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睢寧縣小麥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討

2017-02-07 01:59仝剛躍
農民致富之友 2016年22期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流行防治策略

仝剛躍

[摘 要] 近年來,小麥赤霉病在睢寧流行頻率高,發生危害重,已成為小麥上的常發病害之一,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威脅。本文對睢寧縣小麥赤霉病流行原因進行了分析,結合常規防治措施,探索了新的防控技術,為今后防治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小麥赤霉病 流行 原因分析 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1-0066-01

小麥赤霉病是江蘇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對小麥危害極大,病菌產生毒素污染麥粒,導致品質下降,出粉率低,尤其對產量的影響極為突出,其發生程度取決于當年的氣候條件,年度間具有間歇性爆發流行的特點。睢寧縣位于江蘇北部,為徐淮地區小麥赤霉病重發區域。常年種植小麥120萬畝,品種多以矮抗58、煙農19、淮麥20、淮麥21、徐麥30、31等為主。2008年以來,我縣小麥赤霉病均有不同程度發生,造成一定損失,部分田塊損失達70%以上。為探討睢寧縣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確保我縣小麥優質高產,結合我縣小麥生產的實際情況,本文針對性提出了防治策略,有助于提高小麥赤霉病防控水平。

1 小麥赤霉病發生與危害

1.1 病原 該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包括禾谷鐮孢(Fusarium graminearum)、稅頂鐮孢(F.acuminatum)、黃色鐮孢(F.culmorum)、燕麥鐮孢(F.avenaceum)、串珠鐮孢(F.moniliforme)等。其中,禾谷鐮孢(具鐮刀形的大型分生孢子)是優勢種。玉蜀黍赤霉是病原物的有性態,而多種鐮刀菌均可以無性態發病。

1.2 小麥赤霉病為害癥狀 小麥赤霉病別名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減產5%—15%,以穗腐為主,先在小穗和穎片上出現水漬狀褐斑,后逐漸擴展到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當氣候潮濕時,在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長出一層粉紅色的霉狀物(分生孢子),空氣干燥時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產生霉層,后期病部可產生黑色顆粒(即子囊殼)。

1.3 發生與危害 小麥遭受赤霉病侵染后,不但造成減產,而且對種子質量和實用價值也有嚴重影響,帶菌的麥穗在潮濕的麥堆中,或帶菌種子在濕度超過標準的倉庫中能夠繼續感染而導致霉爛,造成損失,不能留種。此外,病麥帶有的毒素對人畜均會出現毒素作用,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值得引起警惕。

2 小麥赤霉病發生原因

小麥赤霉病發生的關鍵原因是春季田間病菌數量和春季氣候。同時,也與品種抗病性、栽培方式和耕作管理有關。

2.1 種植制度 近年來睢寧縣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120萬畝左右, 隨著秸稈還田大面積的推廣,耕作方式的改變,地面表層殘留秸稈、加之冬種作物小麥栽培、秸稈外露。帶菌秸稈為小麥生長后期赤霉病發生提供了大量菌源。我縣大部分前茬作物為水稻,病菌除在病殘體上越夏外,還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這些病殘體上形成的子囊殼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借氣流、風雨傳播,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藥上萌發,先營腐生生活,然后浸染小穗,幾天后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遺留的水稻殘體帶有病菌,小麥與水稻長期輪作導致了我縣一般田間都有充足的赤霉病菌菌源。

2.2 適宜發病的氣候條件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氣象因素密切相關。病菌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4~28℃,最低8℃,最高32℃,在相對濕度80%~100%時發育最好。一般小麥抽穗后的溫度條件可滿足病原菌發育成長,赤霉病發生的關鍵是陰雨天氣。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期是小麥的赤霉病感病期,遇連陰雨天氣,病原菌的擴散和浸染,5月雨量明顯偏多,小麥灌漿期的時晴時雨加重了病害的擴散。睢寧小麥抽穗揚花期為4月下旬到5月上旬,從近20年的睢寧氣候特征分析發現在該段時期,睢寧的平均氣溫穩定在15℃以上,相對濕度平均為78%左右,降水45毫米,雨日5.5天,日照14.5小時,適溫、高濕、多雨滿足小麥赤霉病發生的氣候條件。

