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中的“消極完美主義”傾向

2017-02-09 15:14寇文青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期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

寇文青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消極完美傾向;疏導方案

一位同事聊天時郁悶地說起上一年級的孩子下午放學回家就開始做作業,除去中間吃晚飯和稍加休息的一個多小時,要做到九點多。筆者不由大驚,問是否作業很多,同事回答說不多,但是孩子寫字特別的慢,基本每個字都要擦了寫寫了擦改幾遍,有時候不小心擦破紙,快寫完的一頁就要重新寫,仍然還是寫了擦擦了寫。問孩子為什么這么認真,孩子回答說老師要求每個字都要橫平豎直寫端正,否則就要當眾撕掉。同事調出手機中孩子作業的照片,確實比較端正整潔。作者此前見過另一所學校的家長所發的孩子作業照片,也是寫得很端正整潔,那位家長同樣反映孩子的作業習慣也是幾個字磨半天,擦了寫寫了擦,看得一旁的大人焦躁不已,但又不敢催促,因為一催促孩子就急得哭。

筆者提出讓同事試試視作業量給孩子事先約定時間,比如以二十分鐘為限完成多少作業,完成快了表揚,慢了督促,孩子會慢慢養成效率觀念,縮短整體的作業時間。同時要孩子適度降低細節要求,整體整齊即可,注意下一個字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同事欣然接受頭一個建議,但對第二個建議表示疑問,怕孩子以后寫的字會不好看。一旁另一位同事更不贊成地發問:“寫端正不好嗎?為什么要降低要求?有的學校老師沒要求,還有不少家長給孩子買字帖讓孩子練呢!”

寫得端正當然好,但絕大部分孩子是不可能一開始就寫得很漂亮的,只要態度認真、姿勢正確,隨著手腦協調性發育和練習次數越來越多,孩子自然會越寫越好,沒有必要特別加強練習。如果現在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用到這種枯燥的練習上,不僅見效慢,而且耽誤孩子閱讀、玩耍、做運動和其他的興趣學習,孩子自身也很容易對作業乃至學校學習產生反感,得不償失。

小學生入學伊始,很多教師和家長認為這是很多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因而對孩子們提出比較嚴格的要求,希望他們打下堅實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這種想法本身并沒錯。但是,教師和家長同樣應該看到的是,孩子之間的發展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如果要求每一個孩子都必須在指定時期內達到最高或較高標準,并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并不能預示孩子今后在這一項目上的實際發展水平。譬如初學寫字的孩子能做到整體大小基本適當、間架結構基本勻稱已經很不容易,要求每個字都“端正整齊、漂亮”,有些孩子稍微努力一些就能做到,但對大部分孩子來說,由于手眼協調發育及大腦對運動和審美的整合發展尚需時間,眼下這個標準是過高的,他們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幾年之后才能做到。但“后發者未必不先至”,只要不是養成了難以改變的壞習慣,他們最后的書寫水平并不取決于一二年級時的書寫水平。如果教師和家長執著于“此時一定要寫好”,從而督促他們放棄更重要的學習、休息和運動來做重復性的大量細節練習,并對達不到標準的孩子給予消極評價,很容易會使一些孩子以犧牲做事效率和主觀幸福感為代價來追求“完美”的目標,將注意的重點集中在“如何不犯錯誤”“不被老師批評”上,以一種焦慮和緊張的心態對待學校生活,久而久之甚至會產生焦慮、 抑郁、低自我效能感、低自信自尊等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遠比字寫不好看、背誦不流利等這些初始問題可怕得多。

追求完美是人類天生的動機之一,很多資質優異和成績出眾的學生是健康積極的完美主義者,他們一方面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和具體要求,做事井井有條;另一方面暫時達不到終極目標時并不過度批評自己,而是能調整階段性目標,并對階段目標內的進步體驗感到滿意和快樂。比如一些孩子,很多方面現在并不是做得很好,但是孩子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認為自己將來會做到更好,并沒有因為目前沒有做好而糾結不已,也并不因此害怕新的學習,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

