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二十年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進展評析

2017-02-06 01:26譚志滿劉雙燕
廣西民族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文化旅游研究進展

譚志滿+劉雙燕

【摘 要】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和復興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對近二十年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文章從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原真性、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帶來的影響、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模式以及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利益相關者等四個方面展示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進展;同時,還從理論體系建設、跨學科比較研究、民族志的寫作范式、研究范圍以及學術服務社會等方面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進行了反思與展望。

【關鍵詞】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進展

【作 者】譚志滿,湖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劉雙燕,湖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講師,碩士。湖北恩施,445000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5 - 0149 - 007

民族村寨因其社區的“地方性”和文化的“傳統性”滿足了后現代主義思潮下人們對“去中心”和“地方性”的訴求,因而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游客的青睞。一段時間以來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或為了達到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或為了建設“美麗鄉村”等目的,紛紛利用民族村寨文化資源發展以村寨為載體、以文化為內涵的旅游觀光產業,并顯示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目前學界還沒有形成關于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概念的一致意見。通過分析民族文化旅游已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我們可將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界定為一種以某一村寨的民族文化為基礎,從某個角度或以某種方式產品化體現民族村寨文化的內涵和表征,吸引游客前往民族村寨旅游的特殊旅游形式。從1954年起學界就開始對旅游進行研究,現已產生研究文獻近百萬篇(部)。民族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后對它的研究開始起步,截至目前也有研究文獻近2萬篇。作為一種特殊民族文化旅游形式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雖然已經過近20年(1996—2014年)的發展,但現有研究成果數量卻并不多。筆者在“中國知網”中以“民族村寨”和“文化旅游”為主題共檢索到學術論文74篇,其中52篇出自“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網絡出版總庫”,19篇出自“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另外3篇出自“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本文將對收集到的相關領域學術成果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學界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文獻統計分析

(一)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情況

近20年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1996至2009年,研究成果數量少,呈波動上升趨勢;2009年以后成果數量迅速增加,呈急劇上升趨勢(表一)??傮w呈上升趨勢原因在于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對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對“異質性體驗”的心理需求不斷增強。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供自己支配的收入和休閑時間增加,使人們有條件開展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提倡破除中心、尊重多元、確認地方知識和保護傳統。[1 ]74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蓬勃發展起來了,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09年之前研究成果數量少,且呈波動上升趨勢,是因為這一階段研究者均從各自經驗出發,分別在小范圍內探討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相關問題,難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009年以后研究成果數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2009年9月8日國家民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12年12月10日國家民委又印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這兩份文件說明民族村寨保護和發展受到國家的重視。國家制定了相關實施計劃,有利于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發展。為了配合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服務現實,學術界加大了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的力度。

(二)文獻的作者單位分布情況

這74篇論文的作者主要來自西南地區的高校(表二)。從這些統計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的不均衡現狀,首先是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之中,其他行業的研究者較少;其次,這些高校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而我國東北、西北和東南地區的高校研究人員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關注很少。這種不均衡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研究者擁有人才、設備和資金方面的優勢。他們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加大了科學研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另一方面在于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村寨文化資源豐富。當地政府能夠較早認識到民族村寨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成功的社會實踐,給當地高校的研究人員提供了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開展學術研究的機會。

(三)文獻內容所涉區域情況

這74篇論文內容涉及的主要區域集中在貴州、云南、四川三個地區,他們的論文數量之和占了總量的71.6%(表三)。論文涉及地區主要集中在這三個地區有其必然性。首先是因為這三個省內不僅少數民族數量多,而且很多屬于世居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如貴州省除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外,共分布有53個少數民族,世居的少數民族有17個;云南共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云南特有民族有15個;四川省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數民族就有14個。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這三個省內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保存相對完好,具有開展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先天有利條件;其次,這三個地區已經把旅游觀光產業作為優勢產業發展,并引導企業和社區居民投入到當地的文化旅游項目的建設之中,實踐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三個省在發展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產業時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許多障礙需要克服,成功的經驗也需要不斷地總結和推廣,因而學者們必然會從多層次多角度對這三個省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加大研究力度。

二、近二十年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主要內容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的文獻數量逐年遞增,質量逐步提高。隨著研究方法不斷增多,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體系也得到不斷完善。近20年來,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原真性問題的研究

