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城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及發展對策

2017-02-27 18:09周汝琴王甫同唐義軍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產業發展現代農業調研

周汝琴+王甫同+唐義軍

摘要:對江蘇省鹽城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本情況、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分別從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品種結構、播種(養殖)面積、總產與單產、經營方式、機械化程度、“三品一標”與品牌、外向型農業、出口數量與出口企業、畜牧業存欄與出欄等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同時針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提出“十三五”時期農業產業發展重點的建議及對策措施,為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農業發展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江蘇省鹽城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調研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1-0270-06

鹽城市是江蘇省第一農業大市,土地總面積1.7萬km2,海域面積1.4萬km2,均列江蘇省首位。耕地面積83.73萬hm2,占全省18.2%,居全省第一。海洋和灘涂資源十分豐富,沿海灘涂總面積4 550 km2(含輻射沙洲),其中潮上帶 1 677 km2,潮間帶1 610 km2,分別占全省的75%、64.6%、60.8%。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沿海灘涂面積達1 300 km2,被稱為“黃金海岸”,是江蘇省最大、最具潛力的后備土地資源。2015年農業總產值1 100億元;農業增加值5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 748元。2012—2014年連續3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國家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對鹽城農業的定位是國家級東部沿?,F代農業基地;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糧棉油供給基地;國家級農副產品加工和出口基地;國家重要的農業旅游觀光基地。本研究受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委托,主要對鹽城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本情況、農業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調研報告數據資料來源于鹽城市農業委員會、鹽城市農業信息中心、鹽城市糧油作物技術指導站、鹽城市畜牧獸醫站、鹽城市果樹技術指導站、鹽城市海洋與漁業局等,為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農業發展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1 鹽城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十二五”時期是鹽城市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最快的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形勢和風險挑戰,鹽城市農業系統積極搶抓江蘇沿海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黃河故道開發等眾多機遇疊加的獨特優勢,緊扣“四化同步”發展要求,突出“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全面組織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保持糧食持續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良好形勢,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突出亮點[1]。

1.1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領先蘇北

據江蘇省2014年農業現代化進程監測結果,鹽城市農業基本現代化進程綜合得分為77.3分,列全省第9位,躍居蘇北5個市第一;9個縣(市、區)中東臺市繼續保持在第一區間,鹽都、亭湖、大豐等3個區全部進入第二板塊,總席數位列蘇北第一。

1.2 糧食生產登上70億kg新臺階

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首次突破70億kg大關。2015年總產達70.8億kg,較2010年增加5.65億kg,實現超歷史的“十二連增”;全市整體實現稻麥單產“噸糧市”目標,建成“畝產噸糧縣”5個,占全省近1/4。鹽城市成為全省唯一連續3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的地級市。

1.3 農業經濟總量突破千億規模

2014年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 000億元。2015年達 1 073.51億元,較2010年增長41.4%,列全國第一位;農業增加值達547.16億元,比2010年增長48.8%,總量列全省第一,居全國百億斤產糧大市第三位。其中,糧食、蔬菜、家禽、生豬等優勢主導產業全部實現“雙百億”規模。成功承辦第十五、十六、十七屆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農業外向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1.4 農業結構調整邁出重大步伐

全市高效設施農業總面積達13.17萬hm2,比重達 16.05%,提高了6百分點。畜牧業基本實現規?;B殖,家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92%,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66%,提高了33.5百分點。農業新業態發展迅猛,農產品電子商務異軍突起,建成電商平臺、網店3 370家、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14家,網上銷售農產品突破50億元、品種比例達36%;休閑觀光農業快速發展,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全國最美休閑鄉村、示范企業、示范點5個,全國首批美麗鄉村4個,建成休閑觀光農業景點245個,年綜合收入達24.4億元,成為農業農村經濟新增長點。

1.5 農業生產方式出現歷史性飛躍

聯耕聯種改革創新在全市全面推開,總面積達 30.67萬hm2,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獲評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獎、江蘇農業創新十大舉措、全省農業農村改革創新成果獎。9條現代農業示范帶初具雛形,建成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臺灣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園區)和1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實現縣縣全覆蓋。糧食生產從種到收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0%,較2010年提高了12百分點?;ヂ摼W、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全面向農業滲透應用,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60%。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推進,總量突破28萬人,培育程度達2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

