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研究

2017-01-10 17:34何意雄
商業經濟研究 2016年23期
關鍵詞:中部地區綜合評價經濟發展

何意雄

內容摘要:本文以提高綜合評價結果對管理決策思想的體現性為目標,從動態激勵的角度提出了基于E-TOPSIS法的動態激勵模型,構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提出的動態激勵模型,從經濟實力、經濟發展力、資源狀況、科技發展四大板塊和綜合維度,對中部六省2009-2014年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實證研究,結果反映了各省份經濟發展變化的動態特征,為中部地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和決策信息支持。

關鍵詞:經濟發展 綜合評價 動態激勵 中部地區

引言

我國中部地區資源豐富,位于內陸腹地,地域位置得天獨厚,具有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區位優勢,但改革開放至今,中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為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和全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必須加快中部地區的崛起,國家也陸續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支持和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崛起。

近年來,關于中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問題受到了相關學者的重視,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從研究開展的角度考慮,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從行政區域劃分層面對中部經濟相關問題展開研究。例如朱俊成等(2010)以中部地區的省域中心城市為研究對象,研究中部地區省域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差異和協調發展狀況;郭子楓等(2014)以中部六省的省會城市為研究對象,對其區域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林壽福(2011)則從中部地區縣域層面研究了中部地區經濟增長趨同問題。二是從經濟發展中的某個特定問題展開研究或在特定的指標維度下探討中部經濟發展。例如郭國峰等(2009)從文化投入和產出角度考察了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對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羅序斌(2009)對中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質量進行分析研究;王圣云(2011)對中部地區的生態效率進行了定量評價;張楊等(2014)從創新投入能力、創新效益能力、創新擴散能力和創新環境四個方面,對中部六省與我國其他區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差異進行分析和討論。三是引入特定模型或方法,對中部經濟發展進行評價研究。例如周偉等(2011)利用因子分析法對中部六省科技資源配置狀況進行比較分析與評價;肖雁飛等(2012)根據中部六省1978-2010年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數據,建立時間序列ARIMA模型,對各省2011-2015年就業人數進行預測,以反映中部地區未來經濟的人口承載規模;雷勛平等(2013)運用可拓學思想,結合信息熵的基本原理構建基于熵權可拓決策的科技競爭力評價模型。

從已有的對中部經濟發展評價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多數采用單一的綜合評價方法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進行靜態評價與分析,且較少考慮評價過程中的引導與激勵因素?;诖?,本文以提高綜合評價結果對經濟管理決策思想的體現性為目標,從動態激勵的角度展開研究,提出一種具有動態激勵特征的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評價模型,對2009-2014年中部地區六省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該方法具有動態綜合評價方法功能的一般性,又融入了評價者(或管理決策者)的具有“激勵、獎懲”特征的管理手段,旨在對中部地區發展起到良性引導作用。

評價指標選擇

本文在選取指標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科學性原則,即所選取的指標既能反映一個經濟系統與其他經濟系統競爭同種資源的能力,又能反映經濟系統與環境的關系,同時還要反映地區經濟系統的自身情況;目的性原則,即指標必須與建立地區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相一致;可操作性原則,即指標的觀測數據必須能夠收集到,并且便于計算;可比性原則,即指標能在地區之間進行比較和評價。本文參照前人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并依據其設置的原則基礎,建立由四大板塊(經濟實力指標、經濟發展力指標、資源狀況指標和社會科技指標)構成的一級指標,并引入相應二級指標28個,構成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評價模型與方法

(一)基于E-TOPSIS的靜態綜合評價模型

熵值法是一種純粹依據各項指標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來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是一種相對理想的客觀權重判定方法。TOPSIS法是一種解決多指標/屬性的決策方法。本文將Entropy法與TOPSIS法結合考慮,給出基于E-TOPSIS的靜態綜合評價方法,并將方法用于中部地區發展綜合評價中。

一般情況下,ci處于0與1之間,ci愈接近1,則相應的方案愈符合擇優標準。

(二)基于雙激勵點的動態評價模型

為了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起到良性引導作用,有必要在信息集結中融入“激勵與控制”的管理思想,這種“柔性”集結方式更適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管理。

本文運用E-TOPSIS計算待評價中部地區在tk-1時點與tk時點上的靜態綜合評價值。并分別記yi(tk-1)、yi(tk)為第i個中部地區在tk-1與tk時刻的靜態綜合評價值。在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對于發展狀態較好的區域應當給予“獎勵”,而對發展不好的區域應當給予“懲罰”,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動態激勵,即構建動態激勵模型。