“原真性”一詞起源于歐洲,用來表示宗教經典和宗教遺物的真實性。博物館是文化遺產領域內最早使用“原真性”一詞的機構,主要用它來鑒定藝術品的真偽以及判斷物品的價格與價值是否相符。 [2 ]麥肯萊爾在《舞臺的真實性》一文中首次將原真性這一概念引入旅游動機之中。[3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游客就是為了追尋原真性的民族文化而來,越是具有原真性便越具有吸引力。在文化旅游中,判斷原真性的標準便是看是否符合當地的傳統或風俗。目前主要從客觀主義、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存在主義四個角度對原真性進行理解和闡釋。[4 ]可見,原真性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固定的標準可以操作,從不同的個體、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情境出發會有不同的理解。

如何理性地看待民族村寨文化的原真性?張河清、陳韻分別通過對皇都侗寨旅游客體原真性和皇都侗寨旅游體驗的原真性進行考察,認為原真性是影響旅游體驗情感的一個因素,對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5 ]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只在乎“真實的”感受,并不會對真實性做出具體的區分。旅游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感知“真實”符號?!罢鎸崱狈柛兄脑蕉?,游客對旅游評價越高。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和延續與民族村寨文化原真性的保護同樣重要,因此我們開發的旅游產品必須具備傳統內涵、現代特征和吻合現代游客需求三個屬性 [6 ]。適度的商品化無損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游客需要適當的思考而不是沉重的民族文化反思。旅游業應該以娛樂化的方式利用民俗文化的外在和表層上的東西,使游客獲得審美體驗。 [7 ]

(二)關于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帶來影響的研究

隨著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不斷發展,它給民族村寨帶來的影響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進行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1. 關于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積極影響的研究。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對東道主和游客都有積極的影響。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對東道主產生的積極影響表現在:首先,強化社區居民對本民族文化和其民族身份的認同,楊慧[8 ]和楊桂華[9 ]在各自的研究中都認識到了旅游對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認同具有積極作用,這兩個方面的認同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具有積極意義。田敏提出民族旅游有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交流和保護。 [10 ]王國祥指出旅游開發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 [11 ]林錦屏以云南麗江古鎮為例,認為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麗江古鎮優秀的東巴文化的傳承。 [12 ]何景明指出旅游業在選擇性的強化當地傳統與文化基礎上,直接或間接地起到保護傳統文化的作用。 [13 ]岳坤認為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為民族文化的復興提供了動力和舞臺。旅游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強大和復興。[14 ]路幸福、陸林認為村寨旅游中的“舞臺化”有利于保護傳統村寨的文化特質和空間特質,有利于提高居民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 [15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對游客產生的積極影響表現在:游客親身參與觀察異民族的民族風情、風貌、文化習俗,對建立民族平等、保持文化和民族的多樣性等觀念有極大的益處,能夠提高游客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 [1 ]134。

2. 關于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消極影響的研究。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消極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改變了社區的結構和當地人的價值觀。羅永常認為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會降低民族文化認同感、改變民族村寨村民的價值觀和村寨內的傳統社會結構、粗俗化民族傳統文化,最終導致民族文化走向消亡。 [16 ]楊昌儒、潘夢瀾發現貴州的民族村寨旅游改變了社區居民的民族認同感和傳統價值觀、逐漸解體了傳統社會的結構以及膚淺化和庸俗化了民族村寨的傳統文化。 [17 ]其次,徐贛麗[18 ]和艾菊紅 [19 ]認為傳統文化過度商業化弱化了傳統文化的內涵,降低了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影響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賀能坤指出旅游開發引起了民族文化的外層、中層和內層的消極變化。 [20 ]再者,民族村寨文化旅游還對民族村寨文化傳承空間產生了巨大影響。吳其付認為旅游的發展一方面改變了羌族村寨原有的公共空間,另一方面又不重視社區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的傳承作用,導致空間文化缺乏其原有的生態,影響了本村寨文化的傳承與復興。 [21 ]

總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對民族社區中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從目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發展的實際來看,這兩方面的影響會長期共存。

