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政府與高校合作建設古生物博物館初探
——以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為例

2017-03-11 13:43張洪鋼楊建杰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7年21期
關鍵詞:古生物化石遼寧

張洪鋼 楊建杰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古生物博物館是自然類專業博物館,通過化石實證向廣大群眾介紹地史時期生命演化的歷程,也是古生物科學研究和化石保護的理想平臺。古生物博物館不僅能夠起到弘揚生命進化科學思想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自然觀和世界觀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宣傳國家化石保護法規、增強廣大群眾的法治觀念以及提高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求正在日益增長,古生物博物館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成為國家古生物化石及國土資源保護工作的宣傳窗口。目前,我國古生物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是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方向標,同時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指示精神,應該予以大力提倡。

1 政府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設古生物博物館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法律法規的日益健全,幾乎各個化石產地紛紛建設或正在籌建古生物博物館,以加強對當地古生物化石的保護管理及開發利用。[1]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古生物化石歸屬所在行政區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門主管。然而化石發現的重要意義在于其巨大的科研和科普價值。地方國土部門自然不具備對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和科普宣傳的職能,工作更多圍繞對化石的保護和管理來開展;但在管理過程中仍會出現收繳、罰沒、接受捐贈等的化石標本無處安放,或者保存條件惡劣等實際問題。由國土等政府部門獨立建館僅能解決化石收藏和展示遇到的基本難題,尋求與具有地質、古生物等相關學科或研究方向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才可能探究化石潛在的科學價值,從而進行開發、利用、宣傳、普及,充分發揮古生物化石作為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質載體和教材的重要作用。

2 合作建館成功范例—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建設經驗

2.1 優勢互補齊抓共管,政府與大學合作建館

遼寧省是我國乃至世界的古生物化石寶庫,被譽為地球上“第一只鳥飛起和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為加強遼寧古生物化石研究和保護,自2006年起,遼寧省政府委托遼寧省國土資源廳與沈陽師范大學共同建設“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經過歷時近5年的建設,一座集古生物展示、收藏、科研、教學與科普五大功能為一體的、我國迄今規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建筑面積15000 m2)于2011年5月21日正式開放。

從共建雙方的工作分工來看,遼寧省政府(省國土資源廳)主要負責提供資金及部分古生物化石藏品、審批土地、給予政策支持等,并積極參與和指導博物館工程建設。沈陽師范大學主要負責博物館建筑與內部展陳設計、施工,專業人員組織,保證博物館的科學管理與有序運行等。與此同時,博物館還成立了由遼寧省國土廳與沈師大共同組成的“博物館管理委員會”,由省國土廳廳長任主任,沈師大校長任副主任,委員分別由雙方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定期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博物館重要事項、審議中長期發展規劃。雙方科學分工,密切協作,共同管理,創造了我國古生物博物館辦館的嶄新模式。

2.2 明確辦館方向,重視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

在建館之初,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就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學術+科普型科學博物館”的發展目標,堅持發揮科研在博物館運行中的領軍作用、努力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積極做好古生物科學普及和化石保護宣傳等工作的辦館方向。

