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教材裝幀設計中的“共情”

2017-01-18 14:02向宏年
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11期
關鍵詞:美版共情人教版

共情能力是設身處地、認同和理解別人的處境、感情的能力,它是設計師的必備素質。文章以一個班級對兩種設計的不同反應為切入點,分析了設計師與學生的“共情”程度。旨在揭示:教材的裝幀設計,必須在遵循藝術設計“紀律”的前提下,以學生的共有經驗為前提,充分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視覺心理及其能動反應,貼近他們的生活,站在學生的視角上思考、觀察、想象,在與學生有效“共情”的基礎上,進行形式結構的“狂想”處理,方能獲得學生的喜愛。

共情能力是設身處地、認同和理解別人的處境、感情的能力。針對教材的裝幀設計來說,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書籍,理解學生的感受,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什么樣的書?

2015年秋季,筆者在一個65人的班級中進行了一次對哪種教材更喜愛的小調查。該校平時使用遼海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教材,對于人教版和浙美版教材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觸。學生的的喜愛結果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同一個讀者群體對不同教材的喜愛程度表現出顯而易見的差異。一本薄薄的中小學美術教材,應該是美的化身,設計的典范。為什么第一次見面帶給小讀者的印象如此不同?

封面設計的共情分析

兩個版本的教材封面,更喜歡人教版的學生48人,更喜歡浙美版的僅有17人。仔細觀察,兩種教材封面的文字部分幾乎完全相同:“美術”、“一年級”、“上冊”、“義務教育教科書”、“教育部審定 2012”、“出版社”“人民”;僅有“浙江”“美術”和“教育”之別,但這幾個字在各自的封面上也很小。這讓我們大膽排除文字不同而導致喜愛結果有異的原因。65人中48人更喜歡人教版《美術》教材封面,是因為封面設計不同。正如設計家呂敬人所說:“自然,讀者第一關心的是書中的主題和內容。然而,令讀者見到書撫翻品讀、聚心會汲,則是書籍設計家為他們創造了享受書籍美感、閱讀愉悅的舞臺?!痹跁畠热葜黝}接近的情況下,書籍裝幀設計的不同表達可以直接影響到讀者對它的喜愛程度。

人教版的封面(如圖1)被整齊光滑的曲線分割成兩大部分。從書脊的上下黃金分割點開始,下部分是主體圖案,它色彩鮮艷,以樹、房子、小朋友、地面、天空為要素,樹木由大到小、由近到遠、由疏到密地排列;小朋友背著畫夾,提著小包正向遠方走去。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席烏塔 · 施奈德說:“書籍的設計如同戲劇的演出,應該富有節奏感。眼睛看到的不僅僅是外形(文字和插圖),還應該同時讓人感知到無形的區域,即視覺上的空白之處。這種安靜區域的考慮和設置,往往能給讀者帶來無盡的想象空間?!钡拇_,遠方紫色小屋后的空曠之處給小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走過這些紫色小屋,遠方的藍天下還有什么?兩個背著畫夾的小朋友年齡和一年級小朋友也很接近,很容易讓一年級學生有角色代入和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個封面,引領他(她)們的靈魂開啟了美術之旅,向著那個令人向往的未知小屋和空曠天際走去。這是一次美好的“相遇”。

浙美版的封面(如圖2)以一個傾斜的大鳥風箏作為主體圖案,除了搭配必備文字以外,留出了大面積黃色的負空間,這個負空間本身難以給讀者其他的提示,它最大作用是使得以黑、紅色為主的大鳥風箏顯得分外突出,尤其黑頭大鳥那雙瞪得圓圓的眼睛,被不斷重復放大的曲線結構和向下的尖嘴所聚焦,再加上大鳥風箏雙肩黑色緊繃的感覺,與承載醒目白色“美術”二字的方形黑底色一起,凝聚成一股并不輕松的視覺力量。風箏在人們心目中的常態是很輕的、飛得高高的,而現在它是離讀者很近的,瞪著小讀者,讓人產生近乎壓抑的感受。

