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17-04-01 19:11王路遙王忠馳
學理論·下 2017年3期
關鍵詞:文化旅游旅游資源資源開發

王路遙+王忠馳

摘 要:近年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成為我國學界的熱點研究領域。通過檢索中國知網并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本文將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大致分為初識期(1995-2002)、熱潮期(2003-2011)和穩定期(2012-2016),并主要從文化旅游資源概念界定、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發展階段、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主題等方面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進行了回顧,分析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文化旅游;旅游資源;文化旅游資源;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163-03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屬于旅游管理的研究范疇,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學術研究熱點。隨著我國步入“新常態” “一帶一路”等戰略背景,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正努力求取進一步發展。旅游本身對城市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人們對城市的了解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旅游事業迅速發展的當今,人們的旅游需求已不只是滿足于對自然風光的游覽,正日益向文化旅游等高層次方向發展”[1],這一認識凸顯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的迫切性。

“沒有文化的旅游不是真正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2]。筆者通過比較準確和全面的文獻收集發現,我國學界在1995年發表第一篇關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論文[1],迄今已有21年。如今,學界對此課題研究不僅沒有冷落,反而以更多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更好地契合時代特點,更加深入細致地去進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對從中國知網搜集到的1995-2016年間(截至2016年9月15日)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文獻進行思考分析,目的在于厘清文化旅游資源概念、梳理研究發展階段、回顧研究主題,在理性反思的基礎上探索這一研究的未來趨向。

一、文化旅游資源的概念界定

大部分的文獻有提到文化旅游、旅游資源,并且將其作為關鍵詞,但對文化旅游、旅游資源的概念界定,學者之間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觀點,關于文化旅游資源的概念界定更是少見。筆者認為,界定文化旅游資源這一概念非常重要,對文化旅游資源研究有著很大影響。

筆者發現,對文化旅游、旅游資源、文化旅游資源三個概念不同學者持有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分為理論概括方式、事物列舉方式、理論概括與事物舉例相結合方式。

采用理論概括方式即直接下歸納性的抽象定義。例如“凡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各種人文客體或其他因素,都可稱之為文化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相比,文化旅游資源有豐富的文化內涵”[3];還有學者提到“旅游資源包含兩個大的類別: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一般看來,廣義的文化旅游資源等同于人文旅游資源;狹義的文化旅游資源特指以文化吸引為最主要功能的對旅游者產生強烈吸引力的文化現象”[4]。

采用事物舉例方式的學者沒有下歸納性的抽象定義,而是列舉出具體的旅游資源。例如,有學者從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規劃實踐角度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實體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觀實體為構成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鎮和村落、節慶場所、紀念地等;第二類是社會氛圍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質、行為、觀念等構成的文化氛圍部分,如器物、飲食、服飾、習俗、語言、思想觀念等;第三類是精神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狹義的精神創造部分,如民間文學、神話、戲劇、歌舞、音樂、繪畫、工藝、哲學、宗教等部分[5]。

采用理論概括與事物舉例相結合方式的學者既下歸納性的抽象定義,又列舉出具體的旅游資源,認為文化旅游資源主要表現為大量現實存在的富有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之中,“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形式,它是指以人文旅游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活動,是旅游者帶著了解歷史、建筑、藝術、宗教、風俗民情等特殊目的去參觀游覽或參與的活動”[6]。

筆者發現,對文化旅游、旅游資源等概念界定采用理論概括方式居多,具有高度的抽象,但是不容易被理解。而事物列舉方式將概念具體化,容易被理解,但是難以窮盡。理論概括與事物列舉方式相結合,既有抽象,又有具體事物界定,避開了單獨使用理論概括方式或事物列舉方式的不足之處,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概念界定方式。文化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與旅游資源的復合,只有將文化旅游的本質特征和旅游資源的要點結合起來,才能較為正確地理解文化旅游資源的概念。而文化旅游的本質特征就是人們通過旅游而感受文化的一種活動,旅游資源的要點則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兩大類,以及這兩大類包含的若干個小類別。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的基礎,文化旅游是旅游資源的展現,“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產生吸引力的源泉”[7],文化、旅游、資源這三者有機的結合便成了文化旅游資源。

因此,筆者認為,文化旅游資源是以文化為導向、旅游為目的、資源為基礎、人作為主體,是獨具文化符號特征,并具有可開發性、可傳播性的一系列外在物質形式或者內在精神思想的總和,其目的是使游者在活動中達到感受文化內涵、增加知識、陶冶情操等積極效果,進而推進旅游業更進一步發展,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發展階段

通過統計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的發文年度分布,可以看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的進展情況。1995-2016年這21年間,我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初識期(1995-2002年),這一階段的發文量很少,僅僅對西南地區幾座城市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極具地方代表的景觀具有可開發資源的初步介紹為主,很少談及資源開發的方法以及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為熱潮期(2003-2011年),這一階段發文量飛速增加,其中2011年高達 60 篇。由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文化旅游的刺激,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第三產業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與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其中旅游業在第三產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物質需求,對精神文化享受也越來越多,而文化旅游又是精神文化享受的重要內容,這無不大大促進了文化旅游的發展。因此,學界掀起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熱潮。

第三階段為穩定期(2012-2016年),多范圍、多視角、多方法成為這一階段的特點,不僅僅研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還對資源開發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思考以及對缺陷的彌補方法。但是,有關中外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比的文獻屈指可數,團隊型的合作化研究模式同樣很少見。

三、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主題

“統計文獻的研究主題分布可以揭示人們在該領域已經研究了什么,還要研究什么,甚至應該研究什么,以及整體發展形勢如何等等”[8]。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對我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主題匯總分析如下。

