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球蓋菇的分離純化及ITS序列鑒定

2017-02-27 11:09張健張國權鄒莉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期

張健+張國權+鄒莉

摘要:以吉林長白山地區的野生大球蓋菇為材料,對其進行1~5 h不同時間的晾曬處理,采用組織分離法分別對其菌蓋、菌蓋與菌柄交接處、菌柄上端和菌柄基部的組織進行分離純化,通過測定菌絲生長速度、生長勢和污染率等,篩選出分離純化的最適晾曬時間和最佳部位;設置5種液體培養基配方培養液體菌種,通過測定菌絲體生物量、菌絲球密度和形態,篩選出最佳的液體培養基配方;最后將分離物進行ITS序列分析,計算遺傳距離,并采用鄰接法構建NJ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分離純化最適晾曬時間為2 h,最佳分離部位為菌蓋與菌柄交接處,此種情況下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菌絲長勢最好,污染率最低;最佳的液體培養基配方為A2,菌絲體生物量最高,菌絲球密度最大,形態最好;最后分離菌株經ITS序列測定,系統發育分析證實其為大球蓋菇。

關鍵詞:大球蓋菇;組織分離;ITS序列分析;系統發育分析

中圖分類號: S646.9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1-0120-03

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別稱酒紅球蓋菇、皺環球蓋菇,屬擔子菌門(Basidomycota)層菌綱(Hymenomycetes)傘菌目(Agaricales)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球蓋菇屬(Stropharia),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十大菇類之一,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發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特色食用菌之一[1]。大球蓋菇鮮菇色澤艷麗,肉質脆嫩滑爽,干品氣味清香,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頗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大球蓋菇的栽培管理較為粗放,對其冬閑田露地栽培[2]、大棚反季節栽培[3]、畦式栽培、層架式栽培、地坑式栽培等[4]多種栽培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對利用稻草、玉米秸稈、菌渣等不同栽培料栽培大球蓋菇也進行多樣化比較[5-8],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關于大球蓋菇母種的獲得、液體培養基配方的篩選以及如何對菌種進行準確鑒定還未見報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是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包括ITS1和ITS2兩部分,連同二者中間的5.8S rDNA基因組成ITS1-5.8S-ITS2結構,被廣泛應用于真菌菌種鑒定、系統發育、條形碼和群體多樣性研究[9]。本研究對采自吉林長白山地區的野生大球蓋菇進行組織分離,獲取母種,篩選最適合液體菌種生長的培養基配方,并對子實體和分離菌株的ITS序列進行測序比對,構建系統發育樹,旨在從分子水平上對大球蓋菇進行鑒定,進而為大球蓋菇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大球蓋菇子實體于2015年9月采自吉林省長白山地區。

1.2 試驗方法

1.2.1 培養基的制備 研究使用的分離培養基為PDA培養基,培養基制作方法如下:將馬鈴薯洗凈去皮,用電子天平稱取200 g切成1 cm3的小塊,用紗布包好后放入1 000 mL水中煮沸;待馬鈴薯塊軟化后撈出,加入葡萄糖20 g,瓊脂15 g,再次煮沸,加水補足 1 000 mL;再用雙層紗布過濾,倒入錐形瓶內;將瓶口用封口膜封好后,用高壓滅菌鍋121 ℃滅菌 20 min;滅菌結束后,待培養基溫度降至不燙手但未凝固時,在超凈工作臺內,定量倒入直徑為8 cm的培養皿中,裝液量為20 mL,凝固后備用。

1.2.2 子實體晾曬時間對分離的影響 以剛采集到的部分野生大球蓋菇新鮮子實體作為對照,將大球蓋菇放置在充足陽光下晾曬,晾曬時間為10:00—15:00,分別取晾曬1、2、3、4、5 h的子實體和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將菌蓋從中間撕開,挑取0.3 cm大小的菌肉組織接于PDA平板培養基中心部位,每個平板接1塊菌肉,蓋蓋后用封口膜封好,每組設置10個重復,放置在25 ℃恒溫培養箱中進行培養,每天觀察菌肉組織的萌發、污染以及菌絲生長情況。

