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塤的興衰與發展

2017-01-30 21:32
北方音樂 2017年22期
關鍵詞:音孔雙腔葫蘆

張 莉

(四川音樂學院西南音樂研究中心樂器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21)

塤的興衰與發展

張 莉

(四川音樂學院西南音樂研究中心樂器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21)

塤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它的興衰隨歷史的長河而起伏。中國的塤起源于遠古,發展于夏代,鼎盛于商代,此后塤的發展進入了衰落時期。戰國初期塤是宮廷祭祀用樂器,秦漢后塤主要用于歷代宮廷雅樂,歷經漢、唐之后,塤的發展更是表現出傳統文化的濃厚色彩,直至明清時期,塤已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代表顯現出文化的象征性和外觀的藝術欣賞性相結合的特點。當代的塤在改革后的新時期獲得了全新的發展,并呈現出煥發青春的發展趨勢,值得音樂界重視和大力發展。

發展;興衰;文化;象征性;趨勢

一、塤的起源

塤是世界各國都有的一種古老的人類早期文明成果,也是一種可以進行音樂演奏的古老樂器。中國的塤,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和社會變革的軌跡。從當前很多已經出土的塤中可見到諸多不同形態和性能特點的物件。

關于塤的起源,按照當代學者們科學的推理,應該是原始先民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吹奏樂器。最初可能是原始先民用于誘捕獵物模仿動物叫聲而制作的,隨著社會的進步,被當成單純的樂器并逐步增加音孔,發展成為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呈現出多樣化。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塤,只有吹孔,沒有音孔,呈現橢圓形,距今約有七千年。陜西省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哨,其形如橄欖狀,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已經出土的早期塤都是比較原始、簡陋的,而且吹奏的音也不準確,無法體現音律特征。早期的塤在演奏方面不僅性能簡單而且還由于制作工藝較粗糙,演奏技術也很難達到一定水準。這些早期的原始塤,在外在形態上的最大特點是在頂端都設有吹孔,在塤的腹部也設計了音孔,在音孔設計方面最多有效的音孔是一音孔或兩音孔,演奏的基本音列、結構也最多是兩個音,一般不會超過三個音。

二、塤的興衰

夏朝時期的塤,比起早期起源階段的塤已有所不同,從諸多夏朝時期的墓穴中出土的陶塤中可見,夏朝時期的塤不僅在出土的數量上是最多的,而且塤的制作質量上也有很大進步。1976年在我國西北地區的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了一批陶塤,距今約3500年的時間。這批塤不僅在外形上呈現出大小各異、 質地光潔、扁圓形的特點,還在塤的上端收縮吹孔,顯得比其他早期的塤形態更加鮮明。這批陶塤不僅數量多達二十余件,而且從九件完整的塤的測試中,還可以進行吹奏測音,更為重要的是每件塤都可發出四至五個樂音,不僅體現出一定的五聲音階特點,還具備了較強的旋律性特點,這些進步都大大展現了塤在這一時期體現出來的樂器功能。1986 年 5 月,在西北地區的甘肅酒泉縣豐樂鄉干出土的酒泉干骨崖陶塤,不僅在外形上體現出類似鳥獸的特點,并且塤通體為彩繪條紋、網紋、三角紋或折線幾何紋。這些都是夏代塤的外在特點,也體現出塤文化在這一時期發展的時代性。

商朝,是塤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制作工藝、技術、演奏技巧和表現力方面都出現了大幅提升,在塤的運用和大小配套使用方面也揭示出音律的發展成就。1976 年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玉門火燒溝陶塤,經碳十四測定及樹輪校正, 這種塤屬我國古代的青銅文化時期,與夏代的時期相當,但若從更為具體的時期而言,當屬商代早期范疇。從外觀而言,這種塤的體形呈現扁圓形的特點,并不是夏代特有的,尤其是上端收縮為口, 比夏代中早期以前的塤稍稍突出, 正中有一個吹孔的典型形式更為科學。雖然這批塤在出土時已有一部分受到破損, 但從出土的陶塤有二十余件來看,不僅具有規模特點,也具有吹奏測音的特性。由此可見,商代時期的塤已經出現了與夏代不同的特點。以泥質灰陶為材質的塤在商代早期就已經較為常見,無論是從性能還是表現能力方面相比,都有進一步發展。晚商直到戰國時期,塤逐步被當做宮廷的正規樂器在祭祀等活動中使用。

