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種量和施肥量對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2017-02-27 10:51李萍卓嘎韋澤秀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播種量青稞施肥量

李萍+卓嘎+韋澤秀

摘要:研究西藏林芝地區不同播種量和施肥量對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探討藏青2000在西藏林芝地區生態條件下適宜的播種量和施肥量,以期為該地區藏青2000的大面積推廣和高產栽培提供理論基礎。以藏青2000為試驗材料,分別設置150.0、187.5、225.0、262.5 kg/hm2 4種播種量和75 kg/hm2 N+45 kg/hm2 P2O5、150 kg/hm2 N+45 kg/hm2 P2O5、150 kg/hm2 N+90 kg/hm2 P2O5、225 kg/hm2 N+135 kg/hm2 P2O5、300 kg/hm2 N+180 kg/hm2 P2O5 5種施肥量,研究青稞基本苗數、莖蘗數、有效穗數、分蘗率、產量及各生育時期株高、生物量的變化。結果表明,(1)青稞基本苗數、莖蘗數、有效穗數基本上隨施肥量的增加而減少,隨播種量的增加而增加。(2)增加施肥量可不同程度提高藏青2000的分蘗率,而增加播種量則會不同程度降低分蘗率,其增幅和降幅與施肥量、播種量的增幅不成正比。(3)施肥量和播種量對株高、生物量的影響隨生育進程的推進逐漸顯現;高肥處理(F5)下的株高、生物量基本明顯高于常規施肥處理(F1);株高隨播種量的增加波動下降,生物量則隨播種量的增加波動上升;拔節、孕穗期Q4處理的平均株高較Q1處理高,且該生育期內Q4處理的生物量則均明顯高于Q1處理。(4)施肥量和播種量過高、過低都會導致產量降低,Q3F4處理組合的產量達3 844 kg/hm2,僅次于Q1F4處理。由研究結果可知,供試條件下藏青2000在中高等播種量(225.0~262.5 kg/hm2)配置中等施肥量(純N 150~225 kg/hm2,P2O5 90~135 kg/hm2)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能較好地協調個體和群體間的矛盾,建立較為理想的群體結構,獲得較高的產量。

關鍵詞:播種量;施肥量;青稞;產量;藏青2000;藏區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3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1-0076-04

藏青2000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歷經19年選育的青稞新品種,在產量、品質、抗病性和抗倒伏性方面表現優異,2013年被確定為西藏自治區主推品種[1]。眾所周知,在作物生產中,品種、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同一品種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的生長、農藝性狀及產量存在明顯差異[2-4],不同栽培管理措施諸如播種量、施肥量、水肥運籌模式等也會對青稞的生長、光合特性、產量等產生影響[5-8]。因此,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對藏青2000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對確定相應高產栽培管理措施,以充分發揮藏青2000在西藏林芝地區的增產潛力具有重要意義。本試驗通過研究在西藏林芝地區生態環境下,不同播種量、施肥量對藏青2000群體動態、株高、生物量、產量的影響,探討該新品種在林芝地區的適宜播種量、施肥量,為藏青2000在西藏林芝地區的大面積推廣種植和高產栽培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驗地概況

供試材料為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提供的藏青2000。供試肥料為尿素(含46%N)、重過磷酸鈣(含44.0%P5O2)。

試驗地位于尼洋河下游河谷,海拔2 970~3 000 m,全年無霜時間172 d,年平均溫度8.8 ℃,≥10 ℃的有效積溫為 2 150~2 200 ℃,年平均降水量為665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沙壤土,肥力均勻一致,有灌溉條件,前茬作物為青稞。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播種量、施肥量2個因素,播種量設4水平,施肥量設5水平,共計 20個處理,小區面積10 m2(2 m×5 m),重復3次。其中,Q1、Q2、Q3、Q4表示播種量的4個水平,分別對應播種量150.0、187.5、225.0、262.5 kg/hm2;F1、F2、F3、F4、F5表示施肥量的5個水平,分別對應75 kg/hm2 N+45 kg/hm2 P2O5(常規施肥)、150 kg/hm2 N+45 kg/hm2 P2O5、150 kg/hm2N+90 kg/hm2 P2O5、225 kg/hm2 N+135 kg/hm2 P2O5、300 kg/hm2N+180 kg/hm2 P2O5。

1.3 試驗方法

按照試驗要求進行田間小區劃分,小區長5.0 m、寬 2.0 m,四周設保護行,小區間設置管理道。試驗材料于3月20日播種,行距25 cm。施肥方法:將60%氮肥(尿素)和磷肥(過磷酸鈣)作底肥一次性施入,40%氮肥和磷肥在拔節期作追肥施入,其他各項田間管理措施按常規方法進行。