(三)關于對民族村寨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模式的研究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目的是通過開發民族村寨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民族村寨的經濟,進而推動整個民族村寨的全面發展。我們在肯定民族村寨文化旅游開發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短期內無法消除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給民族社區帶來的消極影響。尋找一種既能發展民族村寨經濟又能保護民族村寨文化的旅游開發模式是我們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學者們通過不斷的探索,提出了幾種民族村寨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雙贏的發展模式,如:民族博物館模式、民族文化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民族生態村模式、文化保護區模式和前、后臺模式等。(1)關于對民族博物館模式的研究:民族博物館是通過收集、展覽和研究民族文物和民族傳統文化向社會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傳播的文化教育機構。此種保護方式屬于靜態保護,容易陷入缺乏新意的困境,尤其是不能調動社區群眾的積極性,發揮的作用也很有限。羅春寒認為民族博物館容易陷入陳列內容少、更新慢、文物缺乏代表性、文物的安全性欠缺以及硬件設施不齊全和老化等困境中。 [22 ](2)關于對民族文化村模式的研究:徐萬邦、祁慶富將民族文化村定義為展現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實地村落或模型村 [23 ]365。畢天云認為民族文化村分為模型文化村和實體文化村,而且民族文化村具有文化和經濟雙重屬性。 [24 ]兩種民族文化村的發展各有利弊,目前在旅游市場的發展中仍具有極大的生命力。(3)關于對生態博物館模式的研究:生態博物館最早建立于法國,后被引進到其他國家。生態博物館是在民族博物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形式的博物館,它強調文化遺產應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之中、一切文化記憶要原始地保存、“尊重”和“文化交流”、社區居民的親自參與和管理 [25 ]。在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的情況下,只有發展文化旅游才能解決生態博物館目前面臨的發展困境。通過適度的文化旅游開發有助于保護生態博物館社區的文化遺產,有助于促進生態博物館社區的經濟發展 [26 ]。(4)關于對民族生態村模式的研究:馬曉京提出民族生態旅游村模式。該模式以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環境、當地居民的利益為前提,遵循小規模開發、限制游客人數、局部開放的原則,選擇一些風景優美、人文資源豐富、民族傳統文化富有特點的民族自然村寨建立民族生態旅游村,開發民族生態旅游 [27 ]。民族生態旅游村建設以保留旅游景觀的原汁原味為開發前提,以村民為旅游開發主體,將村寨的環境、文化、村民結成一個整體“產品”投入市場,極大地培植了民族傳統文化自身保存、發展的功能,達到了民族文化保護的目的。 [28 ](5)關于對文化保護區模式的研究:文化保護區是以政府為主導,采用合法或有效的管理手段,保護和維護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文化多樣性的特定區域。[29 ]呂一飛、郭穎提出要建立文化保護區模式。通過劃分文化核心區和非核心區,實行游、住分離旅游方式等手段,對摩梭地區的文化進行分區保護。 [30 ](6)關于對前、后臺模式的研究:借鑒馬康納的前、后臺理論,將民族文化分為前臺和后臺兩個部分分別保護和開發的模式即為前、后臺模式。 [31 ]前臺指的是民族文化展演的舞臺,帷幕區是商業化和原生態之間的過渡區,后臺則是民族文化核心區。[32 ]文化保護區模式和前臺、帷幕和后臺模式都是將文化進行分區管理的模式,便于針對性地開發和保護。

生態博物館模式、民族生態村模式、文化保護區模式其實是在早期的民族博物館和民族文化村模式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雖然提出的這些模式都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并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民族村寨,因此今后我們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將這些開發和保護模式與當地民族村寨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各個民族村寨獨有的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路徑。

(四)關于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研究

利益相關者理論最初運用于管理學科。20世紀90年代中期利益相關者理論被學者們引用到旅游產業研究之中?;诶嫦嚓P者理論,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中可以劃分出許多利益相關者。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利益相關者的具體構成也會發生變化。國外學者依據利益者相關理論提出了自己的劃分類別。Jane Robson和Ian Robson認為旅游經營中有12類利益相關者。[33 ]中國學者引入利益者相關理論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也對旅游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胡海燕在研究布達拉宮旅游時將涉及的10個利益相關者分為決定性、可依靠和引起危險3個大類。 [34 ]姚國榮,陸林通過分析安徽九華山旅游集團的數據,抽出15類利益相關者,并對他們的關系繪制了圖譜。 [35 ]雖然國內外學者的劃分類別各不相同,但是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和社區居民是旅游開發中最基本的利益相關者。

