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90后大學生價值觀比較研究

2017-01-24 19:32王博
現代管理科學 2017年2期
關鍵詞:普世仁慈維度

摘要:文章利用Schwartz PVQ價值觀問卷,選取北京地區830名在校大學生,對80后、90后大學生價值觀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1)當前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主要包括仁慈、個人導向和安全;(2)80后和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整體排序存在邊緣顯著差異;(3)差異主要體現在享樂、傳統、謙遜、刺激等四個方面;(4)性別、民族等控制變量影響。

關鍵詞:PVQ價值觀問卷;80后90后大學生價值觀;比較研究

一、 引言

1. Schwartz價值觀系統概述。社會轉型引發的人們思想深處的變革——價值觀的變化,成為社會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Rokeach認為,從個人或社會的角度來看,某種具體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最終狀態,比與之相反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狀態更可取。這一價值觀定義反映出個體關于正確和錯誤、好與壞、可取和不可取的基本看法與觀念。價值觀可以被用來界定特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追蹤它們的變遷,并解釋某些態度和行為的初始動機。Schwartz和Bilsky總結了價值觀5個特點:(1)是觀念或信仰;(2)是期望的目標或行為;(3)是超越情境的;(4)是指引行為、評價事物的潛在標準;(5)可根據重要性進行排序。

1992年,Schwartz等基于人類的三個需求層次——個體生物的需求、和諧社交的需求、群體福祉的需求,將價值觀分為10個維度:自我導向、刺激、享樂、成就、權力、安全、順從、傳統、仁慈、普世關懷,并開發了對應的問卷(The Portrait Values Questionnaire)。20多年來,這一模型得到了學界普遍認同與廣泛應用。2012年,Schwartz等改進了自身理論,提出了包含19個維度的更為合理、更具解釋性的價值觀系統,并修訂了PVQ價值觀問卷。新價值觀系統和量表增加了價值觀的數量,使每一項價值觀內涵和邊界更加明晰,有效提高了問卷信度并降低了交叉負荷。Schwartz將19項價值觀組成一個對立統一的閉合圓形系統(見圖1)。

它包含四個層次:最里面的圓涵蓋了19個細分價值觀;次里面的圓將19個價值觀分為四個部分——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Self-Transcendence/Self-Enhancement)、變革意愿和保守主義(Openness to Change/Conservation);最外部的圓包含兩個部分——成長減壓和自我保護減壓(Growth Anxiety-Free/Self-Protection Anxiety-Free),次外部的圓包含兩個部分——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Personal Focus/Social Focus)。在圓環內,離得越近的價值觀,其內涵的動機就越一致;離得越遠的價值觀,其動機就越相悖。

2. 我國大學生價值觀研究狀況。我國學者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研究十分重視。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大學學者彭凱平修訂Allport等人價值觀研究量表,對609名大學生進行實證測量。20世紀90年代,廣州師范學院凌文輇考察了從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我國青年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變遷及原因。西南師范大學張進輔(1998)采用自編詞匯選擇問卷對639名在校大學生進行施測,確定了大學生人生價值目標、人生價值手段和人生價值評價的排序順序。北京師范大學許燕同樣采用價值觀研究量表,對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生的六類價值觀排序與80年代進行了比較分析。

新世紀以來,許多學者(金盛華&李雪,2005;辛志勇&金盛華,2006)從京港兩地大學生價值觀差異、北京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結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手段與目的、大學生價值觀概念與結構以及80后與90后價值觀系統差異等方面,進行了辨析與研究。近年來,研究主要聚焦代際差異、網絡環境、新媒體和多元文化背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和對策(陳馳茵,2015;劉鳳香,2013;王歡&祝陽,2014)。

