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齋志異校注》人物補注

2017-01-16 13:56孫啟新
蒲松齡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聊齋志異

孫啟新

摘要:盛偉先生對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個別人物有的注釋不夠準確全面,有的應該注釋卻沒有注釋。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考證出趙豐原(名于京)是王士禛的門生;何海晏不是“初令秦中”;孝子周順亭確有其人;睢寧知縣李毓奇是益都縣顏神鎮(今博山)人;常大忠不是兩次擔任梓潼知縣;潞城知縣宋國英當為宋國锳(瑛);淄川教諭展先生的基本情況;齊東令徐公可能是徐國珍;淄川學師劉芳勛是貢生;何仙是長山縣的何五子。

關鍵詞:聊齋志異;人物注釋;補注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筆者在研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蒲松齡紀念館研究館員盛偉先生校注的《聊齋志異校注》過程中,發現盛偉先生對《聊齋志異》中的個別人物有的注釋不夠全面準確,有的應該注釋卻沒有注釋,筆者今不揣谫陋,提出一管之見,以請教于盛偉先生和各位研究專家。

一、趙豐原之詳注

蒲松齡在《布商》文末寫道:“趙孝廉豐原言之最悉?!?[1] 585 盛偉注釋:“趙孝廉豐原:趙豐原,字于京,號香坡,又號客亭,歷城(現山東濟南市歷城縣)人,康熙二十年(1681)舉人,后由舉人選任城武教諭。官至河南府知府。詳見《山東通志·人物志》?!?[1] 586

盛偉先生的注釋不夠準確,也不詳細。清乾隆《歷城縣志·選舉表三》在“舉人”一欄康熙二十年辛酉條目下標有:“趙于京,第十五名,仕至河南府知府,有傳?!边@個趙于京是不是趙豐原呢?繼續查閱,在《列傳四·國朝》查到趙于京的詳細資料,發現趙于京就是趙豐原,豐原是他的字。再查閱清乾隆《臨潼縣志·職官》、清同治《河南府志·職官志二》,有趙于京的任職資料,可以相互印證,證實結論準確無誤。

清乾隆《歷城縣志·列傳四·國朝》記載:

趙于京,字豐原。其先大興人,父士通遷于縣。于京廉正有干略??滴跞?,由舉人選城武教諭。導率有方,以卓異擢臨潼知縣。抵任甫五日,理滯獄,囹圄為空。地當孔道,官馬或不敷。民間舊有貼馬錢,于京盡革之。任佑中者,縣巨猾也。構訟稍不如意,閉村堡,奮臂抗官,養健兒為爪牙,前官莫可誰何!于京圍其家,擒黨(羽)十數人。佑中遁京,率卒襲捕之,置于法。渭水沒田萬余畝,民逋賦累千金,代輸之而去其籍。遷綏德州知州。臨潼老幼提挈送者盈街巷,多至泣下。四十一年,至綏德,有飭報墾田起租之檄。他州縣承上官意,率多報,以邀功。于京獨默然,若無事,吏請至再三,叱曰:“國家太平六十年,尚有未墾地乎?且延綏傍山,多沙磧,雨少不繼,則成石田耳,堪增稅以困吾民耶!”竟無所報。四十二年,車駕西巡。于京扈蹕至華陰,召見奏對稱旨,命講《周易》,賦詩,賜御書,授河南知府。數月,丁母憂,無以治喪。河南巡撫徐潮賻之,乃歸。會潮入覲,上問豫省循吏,潮以于京對,因奪情復任。于京乞假,營葬畢始行。洛陽南村有雕木為佛像者,藏機于內,使耳目手足皆動,謂之活佛,惑愚民為奸利。于京焚其像而杖之,妖言頓息。盧氏山有礦洞,四方無賴子鳩眾擅開,架屋為村舍,具什器,勢漸熾,不能禁。于京選能吏,協營弁,率眾焚其巢,決山渠水以灌洞,事乃定。宜陽民喬宗仁,飾博具誘人財,無以償,有致之死者。于京立斃之?!氖迥?,商洛賊萬余據山,連盧氏閿鄉界,郡城戒嚴。懷鎮閆某率精甲五百來會,乃偵訪通賊要路,分守三十余所。賊知有備,竟不敢犯境。會大雪,喜曰:“賊降矣!”或請其故,曰:“山中無宿糧所恃,以茍延者劫遠村耳。當此嚴寒,能荷戈履冰乎?”后五日,得潼關檄,果如所料。守河南前后凡四年,遷蘇州知府。疾作,未之任。卒年五十六。于京性尚忠義,喜文學。其官城武,修文亭山曾子祠、漢忠臣佗侯廟。于臨潼,表渾太史、叚太尉廟墓,新其廟,立樊舞陽祠,修橫渠書院,與李颙、王心敬相友善,使二子從颙受學。于綏德,建韓蘄王祠。于河南,建狄梁公祠,新天中書院。所在捐俸修孔子廟,諄諄以課士為務。去后,人皆思之。