第一,21年來,隨著我國文化旅游資源研究由初識期、熱潮期進入穩定階段,學界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基本理論問題的闡釋逐漸深入。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入手,分析文化旅游的開展形式,在資源開發的前提下,提出建設性的理論,做到文化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進程中得到更大的宣傳。另外,人們在傳統旅游的基礎之上,不再將其簡單作為一項活動形式來看待,在文化旅游資源層次方面,人們更加注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涉及的有利部分,并和時代背景結合起來,使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關系到地方文化興衰[6]、旅游業務發展[9]、人們精神消費[10]、經濟效益[11]等,并逐步向多元化擴散。但持續的開發熱度,難免會超過文化旅游資源本身的負荷能力,也因此催生了諸多負面問題,又使得相關研究涉及了文化旅游資源該如何開發、開發所產生的問題、如何解問題、如何保護性開發,等等。

第二,地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自從進入初識期以來就已成為主要研究主題,其中對地區和城市的研究尤為突出。例如,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12]、開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13],等等,均以某一地域作為研究主題,對當地以及周邊地區的旅游發展提供了最為直接的理論依據。一方面,對縣級地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的提出,文化旅游資源具有豐富多樣和相對集中兩大特點[14],相關研究論述了開發現狀,提出在其開發旅游資源的一些構想及科學規劃的建議。另一方面,對省級地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指出,建成旅游大省或民族文化大省,不能不討論旅游與文化的問題,而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是其中一個最基本的關系[15],文化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最新趨勢,旅游資源大省必須以文化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主要發展方向[16],同時要著力調整旅游產業結構,壯大產業規模,切實轉變增長方式,全面提升產業素質,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增強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力爭將旅游產業培育成全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的跨越[17]。此外,也出現了少量關于鄉鎮、校園、具體景觀等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內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第三,進入熱潮階段以來,文化旅游資源類別開發研究得到深入發展,引人注目的包括宗教、民俗、歷史、飲食、民族、名人名居等大類別,以及山水、體育、古建筑遺址、武術、紅色文化、漁業文化、農耕文化、曲藝文化等子類別。以宗教類別為例,可以發現學界對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的研究表現出十分熱衷的態度,認為宗教文化與旅游關系十分密切[18],其開發是一項需要慎重對待的工作,應著眼透過大量的實體性景觀和活動性景觀來挖掘其中包含著的能夠滿足人們旅游需求,激發旅游動機的文化因子,并將其組合成完整的旅游產品[19],才能有效保護宗教文化旅游資源,促進其與社會相適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當前形式下有利于宗教發展和旅游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實現“雙贏”[20]。再者,學界對民俗文化的研究多是進行一個地方的整體民俗的研究,指出“民俗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地說就是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和習俗”[21]。對于各個大類別和子類別,許多研究主題是相互貫通融合的,研究的內容,都是先以大的類別處理,再層層分化,形成單一特定的種類,結合具體旅游資源開發的要點,最終完成的主題內容。

四、結語

通過對1995-2016年這21年間的我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文獻進行分析,筆者得到了以下幾點思考:第一,目前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概念界定仍然存在問題,因為其帶來對文化旅游資源的特征、類型和要點等方面的認識存在很大影響,所以未來需要學者對概念界定進行系統性的認識。第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這一熱點已在我國興起,從初識期到熱潮期再到平穩期可以發現,但是學者借鑒國外、中外比較的意識還有所欠缺,對于需要團隊研究的問題,學者間的合作還需要加強,這樣有助于學者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并且有利于人們避免盲目進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第三,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雖然已經成為當今學界研究熱點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覆蓋了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地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文化旅游資源類別開發研究等主題。但是,不同主題之間的研究成果數量與質量相差很大,對一些順應時代潮流的子主題的研究,是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世宜,李紅,曹詩圖.對三峽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構想[J].中國三峽建設,1995(1):49-50.

[2]梁錦梅.客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初探[J].福建地理,2000(2):34-36,54.

[3]楊利芳,張繼前.黃土高原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82-87.

[4]李光梓.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芻議[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2):99-103.

[5]楊壽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75-76.

[6]駱凱.論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管理[J].法制與社會,2008(6):164.

[7]陸世軍.云南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經濟旅游研究,2007:109-111.

[8]郝成淼.我國外語教育政策研究的概況與前瞻——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文獻計量分析(1993-2012)[J].現代大學教育,2013(1):57-64.

[9]張曉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人類學透視[J].思想戰線,2002(1):31-34.

[10]李秀金.論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管理[J].理論學刊,2005(2):115-116.

[11]吳書鋒.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隱憂及對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6):20-26.

[12]李向陽,蔣才芳.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及其保護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22-124,128.

[13]郭鵬飛,張芳芳.開封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與對策[J].城市旅游規劃,2014(8):113.

[14]張林生,曾克峰.廬山南麓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問題探討[C]//湖北省地理學會2006優秀學術論文集:地理科學類,2006:87-89.

[15]陶犁.論云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J].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0(6):78-80.

[16]劉曉霞.陜西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人文地理,2004(5):18-21.

[17]陳培.河南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研究[J].科技風,2008(5):114.

[18]張建忠.論宗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J].生產力研究,2009(7):140-144.

[19]華鋼.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研究[J].網絡財富,2008(4):162-164.

[20]殷金桃.略談宗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需注意的問題[J].科技信息,2007(33):542-543.

[21]邵明翔,余志祥,熊偉.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題研究[J].重慶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4(1):90-92.

猜你喜歡
文化旅游旅游資源資源開發
貴州省文化旅游創意發展態勢評價
數字媒體技術介入地方性博物館資源開發討論
文化系統剝離與市場割裂對文化創意體驗產品的影響研究
徐州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資源整合探究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關于安徽壽縣旅游投資的SWOT分析
經濟型蘇州古城旅游產品策劃初探
河南新縣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