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盤山棲云王真人語錄》探析王志謹的教育理念

2017-03-11 13:43常洪亮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7年21期
關鍵詞:盤山語錄弟子

常洪亮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1 以人為本

教育應該首先是一種“人學”,要富有人性關懷,以人為本,尊重生命。雖然全真教強調苦修,但是我們從《盤山語錄》中仍然可以發現王志謹的傳道過程貫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侗P山語錄》記載,王志謹曾說“昔東堂下遇雨,知事人普請不擇老幼搬坯,眾皆競應,唯一老仙安坐不出。事畢,大眾團坐,有言于長春真人者,真人呵之云:坯盡壞,值幾何?一人煉心,端的到休歇處,如寶珠無價。且量各人心地用事去!大抵教門中以得人為貴也?!蓖踔局斃^承了丘處機的思想,以人為貴,人是教育的目標和終極價值。

以人為本還體現在王志謹質樸的傳道語言中,正如《盤山棲云王真人語錄》序言中所言,王志謹的語錄“誠為初機學道者之指南也?!彪m然學界有人認為王志謹簡單樸素的語言風格是與其本人不具備高深的文化水平有關,例如楊訥先生在《元刻本〈盤山棲云大師語錄〉及其作者王志謹》一文中就直言“王志謹與他的前輩一樣出身于富家,但在文化素養上遠不如他的前輩”3。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這本身也體現了王志謹對于大道至簡的理解和踐行,而且這也是對全真道當時發展趨勢的一種適應,經過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艱苦創業,全真教由弱到強,影響逐步擴大,尤其是丘處機西行覲見成吉思汗以后更是發展迅速,弟子規模也飛速擴張。面對人數眾多、知識水平和修道水平參差不齊的弟子,王志謹用盡可能樸素易懂的語言進行傳教也是形勢所需。簡單質樸的語言并沒有掩蓋王志謹特色鮮明的心性理論和豐富的傳道思想。更不能抹殺王志謹思想的價值以及他在全真教甚至道教史上的地位。

2 以道為尊

教育要求有明確的教育方向,即教育者必須向被教育者明確教育的目標,避免教育者因為目標模糊而產生學習的懈怠和疑惑。王志謹在傳道過程中始終堅持以道為尊,明確要求弟子“歸宗祖”,即樹立對“道”的堅定信仰,他說:“大抵學道之人,先要歸宗祖……”他還說:“古人有言:“大道要知宗祖,不離動靜語默?!泵鞔_要求弟子入門修行之前先認祖歸宗,樹立明確的修道方向。作為全真教徒,他秉承全真“性命雙修”“先性后命”的修道原則,要求弟子在具體的修道過程中注重煉心,他說:“修行之人,至如煉心應事,內先有主,自在安和,外應于事,百發百中,何者為先,何者為后,從緊處應,粉骨碎身,惟心莫動?!笨梢?,王志謹不僅幫助弟子確立了對道的最終信仰,還將修道具體化為煉心,為弟子的修道指明了道路。

3 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思想出自于孔子,孔子主張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王志謹曾說“凡隸玄門,皆太上之徒,吾之昆季也。天下之患,莫大乎傲慢輕易。道性人人具足,奚分長幼乎?他認為正因為人人都有道性,所以都有學道修道的權利。在傳道中他也堅持對修道者一視同仁,從不因為出身、職業、貧富等對弟子有所區別。元代著名儒者王鶚曾向王志謹詢問,為何其年已八十,仍為度化信眾四處奔走,王志謹說:“我全真者流,不敢失前輩遺囑,富貴者召之亦往,貧賤者召之亦往;一日十請亦往,千里來請亦往。急于利人,不敢少安以自便耳?!蓖貔樣謸乃佑|之人,多不知底細,“豈無惡少博徒,無乃為累乎?”王志謹答:“全真化導,正在此耳。使朝為盜跖,暮為伯夷,則又何求?”

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具體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王志謹曾說:“凡住叢林,云集方來,豈得人人一等,個個同條?喻如大山,草木畢備,有不材者,有成材者,有特立者,有依附者,也有靈苗瑞草,也有荒榛荊棘,種種不同,隨性任運,自有次第,山體巍然,原無揀擇,一一含攝;流水積石,茂林豐草,獸走禽鳴,盡是神通妙用,彼各相資,如蓬在麻,不扶自直,天長地久,各得成就。若欲截長續短,變青作黃,豈惟各不得安,抑亦失其本性也”。

王志謹在傳道過程中也的確能夠注意首先確認弟子的根性,從而選擇合適的修道方式和方法。對于性鈍的弟子他主張不能好高騖遠、急于求成,而是要從打塵勞做起,一步步體悟證道。當弟子因為自己年紀大而向王志謹循序修道的捷徑時,他斷然拒絕,而是要求弟子放棄求巧的幻想,腳踏實地:“或問曰:某今老邁,不能多學,乞師向無上極玄極妙處說一句。答云:把汝這個求無上極玄極妙底去了,則便是也?!边€有“師云修行之人若玄關不通,心地不明,則其業識不能無為者,蓋為無福德故也,乃當于有為處、教門中隨分用功,接待方來,低下存心,恭敬師友,常行方便,屏去私邪,久久緣熟,日進一日,自有透得處,不勝如兩頭空擔?”遍觀《盤山語錄》我們可以看出,王志謹對于不同弟子的提問有不同的回答,因為他了解每個弟子的獨特性,并為之開出了不同的修道良方。