總體來看,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研究呈現出越來越具體的趨勢,主要局限在于:重視具體價值觀而忽視整體價值觀系統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思辨性研究為主,缺乏實證研究,且尚未有研究對80后、90后大學生價值觀全面的實證對比分析。80后和90后青年的成長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方位迅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一出生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其價值觀體系也應具有鮮明時代印記和社會從屬性。因此,比較80后、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特征及差異具有重要意義。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赑VQ價值觀問卷,從19個維度分析80后、90后大學生價值觀特征。一是兩個群體的價值觀系統及主導價值觀的特點,二是通過差異檢驗,了解性別、民族等控制變量對價值觀系統的影響。

2. 被試。采取網絡填寫問卷的形式,收集北京地區在校大學生830名有效樣本。其中男430名(51.8%),女400名(48.2%)。80后298名(35.9%),年齡區間為24周歲~33周歲,90后532名(64.1%),年齡區間為17周歲~23周歲。

3. 工具。采用Schwartz2012年修訂的PVQ價值觀問卷,共57道題目測量19個維度價值觀。對某種價值觀來說,得分越高,表明重要性越強,排序也越高。為避免被試趨中性回答定勢,問卷采取6級評分制,6=非常像我,5=像我,4=中等程度像我,3=有點像我,2=不像我,1=完全不像我。

三、 結果分析

運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Kendall協同系數檢驗、獨立樣本 T 檢驗以及非參數檢驗。驗證性因素分析中因子分析結果為0.881,可靠性分析α值為0.868,表明研究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

1.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總體排序。受試大學生價值觀總體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仁慈—體貼他人、個人導向—行動自由、個人導向—思想自由、仁慈—可依賴、安全—個人安全、安全—社會安定、面子、成就、普世關懷—接受他人、享樂、順從—他人、普世關懷—博愛、順從—規則、刺激、普世關懷—自然、謙遜、權力—控制資源、傳統、權力—控制他人。

將前5項的價值觀列為主導價值觀,則當代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為:仁慈—體貼他人、個人導向—行動自由、個人導向—思想自由、仁慈—可依賴和安全—個人安全。排在最后的從后向前依次是:權力—控制他人、傳統、權力—控制資源、謙遜、普世關懷—自然。

2. 280后、90后大學生價值觀差異比較。

首先,80后和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系統排序呈現邊緣顯著水平(p=0.095)。兩個群體分別排在前5項的價值觀及其排序均完全一致。80后大學生最后5項的價值觀依次是:權力—控制他人、權力—控制資源、傳統、刺激、謙遜。90后大學生最后5項分別為:權力—控制資源、傳統、權力—控制他人、謙遜、普世關懷—自然。

其次,不同價值觀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19項價值觀中,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的有4項,差異從高到低依次為:享樂(p=0.000)、謙遜((p=0.000)、傳統(p=0.002)和刺激(p=0.015)。90后大學生享樂排名較80后從第13位上升到第6位,刺激從第16位上升到第13位。而80后大學生對謙遜和傳統兩項的得分則顯著高于90后大學生。權力導向整體得分較低,但80后大學生的控制資源得分更高,而90后則體現出更強的控制他人傾向。

3. 相關因素上的差異。

(1)性別因素上的差異。

①總體差異。

首先,男女生價值觀總體排序呈現出顯著區別(p=0.039)。從總體上看(表4),男女生在個人導向—思想自由(p=0.001)、成就(p=0.000)、享樂(p=0.000)、刺激(p=0.019)、傳統(p=0.012)、權力-控制他人(p=0.000)等6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更看重的是:個人導向—思想自由、成就、傳統和權力-控制他人;在享樂和刺激上,女生的得分則顯著高于男生。排序差距最大的兩項是成就和享樂。

②不同性別比較。80后和90后的男女生在成就和權力-控制他人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得分更高。在仁慈—體貼他人、仁慈—可依賴、安全—個人安全、安全—社會安定、面子、普世關懷—接受他人、順從—他人、順從—規則、謙遜、權力—控制資源上,80后和90后的性別差異都不顯著。

