯制度”、“人才蓄水池”等改革措施,對德國傳統的學術晉升制度進行變革。同時,該校還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建立強大的創業網絡,搭建對外聯系交流平臺,為創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1.招聘和留住優秀人才。作為“學術心臟”的學術研究水平是創業型大學的重要指標,只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才能吸引到優秀的師資和生源。因此,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創業發展上將延攬和留住優秀人才作為重要策略。

(1)建立“人才蓄水池”。2005年該校成立“高等研究院”(IAS),以培養和吸納頂尖人才作為目標,希望全方位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科技人才。

(2)創建“教師終身職業生涯制度”。針對年輕優秀學者在德國得不到教師晉升機會,造成人才外流的情況,慕尼黑工業大學推出了“教師終身職業生涯制度”,為優秀青年學者提供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保障了青年學者的學術自由。[11]該制度打破了德國傳統的教師職稱晉升等制度,使優秀的年輕學者可以在入職六年內升為副教授、教授。通過“教師終身職業生涯制度”聘任的教授約占教師總數的30%,到2020年計劃達到100位。截至2014年,有36位學者通過“教師終身職業生涯制度”的選拔,平均年齡為34歲,其中國外的人才占65%。

2.通過創業教育培養校園的創業精神文化。慕尼黑工業大學將創業文化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為創業型大學建設提供支持。學生從入學起就要接受創業和專業訓練,碩博士階段的創業教育更專業、細化。大多數課程都是由創業教授、創業校友以及企業界人士主講,他們不僅介紹工業界的最新動向,還為有意創業的學生提供咨詢輔導。[12]除了創業課程外,慕尼黑工業大學還推出“師徒配對”計劃。該計劃源于德國職業教育師徒相承的傳統,由退休老員工、老校友與學生結對進行課外創業輔導,傳授從業經驗。該校還設立企業通訊中心,打造國際化的“TUM市場”品牌,撰寫研究成果并對外發布新聞,突出大學創業文化的市場形象。

3.構建創業網絡。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必須要有強大的創業網絡支持其發展。(1)在學院和高等研究院選拔創業大使,負責本學院的創業發展。創業大使帶領該院師生在學術研究和企業之間建立橋梁,培育創業氛圍,拉近學術研究和實務應用之間的聯系。(2)設立專門的科技導師,為新創公司提供技術指導、研究建議。(3)建立兩個創業咨詢團隊——創業指導團隊和創新創業中心團隊,負責協助學生創業。具體工作是指導學生撰寫運營計劃書、資金補助申請、專利與營業執照的申請材料等。學生可以學到創業的諸多知識,如運營獲利模式和發展策略、競爭地位和市場策略、總體市場規模、成長率和市場區隔、銷售策略和評估、團隊管理能力和經歷等,提升創業興趣與意愿。

4.搭建對外聯系交流平臺。重視產學研合作,實現大學與產業界的有效互動是創業型大學的主要特征,也是實現創新創業、獲取研究經費的重要途徑。慕尼黑工業大學采取多種措施,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交流。

(1)積極發展校友會——“校友之家”,成員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共有五千余名成員,將校友、師生、社會友好人士互相連接。校友之家通過舉辦刊物、外科培訓課程、戶外活動、研討會等形式,為在校生、教職工和畢業生提供交流平臺。還設立“創業者校友會”,實施“導師輔導咨詢計劃”,通過校友企業家的指導、分享創業經驗,讓學生從校友處獲得人脈資源、職業經驗和資金支持。

(2)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在全球范圍內加強交流、吸引人才,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創新視野。慕尼黑工業大學對外推出“走向全球計劃”,在新加坡設立分校,還在中國、巴西、印度、日本、埃及等地設立辦事處,與全球150多所大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制定國際交流計劃,使學生獲得創新創業的國際合作意識與技能。如“國際科學與工程研究生院”(IGSSE)鼓勵博士生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要求博士就讀期間必須在國外的合作大學進行至少3個月以上的合作研究;對內則吸引外國留學生,設立外國學生接待辦公室,截至2014年外國學生比例高達20%。

(3)與校外企業、教育與科研機構密切合作。慕尼黑工業大學與歐洲很多大企業如西門子、大眾、寶馬等,在研究、生產、培訓上建立密切聯系,鼓勵學生參與研發合作,使其掌握創業技能與企業運作模式。該校還與德國國家創新系統中的科研機構,如“赫蒙霍茲國家研究中心協會”(HGF)、“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學會”(FHG)“德國提升大學創業能力研究協會”(FGF)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聘任兼職教授。

三、結語——兼論對我國的啟示

綜上所述,慕尼黑工業大學從“學術型”共同體升級為“創業型”共同體,從洪堡所提倡的“學研合一”轉向“創業發展”,有力推進了知識資本化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歐盟的環境變遷和政策變化,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轉型發展已經超越了伯頓·克拉克的“歐洲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架構”,呈現出更加多元的態勢,值得我國借鑒。

