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搭背后的表征危機與身份迷失

2017-01-13 06:36史亞娟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6年12期

史亞娟

摘 要:混搭背后有著復雜后現代社會和文化背景。首先,后現代符碼的表征危機意味著相同符碼在不同的時尚或社會文化氛圍中不再具有相同的意義,失去了先前在各自語境中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而混搭為符碼表征系統的重新建立提供了一個契機。其次、從解域和生成的視角來看,混搭是一種不同領域間相互解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領域的意義符碼相遇、敞開并重構自身,從而生成新的意義符碼和意義系統,而這也為解決時尚符碼系統的表征危機提供了一種途徑。第三,除了表達后現代主義的游戲、娛樂、無中心等特征之外,混搭也真實體現了現代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價值失衡,表征了后現代社會轉型期人們的迷茫、失落和焦慮之情。

關鍵詞:混搭;表征危機;身份迷失;解域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2-0038-03

Representation Crisis and Loss of Identity Behind Mix&Match

SHI Ya-juan(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means to study the complicated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nitially, 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of post-modern code implies same code losses its original symbolic meaning and cultural value in different social or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le mix&match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 reformation of a new representation system. Secondly, mis&match is a process of deterritor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erritories during which different codes meet, open and rebuild themselves. This process also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the representation crisis of fashion code. Thirdly, mix&match represents the imbalance of values in the modern multicultural society and peoples confusion, loss and anxiety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besides embodying game, entertainment or rambling existence.

Key words :mix&match;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loss of identity; deterritorizatio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混搭”一詞為世人所知似乎始于本世紀初,2001年日本時尚雜志ZIPPER上的一篇文章認為新世紀的全球時尚似乎產生了迷茫,于是混搭作為一種無師自通的時裝潮流應運而生。從此混搭這一時尚設計和搭配理念不脛而走,其表現形式迅速超出了時尚領域中服飾風格(如古典與現代、嘻哈與莊重、奢靡與質樸、繁瑣與簡潔)、面料(如皮革與針織、牛仔與刺繡)、服飾單品(如西服搭配運動鞋、男正裝搭配雪紡襯衫)或者服飾設計元素之間的混搭,延伸至藝術設計、家居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城市景觀設計以及一些包括表演藝術在內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中,其中最令人瞠目的如京劇跨界混搭歌?、?。更有甚者將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混搭在一起,如模特選美比賽中用京劇服飾混搭比基尼,組織者宣稱其目的是為了用性感的身材展示國粹。面對諸種混雜紛繁的混搭現象,有學者將其歸結為現代技術的發展,人們為了解決技術與藝術之間的沖突而做出的選擇,同時也是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如拼貼、混雜、反諷等)和文化精神的具體表現,如追求人性的更大的自由,倡導突出的個性化和大眾文化,秉持反叛的精神,追求個性化發展等等②。也有學者將其認為無所不在的混搭現象,不只是一個風格學問題,整體性的文化混搭乃是文化的價值核心解體和消融的產物,意味著美學大廈的分崩離析③。上述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些還無法涵蓋混搭背后各種更具景深意義的問題,如后現代符碼的表征危機、后現代社會主體的身份迷失與價值失衡等,而這些問題也正是本文要思考和闡述的內容。

一、后現代符碼的表征危機和文化價值觀的改變

表征危機(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一詞最早出現在1990年出版的《后現代主義與社會》(Postmedernism and Society,1990)一書中。作者在書中將后現代主義闡釋為某種表征危機,認為現代社會中事物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穩定、可靠、可預測的表征鏈條在后現代社會中逐漸失去了穩定性,變得不牢靠、無法預測,能指和所指之間穩定的表征結構發生解體,隨之而來的就是表征危機④。表征一詞運用到時尚理論中,主要指對各種時尚組合和實踐(structures and practices)的描述和闡釋,在這一過程中,某種時尚組合或實踐轉換為另一種事物、理念或實踐的表征或表現。服飾或其他各種時尚事實上代表著的是其背后個體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身份特征。這里必須強調的是,不能將服飾和時尚本身等同于某種社會或文化身份,它們的存在意義只在于表征穿著者或擁有者的時尚及文化身份。例如,安全別針、皮夾克、尖頭靴、金屬掛鏈、鎖鏈、緊身褲、花襯衫、滑板鞋等亞文化風格的時尚現象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西方社會中的嬉皮士和朋克來說,是他們表達叛逆思想、自我流放、張揚個性的方式,是與主流秩序之間的抵抗、協商乃至斗爭的表征符號。然而,隨著亞文化青年們的行為越來越過火(以性手槍樂隊為代表),造成的負面社會影響越來越大,超出了主流社會所能容忍的限度的時候,這些以時尚為表征方式的身份和意義符碼開始被代表主流意識形態的設計師、媒體、商家所挪用、吸收、重新編碼,這些時尚符碼也就失去了其叛逆、抵抗等文化意義,成為一種滿足不同大眾品味的時尚消費品了。在當代各種混搭了亞文化符碼的時尚中,對設計師及街頭時尚愛好者來說,這些金屬掛鏈、皮革等時尚元素的運用更多地是出于審美、設計、甚至是商業的需要,或者干脆就是為了看上去很酷。其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已經所剩不多,甚至全然無人理會了。換句話說,亞文化時尚符碼的意義鏈條中斷了,原來的意義鏈條已經被新的意義鏈接所取代。結果當然是它們先前所代表、表征或意指的社會價值或文化理念的消失。但是,造成這種意義缺失的原因并非混搭主體的個人意志,主要還是因為這些服飾符碼過去棲身的社會結構和各種價值觀發生了變化,無法保證這些符碼和先前一樣具有同樣的意義,或者說正是整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改變造成了服飾符碼意義的消失。在這個過程中,意義的轉換過程正是表征危機的發生過程。