趙于京,字豐原,又號香坡,又“因讀書于濟南明湖之客亭,故人稱為客亭先生”,客亭即大明湖歷下亭。趙于京祖籍北直隸大興縣,其父趙士通遷居歷城縣。趙于京于康熙二十年中舉人,三十二年(1693),由舉人選任山東城武縣(今菏澤市成武縣)教諭??滴跞吣辏?698),以卓異升任陜西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知縣。四十一年(1702)升任陜西綏德州(今陜西省榆林市)知州。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西巡陜西,趙于京得到召見,奏對稱旨。四十六(1707)年升任河南知府(河南省洛陽市),數月后母親去世,回鄉守制,后奪情復任。四十九年(1710)改任蘇州知府,尚未到任,便因病故去,享年五十六歲?!稓v城縣志》評論趙于京“廉正有干略”,“尚忠義,喜文學”。

趙于京是清初詩壇泰斗王士禛的門生。王士禛在《蠶尾文集》卷一《蒙木集序》敘述:“丙寅、丁卯間,予方里居,鐘子圣輿與趙子豐原、王子秋史先后來從游。三子之才頡頏上下,類能敻然自拔于流俗,予甚異之。非濟南山水之奇曠,百年一發之,而何以有是!” [2] 1799-1800 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六年(1687),王士禛為祖父王象晉守喪期間,趙于京曾前來新城縣(今桓臺縣)探望,向其請教詩作。

二、何海晏并非“初令秦中”

《拆樓人》起首講道:“何冏卿,平陰人,初令秦中?!?[1] 700 盛偉先生對此注釋:1.何冏卿,即何海晏,字治象,號敬庵,明嘉靖進士,授四川順慶府推官,官至太仆寺少卿。冏卿,即太仆寺卿;2.秦中,即今陜西省一帶。[1] 700 盛先生的注釋沒有錯,但兩條注釋聯系起來看,卻有問題。就是說,何海晏初次任職的地方,按第一條注釋是在四川的順慶府,按第二條注釋是在陜西的秦中地區,一南一北,大相徑庭,顯然是錯誤的。那么,錯在何處呢?是原文有錯還是注釋有誤?

首先,看何海晏的首任官職。查閱清康熙《平陰縣志·選舉志·科貢》,何海晏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考中舉人,時年二十四歲。第二年成進士,授四川順慶府推官,歷吏部四司郎中、太仆寺少卿、河南布政司右參政。

康熙《平陰縣志·人物志·德業》有何海晏的傳記,原文如下:

何海晏,字治象,號敬庵,弱冠成進士,授四川順慶府推官。時按君試其才,以“嘉陵晚望”為題,援筆而就,云:“嘉陵煙樹鎖寒堤,暝色沉沉望欲迷。畫閣窗含殘照遠,文峰塔隱暮云低。乾坤壺倒隨萍跡,湖海蓬飄信馬蹄。幾度風花人自老,江天明月任東西?!比暾n最,擢吏部,歷文選司郎中,遷太仆寺少卿,出任藩臬,所至有聲。任井陘道,有《登插箭嶺題楊將軍祠》,詩云:“將軍古廟翳松蘿,百代英聲回未磨。插箭嶺高飛鳥近,祭刀石冷夕陽多。(中缺二句)地下終同岳武穆,相嗟和議竟如何?”公之學識、品望可知。歸里后,悠游林下者三十余年,亭臺池館、花木竹石,日以飛觴為樂。和平溫厚,里人敬而愛之。所著有《敬庵齋集》、《候蟲鳴詩集》,藏于家。

按以上資料,何海晏成進士后,首任官職是四川順慶府推官,決非“秦中令”。明清時,“令”是知縣的代稱,“秦中令”即指陜西中部某個縣的知縣。

再看“順慶”與“秦中”。查閱相關資料:順慶府,地處四川省中部。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升果州為順慶府,元朝屬順慶路,明朝隸四川布政使司,置順慶府,清朝隸四川省川北道。明清府治南充(在今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清末管轄南充、西充、營山、儀隴、鄰水、岳池六個縣;蓬、方安兩個散州。

秦中,也稱關中,古地區名,指今陜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稘h書·婁敬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鳖亷煿抛ⅲ骸扒刂兄^關中,故秦地也?!?/p>

從以上資料來看,順慶與秦中沒有任何瓜葛,兩個地方風馬牛不相及。順慶府所轄州縣也沒有“秦中”這個地方,當然也就不會有“秦中令”了。

綜合這些資料,筆者推測蒲松齡原文出現何海晏“初令秦中”錯誤,有兩種情況:一是以訛傳訛。蒲松齡寫作《拆樓人》時,對于何海晏的首任官職,何氏后人或者當地人已經不太清楚了,畢竟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年。加之淄川與平陰相距較遠,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難免出錯,又加之蒲松齡對得到的消息無法核實,文中出現這個錯誤在所難免。二是故意為之。蒲松齡在這個故事中揭露何海晏的隱私,何氏后人可能興師問罪,必須承擔風險,因此蒲松齡故意模糊一些細節,以混淆視聽,逃避文責,這也解釋得通。

三、孝子周順亭確有其人

《孝子》講了益都(今山東青州市)孝子割肋療親的故事:“青州東香山之前,有周順亭者,事母至孝?!薄澳腹缮蘧摇?,“數月不痊”,周順亭“以利刃割肋肉”,“烹肉持膏,敷母患處,痛截然頓止”。[1] 930

故事中的周順亭,確有其人,他就是周踐恭,字順亭,益都縣孝悌鄉李家莊人,清光緒《益都縣圖志》有其傳記?!兑娑伎h圖志·人物志·孝義傳》記載:

周踐恭,字順亭,孝悌鄉李家莊人。母病,刲股和藥以進,病竟已。及母卒,廬墓三年。踐恭所居,在嶸山西南隅。歿,即葬于其居之南。今其地,名為孝子墳云。

文中的“刲股”,是指割取大腿上的肉。周順亭母親病重,他割取自己大腿上的肉,摻到藥里,端給母親吃,母親竟然痊愈?!皬]墓”,是指古人在父母死后,服喪期間在父母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周順亭母親去世后,他在墳前搭建房屋,為母親守墓,時間長達三年。周順亭死后,葬在他生前居住地的南邊,這個地方現在當地人稱為孝子墳。

蒲松齡在《孝子》中敘述周順亭割肋療親的過程,與縣志的記載基本相同,只是更為詳細,更加感人。

盛偉先生在《聊齋志異校注》中對香山作了注釋:香山,據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載:“城東四十五里為香山?!洱R乘》所謂嶸山是也?!?[1] 930 但是盛偉先生沒有對周順亭作注釋,可能是沒有看到《益都縣圖志》關于周順亭的這段資料。