2.3 推廣小麥品種的抗性差異 睢寧近年來主要推廣種植的小麥品種為矮抗58、煙農19、淮麥20、淮麥21、徐麥30、31、濟麥22等品種。矮抗58、煙農19等不抗赤霉病,在我縣農戶種植面積較大,淮麥20、淮麥21、徐麥30、31、濟麥22,經過多年的種植,目前對赤霉病的抗性不強,也大量發生赤霉病。小麥品種的抗病性不強,導致了小麥赤霉病的大流行。

2.4 栽培方式與耕作管理 凡是造成田間濕度增高的耕作活動方式,都會加重赤霉病。一般情況,半冬性品種發病較輕,弱春性品種較重。播種偏遲,只是小麥抽穗揚花期相應推遲,趕上氣溫升高,有遇連陰雨天氣,造成病害流行。播種期晚,冬前苗不足,通過早春偏施氮肥促春發育,造成麥苗貪青晚熟,延長了病菌侵染時間,增加了浸染機會。同時,還造成了無效分蘗多,植株抗病抗倒伏等能力下降。

3 防治措施

小麥赤霉病除了造成嚴重減產,還會影響小麥品質,降低種用價值,在防治工作中僅僅依靠藥劑防控收效甚微,必須采取綜合措施來預防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危害。

3.1 農業防治 一是選用抗、耐病品種,可以避免和減輕病害的發生和流行。二是秋季深耕滅茬,將稻樁及其他病殘體埋入土里,或清除稻樁、稻草等病殘體,不僅減少菌源,還能減少水稻螟蟲越冬蟲源。三是適時播種,合理施肥。小麥播期可根據具體情況而適當提早,使小麥抽穗揚花期與病害大流行時期錯開,從而減少發病。播種時要精選種子,播種量不宜過大;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增施有機肥,促進小麥健壯生長。四是適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及時開好“四溝”,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濾,降低地下水位,降低田間濕度,以利小麥健壯生長。五是適時搶收。小麥成熟,及時搶收、搶脫粒、搶曬、搶歸倉,避免小麥后期遇雨,病害在麥堆內蔓延。

3.2 加強監測,提高防治時期的準確性 小麥赤霉病屬于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其流行程度取決于當年天氣條件,植保部門要加強與氣象部門合作與溝通,及時通報小麥感病生育期的天氣中長期預報結果。同時植保部門要加強當地小麥赤霉病子囊殼的成熟度監測及小麥病穗自然侵染率檢測,即使掌握當年小麥被赤霉病菌侵染情況,綜合分析,及時發布最新小麥赤霉病防治時期,提高防治效果。

3.3 堅持主動出擊,積極預防策略 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必須堅持“立足預防、主動出擊“的防治策略,由于小麥赤霉病防治最佳時期是小麥初花期(揚花株率5-10%),一旦錯過防治效果將明顯下降,加上現有的藥劑大多為保護劑。因此要根據防治赤霉病的時間確定防治適期,堅持揚花一塊,防治一塊。7天后防治第二次。在藥劑選擇上推廣應用氟環多菌靈、戊唑多菌靈、咪錳多菌靈、烯逜多菌靈等多菌靈復配劑,避免使用多菌靈單劑;交替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烯唑醇、羥菌唑、咪鮮胺、戊唑醇咪鮮胺、戊福等與多菌靈無交互抗性的藥劑,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延緩赤霉病菌抗性上升速度,延長藥劑使用壽命。

猜你喜歡
小麥赤霉病流行防治策略
2016年阜陽市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及重發原因分析
關于冷卻塔的落水噪聲及其防治策略探討
探析生物入侵對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及防治策略
“激健”與多菌靈·三唑酮混配減量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
“流行”的歷史衍變
52例眼外傷致繼發性青光眼的臨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電的安全隱患與防治策略
近現代西方音樂在我國流行的因素
網絡語言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不同抗性小麥品種對藥劑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