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取向教學論改變了我

2017-03-23 15:36楊蓮靜張晶晶
教育家 2017年22期
關鍵詞:散文科學生命

文 | 楊蓮靜 張晶晶

科學取向教學論改變了我

文 | 楊蓮靜 張晶晶

科學取向教學論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了。它吸取了行為主義學習心理學、認知學習心理學和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學習心理學的教學理論,具有觀點多元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在科學取向教學論基礎上,發展了系統的教學設計原理和技術。自從接觸了“科學取向教學論”后,我的教學觀念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單篇課文教學目標的設計

以前上課前,我總是準備了許多資料,并且覺得哪個都挺好,哪個也不愿意舍去。而現在我會從整篇文章去考慮,適當取舍,甚至要站在整個單元、整冊書的角度來考慮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下面,以四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文《生命 生命》的單元教學為例,將我以前備課的教學目標和在學習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后寫設計的教學目標做一比較,從中可以看出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的一些改變。

●傳統備課在《生命 生命》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懂得珍愛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認真體會生命的真諦。

教學重點: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深刻意義。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重點句的深刻含義。

●科學取向教學論指導下《生命 生命》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做了如下定位: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出2、3、4自然段的表達方式的特點;能說出本文三個事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能舉例說明散文在內容與結構上的基本特點。

任務分析:目標1屬于動作技能和朗讀技巧的學習,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層次;目標2屬于表達方式的圖式學習,達到對表達技巧理解、運用的層次;目標3屬于散文結構圖式的學習,達到對文章結構層次理解的層次。

學習的內部條件: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能夠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文章內容,能夠較為準確地從文中提取信息,并進行分析理解。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掌握了生字新詞,理清了文章思路和作者的寫作背景。

●傳統備課和科學取向教學論指導下在的教學目標設計上的差異:

教學目標闡述的角度不同傳統教學目的的設定,基本上是和語文教學參考上是一致的,教學目標的闡述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的,指明了教師應該教學生什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表述也較籠統,操作性不強,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突出??茖W取向教學論指導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闡述上,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即使是新任教師看到這樣的教學目標,也能知道每個知識點應該教到什么程度,怎樣去測量。

教學分析內容不同傳統教學設計中,分析的重點是教材、教法和教學重點難點。而在科學取向教學論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科學取向教學論理念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現今教師首先應關注的是“教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把學生帶到哪里(教學目標問題)。也即先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理念不同傳統教學設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案,設計的依據是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內容主要是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準備、課時安排、教案正文、教學反思,一直使用了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模式。

而在科學取向教學論理念的指導下,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系統理論、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育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修改方案的一個過程;強調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包括如何編寫目標、如何進行任務分析、如何選擇教學策略與教學媒體等。

在科學取向教學論理念的指導下單元重組教學

單元重組教學,我國的霍懋征老師早就進行過,并不是新的教學形式。這學期,我們按照語文教學特點收集、匯總、分析了學生學習方法,提煉出相關的學習圖式,開始嘗試單元重組教學。

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散文教學單元,單元教學最后一個目標是寫一篇以“感悟生命”為題的文章。要求:能寫出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現象或者身邊的那些熱愛生命、關愛生命的一件或幾件小事;敘事清楚,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出真實的感受;運用“敘事+抒情”的方法,將“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娓娓道來,使讀者覺得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這些要求需要落實在這個單元中每篇課文教學之中,通過重組單元教學,使學生掌握散文的篇章結構圖式,以及常用的表達方法。所以,在制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根據需要評估制定單元目標,根據單元重點教學目標來制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的再思考

學科專業知識的提升學科專業知識,包括足夠的所教學科的知識,廣博的文學素養,扎實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語文教師的能力與發展歸根結底在于提高語文教師學科專業知識。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已經成為影響教育質量和制約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在備四年級(下)散文單元教學時,就查閱許多關于散文的知識。對于散文的定義、散文的分類、散文的特征要進行學習,只有將這些知識理解、分析透徹,才能制定出適合四年級學生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我專業知識提升的一個過程。同時,在備課中,我發現許多訓練點,教參上沒有指出來,需要教師自己去找,自己去體會,這樣就給老師一個發揮的廣闊天地。

深挖教材,“海水漸遠方見石”每次閱讀整篇文章時,就好像面對茫茫的大海,我常常問自己:整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什么?這篇文章在本單元中應完成怎樣的教學任務?假如我是作者,我為什么寫這篇文章?編者為什么選擇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哪里寫得好?用這樣的方式來找到這篇文章的訓練點,也就是解決“我要帶孩子去哪里”的問題,這真的需要用心去體會琢磨,才能確定整篇文章的訓練點,真有一種“海水漸遠方見石”的感覺。然而,訓練點找到了,這塊“石頭”掌握在手中,如果,不加雕琢,學生學得就不會深入,只是一知半解;經過雕琢,可能就是一件差點火候的半成品,學生會有所收獲;只有精雕細琢,深挖教材,才會是一件藝術品,讓學生受益匪淺。

“以學定教,學有規律,教有優法”,這是科學取向教學論一直所倡導的理念。我覺得現代教學設計在語文的工具性上做得非常好。不足之處,可能是我個人的原因,尤其是初期實踐,常常是重視知識點,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情感體驗上有所欠缺,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上做的就不夠好。今后,我會在科學取向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在語文教學中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

猜你喜歡
散文科學生命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科學拔牙
衰落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