1.2.3 子實體不同部位對分離的影響 將分離要使用的解剖刀、鑷子、封口膜以及PDA平板放入超凈工作臺中進行紫外滅菌。將大球蓋菇經處理后分離效果最好的子實體,用75%乙醇擦拭表面2~3遍,用無菌的解剖刀在菌蓋頂部中間劃口,用手撕開,注意避免手接觸到內部的菌肉。用解剖刀分別在子實體菌蓋、菌蓋與菌柄交接處、菌柄上端和菌柄基部劃取一小塊組織,用無菌鑷子夾起,迅速放置于制備好的PDA平板培養基中心處,每個平板接1塊組織,每組設置10個重復,封口膜封口后置于25 ℃恒溫培養箱中進行培養,每天觀察并記錄組織體的萌發情況、污染情況和菌絲生長情況。

1.2.4 液體培養基的制備 研究共采用5種液體培養基研究培養基對菌絲生長的影響,各培養基制作方法如下。

(1)基礎液體培養基A1。將馬鈴薯洗凈去皮,稱取 300 g,切成1 cm3小塊,用紗布包好后放入1 500 mL水中煮沸;待馬鈴薯塊軟化后撈出,加入30 g葡萄糖、1.5 g KH2PO4和0.75 g MgSO4,再次煮沸;加水補足1 500 mL,再用雙層紗布過濾,倒入500 mL錐形瓶內,每個錐形瓶分裝300 mL液體培養基;封口膜封口后,放入高壓滅菌鍋內,121 ℃滅菌 30 min 以備用。(2)加富液體培養基A2?;A液體培養基A1+15 g蛋白胨。(3)加富液體培養基A3?;A液體培養基A1+15 g尿素。(4)加富液體培養基A4?;A液體培養基A1+15 g酵母膏。(5)加富液體培養基A5?;A液體培養基A1+15 g硫酸銨。

1.2.5 不同液體培養基配方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1.2.5.1 菌塊培養及液體培養基接種培養 將由同一子實體的同一部位分離獲得的母種進行擴繁,接種于新的PDA平板培養基中心,待菌絲長滿整個平板培養基后,用直徑為 5 mm 滅過菌的打孔器在距平板中心接種點3 cm處打孔,將菌齡一致的菌塊轉接到液體培養基中,每瓶液體培養基接入菌塊10塊,每個配方設置5個重復。將接入菌塊的液體培養基錐形瓶放入恒溫振蕩器內,在25 ℃、130 r/min的條件下培養10 d,觀察菌絲球形態。

1.2.5.2 生物量的測定 取50 mL液體菌種,2 000 g離心20 min,去上清;菌絲體沉淀經蒸餾水充分洗滌后,濾紙過濾;待濾液無色透明后收集菌絲體,80 ℃真空干燥至恒質量,電子天平準確稱質量。計算公式為:

菌絲體生物量(g/L)=菌絲體干質量(g)0.05(L)×1 000。

1.2.5.3 菌絲球密度的測定 將培養至10 d的液體菌種搖勻后,用移液器吸取1 mL的菌液,加入9 mL的無菌水中,稀釋10倍,測定菌絲球個數。

1.2.6 DNA的提取 采用快捷型植物基因組 DNA 提取試劑盒(天根)分別對大球蓋菇的子實體和分離培養得到的菌絲體進行基因組 DNA提取。將大球蓋菇子實體撕開用滅過菌的鑷子夾取內部完好的菌肉,放于研缽中,加入液氮充分研磨;菌絲體采用錐形瓶中的液體菌種,經紗布過濾后,用無菌水沖洗3~5遍,將菌絲擰干,取適量放于研缽中,加入液氮充分研磨。其余步驟參照說明書。

1.2.7 ITS序列的擴增 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用于rDNA ITS 區段的 PCR 擴增[10]。擴增體系為50 μL,其中35.5 μL去離子水,5 μL 10×PCR buffer,4 μL dNTPs(2.5 mmol/L),ITS1/ITS4 引物各2 μL,0.5μL Taq DNA 酶(5 U/μL),1 μL模板DNA(濃度 20~50 mg/L)。PCR反應條件:95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40 s,35個循環;72 ℃反應7 min。PCR擴增產物經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4 ℃保存。

