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西哲學對真善美的解讀

2017-03-10 21:42余迪
青年時代 2017年4期
關鍵詞:佛國真善美形式

余迪

摘 要:真善美一直是從古至今哲學追求的永恒話題,不論是中國古代哲學家還是西方哲學家盡管對真善美的解讀并不相同,但都探討過關于真善美的問題。人類在探索和追求真善美這一問題中不斷總結著前輩們的智慧結晶豐富自己人生的知識和感悟,提高對外部世界和人類自身的認識能力。簡而言之,西方哲學追求的是真善美是對純粹知識不斷認識升華的一種體系,而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真善美則是得道修身的一種境界。

關鍵詞:真善美;純粹知識;得道修身

一、得道之真與純粹思維之真

中國的甲骨文中并沒有“真”一字,真是仙人變形而登天,是人的一種仙性存在方式,不是西方客觀抽象現實的“真”,《莊子·大宗師》篇里也講道:“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與物直宜而莫知其極?!盵1]能夠內心忘掉一切,只有真人可以做到,也就是陰陽之氣始終平衡、行動沒有任何過失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這三者的三位一體,如果硬要把西方康德“真善美”的觀點加以套用,那么道家研究的則主要是“真”,也即是“返樸歸真”,無論是“樸”還是“真”在道家里最終都是歸于道,道生成世界萬物,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和本原。道先天地而生的原始混沌,是寂然無聲的超感性存在,也就是“大”,道又寓于具體事物中,也就是“樸”,“大”可以說揭示的是道的客觀抽象的一面,“樸”則是道的具體主觀的一面。道是大與樸的一體,那么當人達到對主觀“樸”的認識和客觀“大”的了解后,也就理解了道,理解了道才能達到對真的理解,也就是得到宇宙間的最高真理。真才是純粹自然的東西,遵循了真(也即道)才是善與美,反之如果不真的東西也談不上什么善和美?!肮适У蓝蟮?,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盵2]道家將那些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稱為“真人”,可見,“真”是心性之真,得道之真。

在黑格爾哲學體系里,哲學、道德和藝術都屬于精神范圍,是自在而又自為的。道德屬于客觀精神,這里的客觀指具有客觀精神性的世界,是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財產法、道德和倫理)。主觀精神(人的靈魂、感覺、意識等)并沒有現實的存在,而客觀精神(財產、道德、社會等)有現實存在卻沒有意識到人本身這個存在,因此精神要克服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的不足,最終發展為絕對精神,絕對精神就是精神對它自己和它外部世界的充分認識,是真正絕對的、無限的自由?!肮馐欠细拍畹囊庵?,是自在地自由的,而同時又是不自由的,因為它只有作為真正被規定的內容,才是真實地自由的?!盵3]只有絕對精神(藝術、哲學和宗教)才是最高的,客觀精神(道德)是低于絕對精神,藝術、哲學和宗教是絕對精神發展的三個階段,三者內容一致只是形式各不同。藝術和宗教并不能完全體現絕對精神的無限,要受到感性形式的限制,而哲學是思維的純粹形式,是認識真理的最完美形式,它是絕對精神里最高、最自由的形態。

從黑格爾和老子對真的闡釋,西方哲學的真是一種真理的證明體系,它的實質在于不斷翻新知識,是知識的不斷生產。中國文化里的真是一個敘述結構,真就是道,道代表的是自然之理,道法自然也就是道通于陰陽、天地、男女之道,講“道”通過敘述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并不要求給出證明,而是以道的權威力量發揮作用。所以一旦當這種敘述框架成為教條,道也就阻礙了我們的思想本能?!耙坏┱胬碚Z言體系內的辯證法移植到道理語言的語境中,真理的話語權就被剝奪了···社會生活中的得失道理和官場商場的成功與失敗的道理為盛?!盵4]雖然中西文化對“真”的理解和判斷標準各不相同,前者追求的是對人生的覺悟,后者則是追求知識的證明,但就價值論來看,黑格爾把真看作最高,高于美和善的觀點,這與老子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

二、仁性之善與知識之善

西方關于“善”的解讀源于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就是德性和美德,德性(知識)就是至善,“金錢并不能帶來美德,美德卻可以給人帶來金錢,以及個人和國家的其他一切好事?!盵5]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這一思想,將善看成最高理念,是人的靈魂通過不斷回憶、死亡才能獲得關照,在他描繪的理想國里,至善至美的世界就是表現統治階級的智慧、士兵的勇敢以及生產者的節制。亞里士多德至善理論來源于他的四因說,即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最重要的,也是終極的,自然界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吧啤笔悄康囊蛩非蟮奶幵诮K極盡頭的反思,有時候目的因也與形式因(一種定義)合為一體,也就是房屋之所以能成為房屋的原因,是人在造房屋時追求的終極目的。這里的“善”不等于中國文化中的仁性、心性之道德,是知識的不斷發展、完善的一種結構。雖然“至善”近似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但支撐這道德的物,絕不是中國的仁性,而是與上帝同在、作為人類倫理共同體的那靈魂不朽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是感性的產物而是先驗性的存在。