四、李毓奇是益都縣顏神鎮(今博山)人

《捉鬼射狐》開篇寫道:“李公著明,睢寧令襟卓先生公子也?!?[1] 1009 盛偉先生注釋:“李襟卓,名毓奇,山東益都人。明萬歷十年(1582)中山東鄉試第二名,萬歷四十年(1612)至四十四年(1616),任江蘇睢寧縣知縣?!?[1] 1010 近查清光緒《益都縣圖志》、民國《續修博山縣志》,發現此條注釋部分有誤。

按照盛先生考證,李毓奇是益都人,筆者于是先查閱《益都縣圖志》,在《益都縣圖志·選舉志》前半部分“舉人”“進士”列表內沒有查到此人,在后半部分終于查到記錄。全文如下:

又,舉人,洪武年有王讓(丙子),嘉靖年有趙汝弼、趙敬簡(丙午)、趙敬賓(戊午),萬歷年有趙爾待、李時華(并癸酉)、李毓奇(壬午)、欒行言(乙酉)、劉若虛(辛卯)、趙大倫(庚子)、鄭之韓、翟鳳翮(并癸卯)、翟鳳羽(乙卯)、岳儲珍、王宏化(并戊午),天啟年有張聯軫(甲子)、李馨(丁卯),崇禎年有孫廷鐸、翟文賁(并壬午),凡十九人,皆隸今之博山?!⒉讳?。

由《益都縣圖志》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李毓奇于明萬歷壬午年中舉人。壬午年,即萬歷十年;二是李毓奇是益都縣顏神鎮(今淄博市博山區)人。據有關資料,博山先后稱顏神、顏神店和顏神鎮,屬益都縣管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設博山縣,屬青州府。由此可知,雍正十二年后,李毓奇所在村莊由新設立的博山縣管轄,因此李毓奇也就由益都人變更為博山人。再查《續修博山縣志》,有如下記載:“李毓奇,字襟卓,萬歷壬午亞元,知睢寧縣?!背浞终f明李毓奇是博山人。

另外,查閱《睢寧縣志》,盛先生所言李毓奇擔任睢寧知縣的時間正確無疑。清康熙《睢寧縣志·職官》記載:“李毓奇,山東人,由歲貢萬歷四十年任?!薄豆饩w睢寧縣志稿·職官表》的記載與康熙《睢寧縣志·職官》記載相同。兩本縣志均稱李毓奇是歲貢,當為記載失誤。李毓奇的下任知縣任職時間為萬歷四十四年,這說明李毓奇于此年離任。

五、常大忠并非兩任梓潼令

《梓潼令》敘述太原進士常大忠在京城候選知縣,抽簽決定任職地點的前夜,夢見梓潼帝君手持名帖前來拜見,結果選任梓潼知縣。守孝期滿,等候補官時又做同樣的夢,果然再去梓潼擔任知縣。[1] 1105

盛偉先生的《聊齋志異校注》中沒有常大忠的注釋。筆者依據常大忠的相關資料,給予注釋。

常大忠的資料,清光緒《交城縣志·選舉》《交城縣志·人物》均有明確記載?!督怀强h志·人物》載有常大忠的傳記,全文如下:

常大忠,順治丙戌解元,壬辰成進士。文優行潔,為諸生,早已知名于時。及登賢書,終日手一編,務為有用之學,足跡不入城市。通籍后,選四川梓潼令。川東甫經流寇之亂,人民凋敝,亟為設法招集流亡。自劍門以西復業者,不啻萬家。邑文廟傾圮已久,復經營重建。暇日進諸生,親為講解,文教大興。他如蠲谷賑濟,舍棺掩骼,修筑河堤,設立義倉,善政累累,尤難殫述。以憂去,服闋,補江南潛山縣,為治一如在蜀。土寇與水賊潛煸,時探知之,即督鄉兵剿于天柱山。一戰殲其渠魁,不至釀成大變。潛山人至今尸而祝之。以治行最,升直隸保定府同知。北地苦寒,播種不能以時,民多饑困,乃親教以種植之法。時出省視,勤者勞以酒食,惰者懲之。期年,桑麻遍野,遂為沃土。遇事聽斷明決,吏不能欺,民無冤抑。以勞勚,卒于官。百姓謳思不置,爭輸貲,建立專祠。復敦請,入保定名宦。歷宦所至,潔己奉公,絲粟不擾民。卒之日,幾不能具棺斂。居恒,宗族稱孝郎,黨稱弟。分祿以贍貧宗,推恩及于同里,善舉尤多。卒后,縣令趙吉士,詳請從祀鄉賢,稱為第一乘人物。斯言誠不愧云。

據《交城縣志》所載:常大忠,字二河,是太原府所轄交城縣人。他于清順治三年(1646)中舉人,系鄉試解元,順治九年(1652)成進士,選任四川梓潼知縣。當時遭逢戰亂,百姓流離失所,衣食無著,常大忠上任伊始,立即想法招撫流民,使其返鄉從事生產。資料介紹,從劍門關以西回鄉復業者,多達一萬多戶??h里的文廟倒塌,常大忠籌款重建。閑暇時間,召集縣里的秀才,親自給他們講解四書五經,指導八股文寫作,全縣文風大興。此外,常大忠免除稅負,設立義倉,賑濟貧困百姓;施舍棺材,掩埋無主尸骨;修建河堤,預防洪澇災害。所作善政,難以一一敘述。傳記還說,常大忠“丁憂服闋”后,任江南潛山知縣,如同在梓潼縣一樣盡心盡力工作,后來升任直隸保定府同知,積勞成疾,死于任所。

《梓潼令》敘說常大忠“服闋候補”,“復任梓潼”知縣,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而是“補江南潛山縣”知縣。這從以上所引《交城縣志》常大忠的傳記可以看出。潛山縣今為安徽省安慶市轄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再者,據清咸豐《梓潼縣志·職官》所載:“常大忠,字二河,山西交城人,順治間任。招撫流移,墾辟荒蕪,以循良著。見《通省志》?!蔽闹袥]有談到常大忠再次擔任本縣知縣之事。

《交城縣志》《梓潼縣志》說得很明確,常大忠的父親(或母親)去世后,他回家守孝三年,期滿補任江南潛山知縣,之后升任保定府同知,因勞累病逝于任所。如此看來,蒲松齡《梓潼令》的敘述有誤,常大忠沒有兩任梓潼知縣。這似乎是蒲松齡“真人虛事”的翻版。

值得一提,倒是真有官員兩任梓潼知縣,不過是二百年之后的事了。據《梓潼縣志》記載,山東篷萊人張香海(舉人)分別于咸豐三年(1853)、七年(1857)兩次擔任梓潼知縣。筆者查閱的《梓潼縣志》,就是他主持纂修的。

六、潞令宋國英當為宋國锳(瑛)

《潞令》講了潞城知縣宋國英殘害無辜百姓,最終死于非命的故事。故事開篇講道:“宋國英,東平人,以教習授潞城令?!?[1] 1146 盛偉先生對宋國英未作注釋。筆者查閱相關志書,對宋國英有了大概了解。

據民國《東平縣志·選舉·貢表第五》所載:宋國锳于清順治年間考為貢生;順治年間東平縣共有三十二人考為貢生,貢生名稱“未詳”;宋國锳這個家族的兄弟輩,有五人考為貢生,除宋國锳外,他們分別是宋國鍵、宋國銑、宋國錞、宋國鈁。宋國英的名字,在《東平縣志》記為“宋國锳”,應該是其本名,不會有錯,這可與其本家族兄弟的名字相互印證(最后一字都是金字旁)。蒲松齡記作“宋國英”,或者是為了避嫌,或者是記錄有誤。至于宋國锳是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或者例貢,志書沒有詳細記錄。