除了混搭時尚外,符碼的表征危機同樣適用于發生在其他各領域的混搭現象。作為典型的后現代社會現象,表征危機也是后現代社會各領域共同面對的一場危機,相同的符碼在不同的時尚或社會文化氛圍中不再具有相同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先前在各自語境中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混搭恰恰為符碼表征系統的重新建立提供了一個契機。但是它們到底要表征何種身份、何種理念和價值觀,在后現代多元敘事視角的作用下,似乎很難得出統一的答案,混搭的出現則為這些尚未找到確切答案的設計者提供了一個臨時避難所。

二、后現代符碼的解域與生成

面對后現代符碼表征危機,西方后現代思想家們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法國后現代哲學家德勒茲和加塔利提出了“轄域”(territorization)與“解域”(deterritorization) 兩個新的理論概念,試圖以此來說明在充滿欲望的世界中,后現代世界存在物的生成與演化過程。所謂“轄域”就是分類,建立聯系、形成規則,對存在物進行組織化和系統化;“解域”則是對于某種既有系統化秩序的突圍和瓦解,是對某種既有觀念或范疇所形成的組織系統同一性的突破和掙脫⑤。德勒茲的解域和生成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和闡釋混搭現象的視角。按照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將混搭理解為一種跨界、一種不同領域間相互解域的過程。時尚、家居、藝術等各種現代藝術形式不再單純依靠自身的慣有邏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意義生產或者編碼,而是自覺地對其他領域敞開自身,拆除既有意義場域的邊界,預設新的主題或意義符碼,同時對新的意義符碼進行再審視、再闡釋、再審美,在意義解域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意義符碼和意義系統,因此,混搭過程是不同領域的意義符碼相遇、敞開并重構自身的過程,其結果是新的意義符碼的生成和意義系統的建立,同時也為解決時尚符碼系統的表征危機提供了一種途徑。

前文中提到,后現代表征危機意味著許多亞文化時尚符碼逐漸失去了其叛逆、抵抗等文化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符碼消失了,實際情況是亞文化時尚符碼被高級時尚領域收編(如具有“朋克教母”之稱的薇薇安·韋斯特伍德的一系列以亞文化時尚著稱的時裝秀)或者被重新編碼獲得了新的文化內涵、存在價值與意義(如特立獨行的品味象征或者商業價值等)。不過這些躋身高級時尚的亞文化符碼很快就出于各種需要(如商業原因)突破了自身的疆域再次進入街頭時尚,并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流行開來,只是其表征意義和價值觀已經從徹底的叛逆、反抗變成了青年人擺酷、彰顯個性、表達自我的手段。

其實,解域對于混搭的意義就在于時尚設計或搭配過程中表征符碼的意義轉換,符碼通過一種新的組合和搭配方式獲得新的關于自身的闡釋。在轉換過程中,每種參與混搭的符碼都在打破自身的域限并試圖進入對方域限的過程中轉換為新的意義符碼。參與這一過程的符碼都要離開自身、接受新領域話語系統的再表達才能完成解域和生成整個過程。這一過程的完成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表征符碼的誕生,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對設計師來說則意味著突破、創造和革新,甚至是靈感的爆發,抑或是對后現代符碼表征危機的一種成功的抵抗或解決方式。

