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2017-03-30 07:54黃敬新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探究學習創設情境

黃敬新

[摘 要]教師上好課的重要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教學構思和設計。以一節高中歷史課為例,從了解學情、創設情境、優化語言、探究學習四個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打造出一節高效課堂,讓歷史教學充滿生命活力,凸現歷史魅力,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了解學情;創設情境;優化語言;探究學習

猶如造大廈要先設計模型和藍圖一樣,有好的教學構思和設計是教師上好課的重要前提。優秀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常常是殫精竭慮、反復推敲。經驗告訴我們,一堂好課的設計,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是不行的,必須從了解學情、創設情境、優化語言、探究學習四方面入手。本文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第一課《人是萬物的尺度》為例,談談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一、深入了解學情,找準教學切入點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影響學習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币虼?,要使自己所上的課有魅力,令學生喜歡,就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狀況,從而找準教學的切入點。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呢?筆者常用的做法是在新課前弄清以下問題:(1)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有哪些?(2)學生對新課程教學目標解讀的程度如何?(3)提前布置的預習中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理解學會?哪些知識需要教師的啟發和講授?

筆者在設計《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課時,事先深入了解學情,結果發現學生在初中已初步學習了關于西歐的歷史知識,對西方人文精神的歷史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大多數學生對將要學習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也做了課前的預習,理解程度好的學生基本上能把握本專題與高中歷史必修課第一冊第六、第七專題,第二冊第五、第七專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明確將要學習的西方人文精神發展演變的歷史,要跟同一時期西方的政治、經濟的發展過程有機結合起來,以更好掌握思想文化與政治層面和經濟層面之間的辯證關系。理解程度稍差的學生對此卻感到困惑。根據這種情況,筆者把教學切入點定為“一定歷史階段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樣就能讓學生明白已經學過的必修一的政治制度史、必修二的經濟制度史和正在學習的必修三的思想文化史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設計思路,就找準了教學的切入點。它既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新舊知識的聯系,做到教學重點突出,又能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新理念。

二、創設教學情境,導入學習內容

新課標提倡通過情境創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創設的情境幫助學生學好歷史,促進學生用歷史的視野關注情境,使情境為歷史三維目標的學習提供平臺。為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探求的熱情,從而引起學生連續不斷的思考。

比如在學習《人是萬物的尺度》這課第一目“智者的啟蒙”時,筆者先解釋智者的概念,即教授雄辯術和修辭學的教師。雄辯術就是能言善辯、口若懸河。學生一聽馬上就來了興趣。接著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古希臘,公民遇到任何麻煩幾乎都要涉及官司訴訟,因此口才顯得非常重要。智者收費授徒,注重功利。當時有位智者就被自己的學生告上法庭,控訴其收取的學費太高。這位智者自信地告訴朋友:無論如何他自己都應是勝訴者。朋友問為什么,他答:如果法庭判我勝訴,自然說明我收的學費合理;如果我的學生在法庭上把我駁倒,那也說明我教得好,他就更應該付給我這么多學費!講到這,自然能吊起學生學習的胃口,他們就會好奇地問這位智者是誰,筆者先賣了個關子,接著學習智者運動的發生原因、內容、言論特點。最后重點學習這場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學習他的核心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樣懸念就解開了,學生感到豁然開朗。這樣對平淡、枯燥的古希臘哲人的思想文化內容增加幾分親近感,學生就會被歷史情境創設的魅力所吸引,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新知識的積極性。

三、優化教學語言,引導思維方向

比利時學者G.德朗舍爾說:“在我們的教學形式中,教師的口頭語言行為表示了他所做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學生做的全部事情?!彼?,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優化語言成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教學環節,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樂于發揮自己的才智。

在一次兄弟學校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中,筆者在教學《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課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現在的西方國家,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科技領先,擁有悠久的思想文化。然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西方的思想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中有三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涌現了許多杰出的思想家,同學們想知道他們是誰嗎?”“想!”學生齊聲回答。這樣導入新課很快就把筆者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這為下面四十幾分鐘的教學打開了順暢之門,充分體現了優化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用教師要用商量的語氣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我們一起來探究,好嗎?“誰愿意試一試嗎?

”“哪位小老師先來說一說?

”“不要著急,慢慢說?!边@種帶有激勵性、引導性、商量性的教學語言給學生以信心和勇氣,能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自由的空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極大提高。這正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歷史課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標理念,從而使歷史教學過程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凸顯歷史魅力的過程。

四、提供思考空間,開展探究學習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總是放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上,教師只注重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是否正確,卻忽視了對學生獲得知識過程的指導。曾經有位教育學家說過:“學生的‘再加工再創造是學習歷史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因此,課堂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置身于求知探索的學習體驗中。

比如在講完《人是萬物的尺度》這課第一目“智者的啟蒙”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以下學習思考題:你怎樣理解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的含義?黑格爾說:“這是一句偉大的話?!迸c以前的哲學家的研究相比,這句話的偉大之處在哪里?經過幾分鐘的思考后,幾個膽大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的含義:萬物的存在形態與性質在于人的感覺。它肯定和強調人的價值,將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學生回答得太好了,筆者不斷地用大拇指表揚他們。教師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查找課文相關內容并表達自己的思考,學生會有更多發現,也很有成就感。

又如,筆者利用多媒體顯示蘇格拉底的畫像,在介紹完他的生平后話峰一轉:與他同時代的東方也有一位杰出的智者,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誰呢?筆者話音剛落,學生們齊聲回答:孔子。由于教學時間關系,筆者點到為止,說感興趣的學生可在課后搜集相關資料多方面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這樣巧妙地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讓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學生自然對探究學習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以上幾種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可以針對一節課,也可以針對一類課。讓學生在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去體會歷史,展望未來,收獲更多的成長,成為我們高中歷史教師的不懈追求。

[ 參 考 文 獻 ]

[1]陳志萍.體育教學語言在課堂運用之我見[J]

.新西部,2007(5).

[2]駱成飛.基于“問題導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4(5).

猜你喜歡
探究學習創設情境
新課標下探究學習“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實驗
淺析小學數學悅趣化探究學習的策略
如何將生活實踐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
建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之我見
關于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淺談初三語文閱讀教學
也談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