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倫理功能

2017-01-20 00:22曹青青
青年時代 2016年32期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社會社會治理

曹青青

摘 要:公共組織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協調社會公共利益關系的的組織。按照其組織管理的權力性質可分為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不是非法組織,是指以增進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以社會公共事務為管理對象,以非權力手段為運作基礎的公共組織。它又被稱作“非盈利性組織”、“民間組織”、“第三組織”等,是致力于公共事業的、包含志愿意識的組織。它既是政府組織管理的對象,又是政府組織的幫手,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巨大的倫理作用。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社會;社會治理;倫理功能

非政府組織一詞最早出現在聯合國成立時,主要指一些非官方機構,這些機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中立作用。是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的英文譯意,縮寫為NGO。后來成為一種官方用語被廣泛的運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非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被廣泛的提到。與1995年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同時舉辦的“世界婦女非政府組織論壇”,使得非政府組織這一詞匯在中國推廣開來。

非政府組織是指除了企業等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家庭等親緣性的社會組織、政黨、教會等政治性、宗教性的社會組織以及政府之外的社會公共組織。具有公共性、民主性、開放性和社會價值導向作用。

一、非政府組織體現的倫理精神

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是指其在長期的活動中形成的有共識的價值觀念和原則。非政府組織作為與政府、市場并立的三大社會管理主體之一,具有較為豐富的倫理精神和濃厚的道德色彩。[1]這種倫理精神和道德色彩源于非政府組織的道德責任感和利他主義、人道主義的倫理關懷,并體現它的社會公益性、志愿性、非營利性、組織純潔性等方面:

第一、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表現為社會公益和利他主義精神。非政府組織以利他主義為原則、以無私奉獻為價值理念,積極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各方面保障,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如由李連杰發起成立的“壹基金”公益組織,致力于搭建專業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臺,專注于災害救助、兒童關懷、公益人才培養三大公益領域。非政府組織的公益性、利他性、奉獻精神及人道主義精神正是道德的倫理崇高性所在。

第二、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表現為志愿服務精神。志愿服務是非政府組織章程的一條基本原則。非政府組織成員不以追求個人利益為目標,而是為了實現全人類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奮斗目標。在良知和責任的激勵下,自覺自愿的付出自己的努力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志愿性體現了非政府組織的道德覺悟,體現了其自主性和能動性。它是社會良知的自覺回歸,是非政府組織內在的倫理基礎。

第三、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表現在非營利性。非營利性是非政府組織的特殊倫理屬性,是其組織純潔性的倫理基礎。作為一種非營利性組織,非政府組織不為組織成員積累利潤,不以組織和活動作金錢交易,不進行投資和利潤分配。非政府組織的非營利性是極其重要的倫理屬性,在非盈利性的鞭策下,使非政府組織成員能夠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腐蝕,以保持清廉、獨立、純潔,從而真正成為一種公益性、道義性的組織。

非政府組織的倫理精神最后表現為組織純潔性。首先,非政府組織的非營利性特征構成了其組織純潔性的倫理基礎。其次,非政府組織是一種正規的社會組織,它通過向政府管理部門登記注冊而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在成立之初便接受了有關部門對其宗旨、目標、性質、組織機構、人員構成、經濟來源、權利義務等各方面情況的嚴格審查,成立后還要接受政府管理部門的年檢和跟蹤調查,以督促其堅持自己的宗旨、目標、性質,使其運行在正確的倫理軌道上。[2]非營利性及來自政府及大眾的監督,使得非政府組織能夠保持自身的組織純潔性。

二、非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倫理功能

非政府組織的倫理屬性、倫理精神,靈活的方式、機動的體制,在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中,以及對全人類的進步發揮著特殊的倫理作用,這是政府組織所不能替代的,所以非政府組織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公共倫理主體。。實踐證明,非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促進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公正和公民道德提升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首先,非政府組織可以彌補市場的不足,促進經濟倫理的發展。市場以追求功利和利潤為目標這就促使了社會的不公、貧富懸殊、市場秩序混亂等社會問題的產生,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政府的調節與約束,也需要非政府組織的的特殊倫理作用來制約和調節。非政府組織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功能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通過對民眾進行維權意識教育,積極幫助消費者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通過仲裁等手段規范市場行為,推動公平競爭。二是監督企業承擔服務社會與民眾的職責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如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非政府組織通過對企業進行環境評估、跟蹤調查、定期公布有關企業的環境狀況報告等手段,對企業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督促企業增強環保意識,承擔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倫理職責。

其次,非政府組織可以推動政治民主化,促進行政倫理的發展。非政府組織有效的參與公民文化,從而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和行政倫理建設。一方面,非政府組織在公民與政府之間起中介和橋梁作用,把最真實存在的人民群眾的要求與利益傳遞給政府,有利于保證政府決策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進入公共管理領域,打破了政府組織管理公共事務的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格局,促使政府改變官僚主義作風,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避免腐敗現象發生,從而保證政府行政過程和行政結果的倫理性。

