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構建研究

2017-03-01 13:02王文敏
科技傳播 2016年21期
關鍵詞:科學傳播公共領域

王文敏

摘 要 以果殼網為例,探討在生活科學的語境中如何構建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并歸納得出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的3個組成部分:平等批判的情境模式,符合受眾科學價值觀的工具性傳播實踐,鼓勵受眾參與公共議案的平臺。

關鍵詞 果殼網;科學傳播;公共領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4-0073-02

公共領域是指公民在私人領域交往中,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批判形成輿論力量,進而影響公共權力機關,是一個與公共權力機關相抗衡且又獨立于私人領域的公共輿論領域。該領域的主體是作為公眾輿論之中堅力量的公眾,他們具有批判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了解一定公共事務。公共領域對于自由民主國家而言,是能夠由下至上反映有效意見、優化政策的必備場所。

我國科學傳播工作從“缺失模型”到“對話模型”的轉型為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提供了生長環境和理論基礎,而公共領域對政策的批判和輔助作用正是科學傳播的對話模式的體現。通過以平等的身份進行對話、協商,對科學傳播內容和方式進行自下而上的優化,正是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存在的意義。由此可見,網絡下的科學傳播模式向公共領域轉變是自然進化的結果。

除了缺失模型到對話模型轉變的理論支撐,果殼網通過構建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吸引百萬名愛科學的青年,逐漸成為大眾的生活科學伙伴。它的互動平臺、詼諧幽默的寫作方式等均是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的實踐體現。此外,果殼網的受眾與網絡科學傳播的受眾條件相吻合。社交媒體在面對越來越理性、成熟的用戶,這類人媒介使用經驗豐富,對信息的驗證程度高,不易輕易相信媒體信息,但對專業網站信任度高。構建公共領域的主體人群需要一定的理性批判力,而果殼網的自創文章要較深的閱讀和思考,因此其資深用戶可視為擁有豐富的媒介使用經驗、科學和媒介素養,獨立思考能力的群體,有能力構建網絡科學傳播的公共領域。

1 科學共同體與普通公眾的平等

果殼網注重傳播者的身份定位和文章的表達方式,其建立了與受眾平等對話的關系情境。平等是對話模式實施的原則基礎,雙方擁有同等的地位才能獲得有效的信息交往。公共輿論建立在理性基礎上,個體間交往的前提并非平等的社會地位,而是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科學共同體”(即果殼達人)的身份采用“領域+身份”的名詞概括,如“植物學博士”“法學碩士生”等,淡化權威性。虛擬社交中標簽成為區分專業人士和普通公眾的工具,為避免形成對科學家高高在上的形象,果殼網的“專家”均來自民間,個人頁面與其他用戶在無顯著差別。有趣的是,“植物學博士”同時也可能是“業余攝影愛好者”,這樣的“業余屬性”大大增加了身份的立體感,拉近與普通用戶的距離。

果殼網平易近人的語言風格鼓勵受眾參與內容創作,讓內容貼近公眾的知識訴求,保持傳受關系平等可逆。在受眾能動性顯著的網絡環境下,科學傳播者需同時具備科學素養和媒體素養。以往專家缺乏與媒體良好溝通的能力,造成公眾的逆反心理,甚至故意扭曲其意,在網上形成眾人娛樂的場面,類似“正龍拍虎”、“搶鹽事件”的鬧劇不計其數。由此可見,科學家在進行科普活動時缺少平等意識,忽略受眾知識儲備,無法滿足受眾的知識訴求,加上表達方式欠佳造成受眾心理上難以接受和認同,導致受眾對知識的吸收率低下。

以2011年“搶鹽”事件為例,果殼網文章《地震特級|碘鹽碘酒海帶,全部都是浮云》用“補碘減輻射:那是不得已”“吃碘鹽防核:那得吃多少?”等趣味標題吸睛,運用詼諧的語言生動地講解碘防輻射的原理、用量以及對海帶、碘酒的認知誤區。用聊家常的語氣講解內容,讓受眾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和認同,緩和了恐慌情緒。此外文末標明參考文獻和數據來源,賦予知識權威性而非傳播者,讓受眾更信 服。

2 科學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平等

科學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平等是構建生活科學語境的基礎。地方性知識蘊含著受眾的生活技能與經驗,為科學傳播提供新角度,只有全面平等地對待科學知識與地方性知識,才能全面、有效地進行科學傳播。事實證明在傳播效率上,貼近生活的知識遠大于脫離生活的知識,果殼網以地方性知識作為切入點,滿足公眾的訴求來提高相關科學性知識的吸收率,提煉地方性知識用以展現科學知識的誕生過程。