1.4 測定項目

分別于青稞的苗期、分蘗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在每小區隨機抽取1行,觀察記錄基本苗數、莖蘗數、有效穗數,并換算為分蘗率;在每小區隨機選擇10株青稞作為觀測株,按其生育進程分別測定株高、鮮質量;然后置于烘箱內,經過105 ℃、30 min的殺青后,于70 ℃烘干至恒質量,測定生物量;在每小區選擇長勢均勻的1 m2樣方收獲測產。

1.5 數據分析

用Excel、DPS 15.0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播種量和施肥量對藏青2000基本苗數、莖蘗數、有效穗數、分蘗率的影響

由表1可見,播種量處理對基本苗數的影響大小為Q4>Q3>Q2>Q1,各播種量水平之間差異顯著(P<0.05),其中Q4播種量處理的基本苗數分別比Q3、Q2、Q1處理高3.78%、20.80%、75.25%,表明基本苗數隨播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關。

表1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施肥量間基本苗數差異達顯著水平,基本苗數隨施肥量的增加而減少,且隨施肥量的加大基本苗數減少的幅度也加大。F1處理分別比F3、F2、F4、F5處理高5.89%、22.25%、25.93%、115.77%;而F5處理則分別較F3、F2、F4處理低50.92%、43.34%、41.64%。各處理組合中,基本苗數最高的為Q4F1處理,其次為Q4F3處理,基本苗數最低的為Q2F5處理,Q1F5、Q4F5處理基本苗數僅高于Q2F5處理。上述分析表明,供試條件下較低播種量處理下的高肥處理不利于春青稞的出苗,這可能是由于青稞苗期正處于林芝地區干旱期,干旱高肥的環境條件更易導致幼苗“燒苗”,從而導致基本苗數的減少。

不同播種量間有效穗數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基本隨播種量的增加呈先減后增再減趨勢,其中Q3處理的有效穗數最高,分別比Q1、Q4、Q2處理高13.91%、31.31%、40.93%,表明播種量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有效穗數。不同施肥量水平對有效穗數的影響達顯著水平(P<0.05),隨施肥量的加大,有效穗數波動減少,F5施肥處理下有效穗數分別比F1、F2、F4、F3處理低48.38%、21.33%、16.26%、10.10%。各處理組合中,有效穗數最高的為Q4F1處理,其次是Q3F4、Q3F3處理,有效穗數最少的是Q4F5、Q2F5處理(表1)。

由表1還可以看出,不同施肥量下莖蘗數的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中平均莖蘗數最高的是F1處理,其次為F3處理,最低的是F5處理,莖蘗數總體上表現為隨施肥量增大而減少的趨勢,其中F5、F4、F2、F3處理的平均莖蘗數分別較F1施肥量處理低46.74%、23.05%、17.10%、11.83%。此外,莖蘗數呈現出隨播種量增加而波折增加的趨勢,不同播種量下的平均莖蘗數排序為Q3>Q4>Q1>Q2,Q2處理的莖蘗數分別比Q1、Q3、Q4處理低1.37%、10.73%、8.82%,差異顯著。各個處理組合中,藏青2000分別在Q4、Q3播種量處理+F1施肥量處理下莖蘗數較高,在Q3播種量處理+F3施肥量處理下的莖蘗數次之,在Q4、Q3播種量處理+F5施肥量處理下較低。多數研究認為,群體密度過大將導致個體之間競爭激烈而導致產量降低,但是密度過低導致的群體生產力不高也會影響產量的提高。因此,構建密度合理的生產群體,協調好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對提高產量十分重要。本試驗結果表明,中等播種量配以中等施肥量可使藏青2000在林芝地區獲得較為理想的群體結構。

施肥量增大,青稞的分蘗率隨之提高,但其增幅與施肥量的增長不成正比例。除F3處理外,其余各施肥處理均比F1處理的分蘗率顯著提高(P<0.05),其中F5、F2、F4施肥量處理下的分蘗率分別較F1提高37.31%、2.99%、1.99%;而F3處理則比F1處理降低3.48%,差異達顯著水平。不同播種量水平下藏青2000分蘗率排序為Q1>Q3>Q2>Q4,Q1處理下的分蘗率分別較Q3、Q2、Q4處理提高33.17%、35.12%、57.39%,差異顯著。本研究表明,分蘗率基本隨播種量增加而降低,這可能與低播種量下基本苗數少,青稞群體的“彌補”效應使得分蘗數增加,同時由于基本苗數少,個體具有相對優越的光、溫、水、肥條件而使有效分蘗數增多。各處理組合中,Q2F5處理分蘗率最高,Q3F5處理分蘗率次之,Q4F3處理分蘗率最低(表1)。