三、后現代社會主體的身份迷失與價值失衡

國內有學者在分析混搭問題時將認為這是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具體表現,認為“后現代”的搬演、拼貼、混雜、組合,反諷,在形式上與“混搭”的某些方面真是不謀而合,為混搭提供了不少借鑒的設計手法?!雹?這種分析確實從一定程度上闡明了混搭與后現代主義的關系,然而卻不全面。對于前文中提到的符碼的表征危機問題,美國作曲家安德魯·希爾(Adrew Hill)說,“現在服裝已經和任何形式的社會階級失去了聯系,盡管過去是那樣?!雹薮_實如此,在人們眼里,服裝不再像過去那樣表征或意指階級、文化結構、等級制度。昔日服裝以直接且可預見的方式所表征的意義和價值觀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已經開始表征或意指完全不同的意義和價值觀。所以,表征危機就意味著服裝與賦予其意義的價值觀之間曾經穩定的關系正在發生變化、難以理解或者獲得信任。某一階級或文化所一貫持有的、具有穩定意義的信仰和價值觀,包括審美、道德觀、政治理念及與包括服裝和時尚在內的世界的關系等等都失去了穩定性。服飾失去了昔日所表征的意義,主要是因為這些服飾過去棲身的社會結構和各種價值觀發生了變化,無法保證這些符碼和先前一樣具有同樣的意義。比如,一些性感的女性服飾,如低胸內衣、露背裝、透視裝、超短裙等,在過去代表的是不體面,有傷風化,甚至是對妓女身份的一種表征?,F代,女性在公共場合穿著這種風格的衣著則代表著女性自由、女性權利,或是一種自由開放的性觀念,甚至是對性快感充滿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對此我們只能說脫離了先前的意義和價值體系,這些女性服飾曾經表征的舊有價值觀和意義也就蕩然無存了。

這一切分析起來似乎十分輕巧,但是對于社會轉型期的個體來說,新的時尚潮流的興起,不僅僅意味著一大批舊物要被淘汰,更重要的是昔日里真心信仰的、追隨的、謳歌的東西歷經歲月和時代的洗禮失去了昨日的光環,再無法給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存賦予任何意義。后現代主義思想家詹姆遜認為后現代主義的特征之一就是“折衷主義”,時尚中的折衷主義意味著拆解昔日各種風格,然后加以混用,成為新的著裝組合。不過,詹姆遜懷疑用“懷舊”一詞描述這種折衷主義是否正確。對當代人來說,懷舊原本意味著對于“昔日不可重來”的哀傷,甚至是一種隱隱的痛楚。生活意義的改變、信仰和價值觀的失落給人的傷痛是無形的。同時建立、適應、接受新的價值觀及其文化形式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人們內在的焦慮和痛楚也就在所難免。面對現實中的困惑、不解和對于未來的迷茫,各種混搭形式的出現無意中給人們不安、焦慮的情緒提供了一個出口,讓人們忐忑的心情暫時得以舒緩和釋放。因此,除了表達后現代主義的游戲、娛樂、無中心等特征之外,混搭也真實體現了現代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價值失衡,表征了后現代社會轉型期人們的迷茫、失落和焦慮之情。

四、余論

21世紀以來,混搭風格從時裝界蔓延至建筑、裝飾、娛樂、生活等各方面,成為一種不斷蔓延的風潮,究其原因,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幾個方面外,與之相關的還有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的交往問題。信息科技的突飛猛進、網絡的普及、世界范圍內人員流動的日益頻繁,這一切使包括東西方文化在內的世界各種族、民族文化逐漸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了解。目前在很多語境中全球化常常被人們理解為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擴散,從而引發了全球化與地方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如何調節這種矛盾與沖突成為一道難解之題,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混搭也成為了一個選項,成為不同文化間相互碰撞與融合的產物。

最后還有必要指出,混搭作為一種時尚,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而且其中肯定會產生很多沒有審美價值的平庸之作以及沒有任何商業價值的廢物,人們也會選擇更新的方式彰顯個性,但能留下來的一定是經得住時光淘洗的經典之作。

注釋:

①戲劇網[EB/OL].[2016-6-10] http://www.xijucn.com/html/jingju/20120905/39575.html .

②王蕾,郁波,孫嵐. “混搭”在設計發展史上的歷史景深之淺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2):23-25.

③張閎. 文化“混搭”與文化主體性[J].上海采風,2012(5):88-89.

④Barnard, Malcolm. Fash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M]. Routledge. 2014(5):152.

⑤余岱宗. 解讀敘事:解域與生成[J]. 文藝理論研究,2015(4):111-118.

⑥Hill, A.‘People Dress So Badly Nowadays: Fashion and Late Modernity, in Breward, C. and Evans, C. (eds) Fashion and Modernity[M]. Oxford and Berg. 2005:7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