秦漢以后塤主要用于宮廷雅樂,在這一漫長歷史時期塤文化發的發展具有較為復雜的特點。在這段時間里,塤的狀發展得更為豐富,出現了諸如異型塤、人首塤、獸首塤等各種形狀。其制作技術也有很大提高,一種裝飾性、象征性、玩具性的功能特點表現出來。漢代最為代表性的塤是甘肅武威王景寨鄉漢墓出土的武威王景寨陶塤,這件樂器長7.8cm 高6.5cm,在外部的形態上看似斑鳩,可以進行口對吹孔的演奏,隨著氣息的徐徐注入,塤可發出斑鳩的鳴叫聲。自漢代以后的三國兩晉時期,塤的影響開始日漸衰落,并且逐漸走入民間傳承軌道。由于種種原因,外來樂器的大量引入與發展,加上塤本身的音量小、音域窄、表現效果受限制等因素,塤這一古老樂器逐漸從官方舞臺退出到民間藝術舞臺。

公元7-10世紀,正是大唐的多元文化融合時期。此時的唐三彩技術被應用于塤的制作中。1973年我國中原地區的河南地域鞏縣(今鞏義市)站街鎮黃冶村發掘出的一座唐三彩窯址的鞏義黃冶陶塤(3件),就體現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藝特點。1995 年新疆墨玉庫木拉巴特遺址出土的墨玉庫木拉巴特陶塤,也具有這種制作特點。有一個塤體長6.6cm,外形看上去很像人頭的形狀,而且還具有鼻梁隆起、發髻高聳的造型特征,左右兩邊都各有一個按音孔、塤的吹口在其嘴部的特點,塤的外表方面展現出綠釉三彩的工藝。其中另一個塤體大致高 4.5cm~4cm,雖然形體不大,但卻非常精致,外部不僅通體五彩流金,而且內部出現了可以吹奏簡單曲調的特點,折射出塤的音律特征和富有表現力的性能特點。從這一時期塤的出土遺址與燒制方法、形狀與外在的彩繪、裝飾等方面來看,唐代比較盛行的唐三彩技術在塤這件樂器上的使用是比較廣泛的。這種技術的使用不僅體現出當時的技術特點,也體現出人們對于藝術審美的判斷標準, 并且這些唐代的彩陶塤對于唐宋陶瓷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折射意義。

公元10-14世紀的宋代(960 —1368 年) ,塤的發展朝著更為民間化的方向前進。宋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開放、文明的歷史時期,塤的外在形態具有除唐三彩外,還具有音孔較多的形態特點。我國在1989年的四川汶山就曾經出土了著名的汶山俑形陶塤,這個塤體高 6.86cm,在塤的背后不僅有一個按孔,還在其他部位也設有音孔。與此同時在山東沂水故城也出土了一個宋代的塤,不僅呈現出黑彩的人頭形狀特點,還在塤的尺寸上也略有變化,這個塤的外體通高為7.2cm,外型上也更加類似人首特征。

