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不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

2017-02-06 03:14徐麗娟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期
關鍵詞:科學性活動課心理健康教育

徐麗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心理味;科學性

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課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也越來越多地呈現在各級中小學的課堂中,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載體。江蘇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走在全國的前列,江蘇省教育廳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向全省中小學推薦使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小學、初中、高中須每兩周開設不少于1課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一硬性規定不僅讓心理活動課有課可上,有本可鑒,有料可研,更是把一線心理教師的精力聚焦到了對心理課堂實效性的探究上。

但從目前大家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好課或有效課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對一節課的評價還僅僅局限于課堂本身,沒有考慮到課堂效果的延伸,課堂結束環節也很少有進一步促進學生探索實踐的問題或拓展方案,也很少考慮到學生對課堂評價的意義。那么,究竟怎樣的一節心理活動課才更有實效性?我認為一節有效的心理活動課不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內悟于心,外踐與行,令人“回味”無窮。

1.“色”——精選課堂形式,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色”,我認為是活動形式、活動主題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感知上面的),根據注意的特點,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心理活動課的形式應該多樣,不要局限于一種模式。

一節有效的心理課,在教師剛剛進入的時候就應該與學生建立起一種聯結,一種好奇的聯結,一種充滿興趣的聯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瑞士教育家皮亞杰也指出:“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需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蹦敲?,如何在課堂開始就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積極投入呢?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充分的準備,精選課堂形式,形成一種安全與放松的心理場。

最近,我觀摩了主題為“時間管理”的兩節同課異構課,在這兩節課的設計中,就導入課題這一最初的聯結,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當然效果的差別就更大了。

在第一節課中,老師的導入是播放電影《小時代》的插曲《時間煮雨》,引入“時間的流失”這一話題。這首歌曲學生可能也聽過,但對于歌詞的深意、歌詞的創作背景都不太了解,只憑聽幾句歌就能對活動課的主題有很強烈的興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位老師呈現的形式是觀看視頻《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藍的那一段“星斗轉移”。首先,看視頻是需要多種感官協同作用的,要比只聽感受得要深;其次,初一的學生對于紅遍大江南北的娛樂節目《奔跑吧,兄弟》很感興趣;再次,學生對于明星是很崇拜,很想模仿的,視頻中的明星想要“星斗轉移”,偷天換日,能有神奇的魔力掌控時間,學生自然也想有此本領,接下來順理成章導入課題——“做時間的主人”,在這樣的形式下,學生的心是被緊緊吸引的,再加上教師的人格魅力,整個課堂的感覺是教師和學生是渾然一體的,非常美妙。

還有一個“感受時間”環節,兩位教師呈現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有一位教師是讓全體學生站起身,通過在心中默默數60個數字然后坐下來的方式感受1分鐘,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每個人對時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另一位教師是通過讓學生扮演時鐘來讓學生感受時間及時間的流失。

我覺得第二種方式更能吸引學生,也更為有效。原因在于:首先,把無形的時間轉變成了有形的身體變動,讓大家印象更為深刻;其次,動靜結合,兩個人一組的配合能提高大家的積極性,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投入度,感受自然也會更深刻些。另外這位讓學生扮時鐘的老師上課方式很特別,她用玩游戲闖關的方式,關關緊扣學生的心思,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滿足了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在每個環節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都很高,可以說是全情投入,因此課堂效果非同一般。

2.“香”——甄選課堂內容,促生深入,形神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香”,我認為一方面是課堂內容本身呈現出的“香”,另一方面就是師生互動、課堂情景中自然產生的“香”。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毙睦斫】到逃顒诱n中內容的選擇不僅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合主題和目標,還要與形式結合,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讓人感覺整節課“形神合一”“內外兼備”。

最近,筆者聽了一節主題為“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的心理活動課,這節課的活動對象是初一的學生,活動目標是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層面來設置的,本節課的最大一個特點是內容豐富但雜亂,可能上這節課的教師,感覺每個活動內容都很好,但把這些很好的內容完全堆砌在一起,就失去了應有的效果。本節課中總共設計了十多個活動內容,而且內容與內容之間幾乎沒有聯系,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很被動,不知這樣的一節課,會給學生留下些什么呢?因此,心理課的內容設置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我區心理教研員朱老師所說的一句話:“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弊プ∫粋€主題、一個核心,有層次、有重點地達到目標就是好課。所以一定不要在一節課里設置太多的內容,應該精而少,這樣才容易使學生深入感悟、思考,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味”——烹出心理味,內外兼備,延伸拓展,回味無窮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應該具備“心理味”。在宋玉蓮老師的《心理活動課如何烹出“心理味”》這篇文章中也有談及,在目標設置、情景創設、課堂氛圍等方面要烹出心理味,除此之外,我覺得一節好的或是有效的心理課中的心理味還應該有下面幾種味道的融合。

二、“入味”的心理課

1.要具備“心理科學味”。

心理活動課不同于其他課?!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遵循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的原則。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潘月俊老師也曾說過,評價一節課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點心理知識,一點方法、技巧,一點體驗感受”。而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有部分老師卻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提出,心理活動課的專業門檻不能太高,但心理學既然是一種研究人的心理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必定要有心理學應有的科學性。

最近,我聽了一節主題為“每種性格都能成功”的心理輔導生涯規劃課,授課教師引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時對“本性”的解釋依然是指性格,而實際上此句中“本性”指的并非是性格而是氣質,氣質和性格并非同一個概念,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似乎對此有些含混不清。

心理課雖然不注重心理學知識的講授,但對于基本的概念,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給出一個標準的解釋。還有一節課,主題是“讓創造綻放精彩”。該節課從內容安排上來看,幾乎很少提到“創新”或“創造”這樣的詞,課堂上讓學生體驗的活動如“模仿舉重”“模仿拔河比賽”“數字表達”等卻更接近想象(再造想象,創造想象)。這會給學生造成誤導,究竟什么是創造性,什么是想象,這節課的主題究竟應該什么更合適有待于進一步商榷。