再次,非政府組織可以實現社會的公正,促進社會倫理的發展。非政府組織以人道主義和利他主義為行動導向,密切關注著政府管理所忽略或涉及較輕的方面,比如說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以及偏遠地區,從而給他們許多具體的、最真實的幫助。如“壹基金”專注于災害救助和兒童關懷等方面,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專注于對中西部發展的支持,社區中的業主委員會在保障居民公共利益、維護居民各種權利、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政府組織在許可的范圍內積極有效的工作,彌補了政府政策及管理中的倫理不足和公益缺失,傳播了人道主義的倫理關懷,推動了社會公平和公正的實現。

最后,非政府組織有利于提高大眾素質,促進公民道德的發展。社會公益性、志愿性和非營利性是非政府組織的重要倫理屬性。非政府組織的倫理屬性決定了其成員的活動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宗旨,必須是出于責任感和道德良知的一種自覺自愿行為。非政府組織的這種道德優先性,一方面可以在組織內部形成良好的道德關系和濃厚的道德氛圍,可以培養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有助于個體道德人格的發展和完善。[3]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還可以通過多種活動在全社會宣揚無私奉獻、志愿公益的精神,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社會事務、人人參與社會事務”的良好社會風氣,促進群眾參與公共事務,并在參與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道德覺悟。

三、非政府組織面臨的倫理困境

近年來,隨著非政府組織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它在部分分擔政府職能、保障公民權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非政府組織在現如今糖衣炮彈的誘惑下,也面臨者志愿困境、合法性困境誠信困境三大危機。

志愿困境的突出表現就是財務困難。非政府組織單單依靠志愿募集而來的資金難以維持公益活動的巨大開支,人們普遍認為,非政府組織不需要尋求政府支持,也不需要從事商業活動。因此,非政府組織沒有面臨喪失自主性的危險。但是,非政府組織并沒有能夠自給自足的現實基礎。大多數的經驗表明,沒有一個國家的私人慈善團體是非營利部門的主導收入來源,非政府組織的募捐面臨著許多不利的因素。[4]另一方面的表現就是勞務危機,,非政府組織成員的工作通常都是無償志愿的,但是,由于無償志愿者越來越缺乏,便出現了帶薪志愿者,當然,他們的薪水通常只是象征性的。因此,不管是靠政府資助還是營利性活動來獲取資金,都對其獨立性產生威脅。

合法性困境主要表現在合法律性和正當性方面。與政府和私人部門相比,許多公共機構、社會團體、自治組織等非政府組織都面臨著合法性危機,非政府組織政治作用的日益增強被其他政治行動者視為挑戰,他們質疑非政府組織有什么權力在政策制定中要求發言權?有什么權力要求被當作是一個合法的行動者?憑什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代言人?人們也普遍認為,非政府組織除了自己以外不能代表其他個人或團體的利益,因為它們沒有得到合法的授權,它們并不是由特定的選民選舉產生。加之有些非政府組織的負面新聞,因此非政府組織的合法性遭到很大的質疑。

誠信困境是非政府組織面臨的第三大困境。誠信是維持一個組織存在與發展的首要基礎,一個個腐敗事件的暴露,使得人們非政府組織的誠信產生了深度的懷疑。我國非政府組織繁多,輿論監督和民政部門的監管便顯得無力。一些媒體并沒有發揮其監督作用,從來都是只報道正面信息,并沒有構成阻礙非政府組織腐敗的防線;而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由于監督手段和監督途徑的缺乏,也沒有對非政府組織形成有效的監督。另外,非政府組織在利益的驅使下也會產生誠信缺失。近年來關于非政府組織的丑聞頻頻被曝,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對其信譽產生了威脅。這使得外部公眾質疑非政府組織的責任機制是否有效,同時也促使非政府組織從內部逐步建立和完善促進責任性的工具和程序。

導致非政府組織倫理精神缺失的原因,并非僅僅集中在組織成員個人身上,有很多是由組織內部的制度和機制所引發,因此我們應從非政府組織成員個人和他們所工作的組織環境和組織文化中尋找非政府組織出現倫理困境的真正原因。一方面要健全非政府組織的自律機制和運行機制,提高非政府組織及其成員的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質;另一方面要健全監督機制,使得非政府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受到外在監督條件的制約,以使得非政府組織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為社會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在法.當前我國農村民間組織的道德建設作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李建華,朱偉干.論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的倫理使命[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1).

[3]安云鳳.非政府組織及其倫理功能[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5).

[4]朱曉達.非政府組織的倫理功能與鄉風文明[J].邢臺學院學報,2008(1).

猜你喜歡
非政府組織社會社會治理
公共管理怎樣用好非政府組織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