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家庭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考察

2017-02-10 20:19李曉艷
教育教學論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隨遷子女文化傳承流動人口

李曉艷

摘要: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文章通過田野調查,分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現狀,為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家庭教育;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051-03

一、田野點概況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傳統的經濟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導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伴隨他們而來的還有大量的隨遷子女。筆者2012年9月—2013年7月曾在一所私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支教,該校位于貴陽市花溪區上水村。上水村是布依族村寨,自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依山傍水的民族村落發展成一個城鄉結合的流動人口雜居地。上水村地理位置優越,位于貴陽市南郊,距離貴陽市區約10公里,居于貴陽市區與花溪商業中心區之間,交通便利。貴陽市火車西站建于該村,中曹司華豐批發市場以及西站貨場圍繞左右,無疑為外來流動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尤其是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眾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租住于此,與他們一同進入該村寨的還有他們的子女,大多數父母采用就近原則將孩子送到該村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學習。為了獲得更為全面的材料,2015年9月筆者再次以實習教師的身份進入該校,對上水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田野調查。在此申明,該校近500名學生無一人為當地戶籍,全是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其中少數民族共有157人。筆者以老師的身份曾多次到這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家庭進行家訪,對于他們的家庭教育及民族文化傳承問題,有更為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內部,家庭成員之間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育實踐活動,一般是家庭中長者對未成年的家庭成員進行的培養教育”。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中的長輩承擔著孩子家庭教育的重擔。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家庭教育意義重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作為特殊群體,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應得到重視?!凹彝ナ侨藗兘邮艿赖陆逃钤绲牡胤?,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要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每個成員良好的言行舉止,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風”。少數民族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傳統,各民族都有流傳遠久的道德品行方面的古歌、民間故事等,民族文化也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傳承。居住于貴陽市花溪區竹林村的布依族班氏在其族譜中記載“內有重犯祖諱者,另用別字以代之。又有猶子螟蛉,家人冒認,非真一脈流傳者,及出姓之母,并倫倫忤逆,有敗辱宗祖者,概不敢登,非私也”。班氏一族在其族譜中明確規定了族人應遵守的道德、法律規范。在民族地區,許多少數民族村寨內部都有一套自行運行的村規民俗,用以教化和約束村民,最終形成一套內容豐富的家庭道德教育體系。這一套家庭道德教育體系在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依舊發揮著作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家庭道德品行教育,實際上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只有學會了做“人”才能做事。筆者通過訪談、觀察發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家庭中十分注重培養子女尊老愛幼、誠實正直、勤儉節約等道德修養,父母通過山歌傳唱,故事講述或耳提面命教導給孩子。他們深知在家庭中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在家庭環境中注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但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許多問題,在“應試教育”體制之下,不少父母過度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輕視思想品德教育。長輩因各種原因,對于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任其自由發展。孩子學多少是多少,學不了就輟學打工或是上職業學校,這種現象已成為長輩們的一種普遍認知。以該校2015級初三畢業班為例,由于是農民工子弟學校,因此學生的流動性較大,三年里轉離學校的人數大于轉入人數。初一入學時全班共有42名學生,初三下學期開學時只有22名,然而到學期結束參加中考的人數僅剩11人,其中5名是少數民族。最終,11名學生只有一人考取公立高中,5名少數民族同學沒有一人考上。面對這樣的結果,他們的父母也早有安排,在未考取高中的前提下,送孩子讀職業學校,讓孩子學一門職業技能,將來有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這是大多數家長采取的折中辦法。這樣的方法在前幾屆的學生中也較為流行,甚至影響了2016級的畢業生。在家庭環境中應該如何教育孩子,許多家長也說不清,只能根據長輩們教育他們的經驗來教育下一代。遠離鄉土后,他們也會借鑒一些漢族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在家庭中應該學習什么?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家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傳承又面臨著怎樣的現狀?“孩子們從自己的家庭中受到教育,男孩由父親實際指導,學習農業技術,并參加農業勞動,女孩子從母親處學習蠶絲技術、縫紉及家務勞動”。在傳統的農業家庭教育中,孩子們主要學習兩種技能,一是自理技能,二是生產技能。自理技能指個人基本的自我照顧,個人衛生、儀容整潔、飲食等生活起居的基本自我照顧技能。生產技能包括農業耕作技術、漁業、狩獵、畜牧業。這種傳統的農耕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影響中國幾千年,對少數民族家庭教育同樣影響深遠。義務教育普及后,學校教育逐漸分擔了農耕式家庭教育的大部分內容。在家庭教育中,出現了兩種技能此消彼長的現象。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對學生而言,學校教育占據了主導地位,家庭教育退居其次。對于少數民族群眾而言,滿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是首要條件。農耕時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分工明確,男孩和女孩所學的內容也已明確規定,正如少數民族諺語所稱“男人的田,女人的坡”,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在家庭教育中男孩子從小要學習物質生產技能,如放牛、種田、漁獵等;女孩子學習料理家務,協助母親養蠶織布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攜子女進入城市后,這些農業生產技能便無用武之地,從他們自身而言,已經放棄了世代相傳的農業生產技能,而且長輩也不愿將其傳承給子女。相反,長輩們迫切地希望子女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競爭優勢,從中學到創造物質生產的技能,因此,他們便會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再傳授子女生產技能,并不意味著不再傳授自理技能。相反,他們更加重視子女的自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于年長的孩子而言。大多數初中孩子在家庭中基本承擔了大部分家務,此外還承擔其他責任,如照顧年幼的弟妹、輔導弟妹的功課等。作為流動人口,家長基本從事流動較大的體力勞動工作,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顧及家庭,他們只能對年齡大的孩子委以重任。對孩子而言,父母早出晚歸,為生計奔波,他們用過早成熟的心態看待這一現象,習以為常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并認為這些安排是理所當然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和孩子都頗為無奈。

