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非重點師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2017-01-17 19:55朱科藝
東方教育 2016年8期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摘要:從2002年教育部將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航 等9所高校定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起,已走過14年歷程。在這期間9所院校中逐漸形成了三類創新創業模式,為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非常好借鑒和啟發。但是,這9所試點院校都是重點高校又理工科類高校居多,在學生的專業指導、知識結構和學校資金、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著優勢,要在全國推廣有一定局限。而今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下,非重點師范高校如何在借鑒經驗的同時,積極探索非重點師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尤為重要。筆者在非重點師范高校從事教學和學生管理30余年,在通過學習、研究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針對構建非重點師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從課程內容、課程設置、課程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多層次多維度地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研究。

關鍵詞:非重點師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一、創新創業教育重大意義

世界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已占主導地位,各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越來越依靠于科技創新的水平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創新、與創業已成為經濟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

我國歷屆黨和政府的領導人也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是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006年初,胡錦濤同志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發布了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發出了“堅持走中國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號召。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

2010年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進創業教育。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了“創業基礎”教學大綱要求各個高校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痹谡摷皠摌I創新文化時,強調:“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秉h的“十八大”也提出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領域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綜合改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實踐能力,為實現高質量就業,要求各級政府貫徹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做好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由此可見,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敢于創新的民族才能是充滿活力有希望的民族,善于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性和深刻的戰略性。做好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也任何一所高校必盡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

(一)創新創業概念

創新與創業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它們又有相互的聯系,因此必須明白他們各自的概念。

創新的概念涉及面很廣,包含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廣泛領域。原意包含三個方面:第一、更新;第二、創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偟囊馑际瞧瞥f的,確立新的。創新作為人類的一種認識,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推動著人類歷史不斷進步,可以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充滿了創新、創造性思維實踐和創造力發揮的歷史。

創業的概念在“辭?!崩锒x為“創業基業”,突出開端的艱難以及過程的開拓與創新意義。劉建鈞認為,創業是一種創建企業的過程,或者說是創建企業的活動。他指出創業活動必然涉及創新,但創新不一定是創業活動【1】。創業要體現出創業者個體或團隊為了改變現狀,造福社會和后人,努力創造和積累財富的艱苦奮斗過程。創業活動具有開拓性、自主性、功利性的基本特征。不難看出,創業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創業通常指創建一個新的企業或經濟實體;廣義的創業一般指創造新事業的過程。

創新與創業從概念上有所不同,但是他們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創新是創業的基礎源泉和前提,甚至是核心和本質。清華大學學者雷家骕認為創業是創新的特殊形態。因而創業是創新的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是創新的目的與歸宿,反過來也會推動創新的發展。

(二)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

關于創新教育,目前世界的定義主要有兩種。其一,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意識、精神、思維、創造能力說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以及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活動【2】。這種定義認為它是一種理念和思想。其二,創新教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更好的開展創新的教育活動,也就是凡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素質、增強人的創新能力為主的要目的的各種教育活動都稱為創新教育。這種定義認為它是一種能力教育。

創業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1989年在“面向21世紀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的。大會指出:創業教育是從廣義上講是為了培養具有開拓性的個人。郭麗君等人認為:因而創業教育應包含三層目標:第一層是通過學習了解創業;第二層是通過學習成為具有創業品質、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層是通過學習成為經營企業的企業家【3】。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從事工商企業活動的綜合能力教育,讓學生從單純的就業求職者成為職業崗位的締造熱,既創業者。創業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教育活動,更應成為滲透于人們生活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理念。

總之,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二者的目標趨向是一致的,都是著力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教育注重的是對人素質發展的總體把握,而創業教育看重的是如何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盡管內容有所不同各有側重,但二者要達到的目標高度一致,其共性遠遠大于個性。在教學過程的實踐中,一方面從二者的內容、方式來看極其相似,完全應該整合相互滲透。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是統一的,所以,應當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作為一個統一的范疇進行分析和研究。

