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小麥品種抗源苗期抗條銹性鑒定

2017-02-27 11:00黃芳熊仕俊顏學佳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期

黃芳+熊仕俊+顏學佳

摘要:以當前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4個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條中29號、條中31號、條中32號、條中33號為病原菌,對貴州省主要推廣及種植的66個小麥品種(抗源)的抗條銹性進行鑒定。結果表明:供試材料對不同毒力生理小種的抗病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其中畢2007-1、0308、9712等21個小麥材料對所有生理小種的反應型為免疫-近免疫;黔麥18號、一粒葡8-40、以特選2和P13-5 等4個材料表現出較低程度的感病性;安麥7號、畢2007-7、畢麥18號等41個材料表現較高程度的感病性。該研究結果對供試品種(抗源)的推廣種植及抗銹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小麥條銹??;反應型;生理小種;苗期抗病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1-0103-04

小麥條銹病是由小麥條銹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小麥氣傳病害。該病害在世界主要麥區均有發生,也是我國小麥生產上最重大病害之一[1]。

小麥條銹病在我國主要為害西北、西南、華北和黃淮海等地的冬麥區和春麥區小麥。該病害在我國麥區每年都有發生,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2-3]。1950、1964、1990、2002年全國范圍內發生4次大流行,小麥產量損失分別為60萬、32萬、18萬、13萬t[4-5]。大量的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選育和種植抗條銹病良種是綜合控制該病危害,保證小麥穩產高產最有效、經濟和對環境安全、友好的措施,該措施在防治小麥條銹病的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6-8]。但是,生產中現有抗性綜合能力較強的小麥品種資源有限[9-11]。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1.1.1 供試菌種 供試菌種分別是條中29號、條中31號、條中32號、條中33號等4個優勢生理小種,均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病理研究所提供。

1.1.2 供試小麥材料 小麥材料選用貴州省主要栽培材料和近幾年主要推廣種植的66個品種(抗源),對照感病材料為明賢169和SY95-71,均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高粱)研究所小麥研究室提供(表1)。

1.2 試驗方法

將66個供試小麥材料按照表1進行編號。用配制好的10% NaClO溶液對試驗材料進行表面消毒處理10 min,隨后將試驗材料放于25 ℃溫水中進行催芽處理24 h。將處理好的種子播于盛有營養土的30 cm×20 cm×10 cm塑料盆中,每個材料播5~7粒。

待小麥長至第一葉片展開第二葉片露尖時,采用掃抹法分別接種新鮮菌種。接種后的塑料盆放入保濕桶內,再次噴水霧后,在10~15 ℃下避光保濕24 h,后轉入溫度范圍為 15~20 ℃、光照時間為12~14 h/d、光照度為90~144 μmol/(m2·s) 的溫室內培養[12]。

接種15 d后,待感病對照材料明賢169和SY95-71充分發病后,按6級標準(0、0;、1、2、3、4)調查并統計反應型[13],分類標準如表2所示,反應型分為免疫(0和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等5類,其中,0至2級為抗病,3級和4級為感病。嚴重度即病葉上條銹菌夏孢子堆所占面積與葉片總面積的百分率,按照1%、5%、10%、20%、40%、60%、80%、100% 8級標準進行統計[14-15]。普遍率為發病葉片數占調查葉片總數的百分率。

2 結果與分析

由試驗結果(表3)可知,不同試驗材料對相同病原菌的抗病能力存在差異,相同材料對不同病原菌生理小種的抗病能力也不同,其中25份材料對4個病原菌生理小種均表現為抗病反應型;23份材料對3個病原菌生理小種表現為抗病反應型,對1個病原菌生理小種表現為感病反應型;13份材料對2個病原菌生理小種表現為抗病反應型,對2個病原菌生理小種表現為感病反應型;5份材料對1個病原菌生理小種表現為抗病反應型,對3個病原菌生理小種表現為感病反應型。供試材料中沒有對4個病原菌生理小種均表現為感病反應型的。

綜合分析供試材料對4個生理小種的抗病性反應型得到如表4所示結果,畢2007-1、0308、9712等21份材料對4個生理小種的反應型為免疫-近免疫,占試驗材料的31.82%; 分析不同條銹菌生理小種對試驗材料的侵襲能力,結合表3和圖1至圖4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2.1 條中29號試驗結果

從表3和圖1可知,安麥7號、畢2007-1、畢2007-7等54份材料對條中29號生理小種表現為免疫-近免疫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81.82%;TG對該生理小種表現為中抗的低程度反應型,僅占試驗材料的1.51%;畢麥18號、貴麥13、貴早22等11份材料對該生理小種表現為中感-高感的高程度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16.67% 。

2.2 條中31號試驗結果

由表3和圖2可知,安麥7號、畢2007-1、畢麥18號等44份材料對條中31號生理小種表現為免疫-近免疫的抗病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66.67%;黔麥18號、豐優8號、豐優9號等10份材料對該生理小種表現為中抗的低程度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15.15%;畢2007-7、黔麥16號、黔11AT6-5等12份材料對該生理小種表現為中感-高感的高程度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18.18%。

2.3 條中32號試驗結果

由表3和圖3可知,畢2007-1、0308、9712等34份材料對條中32號生理小種表現為免疫-近免疫的抗病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51.52%;畢麥18號和黔麥18號對該生理小種表現為中抗的低程度反應型,僅占試驗材料的3.03%;安麥7號、畢2007-7、貴育17號等30份材料對該生理小種表現為中感-高感的高程度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45.45%。

