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主義視野下的哈代悲劇小說

2017-01-09 09:43顏學軍
關鍵詞:矛盾沖突現代主義

顏學軍

摘要:哈代悲劇小說雖然創作于19世紀,但在思想特征方面與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有著諸多契合之處,具有濃郁的現代性。哈代悲劇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征主要體現在哈代著力表現主人公與社會對立,與自然脫節,與人難以溝通,與自我相沖突的痛苦經歷和最終喪失自我的悲劇結局。哈代悲劇小說不同于現實主義文學,因為現實主義文學大多注重反映社會現實,表現廣闊的社會圖景,很少描寫社會對人性的壓抑以及人的自我的喪失。

關鍵詞:哈代悲劇小說;矛盾沖突;現代主義

中圖分類號:I5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6)06-0075-05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6.013

托馬斯·哈代是連接19世紀與20世紀文學的橋梁,他的小說對現實主義文學既有繼承又有超越。正如西爾維亞·林德所說:“哈代作為一個作家對我們這一代人具有雙重意義。他不僅應當被看作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應當被看作是劃分十九世紀和我們時代文學的重要人物。在技巧方面,哈代是維多利亞作家,但在思想感情上,他是現代作家。他的生活觀已廣為人們認同,但當時卻不為人們所接受?!盵1]vii然而,國外內評論界大多關注哈代小說與現實主義文學的關系,而對他與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方面的契合缺乏足夠的重視。①

袁可嘉在總結現代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征時指出:“現代主義作品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所表現的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和文明的深切的危機意識和緊迫的變革意識……但貫穿其中最根本的因素還要算它在人類四種基本關系上的全面扭曲和嚴重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關系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盵2]6-7現代主義文學的這些思想特征在哈代悲劇小說中有著十分突出的反映,因此可以說他的悲劇小說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

一、人與社會

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哈代和現代主義作家都表現出強烈的反社會傾向。在他們的筆下,社會是強大的異己力量,阻礙人的正常發展。社會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固,宣揚一系列的價值觀念,如宗教教義、法律條文、倫理觀念和婚姻道德。這些價值觀念是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因為這些價值觀念總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社會的穩固。這些由人制定的價值觀念,這個由人創造的社會反過來變成了束縛人、壓迫人的工具。人在社會中生存,就不可避免地與社會相沖突,其結果只能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經受著巨大的精神創痛。

在傳統現實主義文學中,人與社會的沖突是局部的,非本質的,與其說人與社會相沖突,倒不如說人與某些社會現象相沖突,因此,人的對立面不是社會體制,而是社會中的丑惡現象。雖然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社會批評不論從廣度上還是從深度上都超過了先前的文學,但是,這些批評并不動搖社會的基礎,相反,還會促進社會的穩固。例如,在狄更斯的小說《奧利佛·退斯特》出版后,濟貧院制度得以廢止,而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對促進寄宿學校條件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哈代小說與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作為敏感的社會觀察家,哈代透過貌似穩固的社會結構,洞察到深刻的社會危機。他在作品中坦誠真實地揭示了人與社會的尖銳對立,反映了人在社會中的痛苦。在他的悲劇小說中,社會的邪惡并不具體地體現在某個人物身上,而是折射在人物的思想和言行上。社會的邪惡產生于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念對人們思想的毒害。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雖然苔絲的悲劇與亞雷·德伯有著直接的聯系,但是,傳統的習俗道德才是苔絲悲劇的真正元兇。在苔絲遭受亞雷的奸污以后,在世俗的眼里,她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她不再是天真無邪的少女,而成了“禮法”的罪人。從此,她的種種不幸都與舊的習俗道德有關。具有自由思想,反抗傳統習俗的安璣曾把苔絲看作“自然的女兒”、完美的化身,但是,當他得知苔絲不幸的過去以后,不但不同情苔絲的不幸,反而譏罵苔絲為“騙子”。在他的眼里,苔絲不再是“純真”的少女,而是不道德的女人。女性的童貞成了他判定女性的唯一道德標準,這位曾對傳統習俗深惡痛絕的安璣不知不覺地成了習俗的俘虜。傳統習俗對人們思想的毒害在苔絲的身上也有明顯的反映。苔絲雖然竭力反抗純系人為,毫無自然基礎的社會法律,卻因自己有著不幸的過去,把自己看作是有道德污點的女人,不配作安璣的妻子,因此,她在同安璣的關系上表現出極度的恭謙和溫順,她甘愿做一個“卑微可憐的奴隸”,“絕對地服從”安璣,哪怕是他讓她“舍身送命”。[3]343正是傳統的習俗道德把苔絲一步步地推向苦難的深淵。哈代通過對苔絲不幸命運的描寫和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批判,向冷酷的荒誕社會發出了聲聲俱淚的控訴。