中南大學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楊芳主任在《創新創業教育方法》一文中,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育是以創造性和創新性為基本內涵,以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為主要載體,以開發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標,培養其未來從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所必備的意識、人格、知識、思維、能力等的素質教育。這是對素質教育的新指認,也是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詮釋。從廣義上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關于創造新的偉大事業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從狹義上講,它是關于創造新的職業工作崗位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是當代大學生走上主動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之路的教育改革活動。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較,更要突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現出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知識、素質、能力結構的根本性要求。它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這也將成為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在這個理念中創新是靈魂,創業是載體,創新創業是一種實踐行為,更強調事業心與開拓能力的培養。

三、非重點師范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9年首次提出“創業教育”這一概念至今已有27年的時間。我國高等教育在1998年12月對創業教育的理念正式回應,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提出:要“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同年清華大學舉辦了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焙髞砀鱾€高校也進行了推廣。1999年由中央、科協、全國學聯在全國共同舉辦了第一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標志著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開始進入我國高校。教育部于2002年將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航、武漢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黑龍江大學、南京經濟學院以及西北工業大學9所高校定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這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正式啟動。從此,政府不斷出臺各項政策,支持和鼓勵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教育部高教司在2003年舉辦了“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邀請澳大利亞創業教育專家Petersheldrake來中國講學,來自全國10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教師參加了培訓學習【4】。團中央、全國青年聯合會與國際勞工組織聯合于2005年8月在華開展了KAB高校創業教育項目,到目前《大學生KAB創業基礎》項目已經在全國六百多所高校實施開展,還建立了該項目“KAB中國創業教育網”為高校師生提供創業信息、實踐機會、專家指導和成員交流的平臺。促進了中國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力發展。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符合國情的完整的、制度化的教育體系和模式。雖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較多,但是大多沒有經過實踐和檢驗,還不能作為成熟的教育模式進行統一推廣。從國內所有高校的情況來看,教育部在2002年定為創業教育試點的9所院校處于領先地位。在這9所院校中逐漸形成了三類創新創業模式。

第一種是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將素質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導開展教育活動,同時將第一、第二課堂相整合。在第一課堂設置創業管理、創業精神,風險投資等創業教育類課程,結合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教授學生進行創業所必須的知識。在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參加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講座,舉辦各種競賽和活動,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種以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綜合教育模式。它一方面在專業知識的教授過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和綜合素質培育,另一方面學校為學生創業提供所需的技術咨詢和資金。上海交大始終突出貫徹三個基點(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和創新教育)和三個轉變(專才向通才轉變,教學向教育轉變,傳授向學習轉變),并以此為指導來確定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框架內容【5】。

第三種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代表,此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創業知識和技能為目標,是一種創業技能培訓教育。學習成立了創業管理培訓學院專門從事創業教育研究,同時還專門設立三百萬元的創業基金,對評估后的學生創業計劃提供天使種子資金。學校還成立了科技園、技孵化器以搭建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毋庸置疑這三種模式確實為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非常好借鑒和啟發,有許多理念和思路對于師范類高校來說可以進行移植。然而應該看到這三種模式的出處有一定的特殊。第一,三種模式都是出自既是211又是985的重點高校;第二,多是理工科類高校,這些高校在學生的專業指導、知識結構和學校資金、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因此,師范類高校特別是非重點師范類高校,在借鑒三種模式的同時,要積極探索師范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尤為重要。

(一)非重點師范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

1.現階段更多高校的創新創業的價值取向還主要是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并沒有把它當作是一種長期培養優秀人才的行為,導致內涵和價值縮水。有的高校僅僅把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計劃大賽等簡單的形式,過分注意了比賽成績的追求,功利化的因素較多,還有的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經理人而非具有事業心和開拓精神的創業者,導致創業活動停留在了利潤與財富創造的功利性層面上,并沒有上升到開創事業的理性層面。