1.6 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9%以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全面展開,規?;笄菁S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率達85%。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監管體系、檢測體系逐步健全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獲證總數達2 009個,“三品”比重超過35%,居全省前列。創建中國馳名商標6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4個、地理標志產品5個,江蘇省著名商標50個、名牌產品25個。

1.7 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

農民收入一直保持2位數增長,增速連續5年超過城鎮居民,2015年農民人均收入達15 748元,比2010年增長80%,列全國百億斤產糧大市第一位。城鄉居民收入比達1.76 ∶1,差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資性收入從2014年開始超過家庭經營收入。

2 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鹽城市根據各地自然稟賦、種植習慣、地理特點,堅持因地制宜、效益優先、創新先導和農民獲益原則,積極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布局優化。

2.1 種植業

2.1.1 糧食產業 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建設優質糧基地為抓手,推進糧食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確保規?;?、區域化生產。積極發展沿海、里下河、渠北三大優質糧食產業優勢區。沿海優質糧食產業優勢區,重點建設大豐區海豐—南沈灶—大橋—通商一線往西至里下河地區(弱筋小麥)、東臺市海豐、安豐(遲熟中粳)、射陽縣千秋、洋馬(粳稻、弱筋小麥)等鄉鎮。里下河優質糧食產業優勢區,重點建設鹽都區大岡、秦南(優質水稻),亭湖區新興、青墩,阜寧縣溝墩、施莊(優質水稻)。渠北優質糧食產業優勢區,重點建設運河、南河、五汛、振東等鄉鎮。201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98.10萬hm2,單產7 218 kg/hm2,總產708.06萬t。截至2015年已連續12年增產,連續10年超50億kg。大豐區、鹽都區、阜寧縣、射陽縣、東臺市等5個縣(區)被江蘇省認定為“畝產噸糧縣”,占全省21個的近1/4。2015年全市稻麥產量預計達 15 363 kg/ hm2,連續3年實現稻麥畝產噸糧。

2.1.2 蔬菜園藝業 堅持市場導向,以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帶、現代農業園區、菜籃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設等為抓手,促進集中連片種植,打造蔬菜園藝產業基地。以雙新大道、204國道、臨海高等級公路、S331、S234省道等,以及通港大道、S327省道、疏港路等5條通港公路為重點,突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展示和應用,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技術和成果,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市、縣城郊重點建設16個菜籃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沿海地區重點發展精品果蔬、花卉苗木、種苗繁育等,渠北地區重點發展四青蔬菜、越冬蔬菜、馬鈴薯等特色蔬菜等,里下河地區重點發展水生蔬菜、草莓等,在現有生產基地條件較好、原料較為豐富的地區大力發展食用菌集約化栽培。

2.1.3 油菜產業 以優勢區域種植為主,輻射周邊鄉鎮。優勢區域為沿海一線,結合部分地區農民的種植習慣,規劃東臺市的頭灶鎮、弶港鎮、沈灶鎮、三倉鎮,大豐區的大橋鎮、草廟鎮、稻麥原種場,射陽縣的四明、洋馬等鄉鎮作為優質雙低油菜主產區。穩定種植面積3.33萬hm2,平均產量 3 000 kg/ hm2 以上。

2.1.4 種苗業 雜交水稻制種優勢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大豐區、建湖縣、阜寧縣等國家級制種基地縣(區),面積分別達4 666.67、3 333.33、2 666.67 hm2,響水縣、亭湖區、鹽都區各建666.67 hm2基地。常規水稻制種基地主要分布在大豐區、射陽縣、響水縣,面積分別達6 000、2 666.67、2 666.67 hm2,濱??h、東臺市各建設1 333.33 hm2基地。麥類制種基地主要分布在大豐區、射陽縣、響水縣,面積分別達10 000、5 333.33、4 000 hm2,東臺市、濱??h分別建設2 000、1 333.33 hm2。

2.2 畜牧業

2.2.1 家禽產業 重點建設灌溉總渠以南為主的良種蛋(肉)雞產業帶,灌溉總渠以北為主的優質草雞產業帶,里下河地區為主的水禽產業帶。到2020年家禽飼養量穩定在3億羽,其中欄存蛋禽達0.8億羽。

2.2.2 生豬產業 建立覆蓋全市的生豬產業帶,著力打造東臺、大豐、射陽、濱海、響水、阜寧等6大全國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突出發展阜寧生態豬生產基地。到2020年生豬飼養量穩定在1 100萬頭,其中年出欄量穩定在750萬頭。