從上面對封面設計的觀察來看,人教版的封面設計對小讀者有更多的理解與共情,也獲得了更多小讀者的喜歡。因為,從兒童繪畫心理的發展階段來看,一年級的小讀者不僅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她)們大多也處于兒童繪畫發展的符號創造階段,在視覺形象方面喜歡以平面基本形的表象符號觀察和表現世界,在色彩方面喜歡鮮艷亮麗的色彩,在表情方面喜歡輕松活潑的而不是嚴肅壓抑的。人教版主體圖案出現得最多是簡潔的三角形符號,曲邊處理過的三角形破解了直邊三角形的機械性,紅、橙色三角形與少量綠色樹木夾雜出現,營造了設計的活潑氛圍;人物雖為背影,但動態方面也是有生氣的而非呆滯拘謹的。相反,浙美版封面拼音字母“MEISHU”和黑底色左邊撕邊邊框的活潑性都消解在主體圖案大鳥風箏嚴肅的表情和大面積的沉重黑色之中。德國設計家雷娜特 · 斯蒂芬說:“書籍的設計應該盡可能明了,不要使用太多的元素……”。浙美版大主體圖案大鳥風箏上的線條繁縟復雜,這與概念期小朋友喜歡平面基本形、表象符號表現的傾向有了較大的心理“距離”??傊?,人教版的這個封面設計在設身處地、認同和理解小朋友的處境感情的能力方面做得更佳。它更好地適應了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給他(她)們更多想象的空間,在成功引領孩子角色代入方面有更明顯的收效。

書籍內頁設計的共情分析

表1顯示,恩施市硒都民族實驗小學一(5)班對主題內容十分相近的人教版第10課《我的新朋友》(如圖3)和浙美版第2課《新朋友》(如圖4)的喜愛程度有著較大差異。前者僅有16人喜歡,而后者有49人喜歡。著名裝幀設計家陶雪華認為:“書籍是用來閱讀的,如何在閱讀過程中,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這就是書籍設計的終極目標?!边@里的“美”,既有視覺層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內頁設計中的“課程中心”和“學生中心”

1.圖片素材的選擇

人教版選用了三張大師的作品:馬蒂斯的鉛筆速寫《女孩》、黃胄的鉛筆速寫《祖國花朵》、李平凡的版畫《抱鴿子的女孩》;浙美版只選擇了1張大師作品即李平凡的版畫《好朋友》。人教版選擇的13張圖片全是繪畫;而浙美版選用了7張繪畫、3張剪貼、3張小朋友在一起游戲活動的照片。人教版的13張圖片中,12張單個人物,僅有1張是合影;浙美版的13張圖片中,7張是幾個甚至眾多朋友在一起的圖片:①著名版畫家李平凡的《好朋友》,這是三個背著書包的小朋友邀約在一起;②兩個小朋友在草坪上③兩個小朋友拍拍手;④眾多小朋友在一起玩“找找我的好朋友”的游戲;⑤幾個小朋友正在合作完成作業;⑥集體合作方式剪紙粘貼的茁壯大樹;⑦全班同學的合影。這種特有的素材選擇,把孩子的心理迅速拉回與朋友在一起的那種經驗場景,在這里,圖片素材的選擇已經盤活了孩子與課題《新朋友》相關的經驗世界,在豐富圖片的引導啟發下孩子們關于“朋友”的積極情感和經驗世界的回憶能迅速被提取出來。相反地,人教版在這種圖片素材的閱讀中,兒童關于“朋友”方面的情感和經驗世界調動起來會慢得多、難得多。由此不難看出,人教版內頁的設計偏重美術課程經典知識的滲透和傳承,而浙美版偏重學生對朋友關系的活動體驗。前者更接近“課程中心”的被動接受,后者離“學生中心”的建構主義更近。

2.圖片素材的排版設計

美術課作為審美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教科書應該是能激發兒童美感的范本。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韻律、色調和布局這些形式結構、平衡和秩序都是激發美感的形式。

(1)從圖片的外框形式觀察,浙美版采用了方形、圓形、橢圓形、樹葉形、無邊框的不規則形等,呈現出豐富多變的外在形式;人教版的圖片幾乎全為方形,方形的重復出現讓人感覺到更多“規矩”的存在。相比較而言,浙美版為兒童提供了更加的豐富的視覺經驗,針對好動階段的兒童來講,多樣而不規則的外在形式能更好地激發孩子們對美的感受。

(2)從圖片的大小和面積安排觀察,也能讀出設計者隱含的姿態。這個姿態告訴我們設計者是否真正考慮到兒童如何閱讀,如何參與,兒童的內心世界與教材中展現的世界如何互動。觀察人教版的圖片編排:一半的版面是著名藝術家的范作和和繪畫應該怎么畫的問題。這樣的設計排版很容易讓人想起世博會上中國館的設計,占地面積為其他館的20倍左右,請別人來自家做客,自己卻很高,促得萬方來朝,會促使客人形成什么樣的心理?這也讓筆者想起以前聽說的三個國家老師教學生怎么畫蘋果的故事,是“照葫蘆畫瓢”還是先讓學生自己聞一聞、摸一摸、甚至吃掉這個蘋果的故事。在這里,留給孩子展現自我的空間大小彰顯了教材圖片排版者的真實姿態,究竟是告訴兒童我們擁有多少經典重要呢?還是在提供經典的前提下給孩子留出更多的空間更加重要?