17-20世紀的清代,出現了更具有藝術性的塤作品。在我國的故宮博物院就有一個采用紅漆描金作為裝飾的云龍紋塤,與唐宋時期不同的是,這個塤為清代宮廷演奏中和韶樂所用的樂器。這個塤的體高 8.1cm,底徑 4.3 厘米,與其他塤相比更有造型美的特點。這個塤主要運用于清代宮廷音樂,說明了塤在明清時期運用于官方的情況。此塤外在的形狀如秤錘、上銳下平,而且中部是空的,在塤的頂部上有 1個吹孔,在塤的前面部分有4個不同音孔,在塤的后面則有2個音孔。整個塤不僅通體采用紅漆裝飾,還在表層繪有清晰的金云龍戲珠紋圖案,這個塤體上還刻有文字,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觀賞性。此外,在山東的曲阜大成殿中也有一個出土的陶塤,經過考證是清代器物,不僅外在的造型如鵝卵一樣呈現出橢圓性,而且制作工藝也格外考究,體現出這一時期注重塤的藝術觀賞性的特點。

三、塤在當代的最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塤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長期以來,塤的使用常年處于民間,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政策影響下,傳統藝術的復興推進了塤文化的發展。因此,塤藝術文化也開始呈現出最新的發展特點和傳統發展的勃勃生機。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樂的復興與發展和大量國內音樂學者們對塤這一古老樂器的濃厚興趣,塤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熱潮。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后文化復興與經濟建設的發展,曾一度涌現出了一大批卓越的塤樂演奏家和作曲家。1982年,我國著名音樂家曹正就充分利用對于傳統塤的了解,開始進行創新塤的實驗。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他除了進行增加塤孔、拓展音域的實驗外,還對其音律特征進行了調整。在1984年曹正已成功研制了十孔陶塤,這種塤在制作的具體過程中,格外注重其選土、和泥、制坯、整形、開孔、磨光、燒制及調音等每個不同的環節,也格外的注重與傳統音律的結合。這種實驗和探索思路對之后塤的制作與發展也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陳重在1979年對古樂器陶塤進行了研究、改革、制成了九孔、十孔陶塤。陸金山改革發明和首創成功的陶制吹奏樂器“十二孔塤”“鴛鴦塤”,獲國家發明展銀牌獎和文化部文化科技進步獎,并取得國家專利。另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在1983年,著名音樂家趙良山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次用古塤演奏的現代創作的作品。這個由湖北省歌舞團編創的《編鐘樂舞》,在趙良山所演奏的《哀郢》的映襯下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再現了已經瀕臨失傳的古塤音色特點和表現力。這種第一次出現在現代大舞臺作品中的古塤,事實上是一種經過改良、完善的樂器。1983年趙良山進行了塤的復鳴實驗,趙良山教授根據其音律的特點和表現特點,經過不斷的改進古塤的演奏性能,增加塤的音孔數量——將古塤發展為10個音孔的形制,從而使古塤在外部的音量、內部的音程和整體性的音質與樂器表現力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這種完善的樂器不僅音色大為豐富,還有哀婉、凄涼、深沉、悲憤等不同的聲音對比和變化,更有諸如歡快、跳躍、激昂奮進的氣質表現特點。

當代塤改革的最高成就是獲得國家大獎的塤改革樂器——雙腔葫蘆塤,雙腔葫蘆塤是王其書教授于1990年研制成功的樂器改革新成果,它使用了王其書教授發明的復合震動腔體結構,使塤的演奏性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在保留傳統塤音色特點和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將塤的音域(從胴音算起)擴展到兩個八度,并擴大音量,按十二平均律配齊音列,大大增加了塤的音樂表現力。該成果于1992年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目前居全國領先地位。

