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散文閱讀習慣養成

2017-01-14 16:07戴建華
中學課程資源 2016年12期
關鍵詞:散文閱讀閱讀習慣

戴建華

摘 要:現代散文的閱讀與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背景介紹、情境創設、品讀文字、有聲朗誦、互動討論這幾種方式來引領學生理解初衷、營造氛圍、體會情感、嘗試角色代入、彼此思維激蕩。從理性與感性,從字面到內涵,從個人到群體,從背景到當下,從多個角度來讀懂散文的境界,并養成散文閱讀習慣,在提高散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品味美、感悟美。

關鍵詞:散文閱讀 閱讀習慣 散文境界

散文最顯著的兩個特征:一是“詩化的語言”,二是“形散神不散”。前者是指散文的語言風格和詩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其實包含著豐富的意思,而且往往“意不在此”“弦外之音”。后者是指散文的行文結構看似松散、零碎、隨情、隨性,但在“形散”的背后卻有一個綱領、一個脈絡在鋪陳與支撐。這兩個顯著特征將散文的意境與境界突顯得更加明顯了,這也是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著重把握的,即要帶領學生、引導學生讀懂散文里的境界。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一、背景介紹,理解初衷

散文之所以會“形散神不散”,就是因為它本身有著清晰明確的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刻畫出來的境界,自然也不如空中樓閣般虛無飄幻。而散文往往具有非常濃厚的個人色彩,這又與作者的成長環境、寫作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因此,要想更好地讀懂散文的境界,教師應重視對散文背景的介紹,通過理解作者的創作初衷來讀懂文章意境。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中《我與地壇》一文為例,這篇散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了作者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了在地壇這一大環境下作者與母親的故事。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地壇”解讀為“虛化了的母親”,作者透過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是極其深刻的。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是頻臨絕望的青年,一個是荒蕪冷遇的園子,這兩者仿佛相互映襯,相互“憐惜”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由地壇思考了生命、人生、命運等極其嚴肅的話題,文章所散發出來的這種寧靜的思考、睿智的思維,無一不是與作者當時的境況有關,一個人所走過的地方、所經歷過的事情,最終都會沉淀為一種價值趨向與判斷標準。在《我與地壇》一文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而這恰恰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命運。由此不難理解,如果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那么學生自然就會理解作者創作的初衷,從而更好地讀懂文章境界。

二、情境創設,營造氛圍

所謂“意境”,其實就是讀者自主感受到的一種氛圍、一種格調、一種情懷、一種“人設環境”。因此,要培養閱讀習慣、讀懂散文境界,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法來營造氛圍。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中《想北平》一文為例,在這篇散文中,作者用樸素又真摯的情感寫出了他對北京那種如同母親般依偎與眷戀的感情。教師可以在其中選擇一段來放大,比如文章倒數第三段中“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帶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一般的美麗”“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等,這些本來平凡無奇的食物卻在作者筆下顯得靈氣、俏皮,當作者寫到的“餐桌??汀睍r,更為作者對北平的思念之情增添了一股生活氣息,在鍋碗瓢盆的叮當聲中所奏響的生活之歌更讓人覺得踏實與溫馨。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文段的特點來營造富有生活氣息的氛圍。為了更好地突出效果,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引入圖片、音樂等作為輔助工具,如將文章中的內容以動圖展示的方式來呈現,當學生的視線跟著這些動圖移動,耳旁聽著并醉心于場景音樂時,就更容易融入文章的氛圍中了,從而讀懂文章境界。

三、品讀文字,體會情感

文字是文章構成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讀者理解文章的工具,在散文如詩歌般的語言中,它所選用的文字往往更富有靈動的氣息,更具有情感的靈魂。因此,要培養閱讀習慣、讀懂散文境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品讀散文中的文字,體會作者情感。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中《聽聽那冷雨》一文為例,在刻畫雨聲、雨態等時,作者用的文字是“淅淅瀝瀝”“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清清爽爽新新”“輕輕重重輕輕”等,這些疊詞不僅讀起來非常具有音律美,而且也散發著一種纏繞的、柔美的韻味與情意。除此以外,“凄涼”“凄清”“凄楚”“凄迷”這幾個近義詞的連用也實現了“1+1+1+1>4”的效果,讓人讀起來不免覺得細膩深切又綿長,這就是文字之美所營造出來的意境以及意境中所滲透與傳達的情感。當讀者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時,那么就會自然地跟著作者的情感進入文章的境界中,這就是以情切入、由情帶領的一種表現手法。

四、有聲朗誦,角色代入

閱讀文章除了安靜地默讀外,還可以出聲朗讀,這種朗讀不是機械地把文字一個個地讀出來、一句句地喊出來,而是聲情并茂地朗誦、吟誦,當學生發聲時,思維就會隨著文章走。與此同時,當學生聽見自己的聲音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融入文章意境之中,從而實現角色代入,這也是教師培養學生散文閱讀習慣、帶領學生讀懂散文境界的一種方式。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中《別離》一文為例,這是一首關于友誼的散文詩,詩歌本身就是意思濃縮并需要讀者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聯想力,整首詩歌分為四節,作者的情感也在不斷變化。第一節描寫了作者與朋友分別前后的感受;第二節透露出作者對于分別的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第三節表達了作者所領悟到的分別之于友誼升華的一種催化作用;第四節著重點出了作者對于別離、友誼的一種理性認知。我們可以看出,整首詩歌是以具體描寫為開始,以抽象感悟來結束,淡化了離別時的場景與過程,而更多地將筆墨放在深邃的思考之中,這就是詩歌所要刻畫的一種意境。實際上,“別離”這件事情對于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講都不是陌生的,這意味著作者借助詩歌向讀者傳達的境界也不是陌生的,但如何更好地理解與融入呢?既然是學生不陌生、熟悉的,那么角色代入就是最適合的方法,而這也恰好可以通過聲情并茂、反復多次、富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歌來實現。

五、互動討論,思維激蕩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散文閱讀習慣、引導學生讀懂散文境界的過程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盡可能地以互動討論的方式來實現學生思維的相互激蕩。不論是上面列舉到的《想北平》中那極其富有生活氣息的“餐桌??汀?,還是《聽聽那冷雨》中那極其富有音律之美的“反復疊詞”,還是沒有列舉到的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文章中的其他散文,這其中所流露的情感、表達的意思,都需要學生自己去主動感悟、主動理解、主動抓取。唯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地讓學生讀懂散文的境界,而不是機械僵化地“聽老師的話”。為了避免學生陷入自我思考而思維纏繞的境地,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勵學生互相討論,以“頭腦風暴”方式來激蕩彼此的思維。當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你說你的見解,我說我的看法時,散文中的更多亮點與潛在亮點就會逐一浮現出來。這對學生來講,就好像撥開云霧見光明一般,那么,他們就能更好地融入散文的境界之中了。

現代散文閱讀與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它要求學生能在讀懂字面意思、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從情感與理智入手,融入散文所營造與勾勒的境界中,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即在閱讀散文時能自然而然、由內而外、自主自發地融入散文的意境之中,以此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丁帆,楊九俊.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

[2]史鐵生.我與地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散文閱讀閱讀習慣
關于小學高段散文閱讀教學現狀的相關思考
以群文閱讀助力中考復習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
淺議語文閱讀教學
淺談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初探
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培養一年級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與策略
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審美體驗教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