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畫像石的雕刻技法

2017-01-17 15:01胡萬里
東方教育 2016年8期
關鍵詞:畫像石白面物象

胡萬里

對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從本世紀初開始,關野貞、孫文青、滕固、李發林、吳增德、蔣英炬和吳文祺、王愷、長廣敏雄、土居淑子等學者都進行過分類和研究。由于各家所依據的分類原則不同,造成各種雕刻技法的名稱各異,同一種雕刻技法,各家的叫法也不一致。1980年,蔣英炬和吳文祺根據滕固提出的這一分類原則,進一步將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細分為線刻、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六種。這是迄今對漢畫像石雕刻技法較為妥當的分類。

根據筆者近二十年來對各地大量漢畫像石實地觀察的結果,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為線刻和浮雕兩大類。線刻類技法表現的重點是物象的輪廓,而浮雕類技法表現的重點是物象的質感。兩大類中又可各自細分為若干具體的雕刻技法。

一、第一類 線刻類

線刻類技法刻成的作品,因不需要表現物象的質感,物象的輪廓和細部全部用線條來加以表現。這種畫像石作品,與其叫做石刻,倒不如叫做以刀代筆的繪畫更為貼切。從拓片看,這類作品實際就是一種白描畫。線刻類技法,又可細分為三種。

(一)陰線刻

這是一種用陰刻的線條來表現物體形象的雕刻技法。這種作品的最大特點,是畫像表面沒有凹凸,物象與余自在一個平面上。因對石面的處理方法不同,這種技法有兩種表現形式。A.平面陰線刻,即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陰線刻出圖像。早期即西漢晚期到東漢初的作品,線條粗深而拙稚,圖像簡單,如江蘇連云港市錦屏山桃花澗漢墓石槨畫像。晚期即東漢中晚期的作品,線條細如絲發,剛勁準確,圖像復雜,常用來刻畫大場面的圖像,如山東諸城前涼臺孫琮墓的庭院圖畫像石。B.鑿紋地陰線刻,即余白面留有平行鑿紋的陰線刻技法。做法是,先用鑿、鏨等工具以較細的平行鑿紋將石面打制平整,再以較粗的線條刻出圖像,給人以粗獷樸拙之感,如河南南陽楊官寺漢畫像石墓的主室門扉畫像。

中國繪畫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在于善于運用線條進行藝術創造。而中國繪畫與漢畫陰線石刻畫唯一的不同在于一個是畫線,一個是刻線,即把繪好的線條用金屬工具刻上。這種陰線石刻畫還往往要上一層色彩,有白色、黑色、紅色、藍色、綠色等。由于年代久遠,這些色彩多已剝落,但留下的殘跡仍依稀可辨。所以,陰線石刻畫與繪畫在風格上基本一致。為了突出石畫上的物體形象,有的就在物體的輪廓線內刻上麻點、鱗紋、線紋作為裝飾,并示區別;有的則在輪廓線外刻上這些裝飾紋;還有的在輪廓內外都有裝飾紋。

(二)凹面線刻

所謂凹面線刻,就是在石面上沿物象的輪廓線將物象面削低,使物象面呈略低于余白面的凹面,物象細部以陰線來表現的雕刻技法。這種技法也有兩種表現形式。A.鑿紋地凹面線刻,即先用鑿、鏨等工具以平行鑿紋將石面打制平整,再于其上加刻圖像。這種技法,流行于西漢晚期到東漢早中期。西漢晚期作品,如河南南陽縣趙寨磚瓦廠墓墓門門扉上的樓閣圖和門柱上的門闕圖(圖七),線條呆板,圖像簡單,立柱和柱斗均刻成凹面,物象外各部分的平行鑿紋方向不一。東漢早中期的作品,如山東省嘉祥縣嘉祥村發現的祠堂西壁石畫像,線條洗練,造型優美,余白面上的縱向平行鑿紋上下一致,極為規整。B.平地凹面線刻,即余白面為平面的凹面線刻。山東省長清縣孝堂山祠堂后壁下部的車馬出行圖就是這種技法的代表性作品,在磨平的石面上,沿物象的輪廓線用雕刀斜向將物象面削低,使凹下的物象面略呈周圍低而中間高的弧狀凸起,造成物象的微略質感。