清康熙《潞城縣志·官政志》記載:“宋國瑛,山東東平人,貢士,卒于任?!卑粗緯涊d分析,宋國瑛任職時間當在康熙初年,后來病死于任所。筆者認為,《潞城縣志》中的知縣宋國瑛,應該就是宋國锳,因為無論從功名還是籍貫乃至任職時間來看,都符合宋國锳的基本情況。此外《東平縣志》也查不到宋國瑛這個人?!堵撼强h志》中“宋國锳”寫作“宋國瑛”,筆者判斷,可能是該志書纂修者書寫錯誤。

七、教諭展先生是誰

《鬼令》開篇介紹:“教諭展先生,灑脫有名士風,然酒狂,不持儀節?!?[1] 1208 “教諭展先生”是何許人也?盛偉先生沒有注釋。聯系文中“邑中某乙者,負販其鄉,夜宿古剎”一段文字,得知商販某乙是淄川人,由此推知,展先生是淄川縣教諭。筆者查閱《淄川縣志》及《萊陽縣志》,梳理出此人的基本情況。

清乾隆《淄川縣志·官師志·儒學教諭》記載:“展玠,萊陽人,卒于官?!?[3] 512 又記載此官“順治間任”。據此資料,展玠是山東省萊陽縣(現為煙臺市所轄萊陽市)人,清順治年間任淄川儒學教諭,病死在任所。

教諭是學官名,明清時縣學置教諭,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訓導,也是學官名,明清時為縣儒學的輔助教職?!睹魇贰ぢ毠僦舅摹罚骸叭鍖W: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h,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薄肚迨犯濉ぢ毠僦救罚骸叭鍖W:府教授、訓導,州學正、訓導,縣教諭、訓導,俱各一人?!?/p>

《鬼令》敘述教諭展先生因為醉酒,在孔廟的臺階上騎馬奔跑,撞到古柏樹上,頭破血流,夜半時分死去。臨死前自言自語:子路怪罪我在圣人面前無禮,讓柏樹碰破我的頭。

查閱《淄川縣志》,明清時(主要是清雍正前)淄川的展姓教諭只有一人,別無他姓,即展玠。再結合《鬼令》所敘情節,可以確定“教諭展先生”就是展玠。

查閱清雍正《萊陽縣志·選舉志·貢舉》,有展玠的簡單資料:“展玠,(順治)丁亥貢,授陽信訓導,升淄川教諭?!鼻屙樦味『?,即順治四年(1647)。展玠于順治四年考為貢生,之后被任命為山東陽信縣(今歸濱州市管轄)訓導,因政績優異,升任淄川縣教諭。展玠的任職時間,因志書沒有記載,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展玠擔任訓導、教諭的時間均在順治年間。

從《鬼令》所敘情節得知,展玠并不是一個好儒學教官。得出此論的原因有二:一是“灑脫”。他酗酒鬧事,竟然不顧禁令,在孔廟的臺階上縱馬馳騁,擾亂清規,真是匪夷所思。二是無才。與他人對酒令時,一個簡單的酒令也“凝思不得”,說不出口,可見不學無術,腹中空空。也正因為如此,蒲松齡才借“鬼令”一事,對其揶揄一番。

八、齊東令徐公似是徐國珍

《龍戲蛛》講述了“循良之吏”齊東知縣徐公遭雷擊慘死的故事。盛偉先生沒有注釋“徐公”。分析文章的內容,翻閱相關志書,筆者判斷文中的“徐公”可能是貴陽人徐國珍。

查閱《新修齊東縣志·官師》,清朝初期擔任齊東知縣的徐姓官員有兩名,分別是徐綦昌、徐國珍。關于徐綦昌,志書記載:“徐綦昌,北直大興縣人,貢士,康熙五年任?!绷碛涊d:“徐國珍,貴州貴陽,舉人,康熙十年任。多政聲,士民思之,祀城隍廟。二十六年立祠,行香寺側。立傳?!?/p>

