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2016-11-03 17:58陳曉宇
人間 2016年26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高等院校

摘要:大學校園保持源遠流長的持久魅力在于能夠在時代的洪流中既往開來,煥發時代生機,延續傳統的歷史文脈。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大學校園不僅是知識的殿堂,人才的培養基地,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因此,校園的規劃建設備受人們關注。校園環境對人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校園魅力對人格養成尤為關鍵。用蘇州大學的校訓來說就是“養天地正氣正氣,法古今完人”。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規劃建設正處在一個新的高峰,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新時期高校發展的契機。然而對于具有歷史傳統的“老校區”以及隨著時代發展應運而生的“大學城”“新校區”等,如何對待歷史建筑及建筑群,如何對整體校園風貌進行保護性更新,對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吸收利用,協調新舊關系,建設現代校園,生態校園,是我們需要面臨的時代課題。

關鍵詞:文化傳承;高等院校;大學校園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71-03

一、地域文化融入校園

(一)地域文化概述。

1.地域文化、地域設計的概念。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1]”

“所謂地域性設計是指設計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以及本區域歷史所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在特定的地域氣候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當時當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長期以來,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這樣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上是不盡相同的。[2]”地域性設計并不是簡單的地方傳統建筑的仿古、復原,而是指設計上吸收本地的、本民族的風格以及文化痕跡,從而進行藝術再創造的過程,是現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現代設計中不乏有體現地域性特色的設計師,著名西班牙設計師安東尼·高迪,他的設計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作品往往另辟蹊徑,相當奇特大膽;日本著名設計師安藤忠雄,他對光影的利用,動線回游的手法讓人嘆為觀止?!肮庵烫谩薄八烫谩本哂械湫偷膫€人風格和日式元素;黑川紀章設計的廣島現代美術館等,都廣泛吸收了日本傳統文化、民俗的建筑動機,都有類似地探索趨向。眾所周知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都是充分吸收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在形式上部分吸收傳統的動機。他們的設計絕不是對古典的翻版,而是最富創造性的折衷處理。

2.地域文化的來源。

“構架地域文化獨特風貌的來源有本土的地域環境、自然氣候條件;歷史遺風、先輩祖訓及生活方式;還有民俗禮儀、本土文化、風土人情、當地用材等。[3]”

(1)地域文化是區域內地理歷史的傳承。

在漫長的文化演進過程中,各地的文化形態也隨之發生改變,雖然一些地域文化的原始形態早已不存在,但各自的文化形態卻傳承至今并且長期影響著區域的社會形態。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復雜的文化和地域大遷徙的過程,由于政治、自然以及自身的原因,出現多次的人口大遷徙,將各地的文化遷徙并融合。以“客家人”開啟了獨特的客家文化來說,他們用開放融合的心態,將自身建造的文化與技術帶入到本地,匯聚而成新的建筑文化象征。

歷史的變遷和地理區位的穩定性傳承著豐富的文化與自然遺產,而地理環境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差異。在交通落后的條件下,地域文化會相對的長期保留下去,因自然環境所產生的文化差異很難消逝。比如在巍峨高聳的唐古拉山安家的藏區;比如人跡罕至的沙漠地區的星月沙丘;比如閩南地區獨特的騎樓建筑;比如內蒙古大草原上拔地而起的蒙古包等等,造成這些風俗異趣的當地文化無不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影響??梢哉f,地理歷史等因素對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將直接導致該地域文化的成因。

(2)地域文化與民風民俗。

“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以及歷史存留等原因,民俗民風流傳十分豐富。不同的自然條件形成的不同行為準則稱為‘風,社會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范稱之為‘俗。[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比如過春節要貼春聯喜迎新年、元宵夜要吃元宵祈求美滿團圓,端午節食粽子悼念偉人等習俗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文化。由于民族、地域、歷史的差異,世界各地的風俗也是千姿百態,如慕尼黑的啤酒節,巴西的狂歡節,西班牙的斗牛節等,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

(二)校園文化的地域性。

所謂特色,也就是坐落在不同的地域,能夠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象征性,通過一定的符號語匯凝聚成求同存異的獨特建筑。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高校林立,能夠發揮校園的獨特性使之成為流傳千古的不老傳說,讓猶如傲然風骨般長存的老建筑載入史冊,讓那個時代的精粹和靈魂積厚流光,是每個校園知識精英接班人的目標和使命。