2.2.3 漁業[3] 鹽城是漁業資源大市,擁有內陸淡水水域16萬hm2,灘涂面積45.53萬hm2,近海海域1.8萬km2。全市現有漁業人口17.6萬人,海淡水捕撈漁船9 976艘,其中海洋捕撈漁船2 200多艘,全市水產養殖總面積 12.98萬hm2,其中淡水養殖7.66萬hm2、海水養殖 5.32萬hm2。2015年全市水產品總量達115萬t,漁業經濟總產值達414億元,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22%,成為鹽城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全省20項漁業經濟主要指標中,水產品總量、高效設施漁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等9項指標列第一,總體水平處于江蘇領先。

全市漁業產業形成了里下河地區以河蟹、青蝦,通榆河沿線以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陳李線以異育銀鯽、斑點叉尾,沿海地區以貝類、紫菜為主的四大漁業規模養殖帶。其中,(1)異育銀鯽,主要養殖區域在射陽、大豐、東臺3個縣(市、區),全市養殖規模2.8萬hm2,以主養為主,產量為 12 000 kg/ hm2,總產33.6萬t;(2)河蟹,主要養殖區域在鹽都、建湖、阜寧3個縣(區),全市養殖規模2.61萬hm2,主混養(套養魚蝦等),產量達1 470 kg/hm2,總產3.84萬t;(3)南美白對蝦,主要養殖區域在射陽縣(海河、興橋等)、阜寧縣(溝墩、吳灘等)、建湖縣(岡西等),全市養殖規模 1.52萬hm2,主混養(混養羅氏沼蝦),產量為5 250 kg/hm2(設施大棚養殖產量為9 000 kg/hm2),總產8.85萬t;(4)紫菜,主要養殖區域在大豐區、東臺市沿海,全市養殖規模 7 333.33 hm2,總產0.55萬t。

2.2.4 果樹業[4] 經過多年努力,鹽城市形成區域優勢明顯、地方特色突出的果樹區域分布新格局。在鹽城市東部沿海地區、黃河故道地區、沿岡高地分別建成了一批優質特色果品生產基地。(1)廢黃河故道優質果生產基地。阜寧縣、濱??h為重點的廢黃河故道優質果(梨、葡萄、桃、蘋果等)生產基地。(2)優質梨生產基地。阜寧、濱海、響水、亭湖、射陽等縣(區)以日韓梨為主;大豐區、東臺市以早熟梨為主;西部及沿岡沙地則栽培了較多的中國梨品種。(3)葡萄生產基地。以亭湖區、鹽都區、東臺市為重點的避雨栽培葡萄生產基地。(4)草莓生產基地。以鹽都區、亭湖區、大豐區為重點的草莓生產基地,建有大棚多層覆蓋草莓基地。(5)應市鮮果生產基地。以亭湖區、鹽都區、大豐區及各縣(市)城郊,重點發展桃、棗、核桃、大櫻桃、李、杏等應市鮮果生產基地。(6)柿、銀杏生產基地。以東臺市、大豐區為主的成片柿園,近幾年甜柿發展較快。全市現有柿品種近20個,其中甜柿品種10多個。全市現有果樹樹種20多個、品種200多個,主要栽培的樹種有梨、柿、銀杏、桃、葡萄、草莓、蘋果等,主栽品種有50多個。2015年全市梨果產量約占全省的40%,柿子面積、產量位居全省各市之首,均約占全省的80%。全市有成片果園 27 016.6 hm2,全市果品總產量52.84萬t。目前鹽城市果園機械化程度仍在逐步提升中,主要是傳統的果樹栽培方式、規模、密植等不適應機械化作業,且新型的果園機械還沒配套研發。新辦的規?;麍@,機械化程度較高,一批果園機械逐步被應用到生產中,如定植打孔機、挖穴機、開溝機、除草機、旋耕機、果園微噴灌系統、果園自動氣象站、微耕機、電動高壓噴霧器等。

2.2.5 高效設施農業 全市新建66.67 hm2以上連片設施農業基地36個、6.67 hm2以上連片基地298個,建成一批規?;?、區域化特色栽培基地,累計新增設施農業1.39萬 hm2,總規模13.85萬hm2,比重達16.9%;新增設施農業基地中83%以上為標準鋼架大棚、連棟大棚、日光能溫室,10%為防蟲網、遮陽網、噴滴灌。16個“菜籃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總面積達到1.33萬hm2,其中2015年新增3 266.66 hm2;創建蔬菜園藝作物標準園29個,實施6個部級蔬菜園藝標準化創建項目。