社會對人的壓抑和人在社會中的痛苦是哈代另一部代表作《無名的裘德》的中心內容。裘德的愛情悲劇同樣是社會價值觀念造成的。傳統的婚姻道德使裘德和淑這一對有情人難成眷屬。由于他們的愛情不為社會所容,他們經歷了數次沉重的打擊,最終痛苦地發現周圍環境的可怕,他們“反抗人,反抗不合理的環境”[4]444的種種努力終為徒勞。淑受不住社會環境的重壓,在經歷了天災人禍之后,成了世俗的俘虜。正是社會價值觀念的壓抑最終導致了裘德的死亡和淑的孤獨。誠如D.H.勞倫斯所說:“哈代的悲劇是這樣一些人的悲?。核麄冺憫匀槐灸艿恼賳救崿F自身的價值,因此遭受滅頂之災?!盵5]16

顯然,哈代和現代主義作家對社會的批判同19世紀作家的社會批判有很大的不同。19世紀小說的社會批判有助于社會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因而為社會所接受,而哈代和現代主義作家對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傳統的價值觀念——進行了毀滅性的批判,因而勢必受到社會衛道士的責難和攻擊。但他們的批判導致了舊的價值體系的分崩離析,因而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和認識價值。

二、人與自然

在人與自然(包括人與大自然,人與本性和人與物質世界)的關系上,現代主義作家表現出對自然的憎厭和無可奈何的情緒。他們不再像浪漫主義詩人那樣熱衷于歌頌大自然的瑰麗。在他們的筆下,曾經閃爍著理想之光的大自然變得丑陋不堪。在T.S.艾略特的筆下,大自然成了人們精神荒原的客觀對應物。在外部世界的作用下,人的本質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F代主義作家采用藝術夸張和變形的手法表現了人在物質世界中的異化。在弗朗茲·卡夫卡的《變形記》中主人公葛里高利在物質世界的重壓下喪失了人的本質,變成了甲蟲;在尤奈斯科的筆下,象征著物質世界的椅子把人擠壓得難以喘息。在現代主義作品中,人只不過是物質世界中茍延殘喘的可憐蟲?,F代主義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與大自然、人與其本性、人與物質世界的嚴重脫節以及人對大自然和對物質世界的仇視。

在19世紀浪漫主義的作品中,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人們可以離開物質世界,回歸大自然,沉浸于審美的享受,并從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大自然是人的自然本質理想化的外在形式。在現實主義作品中,人與物質世界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是,物質世界的丑陋是局部的,非本質的,并不構成人的對立面。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道德完善(如喬治·艾略特筆下的人物),通過克服人為的障礙(如狄更斯筆下的人物),最終同物質世界相和諧。在現實主義作品里,人道主義是驅散物質世界陰霾的有力武器,是拯救物質世界的理想之光。

然而,在哈代悲劇小說中,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并不像浪漫主義作品所描述的那樣和諧,人與物質世界也不像現實主義作品所反映的那樣存在著調和的余地,而像現代主義作品所揭示的那樣存在著尖銳的對立。人與大自然的對立在《還鄉》中有著非常明顯的表現。代表大自然的愛敦荒原是人類悲劇的冷漠的觀察者。它目睹了人類無數次的傾覆,無數次悲歡離合,然而卻無動于衷,千百年來始終顯現出“郁抑寡歡的面容,含著悲劇的種種可能”。[6]7哈代對愛敦荒原的描寫為他以后的悲劇小說定下了憂郁、哀愁的基調。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無法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生存,人們要么俯首聽命,茍且偷生;要么奮力抗爭,自取滅亡。因此,愛敦荒原象征著人類生存環境的險惡,也折射出人同大自然失去和諧關系后的生存的痛苦。