在個人導向—思想自由(p=0.001)和傳統價值觀(p=0.024)上,80后性別差異顯著,90后性別表現則有趨同趨勢。在個人導向—行動自由(p=0.035)、普世關懷—博愛(p=0.048)、普世關懷—自然(p=0.005)、享樂(p=0.000)和刺激(p=0.001)上,90后的性別差異顯著,而80后并不存在性別顯著差異。

③相同性別比較。男生組中,80后相比90后更看重仁慈—可依賴(p=0.034)、面子(p=0.038)、普世關懷—自然(p=0.003)、謙遜(p=0.004)和傳統(p=0.005),而在享樂和刺激得分中,未發現顯著差別。女生組中,90后在享樂(p=0.001)和刺激(p=0.001)上,顯著高于80后,謙遜(p=0.039)得分則顯著偏低,在傳統維度上打分普遍偏低。表明,當今大學生總體上并不趨向于認同傳統價值觀和謙遜的性格特點,90后大學生表現尤為明顯。80后男生和90后女生都更關注面子,試圖更好地維護自身形象,尋求社會認同。90后女大學生相比80后,比較典型的變化是生活中更注重尋求刺激和享樂元素,追求多樣化、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

(2)其他差異。民族差異上,經檢驗漢族(n=769)和少數民族(n=61)在19個維度的價值觀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漢族80后和90后的差異與總體一樣,在刺激、享樂、傳統、謙遜上顯著不同。少數民族僅在安全-社會安定維度上,80后得分顯著高于90后(p=0.012)。

為從多個角度對80后和90后大學生價值觀進行更深入分析,采取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對性別與年齡的交互作用進行分析。性別與年齡的交互作用中,在刺激(p=0.008)、普世關懷—自然(p=0.018)、普世關懷—博愛(p=0.021)、個人導向—思想(p=0.036)和個人導向—行動上(p=0.039)等五個維度上交互作用明顯。

四、 討論與對策

有關80后和90后大學生青年的價值觀差異,一直是社會所關注的熱門話題。然而系統性的量化分析二者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不同,卻長期被學界所忽視。本研究為80后和90后大學生價值觀狀況提供了第一手數據支持,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社會對他們的看法,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1. 主導價值觀分析。當代大學生主導價值觀是仁慈、個人導向和安全。較高的仁慈導向意味著他們樂于助人、真誠寬容且富有責任心,表明大學生希望尋求真摯的友誼,并注重與周圍人、尤其是“圈內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重視團體的作用。這種導向有助于通過團隊力量更好地發揮組織作用。較高的個人導向意味著重視創造力、獨立和探索精神,希望獨立規劃自己的人生,以及通過提升能力來追求完美和卓越。較高的安全導向顯示了大學生注重個人安全、身體健康、環境整潔和穩定的社會環境。

排在最末尾的權力、傳統以及謙遜印證了社會普遍對80后、90后的看法。較低的“權力—控制他人”得分表明大學生并不認同傳統的職位因素所賦予的權威,不喜歡強迫他人同樣也不希望被強迫做事。較低的謙遜得分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張揚個性、注重得失,沒有表現出社會對年輕人謙虛、端莊,抑或是“謹言慎行”的期許。

與當今物質社會所對應的價值觀不一致的是,當代大學生呈現出較低的“權力—控制資源”意愿,這表明他們并沒有十分強烈的獲取財富、通過財富彰顯地位和獲取尊重的傾向,反映出大學生心中成功標準呈現多元化趨勢,不是十分注重物質財富對成功的標桿作用。