如果說道家關注的是人與宇宙之間得道之真的追尋,那么儒家則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善”?!豆瓿啞分芯驼f道:“四行和謂之善”、“仁,義禮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盵6]可見,善在儒家思想里是“仁”,“仁”體現人的內在,“禮”則體現人的外在,仁是禮的高度自覺,禮則是仁的外在表現。孟子的四端說是對孔子觀點的闡釋和發展。任何一個人見了孺子將要掉入井中,都會有惻隱之心,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仁,也就有禮、義和智,無論是惻隱之心還是羞惡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仁、義、禮、智的端倪,人心中有這些端倪,所以人性是善的,正因人性本善,修身養性就是要尋求本心里的善,發掘人內心深處的仁、義、禮和智。在儒家文化下,善的就是美的,是與惡相對的善,二者是不可分的。善就是要把欲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而“神”、“大”都是對善的進一步充實和擴大,對文學和文藝創作,都主張以美的形式表達善的內容,如果失去善(也就是仁)的內容,一切藝術創作就沒有意義了。

西方文化下的善是知識的不斷生產、升華的理想狀態,追求的是外在的超越,這種超越往往注意的是人類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所帶來的缺陷。無論是蘇格拉底的知識就是善、柏拉圖的理性王國、亞里士多德的人是追求終極目的的動物、以及康德關于自由意志的說法,都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里由仁、義、禮、智而來的道德。儒家雖不像道家否定真和美,卻側重關注善,真和美都只是善的體現,都依附于善,一旦離開善,真和美也就成了沒有靈魂的東西,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如果說儒家的善是人具有的天生的倫理屬性,強調人與我之間的和諧關系,即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一種群體倫理價值,關懷的是人類整體和對歷史的關懷,構建的是人生哲學的一種形態,那么西方的善則是關懷個體生命存在和形而上的善,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否認了任何形式的人際依附關系,強調上帝、靈魂與知識的作用,建構的是一個充滿哲學理論的體系。

三、佛國之美與四論之美

美作為感性存在與人的生命有著內在的聯系,在對美的欣賞過程中,人獲得了審美快樂,短暫的美很容易把握,而永久的美卻很難達到,人生就是不斷對美追求的過程,盡管每個人都在追求著美,但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可能是永遠美的,人對于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佛教雖然要人們遠離世俗,看似是對美的否定,實際上佛教追求的不是現世生活的短暫的美,而是理想意義上的永恒的美?,F實的一切都是一種假象,人來到這世上不是為了體會喜樂而是來受苦受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只會覺得苦難,即使覺得自己感受到了快樂,那也只是一種誤導和執著。那么如何脫離人生這茫??嗪D?,佛教的解讀就是要修煉自己從而進入到佛國的極美、極樂境界。佛國這里窮微極妙、神通自在,足以看出佛家否認的只是世俗之美,企慕的是佛國的理想之美,在佛家描繪的理想國中一切都是盡如人意,是美的,這正是佛教對于美的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終歸宿。真則與美緊密相聯,佛家里的真不同于道家的真,前者的真是世界本身,后者的真則是道。終極目的是通過行善去往佛國的境界實現美,也就是善要為美服務,服從于美,因此說佛家最高宗旨是為了實現理想的佛國之美一點也不為過。

西方有關美的研究則大體可以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實踐論四個方面。關于美的本體論研究,柏拉圖認為美就是理念,我們通過回憶來認識美的理念,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它分有了美的理念,同時他把真和美等同起來,只有真的才是美的。亞里士多德則認為美在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與內容無關,我們說一把椅子很美,那僅僅是因為椅子的形式,無論是石頭做的椅子還是木頭做的椅子只要它們的形式一樣,就是一樣美的。美的認識論則源于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說明美是需要通過主體人來認識,肯定了人在認識美中起到的作用,美是我們的主觀意象。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事物美或不美的看法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個事物的美感也是不同的。至于美的價值論,則有兩種看法,一種是邊泌把美與價值論聯系在一起的功利思想,一種是康德的美是純粹的形式,純粹的美就不應該與主體利益掛鉤,美是沒有價值也沒有目的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就是生活則是實踐美學的典型代表。西方所謂理念、形式與靈魂和自由意識一樣,都是西方文化下的上帝。

中國傳統文化里,美即是名詞,又是形容詞,佛家追求的佛國之美實際上還是從價值論這方面來談論美的本質,美是人們感觀愉悅的強形式,主要是人們獲得一種心理滿足的體驗,美與價值密不可分,佛國的超脫世俗步入理想天國的境界,也就是一種超越美,超越功利的美和超越價值的美去體驗真正的美,側重的是美與善的結合,也就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則注重美與真的統一,強調思維、理智和認識的作用,對于美的解讀在于講明晰、求定義、講邏輯、求基點,但是西方文化的最終美的基點,也是通過審美的方式描繪超越的境界,表達美與丑、塵世與天國的對立與沖突,通過對現實社會的否定看法,把信仰者們帶入上帝的美的天國世界。

參考文獻:

[1]戰國 周莊著,雷仲康譯注.莊子[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2:64.

[2]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15.

[3]德 黑格爾著,范楊,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1.

[4]陳春文.棲居在思想的密林中——哲學尋思錄[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23-24.

[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69.

[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8-79.

猜你喜歡
佛國真善美形式
根宮佛國尋根探源
小議過去進行時
真善美,是我們一生的追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佟麗婭,“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百般努力,千般誠心,不負“佛國”珍品——走訪武穴市農二代生態農莊家庭農場
發現“形式” 踐行“形式”
黃袍佛國
做一個真實有用的人——讀《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