人與其本性的脫節在《無名的裘德》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小說主人公裘德的兒子“小時光老人”的所作所為遠遠超出十歲左右的兒童。這個藝術形象是哈代探索人的本性在物質世界中扭曲變形的產物?!靶r光老人”生長在一種極不和諧,極為丑惡的環境中。生活的艱辛使他過早地失去了兒童的天真。他感受了父親生活的苦楚和精神的創傷,不忍心目睹父親和淑的精神痛苦,也不愿看著自己和弟弟妹妹忍受生活的煎熬,于是他吊死弟弟妹妹,并自縊身亡。在“小時光老人”身上,人的本性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孩童的天真被成年人的憂傷和絕望所取代。因而,“小時光老人”是一個象征。他象征著現代文明下人的本性的扭曲和淪喪。

人與物質世界的對立是哈代悲劇小說的重要內容,物質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對立面和壓迫者。在《無名的裘德》中,裘德生活在其中的瑪麗格倫死氣沉沉、庸俗不堪。俗不可耐的艾拉白拉以及她所從事的行當足以說明為什么裘德要背井離鄉,到基督寺去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在《卡斯特橋市長》中,亨察德曾是物質世界的勝利者。他靠著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卡斯特橋市長的寶座,卻最終成了物質世界的失敗者,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他難以得到人們的理解,最終對這個物質世界徹底地失望了。在《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也是這個物質世界的犧牲品。由于家庭低下的經濟狀況,她不得不為家庭的生計奔波。她在亞雷那里,在家鄉,在棱窟槐等地方所遭受的種種不幸,無不與物質世界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在棱窟槐,苔絲不僅忍受著非人的待遇,而且還受到來自物質世界的壓迫。機器的使用使農場工人的勞動強度增大,并使大部分工人失業。

顯然,哈代的悲劇小說在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與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有很大不同,而與現代主義作品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而哈代的悲劇小說在反映人與自然沖突方面更具有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

三、人與人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現代主義作家熱衷于反映冷漠的人際關系。在他們的筆下,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思想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和諧的,息息相通的,而是對立的,含有敵意的。存在主義者在分析現代社會中人際關系時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系,從根本上否定了人與人溝通思想感情的可能性。在他們看來,“個人的自我意識是宇宙和人生的中心,離開了它,宇宙和人生便沒有意義;而意識必須具有對象,別人和你接近,勢必要把你作為他的意識對象,而你又必然要反抗他這種意圖,要求他成為你的意識對象,由此看來,人與人的關系,從根本來說,只能是矛盾沖突的關系?!盵2]9因此,在現代主義作家的筆下經常出現極端冷漠、殘酷、人與人無法溝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圖景。在尤金·奧尼爾的《毛猿》中,揚克在獲得自我意識之后,時時尋求得到他人的理解,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敵意。然而,他的一切努力終為徒勞。他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可以理解他的人。他痛苦地發現,他人就是地獄。最終,他走進動物園,自以為找到了可以理解他的毛猿,然而卻被毛猿扼死。