果殼網的內容幾乎被地方性知識所覆蓋,如首頁上“裝修房子需要前期做哪些準備?”“鱖魚此時肥”等文章標題,其內容以生活知識為導向。此外,果殼網還建造“科學與生活”板塊,從飲食、家具到生活科技,幾乎囊括所有與生活相關的科學知識。另外,果殼網文章的內容在比例上,具有地方性知識性質的生活科學要多于傳統科學 。

3 符合受眾科學價值取向的傳播實踐模式

傳播實踐應以符合工具性價值取向、適應公眾效用性價值訴求為前提,由科學傳播者自身活動發起,以交互關系性作為存在方式,通過調控公眾科學知識價值情境變換進行有效傳播。即科學傳播者以公眾的價值取向、興趣愛好為切入點,開展傳播活動(主要體現為科普文章),以互動的方式完成科普任務。這個過程中,受眾受到興趣、原有的思維方式的影響,無意識地、被動地接受知識。

果殼網的文章大多以生活科學作為切入點,或普及地方性知識,或講解生活中的小問題,巧妙地將科學知識“植入”到文章中。公眾受興趣指引關注文章,以吸收生活科學知識為目標,無意識的獲得“額外的”科學知識。如文章《餐桌物種日歷|3月30日方格星蟲》(以下簡稱《方格星蟲》)運用副標題“秀色可餐這件事,一定與你無關”與方格星蟲的圖片(方格星蟲的外表十分倒胃口)結合,凸顯方格星蟲的外表與味道強烈反差,成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斗礁裥窍x》講解鮮味來源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原文如下:

“沙蟲其鮮美滋味源自于體內富含的多種呈味氨基酸,沙蟲干體氨基酸的平均含量高達60%,其中又以谷氨酸的含量為最高,大約占沙蟲干體質量的15%~20%。如同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成分)溶于湯水里迅速電離為鈉離子和谷氨酸鹽離子后產生鮮美味道一樣,沙蟲自身含有的谷氨酸鹽使之嘗起來如此鮮美也就不足為奇了?!?

被提煉出來的谷氨酸重新回歸到生活中去,賦予方格星蟲和味覺兩個背景,成功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普及了“枯燥的”知識?!斗礁裥窍x》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激活”受眾的獵奇心理——副標題和圖片的作用,第二部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由此看來,符合“滿足受眾好奇心”的實用型科學價 值觀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科學傳播。

4 鼓勵公眾參與公共議案

公眾參與設置公共議題可以讓傳播者直觀、精確地判斷受眾的知識盲點。果殼網的“問答”板塊的問題公開化,其他公眾若持有相同疑問,則給予“關注”,關注量大的問題更能吸引專業人士解答。而且果殼網提供問題模板,方便公眾提出客觀規范的問題。持有問題的公眾為增加解答幾率,依照模板提問,在追求“避免主觀判斷”、“語言清晰”過程中無意識地增加了科學素養。

“小組”模塊以興趣為方向劃分為多個單元,傳播者也是接受者,他們以發帖的形式在興趣小組中分享知識,議題由受眾自設,其他用戶在該議題的環境下以評論的方式補充知識、質疑或調侃。通過帖子的評論數,網站可以定位公眾的關注點,以此為突破口創 作科普文章,而評論數較高的帖子也會放在首頁以供分享。

鼓勵公眾自發選擇滿足其訴求的傳播方式能促進知識的有效傳播。果殼網的各小組由受眾自行創建,創建者為“組長”。該組成員可向其反饋意見、舉報某帖或提出質疑。由于各小組涉及的興趣方向不同,因此信息呈現的方式各有差別。每組下的帖子分類除了共同的“全部”“熱門”等,還依據知識的特性產生不同分區,如“平行宇宙”小組的“討論”“分享”“求辯”等,“吃貨研究所”小組的“廚房”“餐館”“想吃就吃”等。靈活的分類便于該小組成員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哈貝馬斯精粹[M].曹衛東,選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37-132.

[2]李曉靜,張國良.社會化媒體可信度研究:理性探討與實證分析[J].新聞大學,2012(6):105-114.

[3]小耿.地震特輯|碘酒碘鹽海帶,全部都是浮云[EB/OL].[2016-05-08].http://www.guokr.com/article/13380/.

[4]薩爾堡的魚.餐桌物種日歷|3月30日方格星蟲[EB/OL].[2016-05-08].http://www.guokr.com/post/708235/.

[5]劉寬紅.公眾科學知識價值取向與科學傳播模式建構[J].當代傳播,2011(1):26-28.

[6]劉華杰.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式與三個階段[J].科普研究,2009(2):10-18.

猜你喜歡
科學傳播公共領域
大學的科學傳播:瓶頸與路徑初探
大學的科學傳播:職責與優勢
論共享理念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中的正確定位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新型主流媒體與主流價值觀的建構
理解公民道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