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新疆方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

2017-01-24 05:00史明文曹立中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2017年0期
關鍵詞:方志文化遺產新疆

史明文 曹立中

內容提要:新疆地處絲綢之路中段,是多種文明薈萃交融之地,為東西方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清代新疆地方志對該地區各民族的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技術、傳統節日儀式等 “非遺”有詳略不同的記載,這些記載對保護、研究和利用新疆“非遺”有重要的價值:它可以為“非遺”的調查和保護提供參考;為“非遺”的傳承提供歷史資料;為“非遺”的記錄提供借鑒。新疆地方志中關于“非遺”的資料值得重視。

新疆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東部,扼守中外交通要沖,是多民族聚集與多種文化薈萃之地,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上起著紐帶作用。因此,新疆的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頗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該地區自然環境不斷變遷,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歷史上戰亂頻仍,致使諸多城市、寺院、村落和文獻遭到毀滅性破壞,無數物質文化遺產湮沒于歷史長河之中。值得慶幸的是,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各民族的生活、生產、習俗、娛樂等方式,保存至今,有一部分即屬于目前我們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代新疆方志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之一,記載了該地區的民族習俗、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其中就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記載對我們研究、保護和調查、開發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價值,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新疆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自古以來就是多種文明薈萃之地,而且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習俗和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表演藝術類、工藝技術類與節日儀式類傳統文化事項”,①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頁。包含“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雹凇堵摵蠂炭莆慕M織保護世界文化公約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2頁。在我國,大力提倡保護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十多年的事情,時間雖然較短,但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就新疆地區而言,已有64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目前已有《瑪納斯》、《江格爾》、《格薩爾》、木卡姆藝術、達瓦孜、西遷節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將來還會有更多項目入選。新疆各地區也積極調查、研究和保護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出版相關著作,圖文并茂,如《新疆塔城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薈萃》、《喀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等。此外,還出版了具有集大成性質的成果,如《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等。這些成果基本反映了當前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狀況。

目前,新疆各地區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申報,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會有更多的民間文學、民俗、技藝等被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在申報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一定要真正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分清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哪些目前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時間的限制,其傳承一般要在百年以上,否則就不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流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存世的一個重要特征,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流傳于人類社會的所有文化事項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文化事項即或非常優秀,但會由于流傳時間的短暫,而無法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雹僭防骸哆M一步深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認識》,《民俗學與遺產學視域下的鄉土中國》,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第297頁。如果不清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內涵,就會把一些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習俗和技藝,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申報和保護,既浪費大量資源,又達不到保護真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二、清代地方志對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

清朝底定新疆后即著手纂修方志,在中央編纂的有《西域圖志》和《大清一統志》新疆部分,在地方編纂的有《回疆志》、《新疆識略》、《回疆通志》、《新疆四道志》、《哈密志》、《新疆圖志》等。這些方志記載了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其中有我們今天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方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散見于風俗、地理、民族、回務等類目中,十分零散,有的比較詳細,有的較為簡略,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傳統工藝技術的記載。新疆物產豐富、民族眾多,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品加工、植物栽培、動物馴養等技術,這些技術經過變革和創新,逐漸積淀為適合本地區和本民族的文化財富,世代傳承,成為人類寶貴的遺產,如新疆的釀酒技術。新疆盛產葡萄,生產的葡萄酒馳名中外。除葡萄外,人們還會利用桃、稻米、大麥、糜子、桑椹等釀造不同種類的酒。對其釀酒技術,《新疆回部志》有記載:

酒之上品者惟葡萄,系用葡萄入器內,窖久發過釀成。色微綠,味雖醇而不濃,再以造燒酒法重蒸,則色白味辣,有力,能醉人。性甚熱,能治寒痞。又有以沙棗燒者,名阿拉克,味嗇而淡。其用糜子或稻米、大麥磨面,連皮盛于器內,入曲,用水攪拌釀成,連皮帶面而飲者,如內地之黃酒,名巴克遜。①(清)永貴,蘇爾德:《新疆回部志》卷二《飲食》,《四庫未收書輯刊》玖輯影印清乾隆五十九年南屏理抄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永貴、蘇爾德在新疆為官多年,熟悉當地的社會生產及風土人情,《新疆回部志》所記釀酒方法雖然較為簡單,但為我們留下了珍貴史料。

2.對社會習俗、節日儀式的記載。社會習俗和傳統節日是調節社會關系,維系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紐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婚姻和喪葬最受重視,圍繞這兩個問題的儀式和風俗也很多,地方志對此有很多記載。如《回疆通志》卷十二《風俗》有如下記述:

回民嫁娶,兩家意合,男饋送牛羊布匹,邀請親戚,并求阿渾同赴女家,議婚姻,念經為定?;驍翟?,或月余。至婚期,女家父兄一人,抱新婦同騎馬上,以帕蒙新人面,鼓吹導引,送往夫家配合。凡回女,皆垂發辮十余,嫁后一月,或數十日,回婦梳發后垂,以紅絲為絡,寬六七寸,長三四尺,謂之恰齊巴克。②(清)和寧:《回疆通志》卷十二《風俗》,《清朝治理新疆方略匯編》影印民國十四年(1925)外交部鉛印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對喪葬儀式及其相關活動,方志記載也比較詳細,如《新疆圖志》對哈薩克族喪葬過程的記載:

其俗親死不居喪、不奠祭,惟舉哀而已。死則速葬不宿。人病,延莫洛大誦依滿經耳側。(經言死后復生善地之意。③原文中的雙行小注本文放在括弧內,以示與正文區別。下同。)既歿,取凈水洗尸,以阿和乃哆(即細白布。),密繳而堅,絜之奠板上,覆以常服之衣。莫洛大率其家人往拱不耳,(猶漢人之義地。)掘地為長方穴,舁尸選其中,頭北而足南,面向西,(亦有旁開一穴,安放尸身,墓門閉以木板者。西向者,朝汗之意也。)杜門壘土為墓,會葬者誦經而后返。(其墓或圓如蒙古包,或長如棺形,無定式。)其禮,未葬,眾不得飲食,至是始大嚼。莫洛大攫死者衣物以去。既葬,四十日以內皆誦經。莫洛大多者至二三十人,少亦三四人。峻事,各酬五歲馬一匹,亦有報以銀者。富者初周之年,設宴會親友,(多殺馬、駝敬客。)至者賭貨財,賵牛、馬、羊、駱駝,量力大小。自絜氈幕,聯結墓左右,為馳馬斗捷之戲。是日也,童子年不盈十五者,跨馬至會所報名,以次編第,萃集數十里外,整鞍按轡而立,聞角聲起,馺踏飛馳,疾如驚矢,先至者居第一,以次至四十騎而止。(余不錄。)第一酬銀、畜值千金,其下獎各有差。遠近慕嗟,以為矜寵。(近歲千戶長唐古忒為其亡父千戶長音薩周年,中俄親屬如期而至者四千余人。氈房三百余頂,稟請中俄官長到會彈壓。其供上人,皆馬、駝上品之肉,一房給羊一只,以食仆人。是日賽馬者二百五十余騎,第一騎酬元寶銀十枚,駱駝五只,以次皆有旌賞。是會也,費二萬余金。)其俗,夫死,婦皆毀容,戚友吊唁者,對之痛哭,以爪面流血為戚,否則鄙笑之,以為無情。婦之于夫,子女之于父母,喪服無定制,類持服四十日,不出門,不宴樂。無墓祭,然時延莫洛大誦經以薦亡人,蓋亦追遠之意也。④王樹枏等纂,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圖志》卷四十八《禮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新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修志者看來頗具異域風情,這些記載雖然帶有局限性,但畢竟保存了很多信息,為我們考察和研究婚姻和喪葬文化提供了資料。