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和社區居民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政府的利益訴求是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財政收入;旅游企業希望借助旅游為企業帶來盡可能多的利潤;旅游者想要獲得等價或超額的旅游體驗;社區居民希望能夠提高收入、提升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質量和保護自然與人文環境。 [36 ]各類利益相關者之間以及利益相關者內部因為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同,使得他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李樂京認為一方面利益主體之間存在矛盾和利益沖突,如社區居民、地方政府、旅游企業以及游客各利益主體之間存在利益爭奪現象;另一方面各個利益主體內部也存在利益沖突,如社區居民之間、旅游企業之間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37 ]

目前,學界提出主要通過建立健全的利益協調機制來處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宋瑞認為利益相關者角色定位不準確制約了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建立合理的利益協調和分配機制來明確各個利益相關主體的角色定位以及調整他們之間的關系。[38 ]劉孝蓉在其博士論文中指出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區居民是活動的主體,應圍繞社區居民建立利益相關者利益協調機制,采用社區增權和社區參與的方式處理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39 ]李樂京認為在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中應該從調整政府的角色定位、實施有效監控、建立利益主體參與機制和加大社區參與力度三個方面建立更具操作性的利益協調機制。 [40 ]

三、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在充分肯定學者們為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做出貢獻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國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存在起步晚、研究水平不高等不足之處。針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產業所處的困境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我們認為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研究,希望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管理學科作出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應有的貢獻,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擔負學術上的應盡之責。

(一)加強理論體系研究

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完整的理論體系應包括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概念、研究方法、學科理論以及學科的發展規律等。目前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概念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研究方法和學科理論也是借用社會學、經濟學和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未必完全適合旅游研究;研究者多是從各自專業背景出發,以單個的民族村寨為例進行研究,無法揭示普遍性的規律??傮w而言,目前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理論研究處于初級階段,發展緩慢,質和量都不高,理論體系不完整。今后,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相關領域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民族村寨實際情況,構建一個包含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規律、研究方法和學科研究內容、學科理論以及學科發展史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理論體系。這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將對促進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跨學科比較研究

民族村寨是一個歷史文化沉淀區域,不僅擁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應該結合民族學、考古學、建筑學、生態學和藝術學、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進行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雖然學界均認識到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不過目前真正實踐的人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和旅游兩個學科領域,其他學科涉及較少,跨學科的研究不多且水平不高。今后,在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中要根據實際需要,組建多學科人員研究團隊,汲取眾家之長。

(三)規范民族志的寫作范式

旅游給傳統民族志的書寫提出了尖銳的挑戰?!安粍由鐓^”中人群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是傳統人類學民族志的主要研究對象,旅游背景下的社區是一個“臨時性共同體”[41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田野調查對象是流動的人群,帶來各自不同的文化,與社區發生短暫的聯系后又迅速地離開。游客的這種短暫性和臨時性,挑戰了傳統的民族志的書寫范式。當語境發生變化后,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中民族志書寫的規范性,直接影響到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的科學性。

(四)擴大研究范圍和壯大研究隊伍

我國當前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涉及區域狹窄,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和貴州等西南省份,而對同樣擁有豐富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資源的西北、東北、東南、中南以及散雜居少數民族地區涉及較少。另外,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研究者主要來自西南地區的高校。這種研究現狀與我國目前少數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繁榮的現狀極不相稱,不利于我國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全面而健康的發展。今后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一方面除了繼續加強對西南地區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之外,還要加強對我國的西北、東北、東南、中南和少數民族散雜居的民族村寨的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地區、更多學科、更多單位的作者以及更多優秀刊物參與到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探討之中。

(五)加大學術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

學術研究不能脫離特定的時代背景,必須為社會現實服務。比如老一輩的人類學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小城鎮研究、社區比較、協調發展等成果為解決當時中國的發展困境提供了理論依據。當前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存在許多問題:關注區域的多,關注全局的少;關注學術的多,關注現實的少;提出問題的多,提出可行性方案的少。學界不僅應該關注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中的學術問題,更應將這些學術研究成果應用于社會現實。如何將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和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結合起來,實現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是今后研究必須重視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 曹娟.原真性概念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關于“佘家守護袁崇煥墓”案例的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

[3] MacCannell,D.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9):589–603.