2.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之間存在脫節,不少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外活動、講座的業余教育活動進行,基本停留于操作層面和技能層面,并沒有融入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實施過程中基本與學科專業教育脫節。黑龍江大學原校長衣俊卿認為:首先,這種認識和實踐把創新與創造平庸化為單純的技巧與操作,從根本上忽略了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深層次基礎;其次,這種局限于操作和技巧層面的創新創業教育暗含了一種狹隘認識,也就是無需從根本對現有專業教育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只需添加創造學的知識和創業的技能,就可以實現相應的目標;再次,這種認識和實踐會把中國的高等教育引向歧途,最終會導致中華名族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枯竭。在他看來,人的創造性、創新和創業能力并不能向具體的技能和技巧那樣傳授,它必須通過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所內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才能潛移默化生成,創業教育應深深地依賴于專業教育,所以改革現有教育體制和教學內容勢在必行。

3.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欠缺,教育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所在,據還不完全統計雙創教育領域的師生比例約為2000:1,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這個比例甚至會更高。不僅如此,從目前從事雙創教學師資隊伍人員的組成狀況來看,大多缺乏企業管理和創業經驗,有的只是接受了短期的培訓,講課內容只能局限在理論分析,無法真心培養出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因此很難達到經驗分享與創意激發的教學效果。

4.創新創業教育停留于淺層。雙創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識傳授型課程,不但偏向于經驗分享與創意激發,更總要的是圍繞商業之道及其相關的核心價值進行一種感染與思路整合。而直接從高校內部經由簡單的培訓,就充當雙創教育師資的薄弱現實,可能會是雙創教育變成新的“素質教育”,而讓“素質”進一步蒙塵。

這種情況下的雙創教育,似乎更多是一些簡單膚淺的畫一張商業策劃書,要么本末倒置,過于強調創業之“術”,忽視創業之“道”。學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努力靠近雙創的發展需要,就必然執行處許多的創業“速成班”,比如把生涯教育課程改個名字,然后加一些創業相關知識,即是創業教育的升;或者找一些企業家做相關的演講、顧問、教練,即說明創業與現實接軌。更有甚之,動員學生把旺盛的精力用去送貨,低買高賣各種小商品等,以此催生花樣繁多的“創業項目”來體現校方的雙創教育成果。

(二)非重點師范類院校雙創教育中,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學生的創業欲望與動機不夠強,大部分就讀師范的學生存有傳統的“吃黃糧”思想;選擇學師范專業就是為了當老師求安穩,所以,更愿意把精力用于修煉成為傳統的“合格教師”所應具備素質和能力上,死守教師職業。他們認為創業教育只是為將來創業服務的技能型培訓,自己不需要創業,也就不需要創業教育的培訓,似乎把自己變成了雙創教育的“局外人”。對雙創教育的認可度不夠,主觀能動性不強。

2、部分學生雖有一定的創業愿望,但受到專業、學科背景的限制,短時間內還不夠突破知識、經驗、技術與資金方面的阻礙。尤其是師范類學生對行業的運行規律、要求、技術、管理、信息都不太熟悉,又在產品的開發中會過于依賴他人,以至于創業成為了師范類學生的一大難題。

四 非重點師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途徑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管理體制的改革,社會氛圍、文化分文、社會文化的速立,政府政策和導向的加強等各個方面。同時,它也是一項長期工程,它的效果與成果有了能短期內難以顯現。所以,需要政府和社會繼續不斷助力,更需高校不斷主動大膽探索積極實踐,才能使我國高校大學生雙創教育由低級向高級,又簡單模仿向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模式上發展,已達到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一)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容

大學生進行雙創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意識、能力及魄力的人,因此,雙創教育要圍繞此目的展開。

1.創新創業意識熏陶

創新創業意識是指人對創新創業活動自覺的反映,也就是對創業者行為祈禱促進和動力作用的個人心理傾向,包含需要、動機、意志等心理成分。需要是源,動機是泉,意志是刃,支配著創新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創業意識是創新創業的根本源泉,必須高度重視,喚起意識,調動出學生的欲望。

2.創新創業觀念教育

創新創業觀念屬于思想范疇,是對創新創業的意義、目標以及行為的理解和認識。大學生創新創業觀念教育的幫助學生更新就業觀念,避免誤區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索和思考畢業后前進的方向并為之做出努力。

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更新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思想觀念,避免“守株待兔”的被動就業誤區,避免守業型教育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的不適應,甚至背道而馳的現象。

