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問題諸

2017-02-27 18:13寧揚丁生喜葛麗亞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青海省

寧揚+丁生喜+葛麗亞

摘要:依據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理論,從人口城鎮化、資源城鎮化、環境城鎮化3個方面構建青海省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狀態空間和熵值法對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定量評價。分析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結果表明,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1)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資源環境領域;(2)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綜合承載狀況理想值與現實值差距大;(3)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內部各區縣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大。因此,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水平提升的對策有5個:(1)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技術水平;(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非農產業就業比重,提升居民收入;(3)加強環境保護力度,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提升環境承載力;(4)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優化空間布局,提升資源承載力;(5)平衡區域差異,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青海??;狀態空間法;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1-0279-07

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該空間內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力[1]。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所以新型城鎮化是區域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高效發展的多元演變過程[2],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體現新型城鎮化的質量。青海省2014年發布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重點開發區域包括東部重點開發區域和柴達木重點開發區域2個部分,其中柴達木重點開發區域的格爾木市已在2015年成功入選國家級新型城鎮化城市試點名單,說明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將在未來承擔更多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任務,但是從區域承載力角度對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進行新型城鎮化的研究鮮見,這不利于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的綜合建設。本研究從人類活動影響、資源供給支持、生態環境承載等3個方面構建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狀態空間法,對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建立立體評價,分析存在的問題,為青海省新型城鎮化提供參考依據。

1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現狀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2014年青海省常住人口是588.4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90.40萬人,占49.78%,比2013年增長 1.27 百分點;全省GDP達2 301.12億元,三次產業占GDP比重為9.4% ∶53.5% ∶37.1%,農業與非農就業比重是 37% ∶63%。全省森林面積441.23萬hm2,森林覆蓋率是6.1%,與2013年持平。2014年青海省政府出臺了《青海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根據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到2020年重點開發區域要聚集全省約90%的經濟總量和80%的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3%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左右,人口密度達到68人/km2[3]。本研究探討了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既包括26個區域的個體新型城鎮化水平研究,也包括綜合之后的新型城鎮化水平研究。

2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水平實證分析

2.1 狀態空間法工作原理

目前評價區域綜合承載力的方法有多種,如TOPSIS法、系統動力學法、層次分析法、狀態空間法(state-space techniques)等。各種方法都各有千秋,而狀態空間法可以直觀描述區域的承載力狀況,簡便直接,一目了然,故本研究采用狀態空間法。狀態空間法是歐氏幾何空間用于定量描述系統狀態的一種有效方法,通常由表示系統各要素狀態向量的三維狀態空間軸組成。在生態環境承載力研究中,三維狀態空間軸分別代表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素,毛漢英等將三維軸界定為人類活動軸、資源軸和環境軸[4](圖1)。

圖1的3個軸中,Z軸(人類活動軸,包括人口及其經濟活動等)是受載體,而X軸和Y軸(資源軸和環境軸)是承載體,承載人類活動。圖中A、B、C是狀態空間法中的承載狀態點。而曲面XMAXOYMAX則是由某一時間尺度內,在資源環境滿載狀態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類活動能力的滿載狀態點所構成,如點A,這是一種理想狀態。點C位于曲面XMAXOYMAX之下,表示這一時期的人類活動低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環境處于可載狀態。與之相反,點B位于曲面XMAXOYMAX之上,表示這一時期的人類活動高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環境處于超載狀態。

依據狀態空間法原理,圖1模型中曲面XMAXOYMAX上任意一點狀態承載點到原點的空間距離(如OA)所構成的矢量模,即為該模型中綜合承載力的理想值。曲面XMAXOYMAX外的空間內任意一點狀態承載點到原點的距離(如OC)所構成的矢量模,即表示該模型中綜合承載力的現實值。

2.3 理想值的確定

理想值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區域綜合承載力的最大閾值。理想值的確定方法多種多樣,有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文獻資料法、參照系法、平均值法、最大(?。┲捣?、目標值法等。本研究的理想值確定方法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及平均值法,通過查閱《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20)》《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標準》《國家環保城市標準》等,并結合重點開發區域的實際情況,運用平均值法,確定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綜合承載力各個評價指標的閾值(表1)。

2.4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通過對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的綜合分析,參照相關文獻[5-8],建立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表2)。

2.5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2014年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結果

通過查閱青海省統計年鑒(2015),整理得到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26個區(縣)2014年相關原始數據。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用熵值法對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表3)。

根據計算出的權重與處理過的數據,運用狀態空間法公式,分別測算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及各縣(市)綜合承載力的現實值和理想值,判斷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承載力的狀態。其中,承載潛力RCC是理想值與現實值的差值得到,因此,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綜合承載狀況見表4。

由表4可知,2014年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處于可載狀態,說明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仍有進一步開發的潛力。這得益于青海省在十二五期間,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并落實,通過制定《青海省城鄉體系規劃(2014—2030年)》等引導全省新型城鎮化健康持續建設和發展。而在具體的三大承載力方面,人口、資源、環境三大承載力的承載潛力都是比較樂觀的狀態,但資源和環境的問題仍不容忽視。

2.4 2014年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26個區(縣)承載潛力水平比較

通過查閱《青海省統計年鑒(2015)》,獲得26個區(縣)的指標原始數據,通過熵值法進行標準化處理,運用狀態空間法計算出26個區(縣)的現實承載力、理想承載力,從而判斷出它們各自的承載潛力。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26個區(縣)的人口資源環境承載潛力和人口城鎮化承載潛力基本一致(表5),說明青海省26個區(縣)的經濟和人口是影響承載力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3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資源環境領域