2.2.6 外向型農業 全市9個農產品出口基地通過省級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認定,農產品出口額15 010萬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4.93%,居全省第8位,比第7位泰州市少6 598萬美元,比第9位常州市多7 134萬美元。

2.2.7 農產品品牌(一標) 全市通過工商系統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11個,分別是射陽大米、寧富肉品、恒喜油脂、金威麥芽、老周豆制品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3個,分別是射陽大米、東臺西瓜、濱海白首烏、阜寧大米、建湖大米、東臺蠶繭、阜寧大糕、灌河四鰓鱸魚、大豐裕華大蒜、九龍口大閘蟹、洋馬菊花、龍岡茌梨、大豐南陽韭菜、大豐南陽辣根、大豐南陽柿子、響水淺水藕、東臺陳皮酒等;江蘇省著名商標50個;鹽城市知名商標135個。質量監督系統認定的地理標志產品6個,分別是射陽大米、濱海白首烏、阜寧大糕、大豐東沙紫菜、鹽城海鹽、大縱湖大閘蟹;江蘇省名牌產品25個;鹽城市名牌產品58個。2015年全市新創中國馳名商標3件、地理標志商標(產品)8件、省著名商標5件,“鹽城水稻種子”被認定為全國唯一的水稻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2.8 農產品“三品” 全市新獲證“三品”數49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66個,綠色食品25個。全市有效“三品”數達 2 009 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 696個,占有效“三品”數的 84.4%;綠色食品250個,占有效“三品”數的12.4%。種植業食用農產品有效“三品”總產量達868萬t,占食用農產品總量的37.6%。

2.2.9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全市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53個,完成了在111個鎮區的“一鎮一園區”布局,消滅了園區空白鎮。截至目前建成2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國家臺灣農民創業園區、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59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不含漁業),2015年市級園區認定結果近期由政府發文公布,將再認定18個市級園區,屆時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總數將達77個。2015年省、市園區新招引入園項目173個,累計投資11.4億元;建成“三新”展示基地4 100 hm2,檢測中心1.9萬m2、交易市場 114.8萬m2、冷藏庫容30萬m3、加工物流中心39.35萬m2,種苗繁育中心101.69萬m2;“三品”認證745個,“三品”種植面積 3.02 萬hm2;入園企業674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2個、省級龍頭企業40個,入園合作社704個、家庭農場484個、種糧大戶650個,輻射帶動12.13萬hm2、帶動農戶28.9萬戶。

2.2.10 農業機械化 201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 666.3萬kW,僅次于徐州市,居全省第二位。2015年底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分別達26 464、24 081、22 522 臺。新增水稻插秧機2 533標準臺,水稻機插面積24.54萬hm2,機插率75.5%,全市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新增大中型秸稈還田機1 431臺,全市夏季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 40.67 萬hm2,秸稈還田率達89.3%,全市秋季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16.33萬hm2,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42.4%。農機化作業收入57.7億元,其中跨區作業收入8.2億元。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率80%。

3 “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建議

3.1 建設精細農業

不斷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延伸產業鏈條,細分產業分工,大力推進規?;洜I、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精細化加工,向農業的深層次、多層次進軍,構建糧經飼協調、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精細農業發展格局。

3.2 建設精品農業

樹立大食物、大農業觀念,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認真研究并積極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綜合考慮糧食及其他各類食品的供求平衡,變生產供給為有效供給。樹立食品安全觀,注重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著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走出一條綜合競爭力強的精品農業之路。

3.3 建設精英農業

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一批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為主體的中堅力量,留住一批以高素質青壯年農民為主體的有生力量,招引一批以立志務農大中專畢業生為主體的新生力量,打造具有一支高素質、充滿活力的生產經營主體、管理推廣隊伍的精英農業。

3.4 建設精美農業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布局科學化、發展方式模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投入品使用減量化、面源污染防治精準化“五化”同步,形成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和諧交融的精美農業發展模式。

4 現代農業發展對策措施

4.1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行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5]