3.創新創業素質提升

大學生在創新創業中需要具備明顯的素質和特點。其中素質包含了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政治思想素質事關創業者努力的方向及效益取向;道德素質對創業成敗起至關重要的技術性作用;心理素質與情商(AQ)息息相關,表現為對挫折和逆境的反應;身體素質是做好一切的前提和基礎。

4.創新創業精神激勵

創新創業精神是創業者在創新創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勇于進取、開拓創新、艱苦奮斗、勇擔責任、團隊精神等品質。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在30年中追蹤研究了800人的成長過程。發現成就最大的20%與最小的20%最明顯差異就在于個性的不同。高成就者具有自信、進取心、堅持住等特征。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或潛在的創業者,鼓勵學生的開拓創新與敢為精神,教學生會自我發展至關重要。

5.創新創業能力強化

創新創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創新創業精神的體現,與先天的性格氣質有關,但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實踐來獲得,既有特殊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的心理機制。包含了創新創業認知能力(認知環境、自我把握機會的能力)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科技應用,分析,解決問題,應變能力等)社會能力(社會交際和適應能力等方面)。

6.創新創業知識學習

知識是創新創業的支點。這里的知識既是指創新創業過程中涉及的政策、法律、申辦程序、管理,運營等知識,更是指帶有跨學科的知識。尤其是師范類高校在知識培養上應注意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力求讓學生的知識結構為”T”型,上橫代表知識的高度和廣度,下橫代表知識的力度和深度。使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將來無論是在工作崗位還是在創業領域才能有更好的適應性及成功率。

(二)完善校內創新創業管理、教育及研究體系

1、高校有了明確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思想和確立了雙創教育的基本內容后,必須要有實行有力的教育組織領導機構。筆者認為,對于師范類高??梢越梃b英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中的大學主導模式(獨立的團隊與組織)、大學嵌入式模式(在已有的組織中加入創業教育功能)、學院主導協作模式(若干學院共同管理,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入專業教學中),把這三種模式有機結合,即可以加強影響力營造氛圍,增強學生自主性,又能實現資源共享綜合考慮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特點。同時,還要結合校的層次、類別和學科建設的特點及培養目標,形成利于創新創業教育有效開展的校級管理機構。校級管理機構中,必須由校級主要黨政掛帥,教育專家以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在負責統籌推進雙創教育的同時,加強與當地政府設立的管理機構溝通和交流,整合校內外一切力量和資源,指導和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2.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現了建設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應當從約束大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向促進大學生思維和解放能力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向靈活交融的綜合知識學習轉變;再次要從學生被動的接受向主動參與課程設置和討論的方向轉變。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計定位上,一要注意課程要與學科教育、專業教育融合,二要注意課程的國際化發展,要與時代同步,與社會發展相融合。在課程的內容設計上,要包含創業意識的類通性課程,創業知識、素質、能力、精神提升類等專業技能課程以及實踐類課程。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特色上,要把握高校自身的學科專業特色特點,與原有學科相結合開展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從一般的情況來看,工科類學生適合進行技術類創新創業教育,文科類院??赡軙瞄L創意類創新創業教育。在創新創業課程設計的跨度上,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另外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和年級,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應當有所不同的側重點;也就是要有普及性課程和核心性課程之分;普及性課程面向全部學生進行,適合以只選課與專業課時融合的形式出現,核心型課程屬于進階課程,針對有創業意向和潛力的學生開發和講授。

與此同時,伴隨著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建立,教育教學改革也要深化,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應與時俱進。首先,要從傳統的滿堂灌式的傳授方式向開放、討論式的互動教學方式轉變,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教育、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其次,在教學評價上要提倡多元化,不能單純以學生的成績論成敗,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和教育的多元化;再次,高校大學生的培養目標應根據社會的發展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改進課程設置和課程目標,增強學生的競爭力和適應力;最后,高校的管理模式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管理中心應當下移,弱化行政化,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使師生更有主人翁意識,同時也可鍛煉學生啟發性思維,利于形成寬松、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