雙腔葫蘆塤這件成功的改革樂器給演奏者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四川音樂學院鄒向平教授的作品《魚鳧祭——雙腔葫蘆塤與樂隊》是雙腔葫蘆塤和管弦樂隊的大型協奏曲,技法之難,表現力之強,可以說是目前塤樂曲中最難的一首,用傳統的塤根本無法勝任,在大型音樂會上演奏者用雙腔葫蘆塤演奏該曲,樂曲表現堪稱完美。雙腔葫蘆塤在國內大型的演出中及赴日本、俄羅斯訪問的演出中受到了熱烈歡迎。1990年日本KBL音像中心專門為雙腔葫蘆塤錄制了盒式磁帶和錄像資料;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訪問演出并錄制了音像資料;在塔什干音樂學院演出時由烏茲別克國家電臺錄音;獨聯體額爾齊斯報、人民之聲報也相繼發表評論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雙腔葫蘆塤除了在國內進行推廣,也推廣到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陜西省的劉寬忍先生也使用王其書老師的雙腔葫蘆塤,演奏了很多動人心弦的樂曲,是傳統塤所不可及的,雙腔葫蘆塤得到了各大音樂院校和藝術團體的管樂演奏家們的一致好評。從1990年定型之后,王教授進行了小批量試制生產,并從1991年10月起帶到西安、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成都各音樂藝術院校及全國著名樂團進行了介紹和宣傳,受到了專家教授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廣播樂團、中央民族樂團等11個單位和21位高級專家及教授分別撰寫了評價極高的鑒定書。他們認為,雙腔葫蘆塤在保留了傳統陶塤的古樸、典雅和深沉厚重的音色特點,在傳統的演奏技法與民族造型的基礎之上,首次創造發明了復合振動腔體結構,產生了超吹的泛音,并將音域的范圍擴展到了兩個多八度,把半音建全了,轉調也方便了,增加了諧振和共鳴,擴大了音量,樂器的表現力得到豐富,因此,改革是成功的,這為創作和演奏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電影《菊豆》音樂全部用塤來演奏完成,當時因為音域狹窄等問題,故采用了幾個塤演奏來完成?,F在采用王其書先生研制的雙腔葫蘆塤來演奏,只需要一個塤就可以完成。并且低音區高音區音色非常統一,并容易發音,整個音量也較傳統塤有明顯擴大,音色、音準都很好,很適于獨奏、重奏及在大型民族樂隊中使用。制作很精密,設計很巧妙,強弱變化也很自如,音色更加深沉、古樸且典雅,指法排列合理,可以說,王教授創作的雙腔葫蘆塤是對傳統的一種突破,它是站立在更高的科學理論基礎上,讓古老的民族精粹重新煥發生機,與時代同步,讓更多的人們去喜歡它去接受它。

四、結語

塤是世界各國都有的古老樂器之一。在中國地域發展的塤展現出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軌跡,這種樂曲表現力比較特殊、音色獨特的樂器還在當代獲得了其他樂器所無法替代的表現魅力和功能。塤從起源到夏商初期形制的發展,再到漢唐宋元以來的塤文化在民間的發展,在多年的民族文化融合與樂器交融中,沉淀出新的文化藝術表現。清代以來的塤文化發展,不僅展現出塤在傳統歷史時期的特點,也具有良好的工藝特征和藝術欣賞特點。到了新時代塤獲得成功改革后,更具較強的演奏性能和特殊的表現力,恢復了塤在上層群體中和樂團領域進行演出的地位,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同時引起了國內外聽眾的強烈反響和熱愛,值得音樂界大力發展和重視。

[1]張健.東周陶塤研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6.

[2]逄涵銘.陸金山笛塤演奏風格研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4.

[3]姜玲.劉寬忍笛塤演奏藝術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J61

A

張莉(1978—),女,漢族,成都人,四川音樂學院西南音樂研究中心樂器研究所,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民族管樂器。

猜你喜歡
音孔雙腔葫蘆
論阮音孔的改制與變遷(上)
“葫蘆鎮”上喜事多
寫意葫蘆
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的選擇:單腔還是雙腔??
雙腔中心靜脈導管沖封管連接器的制作與臨床應用
牛羊雙腔吸蟲病的診治
淺析巴拉曼的制法及音高音域
寶葫蘆
空氣系統雙腔模型的壓力動態特性分析
淺談紅河州哈尼巴烏的制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