那么如何使得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更好的融合呢?答案是在不斷豐富的民族文化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中探尋建筑的語匯,將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空間進行抽象處理,將建筑形態再通過一定的形式總結,形成現代氣息濃厚的地域建筑作品。[5]校園文化的本質屬性是建筑的場所精神,所謂場所精神即重視建筑空間與人的精神交流。地域文化能夠使建筑在創作上表現出更好的親和力,其獨特的魅力與文化內涵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校園建設首先要針對其地域特點來進行結構布局。例如對于基地位于山地的環境條件來說,要根據山地的走勢形態進行體量布置,考慮地形對建筑形態構成的影響。對山地周圍的山體水系進行擇優保留并同時考慮地域氣候條件對布局的影響等。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建設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設計師王澍從傳統的造園思想出發,借鑒中、西方大學校園的發展模式,根據山形走勢和環境特點創造出一個建筑空間、園林綠化、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校園總體布局,使人在環山的校園里處處都能收獲意想不到的美景。

其次也要考慮地域建筑文化在校園中的延續,保留老校園的傳統文化精粹,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布局模式、環境景觀特征加以總結抽象,設計充分體現人文和學術氛圍的現代化。例如江南地區的水鄉古鎮、嶺南地區的騎樓街道、皖南地區的白墻青瓦、青藏地區的塔寺院落等都是很好的地域文脈的載體,在建筑乃至景觀布局的規劃時都可加以利用。

(三)地域文化對校園建設的影響。

校園建設的地域性創作不是簡單地在建筑中體現一些傳統的符號,或照搬地域性特色的冰山一角,而是應當意向性的提取建筑符號并進行設計的再創造。

1.以蘇州大學為例。

蘇州大學的前身為東吳大學,屬于早期的教會大學,校園舊址位于蘇州古城東南角的天賜莊,現位于姑蘇區相門。天賜莊校區每一幢建筑都各不相同,使整個校園顯得整齊而又變化多端,典雅而又氣勢磅礴。而帶有古羅馬式石柱和圈廊結合、以紅磚疊砌的磚木混合結構為主在一起的裝飾風格,更加突出了教會學校復古的建筑風格與異國風采。

中國近代史上成立的教會大學有很多,像東吳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嶺南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等等。東吳大學的校舍規劃設計傾向于比較純粹的西式風格,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在西化風格的基礎上又包含了中西融合與折衷的意趣。園林的山水樹石、小景的曲徑通幽、城市的水系發達是蘇州的特色,同時這些要素在校園景觀建筑中也很好地體現,把蘇州的山水樹石運用的別具匠心相得益彰。

蘇州大學的舊址參照了當時西方大學的校園模式,在建筑格局等方面繼承了西式傳統。在這些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是被俗稱作“鐘樓”的建筑,精致的哥特玫瑰花窗。西式的建筑風格加上局部的本土化處理,以紅磚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磚填充墻面,整個建筑含蓄典雅,充滿復古風情。正是因為有古色古香的老建筑,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才會散發著濃重的歷史感,洋溢其中的文化底蘊感染著沉浸其中的每一個人,有一種無法言說的高貴、雅致、神秘和幽靜。此外,與鐘樓交相輝映的子實堂、葛堂、司馬德體育館等建筑也都各具風格,既多樣又統一。它們或仿中世紀城堡式,或為歐洲古典式,或效仿美國教堂式,建筑工藝精湛。而景觀方面,既有芳草如茵的山坡綠嶺,又有古樹參天的林蔭大道,既有涼亭雅座休憩,又有河上回廊駐足,好一個養天氣正氣的書香之地,法古今完人的理想之所。

值得一提的是,與鐘樓相對的王建法學院可謂是繼承傳統勇于創新又不失特色的新建筑,它融入了中西方的建筑風格,既有現代感的顯現,又不失傳統。在這個建筑歷史悠久的校區,洋溢著教會風格的建筑之間能夠完美融合。如果校園的更新保護都可以做到如此對待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那么校園文化會更加異彩紛呈。

相對于老校區,新校區的建設體現著現代建筑的風格與功能日益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坐落在古城蘇州這座園林城市,校園內不僅有小橋流水蜿蜒的江南特色,又蘊藉著紅磚青瓦的古典美,集現代化設施和建筑風格為一體。

2.以廈門大學為例。

福建省的廈門大學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校,瀕臨東海,有著“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之一”的盛譽。廈門大學的海岸線和我國的寶島臺灣隔海相望,內有美麗的芙蓉湖,情人谷等水系。

校園內綠樹掩映,清水墻,玻璃頂,中西合璧。校園正中是芙蓉湖,湖邊芷岸汀蘭,綠樹婆娑。湖的對面是嘉庚樓群,是廈大的標志性建筑群之一,以對稱性突出的頌恩樓巍巍壯觀。它是由廈門大學建筑系的師生們自已設計而成的西式建筑,由五個相連的樓組成。

廈門大學校園規劃布局自由,建筑風格被譽為“嘉庚風格”。因循陳磊庚先生早期主持設計建造的建筑發展形成。嘉庚風格的特點首先在于它生長于閩南,融合閩南紅磚民居和歐式建筑風格。因此總體上廈大的建筑風格表現為一種既區別于傳統閩南建筑,又有別于一般殖民風格的閩南地域特征,形成了一套從規劃布局到建筑單體都相對穩定的中西建筑樣式。