但如果在追求進步的時候,過分渴望得到表揚和害怕批評,總希望自己超過他人,達不到這個目標時,不是暫時修正標準來接受自己的逐步進步,而是產生較大的自我壓力,不斷地批評自我,反復修正自身的行為以試圖立刻達到標準,就是一種適應不良或者說消極的完美主義了。比如上述這兩個孩子,特別在意老師的表揚,嚴格按照老師制定的最高標準去做,并因此付出超乎很多成人接受程度的努力。雖然實際上可能已經比很多樂觀的孩子寫得好了,但仍然不滿意不快樂,害怕老師批評或者“不表揚”。再比如很多孩子希望自己考一百分或者“第幾名以內”,這個期望本身也無所謂對錯,但是如果實施起來很困難,有些孩子就會因此而害怕考試,或者反復糾結于自己難以完全掌握的幾道題,或者考不到一百分就會大哭、憤怒,認為自己不是好學生,甚至第二天不想上學了等等,同樣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消極完美主義心理。

有些教師和家長認為孩子出現這種焦慮不是件壞事,因為它可以促進孩子對自己提出高標準的要求并主動學習。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消極完美主義出現的真實原因是這部分孩子的“內在自我”不夠強大,從而強烈渴求來自他人尤其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如父母和教師的積極評價;他們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某一方面的緩慢進步或不進步,一旦不能及時得到肯定,比如說教師沒有經常對其所寫的字予以表揚,這些孩子就會感覺到不安,認為自己整體能力不夠。而受到批評時,即使是極微小的事件,這些孩子也容易受到嚴重打擊,出現焦慮、抑郁。如果教師和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和疏導孩子的這種心理,這些孩子就很難在今后逐步建立起一個積極、健全、強大的自我,也很難真正成為抗壓能力強、最終實現自我夢想的人。

事實上,很多在小學一二年級常年考一百分、前幾名的孩子在中高年級迅速落后,一些學習還算不錯的孩子幾次考試失利就選擇輟學、跳樓,很多中考高考狀元進入新學校后看到自己不再是第一就一蹶不振,跟他們早年建立的這種“消極完美主義”思維方式不無關系。而那些喜歡讀書觀其大略、不在細節上苛求自己的孩子卻往往后來居上,最終成為積極的完美主義者。這一現實情況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定義為“八十分”“九十分”“十名”“二十名”現象而加以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有消極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表現出的是特別在意老師的評價、特別畏懼老師的批評否定,但是消極完美主義心理的生成原因卻更多的與父母而不是教師高相關。大量研究證實,完美主義是習得的,主要來自童年期與父母的互動關系。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管理過于嚴格,只有在孩子表現比較完美時才給予贊賞,在兒童犯錯誤的時候則大加指責,甚至是暴力懲罰;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注意不足,只有孩子表現突出時才會注意到孩子。久而久之,兒童便會在潛意識里構建一個概念,即只有表現足夠好,父母才會愛自己,而犯錯誤是很可怕的,會使父母不愛甚至放棄自己,從而出現自發的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否則就焦慮不安。還有的父母本身就特別在意自己是否獲得他人的獎賞和贊許,處處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對孩子的日常學習、成長過程干涉保護過多,從而導致孩子對自己有較高期望,卻沒有養成與之匹配的自我統籌和管理能力,從而容易對自己產生消極評價,那些以成績為目標而非學習行為本身為目標的父母尤其易導致子女的消極完美主義行為。

當前社會,絕大部分父母對子女的教養都是極為用心的,導致這些孩子出現消極完美主義傾向,并不是家長們有意如此,而是很多情況下“只緣身在此山中”,難以自發地認識到自身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因此,孩子出現消極完美心理的原因雖然主要在于父母與家庭,但解決這個問題,卻需要教師和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其中學校和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出現消極完美心理的孩子,其父母大部分是十分相信和尊重權威的,在學校和教師指出問題所在和提出可行的改正方案之后,往往能夠盡力去執行。即使有些父母出于某些原因繼續忽視孩子的消極心理發展,學校和教師對孩子足夠的重視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孩子的心理狀況。那么,教師們又該在哪些方面提示這些家長以及給出可操作的方案呢?