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升級的需求,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目標,按照“調糧、壓棉、減油、擴特經”和“上規模、提質量、創品牌、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做亮新興產業,著力推動糧食生產、蔬菜園藝、畜禽養殖產業升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4.1.1 加快鞏固提升糧食產能 積極探索產糧大市“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發展路徑,切實增強糧食綠色產能建設理念,進一步提升高產增效創建、綠色增產創建、畝產噸糧創建活動,深化糧食綠色增產和產能建設行動,普及良種良法,建設良田沃土,推廣綠色防控,著力建設百億斤粳稻產能基地,積極打造全國知名雜交水稻制種生產基地,重點創建專用小麥、沿海啤酒大麥和雙低油菜、渠北小雜糧等一批縣域特色產業基地。

4.1.2 加快園藝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堅持市場導向和特色化、精品化思路,按照調優產業布局、調特高效品種、調準上市季節的基本思路,建基地、創品牌、增效益,著力創建一批蔬菜園藝規模特色基地。以提升千畝連片示范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永久性菜籃子基地、供滬蔬菜基地為抓手,突出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著力打造蔬菜園藝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適當控制西甜瓜、葡萄、草莓等飽和產業,發揮優勢壯大大蒜、西葫蘆、梨果等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甜葉菊、何首烏、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重點在沿海和黃河故道開發地區積極發展馬鈴薯產業。

4.1.3 加快養殖業生態健康轉型調整 發揮主產區的產能優勢,穩定發展生豬、家禽生產,積極發展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禽,大力發展生態豬、花鳳雞、肉鴿、兔等特色畜禽,滿足市場對優質、特色產品多元化消費的需求。深入實施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引導養殖戶擴規模、提檔次、上水平,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大型集約化養殖企業,持續提高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調優規模養殖結構。

4.1.4 大力推進流通方式轉型調整 創新農產品流通和銷售模式,加快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冷鏈的有機銜接。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廣大農戶的對接,不斷擴大農產品訂單生產規模,減少生產經營的盲目性。鼓勵支持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企業和種養大戶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牽頭成立農產品流通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其他新型農產品流通實體,扶持農民經紀人發展加工、分裝、儲藏、保鮮等業務,聯合起來闖市場,實行抱團經營,實現由生產合作向銷售合作的延伸,不斷增強流通主體對市場的調控能力。

4.2 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原則,突出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組織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8萬人。

4.2.1 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 重點遴選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3類群體為培育對象,根據不同產業、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特點及能力素質要求,堅持實行生產經營型分產業、專業技能型按工種、專業服務型按崗位的分類培訓,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培訓效果。結合農時農事、圍繞產業發展,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幫助農民適應農業產業政策調整、農業科技進步、農產品市場變化,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依托涉農中等職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采取彈性學制、“半農半讀”等形式,就近就地開展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培養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

4.2.2 規范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和管理 堅持政府主導、農民自愿的原則,由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布認定管理辦法。按照不同產業、不同區域、不同生產力等因素,科學制訂認定條件、認定標準、認定程序、認定主體,明確承辦機構和相關責任。對符合條件和標準的進行公示,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頒發農業部統一證書式樣的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將新型職業農民統計信息錄入信息庫,實行電子化動態管理。對專業技能型、服務型農民實行統計管理。

4.2.3 制定和落實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 把獲得職業農民資格證書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緊密掛鉤,讓有限的資源優先由新型職業農民享用,實現同等條件下的“四優先”,即優先享受涉農優惠扶持和金融保險支持政策,優先申報安排省、市扶持項目,優先享受先進科技推廣等各項配套服務,優先給予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支持。

4.3 推進科技與裝備武裝行動,加快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以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為抓手,加強新技術、新裝備建設,切實依靠科技裝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全市引進、培育、推廣50個左右適應機械化作業、設施化栽培、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的動植物新品種,集成推廣100項左右重大農業技術,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推廣項目200項以上,創新農業科技推廣載體、內容和方法,深入推進首席專家指點、農技人員掛點、業務團隊建點的農技推廣“三點”工作法,加快暢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2020年農業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等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年遞增1百分點。

4.3.1 突出重大農業技術推廣 集成推廣一批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高產高效主推技術、生產生態安全技術,運用現代物質裝備改造農業。依托農業三新工程、農業科技入戶、科技綜合示范基地、掛縣強農富民工程等項目載體,推進要素集聚,加快農業優新品種主體化、高新技術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提高重大技術推廣效率和覆蓋面。按照“首席專家+創新團隊+推廣單位”的組織模式,健全完善農業重大技術推廣協作組制度,提高技術推廣的組織化程度和技術集成創新能力、示范推廣能力,形成技術推廣合力。