2.2 播種量和施肥量對藏青2000株高的影響

由圖1可知,在苗期、分蘗期,平均株高隨播種量的變化趨勢不明顯;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不同播種量間平均株高的差異逐漸顯現,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即株高隨播種量的增加波動變化,拔節期、孕穗期Q4播種量處理下的平均株高分別較Q1處理高10.39%、1.46%,差異均較大。

圖2表明,在苗期、分蘗期,株高在不同施肥量間無明顯差異;隨生育進程的推進,在拔節期施肥對株高的影響突顯,隨后又下降。苗期、分蘗期、孕穗、抽穗期各施肥量處理間平均株高絕對差值為1~4 cm,拔節期施肥處理對株高的影響最大,F2處理的平均株高較F4處理高13 cm。各時期施肥量對青稞株高的影響表現:苗期影響排序為F4>F5>F1>F3>F2;分蘗期影響排序為F2>F1>F3>F5>F4;拔節期影響排序為F2>F3>F5>F1>F4;孕穗期影響排序為F4>F2>F5>F3>F1;抽穗期影響排序為F5>F3>F1>F2>F4??傮w說來,孕穗期和抽穗期間高施肥量(F4、F5處理)較低施肥量(F1處理)更有利于提高青稞的株高水平。

2.3 播種量、施肥量對藏青2000生物量的影響

如圖3所示,在拔節期—抽穗期間,青稞生物量基本隨播種量的增加而曲折上升,其對生物量的影響排序為Q4>Q3>Q1>Q2,孕穗期對生物量的影響排序為Q4>Q2>Q3>Q1,抽穗期對生物量的影響排序為Q4>Q1>Q3>Q2,Q4處理的生物量在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分別比Q1處理高14.87%、1607%、5.44%。由圖4可以看出,青稞在不同施肥量下的平均生物量的變化趨勢在各生育時期大致相同,均表現為升—降—升,呈曲折增加的趨勢。在不同生育時期,青稞生物量的增幅隨施肥量的增加而有較大差異:拔節期F2、F5處理的生物量分別較F1處理增加2.87%、19.74%,孕穗期F2、F4、F5處理生物量分別較F1處理增加8.84%、12.89%、26.15%,抽穗期F2、F3、F4、F5處理生物量分別比F1處理高53.88%、15.85%、34.79%、60.83%。由此可知,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同等施肥量下青稞生物量積累的增幅明顯增加,抽穗期青稞生長需要大量營養,此時的高肥處理能滿足其生長需要,明顯提高其生物量的積累,從而為后期提高產量奠定基礎。

2.4 播種量和施肥量對藏青2000產量的影響

表2顯示,青稞產量排序為F4>F2>F3>F5>F1,隨施肥量增大表現出波動變化趨勢。在各供試條件下,不同施肥量下平均產量最高的為F4處理,達3 781.51 kg/hm2,最低的為F1處理,為3 340.77 kg/hm2,F4施肥量處理下的平均產量分別較F1、F2、F3、F5處理高13.19%、4.50%、9.01%、13.01%(P<005),而F1施肥量處理下的平均產量與F5處理無顯著差異,但分別較F2、F3處理低7.67%、3.69%,差異顯著。試驗結果表明,施肥量過低(F1處理)或過高(F5處理)均不利于藏青2000產量的提高。

由表2還可知,不同播種量下藏青2000的平均產量排序為Q3>Q2>Q1>Q4,但各播種量水平之間無顯著差異,Q3處理分別僅比Q1、Q2、Q4處理播種量高0.23%、0.004%、0.98%。各處理組合中,Q1F4處理平均產量最高,達3 931 kg/hm2,其次是Q3F4處理組合,平均產量為3 844 kg/hm2,產量最低的處理組合為Q2F5處理,比Q1F4處理組合低16%。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表明,有效穗數是影響青稞、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9-10],而播種量(密度)和施肥量對有效穗數影響較大[11-12]。鐘志明等認為,青稞有效穗數隨施肥量的增加而減少[6],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青稞苗期正處于林芝地區干旱期,“干旱高肥”的環境條件更易導致幼苗“燒苗”,使基本苗數減少,雖有分蘗的補償,但基本苗數過少仍然限制了有效穗數的提高;另一方面則因為肥料特別是氮肥的大量投入,延長了青稞的營養生長期,限制了干物質向穗部轉移而導致空穗,最終使有效穗數降低。為緩解“干旱高肥”對青稞幼苗的不利影響,筆者建議改變肥料運籌模式,將底肥的比例從60%調至40%~50%,或用等量有機肥替換作為底肥的化肥。

楊兵等研究認為,小麥的有效穗數隨播種量的增加而減少[13-14]。本試驗表明,有效穗數隨播種量增加而變化的總趨勢是先減后增,播種量過高或過低都會降低有效穗數。綜合本試驗施肥量、播種量對有效穗數的影響可以看出,有效穗數的高低主要得益于適當的播種量配合中量的施肥水平(F3、F4處理),播種量適中水平下基本苗數適中,加上營養充足,個體之間競爭較少,有利于壯苗和壯穗的形成。