按《龍戲蛛》所述,徐公“為人廉正愛民,柩發之日,民斂錢以送,哭聲滿野?!?[1] 1236 說明徐知縣是個廉潔正直、士民愛戴的好官,決非碌碌無為之人。蒲松齡在篇末“異史氏曰”中一改以往挖苦官員之慣例,以質問上天糊涂的口吻,贊揚徐公是個萬民擁戴的“循良之吏”。齊東縣于蒙古憲宗二年(1252)設立,明洪武九年(1376)隸屬濟南府,清因之。1958年撤銷齊東縣,該縣大部劃歸鄒平縣,另一部劃歸博興縣,再后改劃高青縣。世居淄川的蒲松齡,對于臨近齊東縣的基本情況一定相當熟悉,對于清初齊東知縣的品行也會有所耳聞,心知肚明。

對比志書所載徐綦昌、徐國珍兩位官員資料,徐國珍更符合《龍戲蛛》中徐公的情況,也就是說,徐國珍可能是《龍戲蛛》的主人公。

《新修齊東縣志·名宦》有徐國珍的傳記:

徐國珍,興學校,恤貧孤,治獄廉明,尤喜息訟。士民悅服,遠邇歌頌,洵古遺愛也。邑頑戶詭書,積年逋欠,公力除夙弊護法,千余金賠補,錢糧頓清,至今官民受益焉。城隍廟設主崇祀,亦以志不忘云。邑舉人郭國琦述。

傳記重點講述徐國珍辦理拖欠錢糧案件,從中可以看出他不畏強暴、正直無私的秉性。本縣有個愚妄戶主仿造文書,拖欠了若干年的糧款。徐公不怕威脅,不受利誘,迫使這個大戶繳齊了欠款一千多兩白銀。重點案件一突破,全縣拖欠的錢糧很快全部收齊。

再查看清咸豐《貴陽府志·選舉》,里面也有徐國珍的資料。志書記載:徐國珍,順治十七年庚子舉人,貴陽人?!案缴?,官知縣,科第錄,作教授?!睆倪@則資料看出,秀才(附生)徐國珍,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經科舉考試,錄取為舉人,先任府儒學教授,后來升任知縣。查閱《新修齊東縣志》,徐國珍的下任知縣接任時間是康熙十六年(1677)。

按《龍戲蛛》所述,徐國珍病逝于任上,而兩部縣志都沒有明言他在任上去世,蒲松齡的敘述似乎與此不符,但從士民到城隍廟祭祀他來看,應該是在齊東縣去世了。城隍廟是祭祀城隍的廟宇。在我國,城隍是城池守護神,其前身是水庸神,是冥界的地方官。宋朝以后,城隍信仰成為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各地百姓信奉的城隍神更加人格化、本土化,普遍將大家認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西安祭祀漢高祖大將軍紀信,北京祭祀文天祥等?!秴橇睢肪椭v道吳令某公死后,與城隍神爭吵,還原同居一處,當地百姓只得另建一處城隍祠祭祀他。

綜合以上幾則縣志資料,徐國珍的基本情況是:徐國珍是貴州貴陽府人,順治十七年中舉人,先做府儒學教授,康熙十年(1671)升任齊東知縣,十六年離任(或病逝)。徐國珍為政廉潔正直,深受士民擁戴,離職(或病逝)后士民在城隍廟中祭祀他??滴醵辏?687),齊東縣士民專門為他建立祠堂,按時焚香叩拜。

九、學師劉芳勛是貢生

《亂離二則》第一則講道:“學師劉芳輝,京都人?!?[1] 1321 盛偉先生注釋:“學師劉芳輝:學師,生員稱儒學教官為學師。劉芳輝,據《淄川縣志》載,劉芳輝當為劉芳勛,昌平人,順治間淄川儒學教諭?!?[1] 1322