4.3.2 突出重點農業科技創新 突出綠色農業、種源農業、設施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互聯網+農業、農業防災減災等重點領域,重視并加強區域資源整合,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平臺建設。建立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在擁有資源、研究資源、利用資源的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不同人員之間建立聯接,實現農業科技信息互聯互通,實現農業科技服務的延伸和轉化,提升科技創新實際效果。重點推進工廠化種苗繁育、動植物病蟲防治、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業科技培訓等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一批技術力量強、創新成果多、生產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現代農業科技集成創新與推廣示范基地,強化實用技術集成創新,形成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4.3.3 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立足全程機械化與全面機械化,用先進農機裝備武裝農業。突出水稻、三麥、玉米等三大糧食作物,圍繞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6個環節生產機械化,主攻水稻機插秧、小麥機播、糧食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環節,著力解決油菜種植和收獲環節機械化關鍵技術難題,加快實現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積極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推進農機化發展與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一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等緊密結合,重點支持塊莖類作物機械化收獲技術和蔬菜、花卉的播種育苗、移栽、收獲機械的示范推廣,積極發展林牧漁業和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設備,不斷探索發展農產品產后處理與初加工機械化,大力推廣果蔬等鮮食農產品保鮮貯藏技術、糧食及特種農產品的烘干加工技術、豆類和干果類農產品機械化剝殼技術,以及高效植保、農機深松等節本增效農機化新技術,推進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

4.4 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加快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加強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的應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引領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到2020年全市規模設施智能農業面積比重達25%以上,農業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200億元,信息進村入戶、農業行政網絡化管理、農業市場主體信息服務3個全覆蓋。

4.4.1 主攻電子農務,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 圍繞提高生產效益和勞動效率目標,在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和規模種養基地建設一批畜禽、園藝智能生產示范點,促進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建設。重點組織實施現代農業園區智能農業全覆蓋工程,全市建成300個省內一流的智能農業示范點。完善打造“數字設施園藝”“數字規模養殖”“數字農產品市場”“數字耕地質量”等4個農業地理信息平臺,并通過終端及時向社會發布農業地理信息。建設全市農業生產遠程監控和指揮中心,監測點覆蓋全市重點農業鄉鎮,通過遠程視頻監視系統,及時、高效、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4.4.2 主攻電子商務,推進農產品營銷網絡化 培育一批年電商交易額超1億元甚至10億元的農業特色產業。認真研究市場需求,開發生產適合網絡營銷的新的農產品,創新農業電商品牌,培育20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1 000萬元的品牌農產品,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的網絡品牌農產品。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阿里巴巴、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知名電子商務網站開設農產品營銷網店、特色館,鼓勵應用微信、微博、APP、微店等現代新型電商平臺。重點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農產品網絡直銷平臺,開展農產品同城配送業務。建設縣域農業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商服務點。

4.4.3 主攻電子服務,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常態化 重點培育一批資源配置好、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村級“益農信息社”。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與金融、郵政、通信等運營商、服務商的合作,抓好農業公益和便民服務。按照“有熱情、懂信息、能服務、會經營”的基本要求,加強對信息員的多方位教育培訓。全面推進“12316”三農熱線咨詢服務制度化、常態化、便捷化。用好、管好鹽城市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強信息內容更新,提升服務水平,把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打造為廣大農民和職能部門交流互動的便捷渠道和重要平臺。

4.4.4 主攻電子政務,推進行政管理數字化 按照打造“農業百度網”的標準,改版升級市縣農業門戶網站群。積極打造“農業政務微博”、“農業政務微信”等新媒體,主動引導網絡涉農輿情。啟動建設市級農業數據中心,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與應用服務機制,重點打造5大農業數據庫。加強數據分析利用,探索建立數據挖掘、分析預測模型,為趨勢分析、價值發現、預警預報、決策指揮等提供有力支撐。按照“上下協同、運轉高效、調度靈敏”的標準,開發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農業綜合執法、農業地理信息、農機管理服務、市場價格監測等11個系統,打造農業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提高農業行政管理效率、決策指揮水平和行業監管能力。