前人在多種作物上的研究結果證實合理密植和適量施肥是高產的先決條件,此時既能構建大小適宜的群體,又能將種間競爭控制在無害范圍內,使水、肥、光、熱等條件能被充分高效利用,有效協調了個體和群體矛盾而有利于增產[15-20]。本研究也表明,施肥量和播種量過高、過低都會導致產量降低,供試條件下較高播種量(Q3處理)配合較高施肥量(F4處理)的產量僅比Q1F4處理低2.2%,是較為理想的處理組合。原因可能在于Q3處理能保證基本苗數和有效穗數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構建了良好的群體結構,有效提高了群體生產力,同時F4處理能為青稞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條件,保證較高水平的個體生產力,二者有機結合為產量的提高打下了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本試驗表明,供試條件下藏青2000在中高等播種量(225~263 kg/hm2)配置中等施肥量(純N 150~225 kg/hm2,P2O5 90~135 kg/hm2)時,生長發育良好,能較好協調個體和群體矛盾,建立較為理想的群體結構,獲得較高的產量。

參考文獻:

[1]尼瑪扎西,禹代林,邊 巴,等. “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簡介及栽培技術要點[J]. 西藏農業科技,2015(1):28-32.

[2]楊 菁,遲德釗,吳昆侖.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栽培措施對青稞產量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4):14573-14577.

[3]任又成,姚曉華,蔣禮玲,等. 不同生態區青稞昆侖13號產量成因分析及栽培措施優化方案[J]. 廣東農業科學,2014,41(5):59-62.

[4]普布扎西. 西藏地區高產廣適春青稞新品種篩選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5(6):47-48.

[5]楊有霖. 不同播種量和肥料用量對青稞子粒產量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2012,51(8):1536-1539.

[6]鐘志明,張憲洲,成升魁. 拉薩河谷地區糧食作物施氮效應灰色關聯度評價[J]. 華北農學報,2008,23(增刊2):305-309.

[7]時學雙,李法虎,閆寶瑩,等. 不同生育期水分虧缺對春青稞水分利用和產量的影響[J]. 農業機械學報,2015,46(10):144-151,265.

[8]仁欽端智,周學麗,童世賢. 高寒地區不同行距、播種量及施肥量對青稞種子產量的影響[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7):96-98.

[9]李 萍. 西藏林芝地區春青稞產量及其構成因子主成分分析[J]. 西南農業學報,2010,23(1):26-29.

[10]王恒良,欒運芳. 西藏春青稞產量構成因素的相關和通徑分析[J]. 大麥與谷類科學,2007,11(3):10-13.

[11]楊艷君,王宏富,郭平毅,等. 施肥和密度對張雜谷5號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3,19(3):566-576.

[12]周鳳云,李伯群,楊 明,等. 播期、密度與施肥水平對渝麥12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12,32(1):131-134.

[13]楊 兵,孔德友. 不同播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2000(3):40-41.

[14]張 杰,胡開明,付 鵬,等. 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對小麥品種煙農19若干農藝和品質性狀的影響[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8,35(1):61-64.

[15]周萍萍,趙 軍,顏紅海,等. 播期、播種量與施肥量對裸燕麥籽粒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 草業科學,2015,32(3):433-441.

[16]汪 燦,李 曼,王詩雪,等. 不同播期、播種量和施肥量對甜蕎信農1號春播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 貴州農業科學,2014,03(3):52-55.

[17]汪 燦,胡 海,楊 浩,等. 播種量和施肥水平對西蕎2號春播光合速率及產量的影響[J]. 種子,2014,33(8):88-92.

[18]張曉龍,何俊龍,宋海星,等. 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對直播油菜重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14,5(5):70-74.

[19]張冬梅,張 偉,劉恩科,等. 早熟區不同播期旱地玉米產量對施肥水平和種植密度的響應[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2):1449-1458.

[20]賈東海,王兆木,林 萍,等. 不同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對新高粱3號產量及含糖量的影響[J]. 新疆農業科學,2010,47(1):47-53.張麗霞,張靈敏,霍 巖,等. 根據萌發率和出苗率篩選高粱種子萌發期耐低溫材料[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80-84.

猜你喜歡
播種量青稞施肥量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術指南
青稞地里的母親
2019—2020年度優質小麥不同播種量試驗
2019—2020 年度優質小麥不同播種量試驗
弱筋小麥“楊麥15”播種量試驗研究
“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的成效與做法
水果紅薯無土高產栽培的最佳施肥量研究
省工棉2號最佳種植密度及最適施肥量的研究
不同施肥量對煙草生長發育及經濟產量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