1.2.8 ITS序列的測序與分析 為了保證測序的準確率,PCR產物經膠回收純化后用正反向引物雙向測序,測序由哈爾濱博仕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完成。

將測序結果在NCBI中作BlastN比對,找出并下載 >90%相似性序列,用ClustalX2.1的Alignment程序對所有同源序列進行多重對位排列。用MEGA 5.02軟件進行系統發育分析和進化樹的構建。用Kimura2-parameter 模式計算遺傳距離,所有對位排列結果中的空位(gaps)或缺失數據(missing data)作完全刪除(complete deletion)處理,進化距離分析采用鄰位相連法(NJ,neighbor-joining)。系統樹每個分支的統計學顯著性分析以自展法(bootstrap)進行檢驗,重復次數為1 000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子實體晾曬時間對分離的影響

由表1可知,分離新鮮子實體污染率達到了30%,而經過晾曬1 h,污染率降低至10%,晾曬2~5 h,污染率降為0。晾曬時間越長,萌發越慢,新鮮子實體和晾曬1~2 h的子實體分離時,萌發最快,只需2 d;晾曬5 h時,分離的菌肉組織不萌發。晾曬時間越長,菌絲生長越慢,晾曬2 h的子實體分離后,菌絲生長速度最快,為8.0 mm/d,但與新鮮子實體和晾曬1 h的子實體差別不大。新鮮子實體和晾曬1~2 h的子實體,菌絲生長濃密,長勢旺盛;但晾曬3 h之后,菌絲變得稀疏,長勢較弱。綜上所述,采用晾曬2 h的大球蓋菇子實體進行分離,既能有效地降低污染率,又不影響萌發和菌絲的生長。

2.2 子實體不同部位對分離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大球蓋菇子實體菌蓋與菌柄交接處分離后,菌絲的生長速度最快,達到8.9 mm/d;其次是菌柄上端(8.5 mm/d)和菌蓋(8.0 mm/d);菌柄基部最慢,僅為 7.4 mm/d。除菌柄基部外,其他3個部位菌絲的長勢都很濃密旺盛;菌柄基部的污染率達到了10%,其他3個部位污染率則為0。綜合分析,菌蓋與菌柄交接處為最佳分離部位。

2.3 不同液體培養基配方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如表3所示,不同的液體培養基配方上生長的菌絲存在很大差異。A2的菌絲體生物量(6.8 g/L)和菌絲球密度(138個/mL)均明顯高于其他4組培養基;其次為A4培養基,菌絲體生物量為5.5 g/L,菌絲球密度為109個/mL;A3的菌絲體生物量和菌絲球密度則最小,分別為3.7 g/L、65個/mL。A2和A4配方的菌絲球如小米粒大小,呈圓球狀,大小均一,菌液稠密;其他3組配方的菌絲球都如綠豆粒大小,呈刺球狀,其中A1配方的菌絲球大小均一,菌液濃度較稠密;而A3和A5配方的菌絲球大小不均一,菌液濃度較稀疏。綜上分析,采用A2培養大球蓋菇菌絲體最佳,其次為A4培養基。

2.4 ITS區段的PCR產物及測序

對大球蓋菇子實體及分離培養得到的菌絲進行DNA提取,并以提取的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PCR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得到如圖1所示的特異性條帶。由圖1可以看出,S1與S2片段大小一致,約為650 bp,與測序得到的基因片段長度S1 (649 bp)和S2 (654 bp)大小相符,并且S1與S2有99%的同源性。由此可以初步判定,菌絲體S2為大球蓋菇子實體S1的純培養菌絲體。

2.5 系統發育分析

在NCBI中進行BLASTN比對,找到12條與S2相似性>90%的序列并下載,用ClustalX2.1軟件進行序列比對,并輔以人工修正。以靈芝(Ganoderma lucidum)作為外參,基于來自NCBI中的12個種的ITS序列,連同試驗中的 ITS 序列共14條序列一起用于系統發育分析。用MEGA 5.02中的鄰接法(NJ)構建系統樹。從圖2可以看出,S2與球蓋菇屬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系統發育關系最近。