實證研究

(一)評價對象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文件中的中國經濟區域劃分,選取我國中部地區6個省份為評價對象。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9-2014年作為研究樣本期間,主要原因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于2009年討論通過并開始實施,該規劃的規劃期為2009-2015年,所以選擇2009年為指標觀測值的起始年份,而最新的2015年統計數據官方還沒有發布,無法獲取,故選擇2014年為指標觀測值的終止年份。評價所用的數據(中部六省2009-2014年的面板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5)、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和EPS數據平臺的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年度分地區)。

(三)評價結果

運用上文提出的評價模型與方法,對中部6省經濟發展的綜合情況及四大板塊進行量化計算,并對6省進行對比和分析。本文在對數據處理時對中部六省進行適度激勵:預設(8)式中的浮動系數為k+=k-=0.5,優劣激勵總量比r=1;規劃期間,中部六省每一年的經濟發展都很重要,應予以同等重視,設定時間權向量中的時間度為0.5(同等重視所有時期數據)。

靜態綜合評價結果。利用E-TOPSIS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中部6省在2009-2014年各年份下的靜態綜合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中部六省排位前三名的為河南、湖北和湖南,其中湖北省靜態綜合排名穩居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為河南省和湖南省。排位后三名的省份為山西、安徽和江西,相比排位前三的省份,這三省間的排位波動較大,不過2012-2014年山西的綜合排位都居于末位。湖北省每年的綜合評價值最高,且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都明顯高于其他5省,說明該地區物質基礎好,經濟發展規模大,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活力較強,居民的購買力、對外貿易和地區的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強,具備了擴大再生產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湖南和河南次之,山西、安徽和江西各年的綜合得分均小于0.5分,這表明這3個省份在這些方面的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大板塊的動態激勵評價結果。利用基于雙激勵點的動態評價模型對中部6省經濟發展四大板塊下(經濟實力、經濟發展力、資源狀況和科技發展)2009-2014年的數據進行評價。按照之前專家的建議,預設所有板塊評價的優劣浮動系數k+=k-=0.5,優劣激勵總量比r=1,計算得到經濟實力板塊下的優劣增益水平分別為:η+=-0.0017,η-=-0.0230;優劣激勵因子分別為:h+=0.5294,h-=0.4706。計算得到經濟發展力板塊下的優劣增益水平分別為:η+=0.0109,η-=-0.0127;優劣激勵因子分別為:h+=0.5453,h-=0.4547。計算得到資源狀況板塊下的優劣增益水平分別為:η+=0.0186,η-=-0.0021;優劣激勵因子分別為:h+=0.4981,h-=0.5019。計算得到科技發展板塊下的優劣增益水平分別為:η+=0.0165,η-=-0.0050;優劣激勵因子分別為:h+=0.5017,h-=0.4983。得到以上參數后,利用(10)式計算得到帶有激勵量的靜態綜合評價值,再利用(13)式得到最終的動態綜合評價值及排序,同時計算得到所有地區的總激勵量及其位次排序,詳見表3。

在經濟實力板塊下,動態激勵的綜合評價結果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陜西>江西。從總激勵量來看,山西、河南和安徽得到了正激勵,而江西、湖南和湖北則得到了負激勵。在這一板塊下動態激勵綜合位次與總激勵量位次變化較大,山西和湖北最為明顯,山西的動態激勵綜合評價位次為第5,而其總激勵量卻為最多,排名第1,原因是山西經濟實力板塊中經濟底子薄,居于落后地位,而在中部地區整體經濟實力板塊的優劣激勵區間中,山西表現較好,得到了較多的正激勵量。相反,湖北經濟實力底子較好,而在中部地區整體經濟實力板塊的優劣區間中表現不佳,即增益水平較低,故而得到了較多的負激勵量。這表明在經濟實力發展的上升趨勢方面,山西要優于湖北,但目前的經濟實力狀況則遜色于湖北。在經濟發展力板塊下,動態激勵的綜合評價結果和總激勵量的結果差異不是特別明顯,說明中部六省經濟發展力狀況和地區間經濟發展力增益水平狀況相當。從這兩方面來看,河南、湖北和湖南均處于上游,表現為較高的GDP增長率、第二和第三產業產值GDP貢獻率的提升、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較多,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較高,鄉村個體戶從業人數較多。在資源狀況板塊下,中部地區的動態激勵綜合評價結果為: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安徽,當中總體得到負激勵的有安徽、江西和湖南,這三省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注意跟上中部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的整體發展速度。在科技發展板塊下,湖北>湖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江西在科技發展方面居于末位,但受到的是正激勵,且激勵量排位第3,表明江西未來的科技發展具有較好上升空間,湖北雖然當前居于首位,但動態激勵結果顯示湖北的科技發展增益水平較差,受到較強的負激勵,這表明湖北省在經濟發展時要注意經濟增長的健康可持續性,注重經濟發展質量。