圖片的選擇和排版是小學《美術》教材設計的靈魂,在選材和編排時不僅要以課題內容為前提,還應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考慮什么樣的素材能與兒童現有的經驗有效聯結,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想一想:什么樣的圖片和排版是他們最喜歡的?而不是僅從課程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應該知道什么。

(3)文字的處理

“憑設計師的設計方案讓消費者第一眼就被吸引的能力是設計的魅力之一”。這兩課都包含圖片13張,200個左右的文字。圖片與文字同時出現,大多數人首先注意的是圖片,而一年級學生本來識字很少,就更易關注圖片,忽視文字。但是,在圖多字少的美術教材中,文字往往是不能被學生省略和忽視的,它蘊含著學生學習的三維目標。所以,如何讓學生注意到這些文字,是書籍裝幀設計師應該好好把握的問題。

浙美版設計師只用幾個小小的裝飾符號和色塊變換就輕而易舉地讓小學生走出了這種閱讀的困境(如圖5):①設計師把藍色字體的課題“新朋友”幾個字安放在黃底色上,很醒目;②緊接著右邊以“活頁夾”的符號延續出一個“箭入靶心”的黃色圖案,與“結識新同學,觀察并描繪頭像”的文字一起出現,寓意這是本課的重點任務;③“想一想”幾個字

放在藍色底色中,前面加上一個冒水泡的魚,仿如一個小朋友正在開心地動腦筋想問題的情景。④“提示”放在藍色底色中,前面加上一個黃色的發光電燈泡,仿如小朋友的思維進入了黑暗地帶,設計者為他們帶來光明,與后面的文字“可以從臉形、五官、表情、發型等方面去觀察你的好朋友”一起,為小朋友指明了觀察方法;⑤書寫鉛筆的圖像與“學習建議”、黃色點、藍色點一起出現,結合“畫畫你的好朋友”、“以集體合作的方式完成全班同學的頭像組合作品”的文字提示了任務及其完成任務的方式方法。一方面,“箭入靶心”、“笑魚冒泡”、“發光燈泡”、“書寫鉛筆”這些小小裝飾符號的寓意與它引領的文本含義和意圖本身十分契合,真正達到形式與內容的一致;另一方面,這些裝飾正是小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符號,能有效激發孩子對文本的關注。各個塊面的文字含義也體現出浙美版注重引導孩子有興趣的參與過程的特性。

人教版的文字編排既沒有鮮艷色彩的襯托,也沒有這種形象的裝飾符號引領文本,對學生的吸引力相對欠缺?!澳銜凑漳姆^像的大小和位置為你的新朋友畫像呢?”,這是要求學生了解構圖知識;在“看一看”“想一想”“試一試”“說一說”所在的四句話中“特點”二字反復出現,表明編者對于兒童畫新朋友時一定要抓住朋友的特點的深切期待。而對于兒童在繪畫過程中,究竟能回憶起多少與好朋友在一起的快樂相對忽視。由此看出,人教版的一年級《美術》上冊內頁設計中的文字編排更多強調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浙美版更注重學生在趣味、參與和過程方面的體驗,與學生有更多的共情。

有人說:“書籍裝幀設計是有紀律的狂想”。只有自身的“狂想”而不顧“紀律”會失去讀者;只有“紀律”沒有“狂想”,設計又成為一種桎梏。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美術》教材的封面設計相對完善,既有效地借了“美術”之題的含義,又恰當地進行了美的形式的“發揮”,與一年級小朋友更好地實現了“共情”;浙美版一年級《美術》教材封面設計在對兒童的引導和情緒調動方面相對欠缺一些。人教版美術教材的內頁設計彰顯知識性、秩序性、思想性,追求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更寬闊的文化視野;浙美版美術教材內頁的裝幀設計透露出更多的趣味性、參與性、適應性,形式與內容更加貼切,與學生有更加暢通的“共情”通道。

教材裝幀設計師作為隱性的美術教育者,要想使設計抓住學生的眼球和內心,就必須在遵循藝術設計“紀律”的前提下,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美術學習心理,與學生所處的環境條件相適應,以學生的共有經驗為前提,充分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的視覺心理及其能動反應,讓設計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站在學生的視角上思考、觀察、想象,充分培養自身與學生“共情”的能力,繼而進行形式結構的“狂想”,由此設計呈現出學生更喜歡的美術教材。

(作者單位:湖北科技學院)

作者簡介:向宏年(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猜你喜歡
美版共情人教版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得心應手”策略下的兒童水墨畫教學實踐——以浙美版五年級下冊《映日荷花別樣紅》一課為例
人美版小學美術第9冊《第13課 拼貼畫》教學設計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小動畫,大學問——浙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會動的“畫”》教學實踐與研究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共情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基于歷史中“人”的歷史敘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為例
人教版“兩極世界的形成”商榷
美版混合動力Accord——混動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