3.對傳統樂舞、雜技等表演藝術的記載。

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俄羅斯族等民族都能歌善舞,有獨特的表演藝術,有的表演藝術很早就傳入周邊地區,如維吾爾族的傳統雜技達瓦孜在漢代就傳入中原地區。新疆各民族的歌舞雜技等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清代新疆方志中有關于各民族樂舞的記載,這些記載有詳有略,有的是概括論述,有的側重于樂器的表演,為后人留下了珍貴資料。如乾隆年間纂修的《西域圖志》設置新疆音樂專題,用一卷的篇幅記述準噶爾部和回部的樂器、樂譜和表演。

綽爾,形如內地之簫。以竹為之,通體長二尺三寸九分六厘。凡四孔,最下一孔,距管端二尺一寸三分;次上一孔,距管端一尺九寸三分三厘;次上一孔,距管端一尺七寸二分;最上一孔,距管端一尺五寸二分三厘。上口徑九分六厘四毫。管末口徑六分三厘,以舌側抵管之上口,吹以成音。①(清)傅恒等修,鐘興麒等校注:《西域圖志校注》卷四十《音樂·準格爾部·樂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2頁。

達卜,即鼓也。以木為腔,帽以革。面徑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高二寸二分七厘五毫。其小者面徑一尺二寸二分四厘,高一寸六分二厘。以手指擊之。②(清)傅恒等修,鐘興麒等校注:《西域圖志校注》卷四十《音樂·回部·樂器》,第525頁。

清代新疆方志記載的各民族表演藝術和民族歌舞,有些至今仍在廣泛流傳,有些隨著生活的變化而消失,僅能從文獻中了解一鱗半爪。

三、清代新疆地方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的價值與不足

清代新疆方志所記載的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不能保留其動態性,但為我們留下了配方的內容、工藝的制作流程、活動的先后順序等相關資料,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1.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保護提供參考。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特定的含義,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或當今的節日、民俗、工藝、技能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搞清楚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摸清家底,知道哪些是瀕臨消失的,急需保護。調查是主要手段,調查的方法很多,田野調查是最直接的方法,從地方志中也可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線索,通過方志記載,結合田野調查,對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現狀了解會更深刻。此外,在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方志記載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有一定歷史,“從傳承時限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時間不足百年者,不能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雹墼防?、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第4頁。從方志記載中,不但可以探尋流傳的時間,還可以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流傳中的演變,比較當今現狀與歷史上存在狀態的繼承與流變,是否保留了其原生態。在申報“非遺”時,如果能有一定數量的歷史文獻作支撐,來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情況,將更有說服力。

2.為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資料,為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借鑒。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現在的熱門話題,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無論學術界還是其他領域,都在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方志中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不但為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發展提供資料,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和開發利用也有意義。如新疆古代的釀造技術,從方志記載的不同,能夠看出釀造工序的變化以及與當今釀造技術的差別,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項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是保護的手段之一,記錄的手段很多,可以是使用文字記載的紙本文獻,,也可以采用錄音、錄像等手段。目前文字記錄還是最易保存和傳播的手段,如何才能準確的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志對古代文化遺產的表述為我們提供了有效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3.方志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足

我們對方志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有正確的認識,在肯定其價值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不足。就清代新疆方志而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缺陷就比較明顯,如很多描述比較簡單,語言文學化,不能準確地、科學地記錄技術、技能、工藝和儀式,更無法保留其動態性,而且受修志者思想觀念、參與程度、認知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記載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

我們要從方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中吸取經驗教訓,借鑒其寫作方法和語言藝術,借助當今的技術手段和傳播媒介,更好的保護、宣傳和利用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搜集整理古代文獻中有關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為當今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申報、保護和開發利用服務。

猜你喜歡
方志文化遺產新疆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黑龍江民國方志所刊名家墨跡選
Tough Nut to Crack
新疆多怪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