筆者查閱清乾隆《淄川縣志·官師志·儒學教諭》,內有劉芳勛的簡單資料,全文如下:“劉芳勛,昌平人。(以上俱順治間任)” [3] 512

再查閱清光緒《昌平州志·選舉表·貢生》,在《貢生》表內查到如下資料:“劉芳勛,國朝順治年?!彼温殑找粰诳杖?。

綜合上述資料,劉芳勛是直隸昌平州人,清順治年間考為貢生,任淄川縣儒學教諭。其任職年限和去向有待繼續考證。

十、何仙是何許神仙

《何仙》講到:“長山王公子瑞亭,能以乩卜。乩神自稱何仙,為純陽弟子,或謂是呂祖所跨鶴云。每降,輒與人論文作詩。李太史質君師事之,丹黃課藝,理緒明切。太史揣摹成,賴何仙力居多焉,因之文學士多皈依之?!?[1] 1691

盛偉沒有對何仙作出注釋。那么,何仙是何許神仙?翻閱清嘉慶《長山縣志》,在《人物志·仙釋》中找到了與何仙相似的神仙何五子的資料?!堕L山縣志》記載:

何五子,邑北彌勒胡同人也。童子時,遇純陽授異術,遂辟谷于凌巖,明洪武中化去。暨康熙丙寅、丁卯間,屢降乩于邑南李中丞斯義之慶云堂,訂風雅,談性命,自稱煙霞老叟。有《凌巖集》一卷。

分析《長山縣志》中何五子與何仙的異同,可以看出二者的身世經歷基本相同。

(一)《長山縣志》言稱何五子生活在長山縣城北彌勒胡同,也就是說他是現今鄒平縣長山鎮人?!逗蜗伞窙]有明說何仙是哪里人,但說扶乩之人是長山人王瑞亭。王瑞亭其人,《長山縣志》沒有記載,筆者沒能查出他的基本資料。

(二)《長山縣志》記載何五子童年時遇到八仙之一呂洞賓(呂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傳授給他道教法術。何五子在凌巖(似指靈巖寺)修行時辟谷,明洪武年間修煉成仙?!逗蜗伞方榻B何仙是呂洞賓的弟子,又介紹有人傳說何仙是呂洞賓騎乘的仙鶴。

(三)《長山縣志》說清康熙二十五至二十六年(1686-1687)間,何五子屢次降臨城南官至福建巡撫李斯義的慶云堂,與李斯義談論詩文,辯論理學。查閱《長山縣志》,李斯義于康熙二十年(1681)以山東鄉試第二名中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會試第五名成進士,欽選翰林院庶吉士。這也就是說,在李斯義成進士的前兩年,何五子多次降臨李斯義家中,與他切磋八股文?!逗蜗伞访餮岳钏沽x拜何仙為師,何仙為他批改八股文,改動的段落詞句條理分明,準確恰當。李斯義能考中進士,多虧何仙幫助。因此很多文人學士都信仰何仙,向他請教。

(四)《長山縣志》說何五子除了與李斯義研究詩詞文章外,還談論道家學說,自稱煙霞老叟,著有一卷《凌巖集》?!逗蜗伞穭t說何仙每次降臨,喜歡和文人們談詩論文。

綜上所述,可以明確得出結論:《長山縣志》中何五子就是《何仙》中的何仙。

參考文獻:

[1]盛偉.聊齋志異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袁世碩.王士禛全集(三)[M].濟南:齊魯書社,2007.

[3]王敬鑄.宣統淄川縣志[G]//陳漣遠,白相房.淄川縣志匯編.淄博市新聞出版局,2010.

猜你喜歡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所見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齊物觀念
《清史稿》災異卷及《聊齋志異》的形象設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論《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從《聊齋志異》女強人現象看蒲松齡之婦女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