(三)凸面線刻

這是一種與凹面線刻截然相反的雕刻技法,即在磨平的石面上,將物象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象面呈平面凸起,物象細部再用陰線加以表現。由于余白面的處理方法和圖像細部的表現方法不同,這種技法至少有三種表現形式。A.鑿紋減地凸面線刻。即圖像細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余白面為減地時留下的細密平行鑿紋,如山東嘉祥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部的水陸交戰圖@就是用這種技法刻成的。東漢晚期,這種技法在山東嘉祥一帶極為流行,迄今在該地所發現的東漢晚期畫像石幾乎都是用這種技法刻成的。由于這類作品雕刻精美,圖像華麗,而且有銘刻題記的較多,因而歷來為金石學家所重視。著名的武氏祠漢畫像石群雕刻之精美細膩為同類作品之冠,以致被長廣敏雄譽為“漢畫像石之王”。B.鏟地凸面線刻,即將物像外的余白面鏟低成平面,使物象面呈平面凸起,物象細部用陰線刻出。但由于地方風格不同,余白面的鏟低深度有明顯差異。如江蘇睢寧九女墩墓的門扉畫像石四,余白面的鏟低深度只有2毫米左右,而山東滕縣西戶口村墓畫像石的余白面比物象面要低2~3厘米左右。C.鏟地凸面刻。即將余白面鏟低成平面,物象細部不用陰刻線條,而由畫工用墨線來描繪的凸面線刻技法。這種技法,主要在東漢中晚期流行于漢畫像石的第三分布區即陜北和晉西地區。陜西綏德發現的東漢永元十二年(100年)王得元墓畫像石,就屬于這種技法的作品。由于這類畫像石的拓片具有強烈的剪影效果,使這一地區的漢畫像石以鮮明的地方特色而名聞遐邇。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發現陜北地區的一些畫像石上反復出現的同類物象,如車馬出行圖中的車馬、騎吏等物象的輪廓線完全相同,證明畫工在石面上繪制畫稿時使用了“模板”類復制工具。這一現象,在其他漢畫像石分布區還沒有發現。

二、第二類 浮雕類

浮雕類雕刻技法,為了表現物象的質感,不僅要將物象面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象明顯浮起,而且要將物象面削刻成弧面。這類技法,可再細分為三種類型。

(一)淺浮雕

這是一種物象浮起較低,物象細部用陰線刻來表現的浮雕技法。這種技法把所要表達的物體形象以外的石畫普遍鑿去一厘米左右,從而使物體的形象凸出石面,在細部(如人物的眼睛、鼻子嘴等部位)則用陰刻的細線條來表現。一般稱此法為“剔地(或“減地”)淺浮雕”。

這種技法,從西漢晚期到東漢晚期的200余年間,廣泛流行于第一、二、四漢畫像石分布區??梢哉f是漢畫像石最重要、最基本的雕刻技法。由于對余白面的處理方法不同,這種技法存在著兩種表現形式。A.鑿紋地淺浮雕,即余白面上留有減地平行鑿紋的淺浮雕技法,如河南南陽的“二桃殺三士”歷史故事畫像石。B.平地淺浮雕,即將余白面鏟成平地的淺浮雕,山東省微山縣兩城山畫像石就是用這種技法刻成的作品。

(二)高浮雕

這是一種鏟地較深、物象浮起很高、物象細部也根據立體表現的原則用不同的凹凸來刻畫的浮雕技法。這種雕法可使物體形象在石面上高高突起,細部也有凹突,立體感特別強,有的還在一些部位刻透鏤空,近似圓雕。這類作品,因具有較強烈的立體感,一般多配置在門扉或門楣等比較醒目的位置。四川成都曾家包漢墓的門扉畫像就是這種技法的代表作。