由表3可知,人口城鎮化方面,人口密度指標權重較大;資源城鎮化方面,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全年專利申請數等指標權重均>0.05;生態環境城鎮化方面,單位地區生產總值電耗、單位耕地化肥使用量、環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資額、垃圾處理站數等指標權重值大(以權重>0.05為標準),說明這些指標就是當前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從高權重指標的分布來看,主要在資源和環境領域,說明青海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資源和生態環境提供重要支撐。

3.2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綜合承載狀況理想值與現實值差距大

由表6可知,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承載力的理想值與現實值差異很大,總體承載力水平的理想值/現實值為2.14,人口承載力的理想值/現實值為2.26,資源承載力的理想值/現實值為2.85,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理想值/現實值為1.56。由此可知,由于總體人口規模小,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人口承載空間較大;青海省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對新型城鎮化也有較大的承載空間,但是生態環境的承載空間最小,雖然理想值大于現實值,但是一方面青海省要承擔保護“中華水塔”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青海省地處高寒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迫切需要保護生態環境。

由表7可知,構成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水平的各指標承載力理想值與現實值狀況差異也很大。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非農就業比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森林覆蓋率、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專業技術人員數、地區生產總值電耗等指標的承載潛力為負值,說明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受到這些因素的顯著制約。

3.3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內部各區縣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大

根據表5,將評價結果進行聚類分析,將人口資源環境綜合承載潛力、人口承載潛力、資源承載潛力、環境承載潛力分別作為變量,以系統聚類中的組件連接為主要方法,以平方歐氏距離為度量標準進行分析,可以將承載潛力分為以下幾類。根據圖2可以將26個區(縣)的人口資源環境承載潛力劃分為2類,一類是城東區,一類是其他區(縣),這種分類結果主要是因為城東區是人口資源環境承載潛力為負的唯一地區,而其他區(縣)的人口資源環境承載潛力都為正值。根據圖3可以將26個區(縣)的人口承載潛力劃分為3類,一類是城西區和城北區,一類是格爾木市,一類是其他區(縣)。這種分類結果說明城西區和城北區以及格爾木市較之其他區域,人類開發活動成熟,經濟較為發達,下一步應注重資源環境的保護和開發,要與人類活動相匹配。根據圖4可以將26個區(縣)的資源承載潛力劃分為4類,第一類是湟中縣,第二類是海晏縣,第三類是互助縣和循化縣,第四類是其他區(縣)。

前3類區域都位于東西部重點開發區域之間的過渡地帶,這種分類說明這一地帶未來的發展仍需加強科技資源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據圖5可以將26個區(縣)的環境承載潛力劃分為4類。第一類是城東區,第二類是都蘭縣,第三類是城西區和格爾木市,第四類是其他區(縣)。這些區域都位于人類活動較集中的區域,說明人類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從環境方面著手,提高承載力。結合圖3可見環境是拉低城東區綜合承載潛力的主要因素,城東區要提高承載潛力,更應該重視環境的污染和治理。

4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城鎮化水平提升的對策

4.1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研發支出占GDP比重是影響綜合承載力的重要因素,盡管目前政府對科研的投入不斷增加,但仍不足以達到青海省的規劃水平。加大科研支出不僅能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動力,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為青海省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4.2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非農產業就業比重,提升居民收入

青海省因為先天自然條件,農業和畜牧業較為發達。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勢在必行。根據青海省的自然狀況和資源稟賦,構建合適的現代工業化園區和服務業體系,提高非農產業比重,提升居民收入。

4.3 加強環境保護力度,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提升環境承載力

青海省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生態脆弱。要適應不斷提高的人口容量,挖掘承載潛力,就必須在提高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提高相關排污產業的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關政策,使排污治理有法可循,綠色生態空間保持合理規模。

4.4 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優化空間布局,提升資源承載力

青海省國土面積大,但地廣人稀,而且是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地區,隨著青海省經濟的發展,交通、水利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原有的一部分耕地和綠色生態空間。這要求規劃人員事先做好空間設計,避免資源的粗疏浪費。

4.5 平衡區域差異,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青海省重點開發區域26個縣(市)存在人口、經濟、技術、資源、環境間的不平衡,這種區域間的不平衡大大延緩了青海省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因此,要根據區域目前現有的承載潛力,通過生態移民,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等方式,既能發揮區域自身資源優勢,又能做到區域間互補互助,共同提升自身潛力,最終達到協調發展,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牛文元,康曉光,王 毅. 中國式持續發展戰略的初步構想[J]. 管理世界,1994(1):195-203.

[2]吳 江. 重慶新型城鎮化推進路徑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0.

[3]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 (2014-05-22)[2016-01-10]. http://www.docin.com/p-817692160.html.

[4]毛漢英,余丹林. 區域承載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討[J]. 地理科學進展,2001,16(4):549-555.

[5]甘佩娟,丁生喜,霍海勇,等. 柴達木盆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9-65.

[6]秦 成,王紅旗,田雅楠,等.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增刊2):335-338.

[7]王曉鵬,曹廣超,魏 嶺,等. 基于多元統計的可持續發展動態評價模型研究與應用[J]. 數理統計與管理,2011(1):98-106.

[8]李 通. 地級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承載力研究[D]. 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3.趙 蕾,孫慧武,侯衛東. 漁業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羅非魚加工企業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286-289.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青海省
人物志
落實“四個扎扎實實”展現開行使命擔當——國家開發銀行青海省分行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青海省交通運輸行業數據中心節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科協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犁匆圈獨砰審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第二屆青海省質量獎的授獎決定
青海省生態系統定位站建設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