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樂平古戲臺看贛劇的傳承

2017-03-18 22:24劉珺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贛劇樂平

劉珺

摘 要:戲臺是戲曲演出的客觀載體和有形見證,也是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間。贛劇傳承數百年,樂平古戲臺直接參與了贛劇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本文通過對樂平古戲臺的特點、基本分類、存在原因進行分析,探尋古戲臺的存在和贛劇文化傳承的關系。

關鍵詞:樂平;古戲臺;贛劇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120-02

何謂戲臺?戲臺是戲曲演出的載體,是專門為戲曲演出而建的場所。從戲臺的演化歷史來看,最初的戲曲演出是沒有臺的,戲臺大約出現于宋元時期。中國戲曲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戲劇一樣,最初都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動,后由宗教祭儀樂舞演變成戲曲表演形式,宗教活動場所則演化出最初的戲曲演出場所—神廟戲臺,這就是最早出現的戲臺。

樂平,作為贛劇的發源地之一,是江西省現存古戲臺最為集中的地區,據樂平市文化主管部門2002年全面普查統計資料表明:樂平市現有傳統戲臺414座,其中,明代建造2座,清代建造77座,民國年間建造59座,新中國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建造30座,其余均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所建。這些古戲臺群融建筑、雕塑、工藝、繪畫、文學為一體,被稱為“中華一絕”,有著“古戲臺博物館”的美譽。

一、樂平古戲臺的特點

樂平古戲臺的建造和我國古代宅院宗祠建造一樣,首先要請風水先生選擇風水寶地,兼顧防曬、防霉、防風、通風等因素來選擇具體地點,擇良辰吉日在鞭炮聲中由氏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破土動工。根據主持和村民的意見,由木工師傅負責戲臺制圖,包括正面圖、地面圖、天圖、側面圖、棚圖和角圖等,后依圖施工。戲臺主要為磚木結構,臺基寬大以適應戲曲的演出,約比地面高出兩米,中部加以的墻柱,上部巍峨的屋頂,給人以大氣、莊嚴、肅穆的感覺,就像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廳堂。戲臺的飛檐亦頗具特色,兩側三重檐和正面兩組飛天檐,戲臺平面為三間四柱式,或在此基礎上增加兩間側房,又稱”陪房”,多為樂隊和音效所用,戲臺中堂后屏壁將前臺與后臺分隔,后屏兩側為”出將”和”入相”的演員通道。

樂平古戲臺形式多樣,種類繁多,主要可分草臺、會館臺、宅院臺、廟宇臺、萬年臺和祠堂臺六種。但現存的古戲臺多為萬年臺、祠堂臺、廟宇臺。草臺是臨時性戲臺,比較簡陋;會館臺是指在樂平居住的外地人在會館中興建的戲臺,這類戲臺大多集中在水運碼頭和商賈云集的地方,如撫州會館臺等;宅院臺是當時的鄉紳豪門們,為避自家妻女為看戲拋頭露面,有礙門風,便在自家建造戲臺,宅院臺最典型是塔前鎮塔前村鄉坤洪汝儀家的戲臺,始建于清雍正年間,修建在偌大的四合院中,晴雨可用,且能容納數百人;廟宇臺是佛教或道教的產物,設在廟宇附近,最典型的是樂平市區東郊觀音閣前的戲臺;萬年臺是獨立的單面臺,一般坐落在村坊中心,與各條大街小巷相通,又稱”街好臺”;祠堂臺一般都是戲臺與祠堂相連,一面戲臺一面祠堂,晴雨兩用,且大部分都有閣樓包廂。

樂平古戲臺的裝飾,發揮了美化和加固的雙重功效,戲臺的裝飾以藻井最具特色。藻井原為宮廷建筑構件,一般位于戲臺天花板中央,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向上凹進為彎隆狀的頂棚形式,具有消防、避災的作用,而且據現代科學分析,當演員在臺上高歌或低吟時,其四壁會形成共鳴,形成余音繞梁的音響效果。藻井一般有螺旋式、園盤式、四方式、八卦式等款式,其直徑都在3米左右。

樂平的古戲臺一般為三間四柱,多檐多翹歇山頂式。戲臺左右上方均飛檐翹角,四根鐵鏈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懸掛鐵馬風鈴,風起鈴響,叮叮當當清脆悅耳;屋脊中間矗立著一串疊起的紅黃藍數色彩瓷寶頂,屋脊的兩端分別飾有造型優美的鰲魚,中插鐵叉或方天畫戟,直指云天,這既是藝術造型,又是避雷裝置,同時也象一座微縮寶塔,是樂平戲臺的主要標識,寓含了樂平民眾希望戲臺能鎮邪驅災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古戲臺內部裝飾著眾多木雕,有魁星點斗、九老天官、昭君和番、八仙過海、歲寒三友、牡丹芙蓉等。戲臺正面的兩立柱多有對聯和匾額,餾金燙漆,為戲臺增色不少,題字多出自鄉儒耄宿之手,內容有題誦戲劇的“咫尺天涯評論是非功過,須臾歲月歷數萬古忠奸”;有勸導觀眾且具深刻哲理的“眼界抬高不怕前頭遮住,腳跟站穩何懼后面擠來”;有追溯本族歷史淵源的“圓水會九龍人杰地靈興萬代,關西成望族枝繁葉茂肇千村”;有感時醒世的“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 ”。