(三)透雕

這是一種在高浮雕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物象的某些部位鏤空,使物象接近于圓雕的浮雕技法。山東安丘董家莊畫像石墓的前室中柱下部雕像就屬于這種技法的作品。少數具有圓雕風格的作品,如江蘇徐州青山泉白集畫像石墓中室西壁的羊形柱礎也應被視為屬于這種雕刻技法的作品。

在上述六種雕刻技法中,第一、二、三種屬于滕固所說的“擬繪畫”類技法,第四、五、六種屬于滕固所說的“擬浮雕”類技法。其中,第一種的陰線刻技法是最早出現的雕刻技法,早在西漢晚期至東漢初,第一分布區的山東省南部、徐州至連云港的江蘇北部地區和第二分布區的河南南陽地區就已普遍使用,特別是平面陰線刻,在第一分布區一直流行和使用到東漢晚期,而且雕刻技巧不斷提高,晚期作品線條的準確流暢和圖像的精美細膩,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第二種技法中的鑿紋地凹面線刻,也是西漢晚期到東漢早中期第一、二分布區最流行的雕刻技法,東漢晚期已不見使用;平地凹面線刻大約只流行于東漢早中期之交,目前僅在第一分布區的山東長清、肥城一帶有所發現,但用這種技法刻成的長清孝堂山祠堂畫像石,被認為是漢畫像石中最精美的作品群之一。第三種技法最早的用例是東漢早期的江蘇睢寧九女墩漢畫像石墓,這是東漢中晚期第一、三、五畫像石分布區最流行的雕刻技法之一,特別是第三分布區的漢畫像石,幾乎全部是用這種技法刻成的。第四種的淺浮雕技法,其最早用例是河南唐河縣王莽始建國天鳳五年馮孺人墓的畫像石,除了第三分布區外,這是其他四個分布區在東漢時期使用最廣泛的雕刻技法,全國一半以上的漢畫像石為這種技法刻成的作品。由淺浮雕發展而來的高浮雕和透雕技法,目前只在第一、二、四分布區發現為數不多的東漢晚期作品。在五個漢畫像石分布區中,以第一分布區的畫像石雕刻技法最為多樣,囊括了全部六種技法,是集漢畫像石雕刻技法之大全的一個分布區。

本文最后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漢畫像石余白面上存在的平行鑿紋的作用問題。長廣敏雄認為,這些平行鑿紋,是為了涂抹給畫像石施彩的石灰層由石工留下的毫無裝飾意義的鑿痕。筆者認為,這是沒有根據的。首先,除了極少數后世重新加以利用的漢畫像石國外,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塊平行鑿紋上涂有石灰層的漢畫像石。此外,這種平行鑿紋,如武氏祠畫像石的平行鑿紋,雕刻得極為精致細密,與圖像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如果僅僅為了涂抹石灰層,胡亂刻些“鑿痕”即可,根本不必如此大費其工。因此,這種余白面上的平行鑿紋,只能是石工用特定的雕刻技法處理余白面時留下的具有裝飾意義的刻痕或紋飾。

漢畫像的雕刻技法多種多樣,研究者一般主要介紹四種或五種。這些雕刻技法充分顯示了漢代匠師的精湛技藝,也豐富了畫像石的藝術表現力,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長期以來,漢代畫像石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這不僅是由于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藝術魅力,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包含著極為廣泛、豐富的內容。這一點通過上述四大區域漢畫特色的介紹已略見一斑。如此廣泛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用生動的形象再現了當年漢代社會的生活風貌,為研究漢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諸方面提供了眾多的直觀性資料,彌補了文獻的不足。對于我們當代的科學研究工作者來講,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大事。

猜你喜歡
畫像石白面物象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古幣”會挖沙
如何與物象相處
徐州漢畫像石歷史文化研究探微
記敘文構思之“物象法”
胡須
腦筋急轉彎
白面
漢風新韻
王安憶小說中的物象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