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歌劇創作的往日輝煌與現實危機

2017-03-18 20:50沈丹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民族歌劇危機

沈丹

摘 要:民族歌劇是我國歌劇創作的一個重要類型,民族歌劇在其六十余年的發展歷史上,既展現了中國歌劇家的天才創造,為人類歌劇藝術做出了杰出貢獻,也在當下多元歌劇生態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為此,對民族歌劇的輝煌歷史、主要經驗和當下狀態做一番總結和反思,為其本體形態特征中可能存在的若干征候做一番號脈問診,以利于它的未來前途和健康發展,便是本節所承擔的學術使命。

關鍵詞:民族歌??;輝煌;危機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077-01

中國歌劇創作的基本經驗大致概括為“廣納博收的藝術胸懷”、“以我為主的創造意識”、“貼近時代的題材選擇”、“劇、詩并茂的劇本文學”、“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聲樂為主的歌劇范式”、“如歌旋律至上的音樂思維”、“雅俗共賞的審美取向”和“形神兼備、歌演俱佳的表演藝術”。

一、獨有音樂戲劇性思維對人類歌劇藝術的貢獻

我國民族歌劇在音樂創作上的主要特征,是運用戲曲板腔體結構創作主要人物核心詠嘆調,以揭示歌劇主人公的豐富情感、復雜心理層次及其內在沖突。這種為中國人、中國戲劇、中國戲曲和中國歌劇所獨有的音樂戲劇性思維,與西方歌劇、中國的正歌劇以及其他歌劇類型之以主題貫穿發展為主要手段的音樂戲劇性思維相比,既在音樂戲劇性展開的方式上大異其趣,又在歌劇審美的實際效果上異曲同工。當然,除了將板腔體結構創造性地運用于歌劇音樂之外,民族歌劇同時也在宏觀音樂結構和音樂戲劇性展開方式上借鑒了西方歌劇音樂的主題貫穿發展手法;與此同時,又在歌唱和表演藝術方面,也將中國的民族唱法與西方的美聲唱法(特別是新時期以來)、中國戲曲的寫意表演美學與西方歌劇和話劇的寫實表演美學有機融匯起來,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類歌劇藝術的表現體系。

有鑒于此,我們認為,我國民族歌劇所獨有的上述特點,非但為它在中國歌劇史上贏得了最為光芒奪目的榮耀,更是中國作曲家、歌劇表導演藝術家對于人類歌劇藝術發展的最大貢獻所在。征諸世界歌劇史,盡管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東歐北歐人以及美國人等,在擺脫意大利歌劇模式、創造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藝術方面做了長期努力和艱苦探索,并且各自有所創造、有所建樹,也曾誕生過眾多有世界影響的大師和杰作;與之相比,我國民族歌劇至今依然難以望其項背。然而,就豐富和拓展歌劇音樂的戲劇性展開方式和思維而言,就彰顯歌劇表導演藝術的民族文化特征而言,它們的貢獻,則未必能與我國民族歌劇相比。因此,我國民族歌劇的這個特點、這些優勢、這份榮耀,足能讓我們引以為豪,既不應輕易忘卻,更不該棄如敝屣。

二、“一脈單傳”背后的深層局限和潛在危機

就創演的實踐說,從80年代直到新世紀最初十年,偌大一個中國,全國有數十家歌劇院團,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真正創演民族歌劇的院團只有總政歌劇團一家,奉獻出有全國影響的優秀劇目,也僅《黨的女兒》和《野火春風斗古城》兩部,我們反復呼吁的民族歌劇“一脈單傳”的窘迫之狀,所指即此。

其一,在題材選擇上,民族歌劇絕大多數劇目表現的均是革命歷史題材,革命英雄主義的主題、歌劇形象刻畫上較為普遍的“高大全”現象、文學劇本中的豪言壯語,以及過分直露的宣傳教育目的,似乎已經形成一種套路、一個模式,用來順手而突破很難。尤其是經歷了“文革”磨難之后,廣大觀眾與藝術家一起,對“革命樣板戲”所謂“三突出”之類創作教條早巳望而生畏、望而生厭,于是產生審美疲勞,避之唯恐不及,并非全無道理。

其二,在音樂創作上,作曲家對板腔體結構的運用,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尤其是地方戲曲音調的運用,也因融合熔鑄功夫不到家顯得新意不多,常常給人以語言陳舊、風格陳舊的印象,戲曲化痕跡較重,音樂的原創性不足。

其三,在主要人物音樂形象的刻畫上,注重第一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畫和形象塑造,其藝術成就也相對較高;與此相比,男性形象的音樂刻畫則十分贏弱,缺乏陽剛氣質,導致民族歌劇在音樂形象塑造上十分普遍而嚴重的女性化傾向。

其四,在音樂思維上,受我國戲曲音樂中“一曲多用”思維的影響較深——某種主導性音樂語匯一經確立,便不但廣泛用于第一女主人公,往往同時也在其他人物身上混用。這種不同人物之間音樂語匯的交錯、混用和雷同,往往模糊了不同人物音樂符號的專有性及其個性特征差別,因此,無論是劇中演員,其他歌唱家還是一般觀眾,在演唱、學唱劇中某些詠嘆調或著名唱段時,也常常容易發生這一首與那一首彼此混淆,由這一首串唱到那一首之類現象。這也說明,此類發生在不同人物之間音樂符號的混用和雷同,與專業歌劇音樂創作強調“這一個”的“專曲專用”思維尚有不小差距。

綜上所述,中國歌劇創作不僅在40-60年代,甚至在新時期的民族歌劇創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便某些堪稱民族歌劇經典的劇目,亦多難幸免。因此,經過改革開放洗禮、其審美觀念和眼界均大為開闊的中國作曲家和多數觀眾,對此感到不滿足,甚至不滿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說,在我國民族歌劇本體形態中所存在的五種深層局限和潛在危機,正是造成其在新時期窘狀的內在原因。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文化廳藝術科學規劃一般項目課題,課題名稱:《中國當代歌劇創作的現狀與發展研究》 ;項目編號:2015B032。

參考文獻:

[1]舒強.新歌劇表演的初步探索[M」.上海: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2.

[2]中國歌劇研究會.中國歌劇藝術文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民族歌劇危機
危機來臨
中年你危機了嗎?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危機”中的自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