二、樂平古戲臺大量存在的原因

樂平占地面積為1973平方公里,其戲臺幾乎遍布全市各鄉??梢哉f戲臺成為了體現本村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村莊財富的象征,也是村民炫耀的資本。為了擁有勝于鄰村的戲臺,村民們踴躍籌款修建。據統計,約有70%的樂平古戲臺,都經過油漆飛金,這些飛金使用的金箔有一些甚至是在外地加工制成再運送至樂平來的。不僅如此,又有20%左右的古戲臺使用的是真金,如鎮橋鎮的坑口、滸嶺、坎上等戲臺,其中鎮橋鎮坑口村戲臺臺面使用黃金就達半斤之多,坎上戲臺的用金量達3、4斤。如果戲臺年久破舊,村民們則會翻修或重建,沒演出的時候便上好鑲板,以免戲臺日曬雨淋受損。

樂平戲臺大量存在的另一原因在于其社會根基根植于氏族宗法血緣傳統,與其他地域不同的是,在樂平,戲臺不僅僅是戲曲演出的場所,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聯系家族血脈的象征,據考,樂平的先祖大多是宋元時期由北方遷徙而來,宗祠和戲臺成為了氏族的中心,它們承載著眾多的社會功能,如祭祀、社交、娛樂等。在祠堂臺中,??梢娏⒅峡讨皢棠景l千枝豈非一木,長江分萬脈卻是同源”。

民眾借以觀劇怡情,宗族賴以觀劇凝聚人心,村莊則通過演戲加強同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聯系,并振威揚名,不僅如此,所有的喜慶大典都離不了戲臺 ,顯然此時的演戲對戲臺的修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戲曲一開始就是和民間的各種公共活動融為一體, 互為依傍,緊密相聯的,所以樂平古戲臺的大量存在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三、樂平古戲臺與贛劇繁榮

樂平歷史悠久,人文昌達,因“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千百年來,悠悠樂安水孕育了樂平悠久燦爛的地方傳統文化,同樣也造就了樂平獨具特色的戲劇繁榮—贛劇。贛劇發端于明代的弋陽腔,起源于贛東北地區。明、清兩代,以高腔為主,后來融昆曲、亂彈諸腔于一體;贛劇的前身饒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亂彈為主。其中饒河班以景德鎮、鄱陽、樂平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劇目,藝術風格也比較古樸、粗獷;信河班則是以貴溪、玉山為中心,沒有高腔,它的亂彈唱腔則相比較而言較為婉轉流利,舊時也統一稱作“江西班”。1950年,合并饒河、信河兩個分支,正式更名為贛劇。贛劇源于民間,其自然也根植于民間,而古戲臺則是孕育、繁衍這些根系的搖籃。

樂平古戲臺的大量存在與贛劇的繁榮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樂平自古就非常富庶,少有戰亂,素有贛東北聚寶盆之美稱,雄厚的經濟基礎為古戲臺的建立提供了物質條件,百姓們衣食無憂自然要發展娛樂事業,有了戲臺就肯定要有劇目,戲臺的存才為贛劇的演出提供了現實基礎,而贛劇的興盛又反作用于戲臺的建立。古戲臺是寄托和反映民眾的思想,表達民眾情感、體現當地風俗的最佳場所,民間藝人在戲臺上施展技藝;而民眾則從觀戲中得到了精神愉悅,它起到了一種良性循環的作用。民眾的喜好深深地影響著贛劇的發展和變化,同樣也對古戲臺的修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贛劇常以宮廷戲為題材,所以戲臺的造型大多模仿中國古代皇宮,飛檐翹角,寬大的前庭,藻井等等。

中國的戲曲劇種有三百余個,每個劇種都有一大批擁護者,樂平人酷愛看戲,在當地農村曾流傳著這樣的俚語“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做工夫沒力氣。一個月不看戲,見誰都有氣?!泵總€月都要有演出,正月花招戲,二、三月娘娘戲,四、五月龍船戲,六、七月菩薩戲,還有破臺戲、開譜戲、婚慶壽典戲、宗親酬答戲等等。也正是因為民眾對戲劇的癡迷,使得樂平400多座戲臺能夠得以保存發展。

據記載,當時長年活躍城鄉演出的班社有近百個,梨園子弟達千余人。為培養民間戲曲藝人,鄉村自辦的太子班(又稱兒科班)多至數十個,學員數千人。贛劇的演出活動在樂平城鄉更是盛況空前“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闭且驗橼M劇的盛行,人們對它的演出場所要求越來越高,盡管搭建草臺非常便利,易搭易拆,樂平人還是愿意大興土木去修建豪華的戲臺,以更好的適應贛劇的的演出。

四、結語

由此可見,贛劇的盛行使得更多戲臺的建立,而戲臺的建成又促進著贛劇的發展,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基金項目:2015年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贛劇歷史研究》。

參考文獻:

[1]鐘芳芳.群眾心理影響下的饒河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2]黃輝富.贛劇與樂平古戲臺[J].戲曲藝術,1997(02).

[3]蔣良善、華麗亞.解讀樂平古戲臺[J].創作評譚,2003(06)

[4]薛林平.中國傳統戲臺中的藻井裝飾[J].民俗民藝,2008(11).

猜你喜歡
贛劇樂平
春種
新媒體時代贛劇文化的傳播現狀、困境及傳播對策研究
地方戲曲進江西中小學校園的探索
樂平的眼鏡
時代更迭下的贛劇的發展和傳播探究
樂平戲臺:綻放在鄉土中的文化奇葩
數百座戲臺遺存 上千年文化傳承
斧頭將軍(贛劇)
江西省第二屆優秀青年戲曲演員展演劇照
贛劇情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