3 結論與討論

對于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馴化,首先須要獲得純化菌種,常見的菌種分離方法有組織分離法、孢子分離法和基內菌絲分離法,其中組織分離法因簡單、易操作且純化率高,在實踐中被廣泛地應用[11]。本試驗采用組織分離法對野生大球蓋菇進行分離,試驗結果表明,野生大球蓋菇能夠成功分離獲得母種,并且子實體經2 h的晾曬,既能有效降低污染率,又不影響萌發和菌絲的生長,而長時間的晾曬則會嚴重抑制菌絲的萌發和生長??赡苁墙涍^適宜時間的晾曬,子實體水分減少從而減少了細菌污染,再加上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功能,進一步降低污染,但長時間晾曬使子實體脫水,菌絲體細胞活力減弱甚至死亡,從而影響分離效果。大球蓋菇最佳的分離部位是菌蓋與菌柄交接處,該部位分離的菌絲生長速度快,長勢旺盛且污染率低,可能的原因是該部位是子實體的生長點,菌絲體細胞活力強,分裂速度快,且該部位與空氣接觸少,雜菌少。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中,液體菌種因其生產周期短、菌齡一致、菌種生產成本低、接種簡便等優點,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12]。本試驗篩選出最適宜的液體培養基配方為A2,即基礎液體培養基A1+蛋白胨15 g,采用此配方培養的液體菌種,菌絲體生物量高,菌絲球密度大,形態好。原因可能是此配方所含的蛋白胨中營養更豐富,氮的形態更適合菌絲體吸收。

目前菌種鑒定、遺傳多樣性研究主要基于形態學、細胞、生化及分子水平開展[13],其中ITS序列分析法因準確性高,簡便易行而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本試驗通過對供試子實體與菌絲體的ITS序列進行擴增、測序、比對,驗證了供試菌絲體為大球蓋菇子實體的分離物,構建系統發育樹后發現,分離獲得的純培養菌絲體與球蓋菇屬的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系統發育關系最近,與其同源性高達99%,確定為大球蓋菇菌種。

參考文獻:

[1]黃年來. 大球蓋菇的分類地位和特征特性[J]. 食用菌,1995,17(6):11.

[2]劉道調,劉梅香,朱慧斌,等. 冬閑田稻草生料種植大球蓋菇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4(2):132-133.

[3]張 穎. 大球蓋菇北方棚內反季栽培技術[J]. 中國林副特產,2014(6):54-55.

[4]鄭文彪,呂軍美,潘永柱,等. 大球蓋菇栽培模式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15,37(2):46-48.

[5]任 琪,方顯出. 秕谷料栽培大球蓋菇技術[J]. 食用菌,2015(4):53-53.

[6]周祖法,閆 靜,王偉科. 不同培養料配方栽培大球蓋菇試驗[J]. 浙江農業科學,2013(2):149-150.

[7]武 旭,石建森,李 青,等. 不同配方玉米秸稈對大球蓋菇原種菌絲生長的影響[J]. 山西農業科學,2013,41(9):945-946,1002.

[8]陳君琛,沈恒勝,李怡彬,等. 不同栽培基質對大球蓋菇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中國食用菌,2010,29(3):18-19.

[9]陳玉華,劉君昂,周國英,等. 松乳菇ITS序列比較及其在乳菇屬中的系統發育分析[J]. 食用菌學報,2013,20(1):18-24.

[10]Chen Y H,Yang X Y,Kun H,et al. The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superfamily of Arabidopsis:expression analysis and phylogenetic comparison with the rice MYB family[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6,60(1):107-124.

[11]任桂梅,趙海鷹,鄧振山,等. 菌種分離技術及其降低污染率與死亡率實驗教改初探[J]. 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4):65-67.

[12]王 穩. 食用菌液體菌種的工藝研究及應用[D]. 鎮江:江蘇大學,2005:1-2.

[13]張靠穩,楊振華,馬愛瑛. 標記技術在食用菌遺傳多樣性中的研究進展[J]. 貴州農業科學,2010,38(6):6-9.王榆鑫,王進鑫,初江濤,等. 側柏和國槐幼苗生長對鉛脅迫的閾值[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123-12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