第一,學校管理體制上通過“權力下放”與“分權制衡”來強化領導核心,并采取企業化的管理模式。該做法符合克拉克的“加強的駕馭核心”觀點?!凹訌姷鸟{馭核心”既非極端集權,也非極端分權,而是要保持校級層面的集中控制和院所系科自治之間的平衡。但是,筆者認為慕尼黑工業大學更加強調“分權”的一面,強調創業精神的集體主義特征,將創業植根于眾人的共同努力而非個人的獨斷。大學的僵化傳統固然需要強有力的個人領導權來打破,但是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依靠集體領導來加以解決。只有整合學術團隊全體的力量,才能促進經濟價值觀和學術價值觀的有效融合。

我國也存在著與德國相類似的高等教育體制僵化問題,很多人對勇于改變、創新創業和商業化的態度消極保守。[13]因此,需要打破舊有治理模式,實施明確而有力的集體領導和決策,發展出全體同仁的創業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形成較高的凝聚力。

第二,研究架構上通過“推進國際化”、“加強對外聯系合作”、“跨領域研究”,跨越傳統大學的學科、知識邊界,將學術文化與創業文化徹底融合。這種做法切合了克拉克的“拓展的發展外圍”和“激活的學術心臟”觀點?!巴卣沟陌l展外圍”是要求高校設立跨越傳統大學疆界的組織,搭建與校友、大學和企業交流和互助的平臺?!凹せ畹膶W術心臟”則是要求高校加強跨學科連接,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打好知識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慕尼黑工業大學超越了克拉克的觀點,探索出一條理科、工科與人文學科相融合的新道路。依據市場邏輯和創業需求,科技導向的工科院系一般容易得到重視,而傳統的理科、人文學科無法則獲得市場資源。但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在物理、化學、數學等傳統理科的建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創業成績。而且,該校還在科學研究上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在科學精神和創業人才培養中融入人文考量。[14]我國當前的創業教育模式也存在著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培養的缺失。創業教育的學科較為封閉,往往局限于商學院或工科學院。學生視野狹窄,存在著“為了就業賺錢而創業”的狹隘思路。我國也應當借鑒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創業精神與文化建設,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高度責任心。

參考文獻:

[1]Clark,Burton R.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M].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Paris (France),1998:25.

[2]陳漢聰,鄒曉東.發展中的創業型大學:國際視野與實施策略[J].比較教育研究,2011(9):22.

[3]李世超,蘇竣.大學變革的趨勢——從研究型大學到創業型大學[J].科學學研究,2006(4):36.

[4][美]伯頓·克拉克.大學的持續變革——創業型大學的新案例和新概念[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5.

[5]Grave,B.& Hetze,P.& Kanig,A(2013).Gründungsradar 2013.Wie Hochschulen Unternehmensg ründungen frdern.Stifterverband für die Deutsche Wissenschaft[EB/OL].[2016-12-06].https://www.kfw.de/PDF/Download-Center/Konzernthemen/Research/PDF-Dokumente-Fokus-Volkswirtschaft/Fokus-englische-Dateien/Fokus-Nr.-80-Januar-2015_EN.pdf.

[6]Weingart,P. Die unternehmerische Universit.In:Nach Feierabend,Zürcher Jahrbuch für Wissenchaftsgeschichte 6: Universit. Gugerli D,Hagner M,Tanner J.(Eds).Diaphanes:Zürich,2010:55-60.

[7]Hermann,S.Hidden Champion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Success Strategies of Unknown World Market Leaders.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2009:58.

[8]Schulte.P.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 strategy fo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4,29(2):187-191.

[9]吳偉,鄒曉東,陳漢聰.德國創業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例[J].高教探索,2011(1):15.

[10]Weingart,P.Dieunternehmerische Universitt.In:Nach Feierabend,Zürcher Jahrbuch fü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 6:Universitt.Gugerli D,Hagner M,Tanner J .(Eds). Zürich:Diaphanes,2010:55-72.

[11]Debackere, K. & Veugelers, R. The Role of Academic Technology Transfer Organizations.In:Improving Industry Science Links. Research Policy, 2005,34(3):321-342.

[12]Schulte,P.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 Strategy fo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004,29 (2):187-191.

[13]王長恒.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構建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2):29.

[14]TUM(2014d).Studium MINT.Einblick in die Studiengnge der Mathematik,Informatik,Informatik,Naturwissenschafeten underTechnik[EB/OL].[2016-12-06].http://www.argh-hamburg.de/de/Studiengnge/Einblick-in-die-Praxis.

(責任編輯陳志萍)

猜你喜歡
創業教育德國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德國調解制度
德國綠色增長何以持續
把握“金鑰匙”打開創業門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
構建高校研究生創業實踐平臺的有效途徑分析
在經濟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基于“創業崗位”需求的新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開始敲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