圖2直觀地顯示了中部地區6省份2009-2014年在經濟實力、經濟發展力、資源狀況和科技發展四大經濟板塊下的綜合發展狀況。經濟實力板塊下,中部6省間發展差異最大,其次是科技發展板塊。相比較而言,中部6省間經濟發展力和資源狀況板塊下的發展較為均衡。

中部地區經濟的動態激勵綜合評價結果。利用基于雙激勵點的動態評價模型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四大板塊整體進行綜合評價,計算得到中部地區整體的優增益水平η+=0.0085,劣增益水平η-=-0.0032,優激勵因子h+=0.4726,劣激勵因子h-=0.5274,最終的動態綜合評價結果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2009-2014年中部6省經濟發展動態激勵的綜合評價結果為:湖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西>安徽。值得注意的是,湖北、河南和湖南(三省均值約為0.5596)的經濟發展狀況要明顯優于山西、江西和安徽(三省均值約為0.3607),前后三省的評價得分均值相差0.1988分,這已經超過了山西、江西和安徽三省動態綜合評價值均值的一半,差距較大。由此可見,落后省份應盡量縮小其與發展較優省份的差距,中部地區各省在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同時,應努力實現優勢互補,統籌兼顧,加強經濟合作,以更好地共同推進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崛起。

結論

本文利用基于E-TOPSIS法的動態激勵模型,分別對中部地區6省份經濟發展中的四大板塊(經濟實力、經濟發展力、資源狀況和科技發展)進行評價和分析,結果表明中部地區6省份在不同板塊下的現有發展狀態和其在優劣激勵點受到的激勵狀況存在差異,最后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整體進行動態綜合評價,發現中部六省在中部崛起過程發展中并不平衡,有較大差距?;贓-TOPSIS法的動態激勵模型充分考慮了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動態發展水平,給出的排序結果不僅體現了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綜合排序的動態過程,而且也體現了中部地區在發展變化中比較、在增益水平變化中排序的動態特征,通過相關參數的設置融入了評價者對經濟發展激勵與引導的管理思想,體現了評價者對中部地區各省份在經濟發展上增長態勢的重視。整個評價方法操作簡便,易于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朱俊成,楊益明,黃繼發.中部地區省域中心城市競爭力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29(3)

2.郭子楓,崔新健,劉軼芳.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區域創新能力比較研究[J].經濟經緯,2014,31(3)

3.林壽富.中部地區縣域經濟增長的趨同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1(7)

4.郭國峰,鄭召鋒.我國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評價與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2)

5.羅序斌.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質量評價[J].當代經濟,2009(13)

6.王圣云.中部地區人文發展的生態效率評價[J].經濟地理,2011,31(5)

7.張楊,張亞斌,馮迪.中部六省技術創新能力測度與評價[J].湖南社會科學,2014(1)

8.周偉,葉常林.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中部六省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1(12)

9.肖雁飛,張瓊,廖雙紅等.基于ARIMA模型的中部地區經濟人口承載力研究—兼論承接沿海產業轉移能力[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6)

10.雷勛平,Robin Qiu.基于熵權可拓決策模型的科技競爭力評價研究—以中部六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3)

11.張發明,孫文龍.改進的動態激勵綜合評價方法及應用[J].系統工程學報,2015,30(5)

12.李剛,遲國泰,程硯秋.基于熵權TOPSIS的人的全面發展評價模型及實證[J].系統工程學報,2011(3)

13.馬贊福,郭亞軍,張發明等.一種基于增益水平激勵的動態綜合評價方法[J].系統工程學報,2009,24(2)

14.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中部地區綜合評價經濟發展
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綜合評價應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學英語寫作評價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