3、加強創新創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教師是學校的靈魂和主體,其知識水平、授課水平、實踐經驗等素質對教育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培養人才質量高低的關鍵;同時可以通過自身樹立榜樣用創業精神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更加專注地投入到教育及教學的過程中。所以,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必然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綜合性極強,需要教師及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與時俱進的授課技巧,更要有創新創業的實際體驗和實踐。目前師范類高校的創業師資主要來自高校輔導員和就業中心、部分職能部門的行政人員以及管理或商科類的教師,理論知識不夠系統,更缺乏實際的創業體驗和經驗;所以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而又任重道遠,應力求加快改變現狀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只憑借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配合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才可以完成。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是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形式應呈現出多樣性。第一,高??梢约訌娕c校外企業聯系,這方面要從分發揮二級學院(系)的作用,在專業對口企業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走校企聯合道路。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在企業從事1-2個月的實踐活動,真正感受企業文化熟悉企業情況,參與企業管理和時間得到真正的鍛煉,同時也能為企業帶來新鮮的活力,實現一舉兩得的功效。比較成功的做法是“暑期實習生”的模式,組織大三學生進入企業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第二,學??梢岳米陨淼膬瀯?,創建企業實體,當前已有眾多高校有自己的校辦企業,在實體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業實戰的場所和氛圍。第三,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科技園的作用,發揮好科技園的孵化功能,將老師或學生成熟項目,在科技園進行孵化,并派駐老師進行指導,切實讓學生在項目中成長。第四,加強專業課的實踐教學。課程學習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實驗室,參加創新項目,參與各類創新比賽,增加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第五,學??山Y合自身特點,設立勤工助學崗位,遵循“雙向收益、互利互惠”的原則,讓學生參與經營,鍛煉創業能力;還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公共活動的組織與策劃,法律或者金融實踐的模擬等活動。第六,重視并積極組織謀劃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以賽促訓。國內外都有不少名企都是來自于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印度管理學院就經常組織國際性的創業計劃書大賽,這是一種行之有效、見效快的教育方法,在計劃書的撰寫過程中,能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鍛煉了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大局觀和綜合應用各種手段查閱資料,獲取各類信息的能力;在創業大賽中,還能形成校友信息網絡鏈,建立校企合作網絡,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企業家,讓創業不再神秘。第七,當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不斷完善之后,可以探討學制的變化,在學制內每位學生都加入企業實訓,現在美國已有高校將大學生的學制延長為五年。

5、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水平

要想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水平,必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近年,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出現蓬勃發展趨勢,不斷舉辦各種創業研究會議,出版研究成果,立項研究。眾多高校也都建立了創業研究中心等相關機構,相關研究和會議研討促進了創新創業氛圍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

但是,在我國學術界的研究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創新創業研究處在引述或者評述歐美等國的研究成果,在現有情況下極少有所突破,尚還沒對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進行切實有效的指導。所以,加強創新創業的研究,提升創新創業的水平至關重要且迫在眉睫。

(三)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評價反饋機制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沒有最終的評價,就沒有最初的激情,中途的毅力很有可能不堪一擊。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具有成本高,實踐性強、成效滯后等特點,所以其評價反饋機制要力求科學多元,既要提高高校的積極性,給出合理準確的判斷,又要避免過度形式上的評價。

創新創業教育工程巨大,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評價的內容、方法和標準應當多元。威斯帕(KarlVesper)教授在多年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進行評價的七個要素:提供的課程、教師發表的論文和著作、對社會的影響力、畢業校友的成就、創業教育項目自身的創新、校友創建新企業的情況,外部學術聯系(包括舉辦的創業領域的會議和出版的學術期刊)。第一,國家應當根據高校的類型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不同的高校比如重點和非重點,職業學校與非職業學校,綜合性與??菩愿咝S问幱兴煌?。其次,評價機制中的專家學者要兼具資深的理論與豐富的實踐,時機成熟,可以建立評價資格認可制度。再次,有了評價就要有激勵處罰措施,在資金、政策和教師晉升上給予優惠條款,這樣能充分提高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動力。第二,高校也要根據自身特點建立評價機制。評價要力求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評價的內容不僅要關注外顯的知識掌握,也要強調學生的品德、情感和意志的評價。評價的結果要及時反饋,以便引入競爭意識,促使各方有針對性的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水平。