在廈大校園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校方秉承對原型的尊重和延續,實現有機更新和可持續更新,在漳州校區和翔安校區的規劃和建設中體現的尤為突出。當然,隨著高校招生需求的增加,校園的規模的發展壯大,設計也從建筑尺度、立面構成、材料色彩等方面體現與校園整體環境的相協調。這種協調不是因循守舊、簡單復制,而是隨著整體環境更新的彈性需求中實現校園建筑的“有機生長”。

(四)弘揚校園文化的傳統特色。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它是凝聚人心、展現學術形象、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每個校園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每個學生心中自己的母校都是夢想起航的揚帆之地。它能夠喚醒一代代人沉睡的心靈,能夠激發青年對高尚操守的追求和人生道路的探索。

二、校園景觀反應校園文化

(一)校園景觀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

在亞洲地區的許多大學中,由于人口基數與特定資源等問題,校園都建有密集的結構,使得一個開放的空間里容納了太多的用戶,并沒有得到精神的放松反而增加了額外的身體負荷和精神壓力。因此,景觀作為空間的交互能夠緩解建筑之間的緊張氣氛,營造和諧的城市環境。而校園景觀的實質上是校園歷史的積累,維護校園的生態平衡,使校園不僅有建筑的美學價值,也營造文化氛圍濃厚的景觀。

景觀化校園的形成有利于校園文化的構建。其中,文脈是景觀化校園的重要組成要素,文脈是指在特定空間范圍內,由于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通過個別環境與整體環境的和諧對話關系而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校園整體?!傲_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校園景觀的形成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參天的古樹匯成聚落也非一日之功,這需要時間來一步步見證。豐富校園景觀的內涵需要全面把握校園歷史的脈絡,在校園文化以及時代氣息的熏陶下,不斷進行吸納、更新和創造。

(二)校園景觀有利于文化傳承。

校園景觀與校園建筑一起構成了和諧的校園環境,景觀場所也為師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空間。著名現代建筑師路易斯·康關于校園建筑的理念中提到,“學校是兩個人坐在大樹下面交流思想”。在大學校園里,除了課堂教育之外,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空間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而且對于師生、同學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形成,對于學生的學習、品格、才智的成長與發展也都有很大幫助。[6]因此,校園景觀營造的氛圍至關重要。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大學的不斷開放,像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儼然成為了旅游勝地。伴隨著知名度的提高,許多高校的校園景觀設計已不是單純的為師生服務,而是同時兼備許多社會功能。校內的圖書館,活動中心,音樂廳等活動空間,或者室外大型景觀建筑,廣場,雕塑等也成為社會人士和市民的交流學習場所。許多家長利用節假日帶孩子步入校園,體驗高等教育的學術氛圍,從而使其開闊視野,樹立遠大理想,陶冶情操,壯大人生理想。這樣的一個校園才是環境優美,永葆生機的好校園。

三、校園建筑體現文化傳承

建筑體現著文化。大學里的活動空間,都是以思想和知識為中心,通過匠心獨運的建筑設計,能夠激發交往行為、誘發文化行為、鼓勵人文活動、滋養大學文化。中國古代書院,擇圣地,依山水,有薈萃文物,有圣賢之書,故能洗練情操,滌蕩人心。雄壯起伏的珞珈山,塑造了武漢大學典雅凝重的精神品格;幽深的象牙塔,蘊藏著惟楚有才的學識之氣。

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史詩,在東西文化的交融中,在傳統現代的碰撞中,大學文化得以自由發展。

(一)建筑體現文化地域性。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應該具有空間上的連續性。從物質層面上看地域文化的表達和建筑設計都關注實體、空間以及兩者的關系。因此,應該視其為一個連續的空間環境進行設計思考。[7]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看,一個好的設計首先凸顯出建筑的文化特征和風格特征,并且要與城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舉例來說,像設計展館類建筑時,首先應明確展館這一類建筑的共性,而后將本地區特有地域文化內涵深入其中,在此基礎上的建筑創作將不同于一般的展館建設;設計校園建筑,就需要高雅的、學術氛圍強的、有機的建筑形態,功能分區明確,服務類型多樣,以服務師生與人民大眾為己任;設計商業建筑,就需要滿足各種經營活動的功能,建筑外立面、流線、功能分區都要圍繞商業性的總體布局??傊?,每類建筑,都有著一種固定文化內涵表達。

建筑本身就是一種語匯,每個建筑設計師都有自己慣用的風格與傳統。以著名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來說,他擅長運用鋼鐵、石頭、水泥、玻璃等元素投身于公共建筑、教育以及文化相關的場所,他的作品都帶有相當明顯的地域印記。不管是日本美秀美術館還是蘇州博物館,不管是香港中銀大廈還是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這些建筑仿佛是從當地的歷史文化中走出來,成為當地新的坐標建筑。

