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利·波特》的魔幻現實主義探究

2017-02-08 12:21董霽儀
文學教育 2017年29期
關鍵詞:哈利·波特布利魔幻現實主義

董霽儀

《哈利·波特》的魔幻現實主義探究

董霽儀

作為一部世界文壇現象級的兒童作品,魔幻與現實交相輝映是《哈利·波特》這一作品的魅力所在,基于此,本文就浪漫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兩方面展開了深入論述,希望能夠由此探究《哈利·波特》具備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使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哈利·波特》。

賽《哈利·波特》 魔幻現實主義 批判色彩

雖然《哈利·波特》成書、以及翻拍電影之初,學界更多的將其視作單純的兒童作品,但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展開、魔法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相輝映,這一作品具備了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其能夠得到全世界人民喜愛的原因,而就筆者看來,《哈利·波特》主題可以概括為魔幻題材對現實社會的批判。

一.浪漫現實主義

1.作品早期的童話故事開篇

或許是作品本身的兒童讀物屬性影響,《哈利·波特》同樣是以一個黑白分明的社會作為開篇,這點與《灰姑娘》等傳統童話故事一般,實現了對兒童讀者的迎合。不過隨著故事的不斷發展,可能考慮到讀者年齡的不斷提升、亦或是J.K.羅琳本身想提升作品深度,故事中的好人與壞人界限不斷模糊,人性在作品中的重量不斷提升,這點從原魔法部長福吉、斯拉格·霍恩、洛夫古德、鄧布利多等人物身上都有著較為直觀的體現。

2.對人性的直觀揭露

福吉是《哈利·波特》作品前期較為重要的人物,J.K.羅琳在作品中通過數次出場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個因貪戀權力而向黑暗低頭的現實人格,而當劇情發展到福吉與鄧布利多分道揚鑣,作品對人性批判的文風更是顯露無疑,害怕正視復活伏地魔的愚蠢形象也因此更深入人心;斯拉格·霍恩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成員,其所擁有的解開伏地魔秘密的重要記憶,使得其成為了打倒伏地魔的關鍵,但在J.K.羅琳筆下,斯拉格·霍恩在對名譽向往與虛榮心作祟之下,卻不遲遲不愿意透露伏地魔的秘密,這就是一種典型不愿承擔責任的現實人格;洛夫古德在《哈利·波特》故事的發展前期始終扮演著哈利死忠的角色,但在《死亡圣器》這一故事的終結篇中,洛夫古德為了拯救女兒卻扮演了“二五仔”的角色,哈利一行人因此陷入的危機正是對洛夫古德放棄抵抗現實人格的辛辣揭露;鄧布利多在《哈利·波特》作品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本身在作品前期所塑造的高大而親和形象可謂影響力深遠,但在故事的不斷推進中,鄧布利多錯殺親人的過去卻在J.K.羅琳筆下被無情揭露,鄧布利多在故事后期所展現的自責和對利用友人的無奈,也將其內心深處的軟弱展露無遺,而這種對人性的深層次揭露也是《哈利·波特》能夠在世界文壇享有盛名的原因[1]。

3.浪漫主義色彩

或許是由于《哈利·波特》的兒童讀物定位、亦或是J.K.羅琳不忍單純的現實主義污染自己筆下的世界,故事中所蘊含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哈利波特、斯內普教授便是其中代表。作品故事的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長在故事中有著較為直觀的體現,而其數次陷入的內心黑暗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性進行了揭示,這種內心黑暗在《鳳凰社》中哈利得知“寓言”后發展到頂峰,其本質上可以視作哈利在“本我”與“自我”之間的掙扎,不過哈利最終戰勝伏地魔,卻可以視作J.K.羅琳對純粹人格的向往和追捧;西弗勒斯·斯內普是《哈利·波特》中較為打動人心的角色,斯內普在故事前期看似始終扮演著近似反派的角色,但在故事后期對其生平的深入挖掘,卻使得該角色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現。J.K.羅琳在故事中給予了哈利一張其父親的臉和母親的眼睛,想必這就是斯內普始終對哈利陰陽怪氣的原因,但斯內普在彌留之際對莉莉雙眼的無法釋懷,卻使得哈利獲得打倒伏地魔的最終動力,斯內普所展現的對一個永遠無法得到女人的愛,使得《哈利·波特》對純粹人格浪漫主義情節的追求發展到頂峰。

二.批判現實主義

1.批判色彩

現實主義往往與批判色彩緊密相連,不過《哈利·波特》對社會制度和階級制度的批判較少,這主要是由于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較為不溫不火,或許這就是J.K.羅琳采用不溫不火方式在兒童作品中融入批判色彩的原因。

2.對階層差別和種族隔離的批判

對階層差別和種族隔離的批判可謂貫穿于《哈利·波特》故事的始終,而這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作是故事的主旨。麻瓜與泥巴種是《哈利·波特》中給出的陌生詞匯,前者意味不懂魔法的普通人,后者則是指混血巫師作品中很多純血巫師更是將麻瓜視作低等人類,故事中提到的巫師世界“泥巴種”清洗與反清洗抗爭更是將這種階層差別展現無疑,馬爾福一家在故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其家族成員展現的對混血巫師的蔑視,便是一種故事中對階層差別的最好批判。此外,《哈利·波特》故事中也不乏對種族隔離的批判,這點在海格拼命隱藏自己巨人血統、多洛雷斯·烏姆里奇熱衷于迫害非人類魔法生物等情節中便有著較為直觀體現[2]。

3.對社會貧富差距的批判

社會貧富差距的批判可謂貫穿于《哈利·波特》故事的始終,這與作品創作之初英國正值經濟衰退期、J.K.羅琳當時的境遇存在較強聯系。在故事的發展中,羅恩見到哈利古靈閣金庫時所顯露的對財富渴望、因哈利來到陋居時因貧窮暴露的自卑情緒均對社會貧富差距做出了批判。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哈利·波特》故事對社會貧富差距的批判并不是批判貧窮本身,J.K.羅琳更多的將重點集中在社會不公平與貧富差距拉大之間的關系上,羅恩一家因其父親喜歡麻瓜及麻瓜世界的一切而不被巫師世界接受便是這種批判的最直觀展現。特別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隆重的圣誕舞會中羅恩只能對古老發臭的禮服默默嘆氣,這種情節使得《哈利·波特》所講述的故事更加厚實和沉重,但其背后的批判卻不得不令人深思。

綜上所述,《哈利·波特》蘊含著濃重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而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對人性的直觀揭露、浪漫主義色彩、對階層差別和種族隔離的批判等具體內容,這使得故事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得到了更直觀展現。因此,在相關研究中,本文內容便具備較高的參考價值。

[1]張余輝.汲傳統文學之精華展現實生活之經典——淺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文學淵源 [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8,05:25-28.

[2]王斐.《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批判現實主義色彩[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11:131-133.

(作者介紹:董霽儀,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1519班學生)

猜你喜歡
哈利·波特布利魔幻現實主義
《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魔杖就緒 魔法世界回歸
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特征解析
相信不可能
概述當代文學對魔幻現實主義的接受
魔幻現實主義與宮崎駿的動畫電影
詭辯獲罪
詭辯獲罪
布利丹效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