三、家庭教育環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承現狀

在家庭教育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比漢族流動人口承擔的責任更重,他們除了要培養孩子的自理技能、道德品行之外,還要承擔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藝術、民族服飾、民族節日、民族語言等。這些民族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各種方式得以傳承發展。大量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背井離鄉,甚至舉家遷入城市,并受城市環境影響而逐漸被漢化,民族文化傳承所依賴的環境發生劇烈變遷,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一般而言,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兩個重要媒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絕大多數選擇農民工子弟學?;蛩搅W校,只有極少數人會將孩子送進民族學校。離上水村兩公里左右就有一所民族中學——貴陽市民族中學,鄰村竹林村也建有民族小學,家長們或多或少聽說過這兩所學校,然而,極少有人將孩子送進這兩所學校上學,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民族學校入學手續眾多,家長們難以辦理齊全;二是學校要求進行入學考試,其錄取分數較高,基礎較差的隨遷子女往往無法考取。這兩點已經難倒眾多家長和孩子。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們只能選擇其他學校,而這些學校開設的課程、使用的教材都是國家統一規定,且以大一統的主流文化為主要內容。學校教育無法傳承民族文化時,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家庭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然而,少數民族隨遷子女的民族文化傳承效果并不理想,如少數民族的婚喪嫁娶民俗文化與漢族有較大差別,這些文化在課堂上難以學到,孩子們只能在家庭氛圍中耳濡目染。在民族地區婚喪嫁娶這類文化儀式隨處可見,孩子們在參與這些儀式的過程中逐漸習得這類民俗文化。隨遷子女進入城市后,很少有機會參與這些民俗儀式,長輩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談及這些民俗,有些長輩甚至對這些民俗文化也不甚了解。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如苗族、布依族等。在民族地區人與人之間通常采用本民族的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本文田野點上水村的原著居民為布依族,村中租住著各族農民工,此時人們尋求一種通用語言達到日常交往的目的。通過走訪來看,家長和孩子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語言形態,家長與外人交往時主要講貴陽方言或是本民族漢化的方言。孩子們更傾向于普通話,這與學校教育分不開。在民族地區家人彼此間用民族語言交談,進入城市后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漸漢化。漢化方言和普通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在少數民族流動家庭占據一席之地,尤其是孩子受學校教育的影響,與家人交流時很少甚至不使用本民族語言,更多的是采用貴陽方言。在長輩無意識或是不重視的情況下民族語言的傳承逐漸消失。民族服飾作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服飾如同民族語言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的載體。進入城市后,受大一統主流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脫下民族服飾換上了漢族服飾。進入城市后,“男耕女織”的傳統生計模式被打破,世代遵循的服飾傳統也逐漸被漢化,世代相傳的手藝也開始被摒棄。再加上女性地位的提高,婦女走出家庭,進入職場,也是民族服飾傳承缺失的一個因素。眾所周知,手工制作民族服飾是一個煩瑣且費時的工程,少數民族女性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她們也必須尋找工作,補貼家用,在家庭教育中她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向孩子傳授自己的手藝。筆者訪談了6—9年級53個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全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隨遷子女,包括苗族、布依族、白族、侗族,年齡在11—16歲之間。其中有34人的父母會講本民族語言,只有22名學生會講本民族語言:擁有民族服裝的學生全都是苗族,并且她們的服裝全是自己母親親自縫制。53個學生中無一人會做本民族的服飾,但其中有5名女生會繡民族服裝上的花紋,手藝傳自自己的母親或祖母。53個學生中有6名學生有自己的民族名字,5名學生每年都會過本民族的重要節日,如苗年、跳花坡等。53個學生中只有9名學生的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這些數據無不表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家庭教育中對本民族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缺失,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民族文化傳承的未來令人擔憂。

通過以上內容不難發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在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普遍缺少時間,家長無時間給孩子言傳身教,孩子在家庭中缺少指導。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缺乏傳承意識,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正是這種種原因,致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困難重重。因此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大光.現代民族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97.

[2]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02版).

[3]人民日報社.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1.

[4]趙焜.貴陽少數民族古籍資料——貴陽市布依族、苗族譜系[M].貴陽市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1986.

[5]費孝通.江村經濟[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1.

[6]康紅云.視頻師范教學對自閉癥兒童生活自理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Th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Ethnic Culture Inheritance in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LI Xiao-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Currently,the problem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Chinese scholars.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ethnic culture inheritance in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by means of field work,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family education level of trailing children in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Key words:ethnic minorities;floating population;children of migrating workers;family education;cultural heritage

猜你喜歡
隨遷子女文化傳承流動人口
成長之歌
漫畫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少數民族隨遷子女學校融入的反思與對策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農民工隨遷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談
給流動人口更多關注目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