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高考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學

2017-03-16 08:37陳黎娜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17年2期
關鍵詞:蜀道中華民族文言文

陳黎娜

在高中語文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下,教師們對文言文教學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但成效和付出還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廣大老師教學中難啃的“硬骨頭”,也是眾多學子心目中“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墒俏难晕某休d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熔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陶冶著中華民族的心靈,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不斷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今天,加強文言文教學乃至母語教學,無疑有利于青少年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性情中人,體現出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

其實,高考改革對文言文的學習提出明確的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學習創造性閱讀;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讀史觀。那么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在自主課和展示課中,采用何種教學方式,能夠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果呢?

我們再不能像以前一樣教師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的講解,面面俱到,生怕學生不明白。學生埋頭苦干,一字不落的記錄,生怕漏掉一個詞語的解釋,但就是沒有時間自己思考;個別不做記錄的,則是一本資料書管到底。最后只能是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學習進程慢,學習效果差。說沒有學吧,大量時間花在文言文上,說學了吧,碰到文言文還是不知如何去理解。因此,我們必須找到切入點,將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教師不是學習者,而是指導者;學生不是記錄者,而是理解者,只有徹底轉變教學和學習的角色,才能使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筆者談幾點具體的措施:

第一。精妙的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節文言文教學的導入不可輕視。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老師應該將課堂的主權交給學生,初學一篇新的文章,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導入新課的藝術非常關鍵。比如教學《蜀道難》時,先給學生展示一些蜀道的圖片,讓他們感受蜀道的艱險奇峻,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勸學》時,先讓學生互相激勵如何學習,然后看看自己的觀點有哪些和圣人的想法吻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再比如《燭之武退秦師》就以“百萬雄師不如三寸之舌”進入課題,設置懸念讓學生急于知道故事原委??偠灾?,就是讓學生在快樂中開始學習。

第二,整體的感知

任何一篇文言文,一定要讓學生強行自己通讀一遍。在通讀過程中,能疏通最好,疏通不了就跳過。要相信,任何一篇高中階段的文章都是適合高中生閱讀水平的,學生大多可以解決文意疏通。萬一有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結合上下文推斷或者勾畫出來。這一個工作需要老師提前預設幾個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的問題,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文章。比如《師說》,任何一個高中生都能理解他的行文結構就是從師的必要l生和從師的原則;《荊軻刺秦王》就是按照故事發生的線索行文;《歸去來兮辭》中就以為何歸、歸家時、歸家后為線索;《滕王閣序》就以聚會的人物、環境、時間、感悟這幾個方面來寫。所以說,抓住文章的主要思路,就可以在整體上和作者達到共鳴。

第三,合作的探究

在整體通讀后,學生總有幾個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小組討論,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找到合作的快樂。比如在教學《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時?!傲糗姳卩挕?,學生提出課文注釋“壁”為“駐扎”不妥。經小組熱烈討論后得出:古時軍隊駐扎皆用“軍”(如“沛公軍霸上”),而環車為營,是臨時性的。而當時魏王派救兵是無實意救趙,只是持觀望態度,故“壁”這里用作動詞“筑壁壘”,表示要做長時間的停留。在《過秦論》中,“吾得兄事之”的“兄”,讓學生討論得出是“像兄長一樣”,做了“事”的狀語,是名詞做狀語,再讓學生討論相同句式。學生舉出例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敝械摹跋薄鞍薄澳摇保ㄏ裣右粯?,像包裹一樣,像布囊一樣);還有“夜縋而出”的“夜”等等。這樣經過同學們的合作討論之后,答案找到了,又激發了合作的興趣,培養了合作的意識。

文言文中表現了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而鑒于文言文難以理解的特點,學生們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閱讀。教師也應當不懈努力,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使教學方式生動起來,真正做到使學生由厭學到樂學,進而養成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猜你喜歡
蜀道中華民族文言文
文言文閱讀專練
打開劍門關,蜀道平仄而出(組詩選一)
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入川行吟(通韻)
做人美德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季札掛劍
會背與會默寫
文言文閱讀練習
梁中效:中國蜀道研究的八個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