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外科開顱術后嚴重顱內感染的治療

2017-03-20 08:46曾維洪
醫學信息 2016年37期
關鍵詞:顱內感染開顱手術神經外科

曾維洪

摘要:目的 分析神經外科開顱術后嚴重顱內感染的治療方法、結果。方法 對我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神經外科開顱術后嚴重顱內感染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疾病的治療結果。結果 30例患者經由不同療法治療后,疾病治愈率為93.3%,其中,治愈13例,緩解15例;其余2例因嚴重肺部感染、顱內出血等病癥發生死亡。結論 臨床根據神經外科開顱術后嚴重顱內感染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療法作用顯著,可提高治療結果,值得借鑒。

關鍵詞:神經外科;開顱手術;顱內感染

開顱手術作為臨床上的一種特殊手術,具有手術風險高、費用高等特點,雖手術可減輕患者病癥,但因各種因素的影響,易引發顱內感染,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需加強病癥療法的探究力度,以提高總體的治療結果[1]。下面,本文回顧分析我院30例患者的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神經外科開顱術后嚴重顱內感染患者30例的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15~62歲,平均年齡(30.5±1.2)歲。疾病類型:10例腦血管疾病,12例顱內腫瘤,8例顱腦外傷。30例患者的顱內感染均在術后1 w以內發生,伴有程度不同的抽搐、寒戰、高燒等癥狀。

1.2臨床檢查 30例患者均進行臨床上的基礎性檢查,包括:心電圖、血常規、MRI等。臨床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血白細胞出現程度不同的增高現象,腰穿壓力明顯增高;CSF呈現白色、黃色等,蛋白檢查結果為陽性,且含量也相對較高。臨床給予每位患者3次左右的腦脊液細菌培養,檢查結果以鮑曼氏不動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色假單胞菌。藥敏試驗為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氨基糖苷類藥物等。

1.3臨床方法 患者臨床術后嚴重顱內感染后,首先需積極的治療原發性疾病,對于術后切口CSF漏出者,可實施清創、縫合處理。適當提高每位患者的機體免疫力,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并攝入足量抗生素;若細菌培養結果呈現陽性,可及時調整抗生素使用劑量,隨后再根據顱內感染情況選擇用藥方法。如:單純靜脈給藥。對于培養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來說,可實施穩可信、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及羅氏芬、生理鹽水靜脈滴注處理,兩種療法交替使用,直到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鞘內注射療法。經由腰穿處理將患者體內的CSF釋放出,每次劑量處于20~40 ml,選取部分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查,然后再將稀釋后的抗生素注入鞘內,2次/d,持續3 w左右;腦脊液置換、鞘內注射聯合療法。此種聯合療法的實施仍需通過穿刺進行,鞘內注射前期,先送CSF檢查,將配置好的抗生素生理鹽水注入鞘內置換CSF,直到原本渾濁的液體變清,最后將抗生素注入鞘內。此外,還可實施鞘內注射、腰大池置管引流聯合療法。幫助患者取側臥位,和基礎性的腰穿方法相似,待刺入蛛網膜下腔后,置入硬膜外麻醉,并連接無菌引流袋,將引流管固定在背部。抬高患者床頭,使其處于15~20°,保證引流液在8.0 cm左右,通過引流袋高度、閥門控制流量,一般處于250~400 ml,每次藥物注入結束后閉管5 h左右,且每次藥物注入前期需將注射液送至實驗室檢查。

1.3判定項目 判定30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標準:癥狀改善,體征、病原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趨于正常,表明疾病得以治愈;癥狀減少,體征、病原學檢查結果開始轉變,表明疾病緩解;癥狀未發生明顯性變化,表明治療無效。

2結果

2.1臨床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30例顱內感染患者經由不同療法治療后,疾病治愈率為93.3%,其中,治愈13例,緩解15例;其余2例因嚴重肺部感染、顱內出血等病癥發生死亡。

2.2分類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通過給予4例輕微感染者單純性的靜脈給藥療法,均在12 d左右控制;實施鞘內注射、靜脈給藥聯合療法的7例患者中,治療時間在10 d左右;4例嚴重感染患者經由鞘內注射、腦脊液置換聯合治療后,因病情的加重,使治療時間延長至17 d左右;其余15例患者經由鞘內注射、腰大池置管引流聯合治療后,除1例患者治療無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

3討論

神經外科的顱內感染是由各種因素引發的,如:開顱手術、引流手術等。目前,臨床通過對顱內感染的探究得知,手術時機、手術操作時間、術后的處理方法等是該病癥的危險性因素,若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將誘發各種病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臨床需加大顱內感染疾病療法的探究力度,以借助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療。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藥物的問世,被廣泛用于臨床相應疾病的治療中。因顱內感染病癥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對多種抗生素都存在一定的耐藥性,間接加大疾病的治療難度。雖現如今對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爭議,但并不能否認第三代頭孢菌素產生的作用[3]。此種藥物可提高殺菌作用,血藥濃度高。并且,還可提高疾病的治療結果,降低病死率。本文所使用的羅氏芬、穩可信等藥物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調查報告顯示[4-5],無論疾病治療中使用何種用藥途徑,都應和靜脈用藥聯用,然后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用藥方式,如:鞘內給藥,該方法具有藥效快、用藥直接等作用,可促使藥物直接進入蛛網膜下腔,從而提高血藥濃度。當然,鞘內用藥時需選擇對神經中樞影響小的藥物,否則將造成嚴重影響。本次調查結果顯示,30例嚴重顱內感染患者經由不同療法治療后,疾病治愈率為93.3%,其中,治愈13例,緩解15例;其余2例因嚴重肺部感染、顱內出血等病癥發生死亡,由此可見:根據顱內感染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療法作用顯著,可提高治療結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楊彬,劉振宇,趙玉軍.40例開顱手術后并發嚴重顱內感染的治療[J].醫學信息,2013,26(5):202-203.

[2]孫虎.顱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65-67.

[3]李曉飛,楊衛東.開顱術后顱內感染病原學分析和臨床治療[J].吉林醫學,2012,33(33):7231.

[4]葉勁超.神經外科醫院感染分布和病原菌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0):211-212.

[5]方旭,金立德,趙建華.841例神經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17(19):4240-4242.

編輯/丁一

猜你喜歡
顱內感染開顱手術神經外科
甘油果糖聯合甘露醇治療小兒顱內感染顱高壓臨床分析
臨床護理路徑在開顱手術患者術后健康宣教中的應用
不同經導管給藥方案治療顱內感染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比較
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療顱內感染的療效初步評定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行開顱手術后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的危險因素分析
顳肌骨膜瓣縫合對開顱術后頭皮下積液發生率的影響
CBL聯合PBL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張波:行走在神經外科前沿
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兩種置胃管方法比較
神經外科院內感染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