第一,提醒家長無條件接納孩子,養成安全的親子依戀。

3~11歲是兒童人格與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此時家庭中照顧孩子的關鍵人物人格健全,與孩子有安全依戀關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這一角色都是家庭中的母親,母親能夠盡可能地陪伴孩子,對孩子保持較高水平的注意、關愛和照顧,及時發現和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會使孩子相信媽媽愛自己,不管自己是不是各方面都表現得足夠好,都不會嫌棄和拋棄自己,從而養成安全的依戀關系,才可能使孩子擁有向外界探索的信心和底氣。因此,學校和社會應提醒家長充分認識自己的角色職責和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避免因各種原因和孩子不夠親密,或者對孩子管教過嚴、懲罰過多。對于在學校表現得非常老實聽話,從不調皮搗蛋,被同學欺負了只會哭的孩子,要特別提醒其家長仔細觀察是否其在家中也“很聽話、很懂事、會看大人眼色、從來不提啥要求”,并及時反思和改變自己的言行以增加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自信。

第二,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分數,淡化“滿分”意識,為確實有需要的孩子制定漸進的學習方案。

無論處于哪個年級,考試分數都是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孩子近期的學習狀態的,因此,家長重視孩子的分數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沒有必要要求孩子次次高分滿分、一題不錯,因為這種要求勢必會導致本來就小心謹慎的孩子更注重細節而不是試圖去尋求探索性的答案,而本來樂于獨創的孩子也會傾向于給出保守性的“標準答案”而不是自由思考,久而久之,思維習慣固化,孩子的創造性就容易漸漸被抹殺。而且強調高分滿分勢必使孩子出現自發分類、對號入座現象,長期處于高分的群體容易對自己評價過高,一旦進入高年級不能保持高分、前幾名,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認知崩潰,對自己全盤否定,一蹶不振,從而導致學習迅速下滑,甚至出現極端行為。

如果成績反映出孩子日常學習確實有問題,教師就需要指導家長對癥下藥,制定漸進的改善方案,而不能任由家長簡單歸因于孩子“不好好聽、不好好練”,從而一再強調“努力”“勤學苦練”。譬如有些小朋友數學題一再做錯,原因不是計算有問題,而是理解錯誤,那么要求孩子熟背數學口訣或多做題就沒多大效果,反倒不如和孩子一起多讀些課外書,一段時間之后孩子的理解力上升,自然會減少“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還有一些小朋友不能主動完成課后閱讀任務,也并不是孩子不自覺,而是因為識字和理解基礎差導致無法獨立閱讀,這就需要家長耐心陪伴孩子共同閱讀,直至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為止,而不能簡單地歸因為“他自己不知道學”!

第三,不提沒有必要的高標準嚴要求,不糾結于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允許孩子犯錯,鼓勵每個孩子統籌制定自己的梯度進取目標。

諸如“每個字都端正整齊”或者“通篇一字不錯,流利不打喯兒地背誦”,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過高要求,因為從寫和背的基本標準到上述這兩個高標準之間都是進行的程序化、自動化練習,并沒有運用多少深加工策略,因此對孩子思維的促進是極其有限的,但卻要占用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練習,大部分孩子在練習中還會出現“瓶頸現象”,使他們深感挫折。背誦加減和乘除口訣更是如此,以基本合格的水平通過,此后不斷練習運用,自然會達到自動化,完全沒有必要要求孩子“立刻”“馬上”倒背如流。因此,教師應該避免對學生提出這種沒有必要的高要求,對于付出同等甚至更多努力仍不能達到基本標準的孩子,更要注意提醒家長不要簡單要求孩子一練再練,而是應觀察孩子的困難所在,指導孩子、提醒家長共同制定梯度進取目標,等待這些孩子的大腦發育自然成熟,或者引導孩子慢慢克服某一方面的學習障礙。關愛、疏導、幫助慢一步的孩子而不是批評、催促、否定,這樣可以讓孩子漸漸養成制定恰當目標和標準的習慣,并及時享受努力進取的自我效能感,從而保持積極的學習心理,在度過困難期之后追上先行的小伙伴。

而對某一方面居于群體前端的學習者,應當鼓勵他們制定額外的擴展學習計劃,多將關注點放在繼續進步而非原地鞏固上,使其保持探索進取的興趣。當孩子在探索中出現失誤,要幫助孩子積極總結、汲取經驗,而不是趁機“教育”孩子“叫你不聽我的,失敗了吧”,或者“別做那些沒用的!好好看書,按書上的做就行了”!

避免消極完美主義傾向的影響,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鼓勵孩子探索,不過分追求盡善盡美,不懼怕失敗和“出格”,才能逐步幫孩子養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作者單位:許昌學院圖書館,許昌,461000)

編輯/張 帆 終校/杜文姬 高 杰

猜你喜歡
小學低年級學生
低年級學生早期識字閱讀的益處及策略
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錯誤分析
談新課標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
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探析
關注德育啟蒙
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培養策略的研究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能力的幾點策略
小學低年級語文游戲教學方式探討
淺談培養低年級學生解決實際應用題的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