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產業需求的高校服裝設計教育教學改革分析

2017-01-16 10:24彭景
東方教育 2016年15期
關鍵詞:應用技術教學改革高校

彭景

摘要:在社會快速發展與巨大的產業需求引導下,服裝設計專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各高校超常規發展,整體來說,無論是生源數量和教學資源投入都已在國內大學專業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通過對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以及困擾服裝設計專業發展的因素分析,提出服裝設計專業要立足本土產業,強調應用技術培養,以競賽促教學,促進特色教學,使培養的學生親產業、服水土,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搭建一座成長的平臺。

關鍵詞:教學改革;高校;產業需求;應用技術

由于服裝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出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緊跟時代發展需要的設計人才。因此,從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角度來看,必須以這樣的目標為導向。

作為服裝設計主要專業課,時裝繪畫課程也不例外。目前,高校時課程存在的弊端是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等共性問題以及缺乏與產業環節適當地銜接、師資隊伍老化且缺乏非傳統數字繪畫教學人才等特殊問題。

首先要談服裝設計專業市場定位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追求時尚、個性成為大眾群體的一種潮流,應運而生的發服裝企業如雨后春筍迅猛發展,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開設服裝設計專業,以迎合龐大的服裝人才需求。

作為可穿著藝術的專業,服裝的概念不僅是穿,還是一種藝術。目前我國的服裝設計培養可分為三個層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注重于培養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策劃和時裝研究方向,具有較強的設計創造能力,具能在服裝藝術設計領域事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高職高專注重于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實用型、復合型高級技術、管理人才;中職學校強調培養與行業的職業崗位對應的,掌握較強服裝工藝技術技能的技能型中級工人。

作為高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擺脫傳統的本科教育的重疊培養模式,在細分市場在尋找一條出路,就要在緊緊圍繞市場需要上重新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服裝專業的教育必須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相適應,企業的需求,就是服裝專業的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服裝企業中,對服裝生產一線所需要的高級技術型人才最多,對服裝設計與管理人才需求相對要少。高校的定位既要有別于一般研究性大學的培養目標,又要區別于中、高職培養目標。高校既然不能把學生培養成社會精英名流的階層作為目標,那就為他們搭建一條通往職場白領的通道,把培養具備設計美學、人體工程學、材料工藝學專門知識,具有創業創新能力,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技術人才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其次我們要談到服裝設計專業特色教學的方向。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點,服裝設計的學科建設更應立足本土,服務于當地經濟、產業的調整和布局,及時把握產業發展的命脈,無疑是服裝設計學科建設的基礎。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和生存的挑戰,服裝設計專業的建設,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從自我修復和完善,到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不斷探索,體現服裝設計專業的內在魅力。

針對服裝專業教育與服裝企業的需求之間的差距,開展教學體系改革研究,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平臺建設,零距離與企業接軌,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實踐環節,使學生能直接動手、參與市場和企業的挑選。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扎根文化傳統,但要喚醒沉睡的文化元素,就要依靠一個平臺尋找靈感的方法讓沉睡在內心對大自然向往的情感能迸發出來,以此為靈感將這些元素運用到服裝上面。

另外一點在實際教學中,以時裝畫表現技法為例,我們來做簡單分析。

加強高校學生時裝繪畫實踐量上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繪畫實踐部分的訓練,主要采用教師教授、學生動手實踐并行的教學方法。在繪畫實踐過程中,必須有一定量的繪畫訓練,達到熟練繪畫的要求。在授課中需結合作品繪畫演示,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學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強化學生實際手繪能力的訓練。培養時裝畫的實踐繪畫能力是服裝藝術設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結合服裝產業需求提高繪畫能力的基礎,體現學生設計思路、原創思維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建立設計構思與表現效果的重要渠道,培養服裝產業發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保障。

倡導和培養學生在手工繪制的基礎上,能夠結合數字繪畫工具。服裝產業的發展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中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會要求所需的服裝設計人才,掌握數字繪畫工具。在時裝繪畫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手工繪制,做到繪畫實踐本領的訓練到繪畫風格形成的訓練以后,必然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從掌握基本的電腦繪圖軟件過渡到能夠熟練運用電腦軟件表達設計內容與理念。

培養技能型人才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高校在轉變服裝專業教學教改的方向。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在企業掛牌等形式,建立相對穩定的校企合作伙伴關系,為實施工學結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保障。并探索與企業共同制定學生實習計劃,共同管理實習過程,共同開展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技能培養。使合作企業成為學生實習和就業一體化基地,讓學生更多地在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中接受職業教育、感受職業氛圍、體驗企業工作,彌補職業院校設備、職業情境的不足。另外,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學習新技術、新工藝,了解企業生產、管理過程,提高實踐能力。成立教師工作室,組織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研發工作,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技術革新與公關,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萍妓刭|和內涵水平。

學校的教學工廠、社會的培訓中心及技能考核鑒定場所,提升實訓中心的科技水平、營造企業氛圍、提高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學校實訓中心與企業生產現場脫節的弊端。

培養技能型人才,必須要求有“雙師型”教師作為保障,職業經驗是“雙師型”教師的必備條件。要讓專業教師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關鍵是要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

一方面,積極引進企業的技術專家和技術能手充實教師隊伍,聘請企業及社會上經驗豐富的名師專家、高級技術人員、技師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擴大“雙師型”隊伍數量;另一方面,加強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利用寒暑假或業余時間下企業參加生產實踐,積累實踐經驗,盡快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我們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習實訓等基本條件建設,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周照東,肖紫嫣,呂清華.以“學科競賽+驅動應用型人才培養[N〕.中國教育報,2015-6-11.

[2]魏靜,陳瑩,徐慧娟.服裝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J】.紡織教育2012(2)

猜你喜歡
應用技術教學改革高校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常用外加劑應用技術
淺析當前計算機網頁制作的應用技術和管理流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