2.4 條中33號試驗結果

由表3和圖4可知,安麥7號、畢2007-1、畢麥18號等49份材料對條中33號生理小種表現為免疫-近免疫的抗病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74.24%;畢黔麥16號、豐優92212、一粒葡 8-40 等6份材料表現為中抗的低程度反應型,占試驗材料9.09%;畢2007-7、貴麥11、興育7號等11份材料表現為中感-高感的高程度反應型,占試驗材料的16.67%。

3 討論與結論

試驗材料均為貴州省各州(市)主要栽培材料、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品種或育種親本(即抗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和貴州大學選育的材料為主要試驗材料,貴州大學的材料主要是張慶勤教授和任明見老師通過遠緣雜交得到的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材料。該類材料遺傳多樣性豐富,探明該類材料的抗條銹病情況,可為貴州省小麥抗源材料的進一步研究奠定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條中29號、條中31號、條中32號和條中33號等4個生理小種,是目前我國小麥條銹菌的主要流行小種[16-18]。試驗結果顯示,供試的66個小麥品種(抗源)均具有較強的抗條銹性,能有效地抵抗這4個生理小種,這很好地解釋了近年來小麥條銹病沒有在貴州省大流行的原因。

一般來說,小麥苗期的抗條銹性基因具有全生育期的抗病性,但是部分具有潛在的成株期抗病基因,該類抗病基因僅在成株期表達[19-20]。對于供試小麥品種(抗源)是否具有成株期抗病基因,尚需進一步結合大田期抗病性鑒定、分子標記掃描等方法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驗證。

大量的試驗結果表明,培育兼抗多個病原生理小種的品種,對防治小麥條銹病具有重要意義。本試驗可為貴州省小麥條銹病的進一步研究、培育兼抗型小麥材料提供理論依據,也能為育種工作者選育更為廣泛的抗病材料奠定基礎。育種工作者以抗病品種為材料,通過雜交能得到更多抗病品種,可緩解由于大面積單一種植抗病品種而出現的條銹病大流行,甚至抗性喪失造成的產量損失, 為貴州省以及全國小麥條銹病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Zadoks J C. Yellow rust on wheat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and physiologic specializ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61,67(3):69-256.

[2]楊華安,吳立人. 我國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毒性基因及致病性特點分析[J]. 植物病理學報,1990,20(3):213-217.

[3]馬漸新,周榮華,董玉琛,等. 小麥抗條銹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標記研究進展[J]. 生物技術通報,1999(1):1-6.

[4]Chen W Q,Wu L R,Liu T G,et al. Race dynamics,diversity,and virulence evolution in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the causal agent of 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07[J]. Plant Disease,2009,93(11):1093-1101.

[5]萬安民,趙中華,吳立人. 2002年我國小麥條銹病發生回顧[J]. 植物保護,2003,29(2):5-8.

[6]賴世龍,謝水仙. 小麥持久抗性品種對中國條銹菌(系)抗病性特點的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36-40.

[7]鄧懷義,魯振超,鄒亞暄,等. 19 個小麥品種(系) 對小麥條銹病的抗性評價[J]. 甘肅農業科技,2010(8):15-17.

[8]太一梅,袁瓊芬,金振華,等. 小麥品種對小麥條銹病抗病性試驗評價[J]. 中國植保導刊,2009,29(2):20-22.

[9]裴自友,溫輝芹. 黑粒小麥品種(系)農藝性狀及抗病性鑒定[J]. 中國種業,2008(2):44-45.

[10]佟漢文,萬正煌,劉易科,等. 湖北省小麥種質資源的分布及農藝性狀和抗病性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2011,31(1):153-158.

[11]于丹鳳. 野生二粒小麥在黔西北的物候期及農藝性狀研究[D]. 貴州:貴州大學,2010.

[12]曹世勤,張 勃,李明菊,等. 甘肅省50個主要小麥品種(系)苗期抗條銹基因推導及成株期抗病性分析[J]. 作物學報,2011,37(8):1360-1371.

[13]Dubin H J,Johnson R,Stubbs R W. Postulated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selected CIMMYT and related wheats[J]. Plant Disease,1989,73(6):472-475.

[14]魏國榮,韓德俊,趙 杰,等. 小麥成株期抗條銹病種質篩選與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2011,31(2):376-381.

[15]周啟江,李隆玉,董 勤,等. 不同小麥品種對條銹病抗病性比較[J]. 植物醫生,2005,18(6):29-30.

[16]向運佳,章振羽,沈 麗,等. 2005—2010 年四川省小麥條銹病菌毒性變化動態[J]. 西南農業學報,2013,26(5):1858-1863.

[17]王保通,李佼佼,胡小平,等. 2010 年西藏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群體結構與分析[J]. 植物保護,2012,38(2):139-142.

[18]楊作民,解超杰,孫其信. 后條中32時期我國小麥條銹抗源之現狀[J]. 作物學報,2003,29(2):161-168.

[19]李 強. 幾個重要小麥品種(系) 全生育期抗條銹病基因的遺傳分析和分子作圖[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20]Li Q,Chen X M,Wang M N,et al. Yr45,a new wheat gene for stripe rust resistance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3D[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1,122(1):189-197.曹麗亞,陳大歡,郭榮艷,等. 多黏類芽孢桿菌HT16對梨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107-1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