這種可怕的、人與人難以溝通的可怕圖景在哈代的作品中也屢次出現。在《無名的裘德》中,男女主人公難以相互理解是他們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在裘德的心目中,淑是有自由思想,不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女性。淑幫助他認識到,他的理想之所以不能實現,并不是因為他奢欲太多,而是因為他低下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淑的自由思想像一陣清風使裘德幡然醒悟。他開始感到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他開始追求新的生活,追求與淑的愛情。在他看來,深受過古希臘羅馬多元宗教影響、用享樂主義來反抗死板的婚姻道德的淑,一定會和他一起反抗傳統的婚姻道德,但是,他不能理解為什么淑的自由思想在邪惡的社會的侵蝕下逐漸消失。他不能理解為什么淑甘愿做傳統習俗的俘虜,來懲罰她的靈魂和肉體。淑同樣也不能理解為什么裘德不能把他們之間的愛情完全建立在雪萊式的心心相印的基礎之上。由于缺乏真正的理解,他們難以繼續反抗令人窒息的環境。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安璣是個立志擺脫世俗偏見,試圖過新生活的人。他不顧父母和兄長的反對,放棄了作牧師的安排,而到塔布籬做自食其力的擠奶工,去過“簡樸、有意義的生活”。在勞動中,他和苔絲建立了戀愛關系。在他的眼里,苔絲是沒有受過文明濡染的自然之子:“她不是一個擠牛奶的女工了,而是一片空幻玲瓏的女性精華?!盵3]199他不顧世俗的門第觀念,決意娶這個普通的農村女子為妻。然而,在得知苔絲過去不幸的經歷后,他怎么也不能把他心目中純潔的自然之子同曾經受過玷污的苔絲聯系在一起。他把苔絲看作是失去靈魂的軀殼,所以,傳統的習俗道德使他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他不知道,苔絲“對他的愛,究竟有多深,有多專,有多柔馴;不知道,她都怎樣為他忍受痛苦,為他赴湯蹈火,她都怎樣矢志靡它,至死不渝”。[3]320苔絲對安璣也缺乏真正的理解。她為安璣的自由思想和不受習俗束縛的品質所吸引,然而,苔絲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反世俗偏見的安璣在關鍵時刻退回到世俗偏見之中,她也沒有想到“他外面那樣溫柔,骨子里那么堅定”。[3]360由于難以溝通思想感情,他們之間“隔得像南北極那么遠”。[3]374苔絲的悲劇與這種可怕的人與人難以溝通思想感情的人際關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正是這種不和諧的人際關系給哈代的悲劇主人公帶來多少“悔恨和愁煩、訕笑和災難”。[4]原序1

雖然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也反映了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但人與人之間并不存在全面的精神隔膜。作家在抨擊不合理的人際關系的同時,著力歌頌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友誼,人間自有真情在,溫暖融化冰雪寒。

四、人與自我

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現代主義作家擅長描寫人在現代社會中的變態心理。人由于失去了與社會、與自然以及與他人的和諧關系,而不得不退縮到自我之中。然而,生存于現代社會中的人與其自我之間的關系也并不是和諧的。人與自我之間存在著理性與本能的沖突?,F代主義作家在現代心理學關于潛意識或下意識理論的啟發下,關注人的意識乃至無意識領域,旨在揭示自我的內在性和真實性。他們認為,由于自我缺乏穩定性和可靠性,人們尋找自我的努力往往是以失敗告終。因此,在現代主義作品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是尋求自我的失敗和喪失自我的悲哀。這一主題突出地表現在人失去了人的本性而異化成非人。在尤金·尤奈斯科的《禿頭歌女》中,馬丁夫婦由于彼此難以確定對方的身份,最終連自己本人的身份也難以確定。因此,從根本上來說,現代主義作家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人是什么?自我是什么?人與自我的關系是什么?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通過表現人的理性與直覺,意識與無意識,意志與本能的尖銳矛盾沖突,現代主義作家揭示了社會的荒誕性,表現了社會對人的直覺和本能的壓抑。

人與自我的矛盾沖突也是哈代悲劇小說的重要內容。哈代的悲劇主人公為了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為了獲得自己精神上的滿足,而與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沖突。殘酷的社會現實使他們意識到他們“想過的理想生活與他們注定要過得丑的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7]102,因此根本不能奢望實現自我。在這場“靈與肉”的搏斗中,他們只能是失敗者。內森·泰費爾在他為《無名的裘德》撰寫的引言中指出了哈代的主人公與現代主義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契合之處:“他總是失敗者,是盲目機緣的犧牲品,是自己不能掌握,也無力改變的社會和經濟勢力的獵物。他總是從外向內看,結果一頭撞在永遠不會打開的門上。他的姿態和動作,隨著他的荒廢感和失落感的加深而變得越來越怪誕。最后,他退縮到自我的墳墓,然而那個自我已支離破碎,不復存在”。[8]7