(二)建筑體現文化多樣性。

1.人文積淀建筑內涵。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大地的鐘靈毓秀。人是建筑的目的。如果僅僅把建筑作為物來看待,建筑便會失去與人類生活的聯系,也就無法獲得人的認可和共鳴。

建筑反映著人的生活,只有從人的角度來審視,建筑才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沒有人的生活,建筑就如同沒有演出的舞臺、沒有讀者的書籍。人總是在一定的建筑環境中生活,人的生命活力與建筑的聯系極為密切。人在生活中認識建筑、創造建筑、享受建筑、改造建筑甚至評價建筑。建筑這一內涵遠比“房屋”豐富的多,不僅是提供“房屋”的功能,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同時,更包含著人對文化的追求。建筑的本質,是人創造的物質內容的升華和精神內容的結合體。

如果大學沒有人文因素,宏大的建筑無非是一堆鋼鐵水泥,大學老建筑滲透著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散發著雍容大度而又舒卷自如的人文之氣,展示著歷久彌新的大家風范。

2.人文營造建筑詩意。

一切藝術都是生活的藝術,一切生活都是遵循藝術的美學活動。建筑活動也是一種藝術活動,它的終極使命是抗拒人性的淪落與異化,重鑄人性對于真善美的追求。雖然建筑無處不體現著數學的理性與力量的張揚,但只有當人的靈魂施加于建筑之中,建筑才化為一首哲理詩。建筑是一首無形的詩,當人們在其中自由的生活,建筑便靈動起來,成為流淌的詩篇。

(三)建筑體現文化創新。

當今世界各國科技實力都在不斷增強,隨著世博會在全世界范圍產生的影響,建筑以及生態的重要性日益提上日程。通過對20世紀以來典型的生態建筑作品研究,它們的設計技能和實際效果充分考慮建筑設計的環保和節能的可行性,信息智能生態的綠色建筑更加深入人心,參數化設計和非線性設計等觀念也已更多的運用到各個領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讓我們把問題回歸到校園建設的創作上來,勢必也應該吸收借鑒先進的理念與代表性的體例,將綠色建筑推向社會,更好的為人文服務,實現建筑的有機生長。

文化創新不是拋開歷史講求新,不是脫離傳統標新立異,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突破、有所前進、有所創造。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社會歷史的發展、文化的創新都是以文化傳承為基礎的。新校區建設的創新性思考,恰恰是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的重要體現。

在大學新校區越來越傾向于往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的今天,校園的規劃建設必須本土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傳承意識,回歸到華夏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體系上來,不能拋開現狀談理想。利用掌握的技能對我們自身的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批判看待,吸收利用,加以發揚和創新。

四、結論

校園是高校存在之根本,校園建設的創新性發展更能促進高等教育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不得不說,經過了歷史的變遷,歲月的篩選,現代大學校園的眾多建筑物堪稱中國近代建筑的精華,因為他們承載著這所院校、以至于整個城市的歷史?;讵毺氐赜蛐耘c人文因素的建筑之大成者,往往是那個年代眾多優秀建筑師的作品,是所在大學的閃光點與驕傲,他們會在校園里更久的保存下去,并且受到更多學子們的青睞。

通過本文對校園設計的文化傳承方面的闡述,校園設計的重要性已經深入人心,希望新時期高校的新建設任務能夠結合時代發展的主題,弘揚設計的蓬勃精神的同時,注重對地域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俗話說,設計改變生活。好的設計絕不是憑空捏造,它需要豐富文化給養和精神食糧,在設計師的巧手下脫胎換骨,成為佳作。作為新的契機,今后我們更應該理性的思考,扎根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中,用所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成為合格的時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育林.《地域性建筑》[M].天津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08;

[2]《地域風格建筑》 凱瑟琳·斯萊塞(英) 著 彭信蒼 譯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10月

[3]王瓊. 酒店設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 室內設計與裝修, 2002, (6):38-39.

[4]《延伸與衍生——地域建筑室內設計研究》 安勇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2年8月

[5]何鏡堂. 理念·實踐·展望——當代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J]. 中國科技論文, 2010, 05(7):489-493. DOI:10.3969/j.issn.2095-2783.2010.07.001.

[6]王世英. 現代高校校園景觀特征[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13):8152-815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1.13.224.

[7]李中秋, 李劍. 淺談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以安康城展館設計為例[J]. 陜西建筑, 2012, (9):8-10.

作者簡介:陳曉宇—(1993年7月-至今)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安徽宿州。蘇州大學在讀研究生,藝術設計方向。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高等院校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淺析VB程序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革
當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