2.遵循心理規律,尊重學生的感受,具備“學生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要在教師的教育指導下,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自主自助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

要做到這些,一定要從學生的視角,從學生的需求和實際生活中來選擇活動內容、設計活動形式,提出學生面臨的真實問題,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讓活動課發揮實效性。另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和主人,如果缺少學生真實感受的評價,心理課效果評價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此,對于心理課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也應該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通過課下調查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感受與收獲,去關注這節課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會給學生帶來多少幫助,以了解這節課真正的意義。這樣不僅可以讓授課教師做到理論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也可以為評課帶來更為客觀和全面的思路。生本教育理念指出“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一節有效的心理課一定要具備學生味。

3.開放而自由的心里話分享,表達“真心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通過學生的分享,我們能進一步了解學生;通過分享,我們可以察覺學生內心的想法;通過分享,我們可以觀察學生是否真正投入,安全、放松的“心理場”是否已經建立。

心理課中的“分享”我們要的是學生發自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期待而故作“聰明”的回答;心理課中的分享要的是學生此時此刻自然產生的心理感受,而不是經過反復揣摩后自認為應該有的感受。心理課是要走心的,在分享的時候我們要的是真心話。作為心理輔導老師,對于學生的任何分享,我們都應該加以包容。

教師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例如,在一節課中,學生在學習了“時間管理四分法”后,對自己下午的時間按照四分法來加以整理,之后在分享中說:刷QQ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老師覺得這樣的分法是不對的,認為刷QQ是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很明顯,教師在此環節沒能完全尊重學生的想法,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其實每個人對事情的重要性認識是不一樣的,此刻老師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對此談談看法,但不要給予好壞或對錯的評價,以免破壞安全、放松、自由的心理場,導致學生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讓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喪失難能可貴的“真心味”。

4.師生之間要相互激蕩,呈現“三重味”。

最近,看到藍園英老師的《聽課者的三重境界》這篇文章,頗有感觸,我覺得在一節有效的心理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都應該達到這樣的三重境界:

心中有人,也就是學生和老師心中都應該有彼此,抱著一種空杯心態、好奇心態彼此接納、彼此信任、彼此回饋與融合;

心中有己,教師對這節課有自己的設計和想法,不搬抄復制,課堂上能敏銳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及課堂進程,不局限于教案,以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來感染學生,學生有自己的感受與體驗,不盲從、不順應,敢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體驗與感受;

心中有道,教師要站得高,看得遠,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輔導技巧,學生要能及時有效地提取自己的知識、情感儲備,與當前的課堂有聯接,有深入的感悟。當師生都達到這樣三重境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激蕩與促進就已悄然入心。

5.觸動學生的心靈,促進課堂生成,展露“生態味”。

新課改要求課堂不應該完全按照教師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應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建構。

生態課堂是一個課堂所呈現的突然狀態,具有客觀實在性,強調課堂原本應有的樣子,任何一個課堂都有其獨特的生態性。生態課堂是理想化的課堂,是具有自主性、共生性、和諧性、生命性、生成性、開放性、高效性的課堂,是課堂的“應然狀態”,具有主觀人為性,強調課堂“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因此,在心理課堂中,一定要關注原生態的課堂生成,讓學生感受與體驗最真實的情景,抓住契機進行分析、引導,以切實提高課堂實效。

6.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要展現“延伸味”“拓展味”,即要讓人回味無窮。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為: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的健康成功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一節有效的心理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本身的生成,還要能使學生把課堂中體驗到的感悟有效延伸或遷移到課下,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這就對心理健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心理活動課的現狀是一節課上完了就嘎然而止,好似一切就真的結束了,那這節課如何與接下來的生活或學習有一個很好的連結呢?其實一節課上完了之后才是一個新的起點和開始,我們要注重學生課后的延伸和拓展,要想辦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索的學習方法、感受的內心體驗、總結的人生經驗等,能延伸到以后的生活與學習中去,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踐行,否則這節課將僅存在課堂上的一點觸動或溫暖,并無多少實際意義。這就是說,一節課上完后要留白,要留給學生思考的問題、回味的內容、情景和念想,要讓他對本節課回味無窮,以便有力地觸動他改變的動力和踐行的意念。

究竟課后延伸問題、內容或情景如何設置才能促使學生把課堂上的收獲有效遷移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連;其次,必須要與學生現實中的生活和學習之間有個聯結,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吸引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最終促進學生深思、探究、踐行。這樣才能使得課內所學、所感、所思有效延伸到實際生活中,這才能實現心理課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完善其人格的根本目的。

總之,一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不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遵循由感知到思維、由體驗到感悟、由心動到行動的層層深入,內悟于心,外踐于行,最終讓人回味無窮。熱鬧的活動中不乏走心沉思,真情實感中不乏心靈相通,自由分享中不乏尊重與保護,完美預設中不乏生成與靈動,潛移默化中不乏滋潤心靈,課堂完結后不乏回味與延伸。當然,要呈現出一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也要注意前期的準備,包括內容的選擇、方式的設計、對學生需求的了解以及火候的把握(溫暖而和諧的心理場的營造)等方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心理健康教育課要不斷去探尋通往心靈深處美妙而充滿奇跡的心理健康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南京,210044)

編輯/劉 芳 終校/高杰

猜你喜歡
科學性活動課心理健康教育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學校
活動課
石景山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設計
注重職校學生職業素養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
關于青少年科幻畫創作輔導的幾點思考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如何為我們的教學語言插上飛翔的翅膀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