(四)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的微觀體系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設計內容廣泛,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這些內容并不是隨意堆積在一起的,需要一個選擇和整合的過程,其內容在結構上既要相互獨立,又應相互融合,整體上需要體現漸進性、針對性和層次性。

事實上,現在非重點師范大學里并不是所有院(系)、專業的學生都是師范生,創新創業微觀體系可以從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角度來考慮,在校級統籌的同時一定要發揮院(系)作用。針對學生的不同階段,根據其成長特點和現實需求的變化,設計不同層次的教育內容和活動,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使得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一年級的學生有相似的思想、生活和思維特點,可以按照年級的不同進行階段的劃分。另外,學生除共性之外還有個性,不同學生的需求有所不同,其思想意識、接受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可以按照學生群體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

1 一年級為維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1)、大學一年級側重創新創業知識、意識和觀念的培養

大一是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觀念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適合面向學生開設“創業基礎”、“創新創業理論”、“創業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讓學生明白創新、創業是什么,對創新創業的概念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觀念。在課程之外輔以創新創業講座,結合專業對創新創業大賽、項目申請立項等進行講解培訓,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通過往屆學長以及作品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和思考創新創業的理念,同時可以組織一年級的學生開展創意類、小制作和發明類科技競賽和成果展覽活動,以增強他們的投身創新活動和創新實踐的信心。

(2)、大學二年級側重創新創業素質的提升和精神的歷練

面向大二學生開展“創新思維技法”、“KAB創業指導系列講座”、“人際交往與溝通技巧”、商業管理類、法律法規類、融資銷售類、心理逆商類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素質能力,歷練學生的創業精神。在此階段,可以組織對創業感興趣及有潛力的學生組成項目團隊,通過開放實驗室等平臺,將學生逐漸引入師長的項目中,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加深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和理解并有針對性的鍛煉各方面的素質。

(3)、大學三四年級重點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技能

開設“企業管理”、“創新實踐”、“就業指導”、“創業實務操作”等旨在培養創業能力和魄力的課程;為學生配備專門的導師,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進而學習商業計劃書的撰寫,在實戰中鍛煉創新創業能力;通過組織學生進入企業、創業基地等實體真實了解企業的運作和文化,參與中小型企業的產品研發與管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總之,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浸泡式的全面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讓其認識到雙創教育是當今的“第三本教育護照”,使其初具創新創業品質和精神,初步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為畢業后的擇業和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2以學生群體為維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是有教無類,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教育,也就是有教有類。對于大部分普通學生而言,它重點在于創新創業的普及性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內容,了解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有創新創業興趣和潛力的學生,要區別對待,重點強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加強其實踐能力的鍛煉。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理念,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進取,并逐漸掌握學做結合,執行統一的要義。

3以學生專業為維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師范高校里有文科生、理科生、藝術生等,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時常會因遇到本專業以外知識不夠或不懂技術,而影響其視野、構思,甚至影響創新創業項目的可行性。學校應盡快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要敢于打破現有的諸多限制,形成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條件,讓學生在校期間能根據自己的需要組合知識,以為造就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建鈞.創業投資—原理與方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10.

[2]雷家驥.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分析【J】.中國親年科技,2007,(152).

[3]郭麗君,劉強,盧向陽.中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政策的分析比較【J】.高教探索,2008,(1):135.

[4]李時椿,常建坤:《大學生創業與高等院校創業教育》,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第一版.

[5]李敏義.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教育.高教觀察,2007(1):42-43

作者簡介:

朱科藝,性別:男,1957年2月出生,籍貫:重慶市,學歷:本科 職稱:管理崗六級(非領導職務)職員、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和生涯規劃、就業指導。

猜你喜歡
創新創業教育
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
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探討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
創新創業教育視閾下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應用
在線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性分析
在線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性分析
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思考與實踐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影響因素及路徑探索
新常態下系列化、規范化、創新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