科學研究是博物館的“心臟”,展覽陳列是博物館的“靈魂”,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高度重視并緊密結合科學研究為高水平開展展陳和科普工作提供了科學支撐。近年來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在古生物科研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先后發表SCI檢索論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單位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英國《自然》(Nature) 雜志發表論文3篇;首次發現迄今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原始形哺乳動物—“巨齒獸”及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植物—“李氏果”等重要化石,為我國及全球鳥類起源、哺乳動物及被子植物早期演化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成果先后入選“2009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9世界/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等。上述成果帶動了我國古生物博物館科研整體水平的提高,擴大了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科學研究基礎上,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堅持“科學面向大眾,科普服務大眾”的工作理念,注重運用現代化的展示及互動手段,提高廣大觀眾的參觀興趣和體驗,并結合地球日、環境日、博物館日等重大紀念日,開展了豐富多彩且特色鮮明的科普活動,以傳播生命起源與演化、古生物化石及自然環境保護等科普知識。開館6年多來,已免費接待觀眾120余萬人次;組織開展了“小小講解員培訓”、“博物館奇妙夜”、“青蔥小學堂”、“野外夏令營”、“少兒科普劇表演大賽”等品牌科普活動;創建了“社區科普大學”、“恐龍學院”、“達爾文實驗室”等科普平臺;與70余所中小學建立“科普合作?!甭撓?;將“科普大篷車”開進鄉村、商圈、福利院等;招募了10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活躍在博物館的講解、引導、科普互動、化石修復等崗位;舉辦了《遼寧恐龍特展》、《遼寧古植物化石特展》、《馬化石特展》、《從猿到人特展》及《遼寧古鳥類特展》等臨時展覽。與此同時,還協辦了《首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討會》、首屆及第二屆《全國地質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專業培訓班》等,為在業內進一步普及地質古生物學基礎知識、貫徹國家化石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提高博物館業務管理水平、加強館際交流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先后被授予中國科協、中國古生物學會、國土資源部、遼寧省及沈陽市等10個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2.3 依靠專家治館,強化專業人才引進

穩定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古生物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實力。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始終把匯聚一流人才放在首位,特別是將遴選優秀學術帶頭人作為“重中之重”。 在良好的人才引進氛圍影響下,近年來一批優秀的年輕古生物學者先后來館工作,逐漸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輕、學科領域廣、發展潛力大的專業人才隊伍。博物館現有在職研究人員20人(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學位),包括教授、副教授10人;另有外聘國內外客座教授20人。優秀科學家的陸續加盟,提升了博物館科研、科普的總體水平,為博物館的持續發展增加了“后勁”。

2.4 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辦館國際化

由于古生物學研究和發展的國際化特點,建館伊始,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就先后邀請了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國的院士、專家前來指導籌備工作。博物館在建筑設計和施工建設過程中聽取和采納了國外專家們的許多寶貴意見或建議。博物館開館以來,先后舉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20多個國家的專家近200人次來館交流,開展深層次科學研究與館際合作;同時,博物館先后選派30多名青年科研和技術人員赴德、日、法、德、俄、以色列等國進修學習和訪問交流,促進了隊伍學術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的迅速提升。截至目前,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多次與日本、法國、德國的博物館聯合舉辦《遼寧化石展》、《中國帶毛恐龍特展》等,極大地宣傳了我國,特別是遼寧在古生物化石研究、保護及博物館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促進了對外科學文化交流,并產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國際影響,也使遼寧的古生物化石和研究成果走上了國際大舞臺。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的建立不僅大大增強了對遼寧古生物化石的科學保護與研究利用,而且對遼寧省的科學普及、國際交流與合作、文化旅游事業以及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等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3 結語

總之,新時期的古生物博物館不應只是關注收藏、詮釋標本的靜態陳列館,建設中應因地制宜,可考慮合作共建,并充分發揮共建各方優勢,盡可能爭取政府的政策及社會各界的資金支持,在各級化石管理部門、博物館協會、科普基地等行業機構指導下,堅持科學辦館,注重展覽內容策劃與形式設計,將科學性、科普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借助科技的手段,增添博物館的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重視強化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及對外交流,更應提煉生命演化的啟示錄,結合社會熱點,面向學校學生、社區公眾開展教育活動,與區域社會協調發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主旋律。[2、3]

[1]王麗.從古生物化石保護談博物館的功能拓展[J].國土資源,2009(4):47-48.

[2]孟慶金,楊德禮.中國大陸地區自然博物館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博物館,2009(1):72-81.

[3]馮偉民.新時期古生物博物館建設的思考與實踐[C].《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315-316.

猜你喜歡
古生物化石遼寧
遼寧之光
古生物地理學和宏演化研究中的大數據應用
讀遼寧 愛遼寧
讀遼寧 愛遼寧
古生物發現之旅——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艦
高郵凹陷深凹帶戴南組古生物特征及環境意義
原角龍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