5 注重啟發

現代教育認為,教育的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主,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中心,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在世界教學史上,啟發式原則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王志謹在傳道過程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運用啟發教學?!侗P山語錄》記載“或問曰:如何是玄妙?答云:誰教汝作此問?其人拱手云:弟子自出意來。答云:恁么,則汝自會也。其人笑而稽首?!蓖踔局斒紫瓤隙ǖ茏訂柍龅氖莻€好問題,其次告訴弟子能夠問出這樣的問題本身就已經說明弟子懂得了玄妙。再比如,語錄記載“或問曰:如何是定性?師乃移位近前,正身默坐,良久云:汝問甚么定性?其人不省,旁有先生起而稽首謝之?!蓖踔局敍]有直接回答弟子什么是定性,而是有自身的動作啟發弟子,雖然提問的弟子沒有領悟,但是一旁的其他弟子卻從中領悟到了定性的真髓。這兩條記錄證明王志謹不僅深諳重玄學“得意忘象”“得魚忘筌”之道和禪宗公案教學的內核,對于現代教育啟發式教學也運用熟練。

6 循序漸進

人們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達到對其本質的認識和把握,而是有一個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直觀到抽象的循“序”過程。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順序安排要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教育對象能夠系統地掌握學習內容。通過對王志謹心性學煉心方法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他為弟子清晰地指明了一條循序漸進的修煉階次,即歸宗祖、通教化、認心主、立志節、知變通、正心墨、制妄念、收塵心等,從中可以看出王志謹不僅自身道行高深,修道全過程的非常熟悉,而且也體現了他對于弟子悉心傳教、期盼成才的良苦用心。

雖然王志謹受到禪宗影響,不反對頓悟。但是對于大多數弟子,他仍然主張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修行?!侗P山語錄》記載“或問曰:某今老邁,不能多學,乞師向無上極玄極妙處說一句。答云:把汝這個求無上極玄極妙底去了,則便是也?!边€有“時師在盤山普說云:大凡初機學道之人,若便向言不得處,理會無著落、沒依倚,必生疑惑,為心上沒工夫便信不及,信不及則必不能行,行不得則胡學亂學,久而退怠?!?/p>

7 實踐檢驗

與馬鈺注重無為清修不同,王志謹主張用實踐來檢驗修心的效果。他不主張采用全真教經典的坐圜修行,他說:“昔有道人坐圜有年,……此人不曾于境上煉心,雖靜坐百年,終無是處……”他還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說:“往昔在山東住持時,終日杜門,不接人事,十有余年,以靜為心,全無功行,向沒人處獨坐,無人觸著?!毕鄳?,他注重通過做事,即實踐來修煉真心。他說:“修行人住院,……若能于此煉磨心地,不肯處肯去,苦處當去,得心安穩不動,接待十方,自利利他,安心積行,功行兩全矣?!?/p>

王志謹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也可以從他對禪宗的借鑒中得到證明:禪宗不像傳統佛教那樣枯坐青燈黃卷,而是走出山門傾聽自然,通過參悟自然而實現心性的開悟,這與王志謹注重境上煉心的思想不謀而合。

8 以身作則

王志謹不僅注重言傳,還以身作則,注重身教。據《棲云王真人開澇水記》記載:“丁未春,棲云真人王公……語其徒曰‘茲地形勝,其有如此。宮垣之西,甘水翼之,已為壯觀,若使一水由東而來,環抱是宮,可謂雙龍盤護,真萬世之福田也,其可得乎’,于是,王志謹在太傅移刺保儉、總管田德燦二人的支持,召集千余道侶,同心協力,揮汗如雨,歷時近三年開通澇水??⒐ひ院?澇水源源而來,實現了雙龍護盤、衛繞宮室的設想,而且“澇之水源源而來,自宮東而北,縈纖周折,復西合于甘,連延二十余里,穿村度落,蓮塘柳岸,蔬圃稻畦,瀟然有江鄉風景,上下營磨,凡數十區。雖秦土膏沃,但以雨澤不恒,多害耕作。自時厥后,眾集其居,農勤其務,辟荊棒之野,為桑麻之地,歲時豐登,了無旱干之患?!遍_澇水讓弟子直觀地感受到了他利物眾生、功行雙全的修道理念。據統計,王志謹有名可查的弟子有170余人4,其中不乏姬志真、徐志根等高道,至于再傳弟子則無法計數,其再傳弟子孫履道成為了全真教掌教,王志謹可謂傳道有方,育人有術。

[1]《王志謹學案》“年譜詳編”部分,趙衛東、王光福著,齊魯書社,2015年10月版。

[2]本文所引《盤山棲云王真人語錄》及《棲云王真人開澇水記》轉載自《王志謹學案》,趙衛東、王光福著,齊魯書社,2015年10月版。

[3]楊訥《元刻本〈盤山棲云大師語錄〉及其作者王志謹》,《文獻》1992年第一期

[4]《王志謹學案》“徒裔列表”部分,趙衛東、王光福著,齊魯書社,2015年10月版。

猜你喜歡
盤山語錄弟子
磐安縣盤山中心成人(社區)學校
——培訓掠影
磐安縣盤山中心成人(社區)學校
曹新剛 作作品欣賞品欣賞
弟子規
弟子規
語錄
語錄
聚盤山
掃凈心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