在《無名的裘德》中,這種人與自我的脫節現象表現得尤為明顯。在這部作品中,哈代刻意表現淑喪失自我的過程。淑曾是一個有自由思想,不甘忍受傳統習俗和婚姻道德束縛的女子。然而,她的自由思想與她的生存環境格格不入。她以古希臘人所崇尚的人的自然本性來與社會所宣揚基督教的道德規范相對抗。她購買維納斯和阿波羅的塑像,這既表明她重視人的感情生活,追求自由和生活之美,又表明她正常的精神世界。然而,在荒誕的、壓抑人性的環境中,她正常的自然本性被視為邪惡。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不幸事件之后,她漸漸地感到自己無力去反抗社會習俗。她哀嘆道:“我一點戰斗力都沒有了;一點敢做敢為的勇氣都沒有了,我打??!打敗了”[4]444,“我現在成了可憐蟲了——叫內心的矛盾弄得不能支持了”。[4]454在社會習俗道德的壓力下,淑喪失了自我,逐漸用世俗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生活。她鄙視人的自然本性,認為男女之間的肉體的結合是邪惡的。淑的自我的喪失不僅使她成了世俗的犧牲品,而且給裘德帶來了無限的悔恨、惆悵和痛苦,并最終導致他的幻滅和死亡。

在哈代的作品中,主人公由于與社會對立,與自然脫節,與人難以溝通,與自我相沖突,最終喪失自我,因此,哈代的小說往往有著悲劇性結局。而在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作家大多注重表現廣闊的社會圖景,反映社會現實,因此很少描寫社會對人性的壓抑以及人的自我的喪失。

綜上所述,哈代的悲劇小說雖然創作于19世紀,但在思想特征方面同現實主義文學有很大區別,卻與現代主義文學有許多相似之處。[9]434在表現人類生存的四種基本矛盾沖突方面,哈代的悲劇小說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特征。難怪有些批評家在評論哈代的悲劇小說時稱哈代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參考文獻:

[1]HARDYTHOMAS.TheReturnoftheNative[M].NewYork:Macmillan&CoLtd,1955.

[2]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4]托馬斯·哈代.無名的裘德[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5]DRAPERRP.ThomasHardyTheTragicNovel[M].London:MacmillanPressLtd.,1975.

[6]托馬斯·哈代.還鄉[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7]MILLGATEMICHAEL.ThomasHardySelectedLetter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8]HARDYTHOMAS.JudetheObscure[M].NewYork:AirmountPublishingCompany,Inc,1966.

[9]WILSONKEITH.ACompaniontoThomasHardy[M].WestSussex: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9.

[10]PAGENORMAN.OxfordReadersCompaniontoHard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Abstract:Thoughwritteninthe19thcentury,Hardystragicnovels,withtheirdistinctivetraitsofmodernity,bearstrongaffinitiesinideologywith20thcenturymodernistliterature.ThemodernityliesmainlyinthatHardytakesgreatpainstopresentthepsychicachesandtragicdeathsoftheprotagonistsintheirfutileeffortstoavoidtheirconflictswithsociety,nature,otherpeopleandtheirinnerselves.Inthisconnection,Hardystragicnovelsdifferfromtherealisticliterature,which,ingeneral,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displayofthepanoramicpictureofsocietywithaviewtoreflectingsocialrealities,thusseldomdepictingtheoppressionofsocietyuponindividualsandthelossofhumanself.

Keywords:Hardystragicnovels;conflicts;modernism

(責任編輯:潘江曼鄧澤輝)

猜你喜歡
矛盾沖突現代主義
貝聿銘: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
現代主義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畫“進步”之定性
格特魯德·斯泰因的現代主義多元闡釋
家庭倫理劇中的敘事模式與類型分化
解決小班幼兒區域活動中矛盾沖突的有效策略
著眼細節,促進學生“四能”發展
試論傳統戲劇與后現代主義戲劇的異同
魯迅與西方現代主義
黃土人生存狀態及精神表達
談波特作品中的現代主義主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