2. 差異分析。研究發現,90后大學生在大部分維度上并沒有與80后大學生呈現出顯著差別,但是享樂和刺激得分明顯偏高,享樂的排名甚至從13名上升到第6名。這預示著90后更尋求感官上的滿足與任性的自我放縱,以及追求興奮、新奇和充滿挑戰的多元化生活方式。而傳統和謙遜上的顯著下降則源于社會發展和網絡時代,給予了90后更多釋放自我、張揚個性的空間,構成了對傳統的漠視和唯我獨尊的個性特征,這一結果印證了社會對兩個群體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價值觀圓形系統中,傳統與個人導向相對。由此,對傳統并不十分認可的90后大學生,似乎應具有更強烈的個人導向和自主意識。但是90后大學生在個人導向——思想和行動兩個維度上的打分均低于80后大學生,顯示出80后大學生反而更重視個人價值和自我意識,這一結論在蔣明軍(蔣明軍,2009)先前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另外,80后大學生比90后大學生更注重面子和成就,這是由于他們較為年長,更多地追求被周圍人和社會所認可的卓越和成功。

90后大學生的男女生差異比80后更大,說明他們具有更加多元化的價值觀系統。同性比較結果中,男生組之間差異比女生組差異更大,而且與女生之間差異的領域存在很大不同。只有謙遜上,男女生差異均十分顯著,而男生組變化較大的傳統、仁慈—可依賴、面子、普世關懷—自然上,女生組變化不大;女生組變化較大的刺激和享樂上,男生組亦無明顯差異,這表明性別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顯著。

3. 對策建議。

首先,本研究發現80后和90后大學生主導價值觀及其排序完全一致,所以企業和社會不應過分強調代際差異并人為地貼上特有“標簽”。他們普遍比較看重仁慈、個人導向和安全感,表明是富有責任心和創造力,可以被委以重任的群體。對“面子”的一致追求,則要求用人單位采用平等化、人性化和更富親和力的溝通方式,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激勵體系設計上,由于90后更注重享樂和刺激,忽視謙遜和傳統,用人單位要為他們設計更為良好的工作環境、彈性化的工作時間、多樣化的工作內容以及豐富的團隊熔煉。權力、傳統和謙遜普遍得分較低,則源于“饑餓感缺失”和工作動機的多元化。針對這個現象要因企施策,適時加大缺失價值觀的引導宣貫和激勵力度,抑或更為淡化這些價值觀的激勵作用。

最后,在培訓體系設計和組織文化導向上,要尤其注重大局觀、團隊精神和紀律意識培養,讓強烈的個人導向在組織規則的框架下發揮能動性。針對90后女生享樂主義高企和成就意識的褪化,有必要開展艱苦奮斗和成就意識培育。此外,男女生價值觀系統存在明顯差異。要用成就感使命感去激勵男生,用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思想自由度去吸引女生。

4. 研究局限及展望。本文研究的局限主要在于:一是采用隨機方式選取受試群體,導致80后大學生人數尤其是80年代初的樣本數較少,從而降低了結果的代表性;二是PVQ調查問卷雖然全面的反映了兩個群體價值觀系統情況,卻未能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三是采取主觀偏好量表無法避免參照效應和反應類型效應。建議后續研究要選取分布更具代表性的受試群體,在價值觀差異產生的原因、性別對價值觀影響、個人導向和傳統意識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馳茵,唐寧玉,譚慶飛.新生代自我概念和代際認同的探索性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8):103-105.

[2] 金盛華,李雪.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手段與目的[J].心理學報,2005,(5):650-657.

[3] 劉鳳香.工作價值觀代際差異的影響機制模型構建[J].現代管理科學,2013,(2):103-105.

[4] 王歡,祝陽.網絡對90后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情報,2014,(4):44-49.

[5] 辛志勇,金盛華.大學生的價值觀概念與價值觀結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5-92.

[6] 張進輔.我國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特點的調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2):26-30.

作者簡介:王博(1988-),男,漢族,山西省永濟縣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組織變革、績效管理。

猜你喜歡
普世仁慈維度
基于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的古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課型探討
幻境
多媒體情境下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三個維度
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個維度
母愛隨行,“獨腿女孩”成長路上逆風飛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媽和她給我的四條命
“獨腿女孩”謝仁慈: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普世價值論
普世價值論
中國應完善自己的話語體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