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黨治理制度化是反腐敗根本舉措

2017-02-20 14:43李雙金
檢察風云 2017年3期
關鍵詞:制度化問責政黨

李雙金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四年時間里,中央出臺或修訂的黨內法規多達五十余部,從修訂《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到改革政績考核機制,從制定《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到頒布《關于加強和改進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的意見》,黨的制度建設持續深入推進。2014年出臺的《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集中體現了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2016年10月,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邁向制度化,開啟了我國政黨治理制度化的新階段。

以政黨治理制度化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提升國家治理能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之一。政黨治理的制度化,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需要應對社會階層結構深刻變化所導致的各種利益沖突。引導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政治參與更趨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理性化,在社會公眾、執政黨與國家之間建立協調、合作、和諧的穩定關系,必須有效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深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國家治理的領導者。黨自身治理的制度化及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政黨治理的制度化將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思想觀念保障、堅強的組織結構保障、強大的治理能力保障以及有效的制度供給保障。

政黨治理的制度化將在促進政黨自身結構和體制及時轉型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其自我約束能力、自我協調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其逐步從傳統的管理型政黨向現代的治理型政黨轉變。只有在黨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治理制度化、現代化的基礎上,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切實提升,國家治理體系才能進一步走向現代化。

現代政黨治理的新趨勢、新理念

所謂治理,是指在一整套制度安排和約束下,對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溝通、協調和重塑。治理的根本作用在于規范權利、義務和責任。將治理理念運用于政黨政治領域就是政黨治理。政黨治理的制度化是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基礎。

隨著現代公民社會的興起和發展,現代政黨治理的基礎逐漸從控制轉向協調,參與政黨治理的主體趨于大眾化,政黨治理的路徑日益體現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與上下互動的有機結合,政黨治理的組織機構也日趨扁平化。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必須密切關注并適應現代政黨治理的新趨勢、新理念,結合中國特色,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我國在十八大后著力推動黨的建設和治理制度化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黨的建設和治理的制度化還是我國“四個全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分別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從嚴治黨進行了專題研究和部署,構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整體設計。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全面從嚴治黨,政黨治理制度化都是其重要內容,甚至是關鍵所在。政黨治理制度化是實現“四個全面”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政黨治理制度化如何實現

從政黨治理的過程特性上看,政黨治理的制度化體現為事前科學的制度設計、事中嚴格的制度執行以及事后有力的制度問責三個方面。

制度實施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首先取決于制度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制度是一種規范,更是一種保障,它從根本上體現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制度設計的科學性一是要體現制度安排的系統性,即制度的全面性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兼容性;二是要體現制度安排的穩定性和長期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重要的黨內法規相繼出臺,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體系,黨建制度體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依據“黨內立法法”即《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黨內法規包括黨章、準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七種類型。這七種類型的制度法規緊密配合,形成了一張嚴密的制度網,保障了制度安排的系統性。十八屆六中全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核心地位。黨的領導核心的確立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政黨治理相關制度的穩定性和長期性。

嚴格的制度執行體現的是制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十八大以來,制度治黨、依規治黨力度空前,具體體現在進一步嚴肅組織紀律、完善組織體系以及切實加強人員隊伍的建設。在強化黨的組織紀律方面,相繼出臺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通過自律和他律相結合,以空前力度進一步嚴肅組織紀律,完善組織體系建設;與此同時,切實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的意見》和《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等規章制度。通過組織紀律、組織體系的建設,以及扎實穩妥的人員隊伍建設,制度的執行力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有效地規避了以往運動式治理的困境。

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表明,制度有效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制度的“激勵相容性”。所謂“激勵相容”,簡單地說就是對當事人而言,遵守制度比不遵守制度更加有利。而問責機制的建立是保障制度激勵相容性的重要基礎。2016年6月,中央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十八屆六中全會又進一步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黨內問責機制的建設進一步走向精細化、系統化和法治化。

問責追責本質上也是嚴格制度執行的一部分。它是一種事后的保障機制,即保障事中制度的執行更加有力更具威懾力,保障事前的制度設計更有公信力更能落地。只有讓失責必問成為常態,才能層層傳導壓力,確保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政令暢通。對此,一是要防止“制度空轉”,警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好人主義、關門主義現象;二是要強化“監督的再監督、問責的再問責”,切實提高黨內問責的執行力、公信力和精準度。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歡
制度化問責政黨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讓事故問責生威
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化建設
監督執紀問責如何“備豫不虞”
“濫問責”的6幅畫像
推動以案促改工作常態化、制度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對“數字脫貧”要問責
法治視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論析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