[4] 馬曉京.國外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原真性問題研究述評[J].廣西民族研究,2006(3).

[5] 張河清,陳韻.人類學視野下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原真性研究——對湖南通道“皇都侗寨”的考察[J].湘潭大學學報,2013(7).

[6] 任媛媛.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的真實性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5(6).

[7] 樂可敏.我國民俗旅游原真性價值取向下的開發路徑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8] 楊慧.民族旅游與族群認同、傳統文化復興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開發中的“族群”及其應用泛化的檢討[J].思想戰線,2003(1).

[9] 楊桂華.民族生態旅游接待村多維價值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3(4).

[10] 田敏.民族社區社會文化變遷的旅游效應再認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5).

[11] 王國祥.民族旅游地區保護與開發互動機制探索——云南省邱北縣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態村個案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03(2).

[12」 林錦屏,周鴻,何云紅.納西東巴民族文化傳統傳承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5(5).

[13] 何景明.邊遠貧困地區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省思——以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學刊,2010(2).

[14] 岳坤.旅游與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存——以瀘沽湖畔落水下村為例[J].民俗研究,2003(4).

[15] 路幸福,陸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舞臺化特征研究——以云南若干村鎮為例[J].旅游學刊,2007(2).

[16]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2).

[17] 楊昌儒,潘夢瀾.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4(5).

[18] 徐贛麗.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傾向及影響[J].民俗研究,2006(3).

[19] 艾菊紅.文化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和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云南三個傣族文化生態旅游村的比較研究[J].民族研究,2007(4).

[20] 賀能坤.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變遷的三個層次及其反思——基于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的田野調查[J].廣西民族研究,2009(3).

[21] 吳其付.旅游發展與公共空間的變遷——以阿壩州理縣桃坪羌族為例[J]旅游論壇,2011(4).

[22] 羅春寒.成績背后的危機——全省視角下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未來之路[J].凱里學院學報,2014(1).

[23] 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4] 畢天云.試論民族文化村建設的幾個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6).

[25] 余青,吳必虎.生態博物館:一種民族文化持續旅游發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

[26] 張金鮮,武海峰,王來力. 生態博物館的特點、意義和角色——基于“中國模式”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2).

[27] 馬曉京.民族旅游保護性開發的新思路[J].貴州民族研究,2002(2).

[28] 沙愛霞.寧夏納家戶民族生態旅游村的建設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2004(2).

[29] 安穎,張艷秋.試論文化保護區與文化旅游開發[J].北方經貿,2006(6).

[30] 呂一飛,郭穎.論瀘沽湖摩梭人文化保護區的建立[J].旅游學刊,2001(1).

[31] 楊振之、鄒積藝.旅游的“符號化” 與符號化旅游[J].旅游學刊,2006(5).

[32] 楊洋. 基于前、后臺理論的民族文化開發與保護模式探索——以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2(5).

[33] Robson J, Robson I. From Shareholders to Stakeholders: Critical Issues for Tourism Marketers[J].Tourism Management, 1996(17):533-540.

[34] 胡海燕.世界文化遺產利益相關者管理的理想模式研究--以布達拉宮為例[J].西藏大學學報,2006(1).

[35] 姚國榮,陸林.旅游風景區核心利益相關者界定——以安徽九華山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1).

[36] 孫思.都江堰市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利益協調機制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3.

[37] 李樂京. 民族村寨旅游地利益主體分析及協調策略初探[J].貴陽學院學報,2013(4).

[38] 宋瑞.我國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

[39] 劉孝蓉.文化資本視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續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40] 李樂京.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利益沖突及協調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3(11).

[41]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臨時共同體”的民族志關照[J].旅游學刊,2012(10).

猜你喜歡
文化旅游研究進展
納米流體強化吸收CO2的研究進展
中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
近十年國際STEM教育研究進展
河口海岸環境監測技術研究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傳感分析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進展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戰略
貴州省文化旅游創意發展態勢評價
文化系統剝離與市場割裂對文化創意體驗產品的影響研究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