4.5 推進質量品牌建設行動,加快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突出重點產品,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4.5.1 大力推進生產標準化 積極采用國家標準,建立和完善以技術標準為主體的農業標準體系。結合地方實際,積極制訂、修訂一批適合鹽城市實際的農產品環境、生產、加工、農機作業等標準和技術規程,推廣標準化生產,實行科學、統一、規范化管理,力爭到2020年重點內銷、外銷農產品全部實現標準化生產。集中建設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三品”生產基地,推進“三品”產地認定與產品一體化認證。堅持以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植大戶為主體,推行建立完善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過程記錄。切實加大互聯網技術在標準化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記錄信息實時上傳、保存,以增強對品牌農產品質量監管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4.5.2 大力推進品牌創建區域化 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傳統文化、特色優勢產業及產品基礎,堅持區域公共品牌與特色品牌建設相結合,按照“同一區域、同一產業、同一品牌、同一商標”的導向,抓住主要區域,抓準特色優勢,抓牢重點對象,抓實關鍵環節,集中力量,引導支持企業按產業培育農產品品牌,跨區域整合農產品品牌,力爭一個產業形成一個主打品牌。建立品牌農產品識別標志,大力推行產地標志管理、產品條形碼制度,做到生產有標準、過程有管控、產品有包裝、上市有監測、銷售有標志,打牢農產品品牌發展基礎。

4.5.3 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六大體系”和“四級網格化”監管體系,深入組織開展農藥及農藥使用、“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菌藥、生豬屠宰、農資打假等6項專項治理行動,進一步凈化農產品生產經營秩序,規范生產程序,打擊違禁行為,推行農業綜合執法,實現行政執法與行政司法的有效銜接。定期開展農產品品牌保真打假行動,對品牌農產品進行跟蹤監測,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對發生重大質量事故和擅自擴大、轉讓、冒用品牌農產品稱號的,依法予以嚴肅查處。

4.6 推進資源集約利用與環境保護行動,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高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加快發展多模式生態農業,推動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4.6.1 大力推進綜合利用,積極控減秸稈污染 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機制創新為保障,積極推廣秸稈“五化”技術,全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力爭2017年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突出把秸稈機械化還田作為綜合利用、實現禁燒禁拋的主要途徑和關鍵措施來抓,擴大聯耕聯種、深耕深翻,提升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積極培植專業合作組織,建立收貯網點,不斷擴大秸稈收貯規模。充分利用秸稈養畜、草簾編制、菌類加工等產業的優勢,鼓勵秸稈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拓展秸稈利用新空間。

4.6.2 大力推進生態養殖,積極控減畜禽污染 著力推進規模養殖、生態養殖、健康養殖、設施養殖的養殖模式,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按照《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要求,針對畜禽養殖逐年增長態勢,積極做好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和服務工作。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等循環農業模式,實現農業功能由單一注重生產向生產、生態、生活并重轉變,促進規模畜禽場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規模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率。

4.6.3 大力推進減量施用,嚴格控減肥藥污染 加快農業發展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大力推廣節肥、節藥、節油、節膜、節料等節約技術和新機械,促進農業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程,建立示范片,推廣配方肥,建設智能化、數字化施肥方案查詢平臺,開展大戶個性化服務等,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控減氮、磷化肥用量。增施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鼓勵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多形式秸稈還田技術,鼓勵因地制宜種植綠肥,逐步實現化肥用量零增長;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積極推廣施藥新機械,培育發展植保防治服務新組織,努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控減農藥使用強度。

參考文獻:

[1]王甫同,唐義軍,楊 力,等. 鹽城三農數據[Z]. 鹽城:鹽城市農業委員會,2016.

[2]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鹽城沿?,F代農業發展規劃[Z]. 鹽城:鹽城市農業委員會,2010.

[3]王 輝. 鹽城市漁業產業發展情況調研[Z]. 鹽城:鹽城市海洋與漁業局,2016.

[4]吳 祥. 鹽城市果樹產業發展情況調研[Z]. 鹽城:鹽城市果樹技術指導站,2016.

[5]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鹽城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評審稿)[Z]. 鹽城:鹽城市果樹技術指導站,2016.劉亞楠,程書強,許 華. 新常態下西部地區農產品物流發展問題及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276-279.

猜你喜歡
產業發展現代農業調研
“用好現代農業科技,多種糧、種好糧”
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
砥礪奮進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現代農業
人大到基層調研應做到“三不”
調研“四貼近” 履職增實效
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探析
紅色旅游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中管理問題研究
腳踏實地扶貧調研
調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