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OC文獻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

2017-04-15 10:51張細呈喬星峰徐曉雄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2016年12期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

張細呈 喬星峰 徐曉雄

摘 要:隨著MOOC在國內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高度關注話題。文章以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檢索到的5212篇MOOC主題文獻為分析對象,采用CiteSpaceⅢ軟件進行內容分析,并用共詞聚類方法揭示出我國當前MOOC研究主題集中在七個方面:教學模式、資源建設、課程設計、圖書館服務創新、高等教育改革、學習分析、理論研究。其中翻轉課堂、混合學習、在線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改革等是目前MOOC研究的熱點,基于MOOC的創新教學方法、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新型在線學習模式等領域是MOOC研究的未來趨勢。

關鍵詞:MOOC;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3-0023-05

一、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簡稱為“慕課”。被人們視為一種新型的在線學習,意為通過網絡平臺發布課程內容,免費提供給遍布各地的學習者進行學習,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2012年被稱為MOOC元年,隨即在我國掀起一場慕課熱潮,國內諸多名校教師團隊在Coursera、Edx、Udacity平臺上開設課程,并建設起自己的課程平臺,如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北京大學的華文慕課、上海交大的好大學在線等。與此同時,我國學者針對MOOC開展各類的研究,公開發表論文數量急劇增長,因此將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對我們掌握國內MOOC的發展脈路與認清研究主題分布狀況有著重要價值,同時可以給有關研究者提供文獻分析結果,有利于更好地展開MOOC研究。本文將通過文獻計量學的共詞聚類方法,對我國當前MOOC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以分析和探討MOOC研究當前的熱點與趨勢。

二、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擇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以主題詞=“MOOC”OR主題詞=“MOOCs”OR主題詞=“慕課”OR主題詞=“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OR主題詞=“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為檢索式,選擇年份范圍在2012~2016年,在文獻分類目錄下設定學科領域在教育和信息科技等有關領域,共檢索出文獻數量結果為5416篇。經過進一步的篩選工作,得到的實際有效文獻數量為5212篇。在知網文獻管理中心分批次地將檢索結果導出為Refworks引文格式,使用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Ⅲ自帶的Date格式轉換功能,得到最終能夠被軟件識別的數據格式。

2.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文對搜索文獻進行處理和可視化分析采用的是CitespaceⅢ軟件,它是由美國的陳超美教授運用Java程序開發的引文分析軟件?;贑itespaceⅢ可視化分析技術得到的知識圖譜,可以展現出一個知識領域來龍去脈的演變歷程,并且會自動標識引文節點文獻和共引聚類表征的研究前沿[1],因此在科學文獻中能夠準確快捷地描繪出研究領域的核心熱點與最新趨勢。筆者使用CitespaceⅢ軟件分析收集的MOOC相關文獻,對我國MOOC研究文獻的主題詞頻次與中心性做統計,并形成文獻主題詞共現網絡圖和聚類圖譜,在此基礎上分析得出MOOC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

三、MOOC文獻的年度分布

根據歷年MOOC研究成果的發表數量,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領域研究的歷來狀況以及整體的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近5年以來我國MOOC的研究呈現出逐年迅猛上升的勢頭。2012年,我國學者在核心期刊上僅有3篇文章發表,主要是對MOOC課程模式和特點作介紹,處于新鮮事物的引進階段,僅吸引到少數學者的關注;2013年,對MOOC的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共有178篇文章發表,表明MOOC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2014年,MOOC的研究成果有著大幅度的提升,共發表了1344篇文章,說明MOOC在我國教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15年,同比14年的研究成果數量還是保持大幅度的上升,總共有2823篇文章發表,同時2016截至到目前為止(具體時間為2016年6月5日),已發表1068篇文章,說明我國MOOC的當前研究狀況仍在持續的深入中。

四、MOOC的研究主題分析

1.關鍵詞的聚類分析

本研究通過設定CitespaceⅢ節點類型為“Keyword”進行共詞分析,時間跨度在2012~2016年,時間區間為1年,篩選方式為topN=50,選擇pathfinder算法,生成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如圖2所示。圖中共有124個節點和208條連線,其中每個節點的半徑大小表示被引頻次的高低,外面一圈圈的不同顏色對應的是相應的被引年份,連線的不同顏色表示首次被共引的年代,粗細代表被共引的次數。各色圓環標識為高共被引關鍵詞聚類節點,代表研究核心熱點或者前沿領域。

筆者根據CitespaceⅢ軟件計算出的關鍵詞頻次和中心度如見表1和表2所示,進一步對我國MOOC研究領域的熱點與趨勢作分析。在去掉“MOOC” 、MOOCs”、“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等主題檢索詞以后,中心度排名靠前的關鍵詞有在線課程(0.29)、在線教育(0.18)、教學改革(0.14)、開放教育(0.13)、斯坦福(0.13)、信息技術(0.11)、學習體驗(0.10)、教學模式(0.09)、學習過程(0.08)等;關鍵詞被引頻次靠前的是翻轉課堂(582)、教學模式(482)、教學改革(462)、在線教育(352)、高等教育(329)、高校圖書館(242)、SPOC(192)、大學英語(143)、學習過程(115)、自主學習(108)等。中心度與被引頻次的關鍵詞均能反映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從表中可以看到有些關鍵詞不僅被引頻次高,中心度也比較高,如在線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學習過程、信息技術、高校圖書館等,說明這些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凸顯出在我國MOOC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通過共詞聚類分析,把距離較近的主題詞聚集形成相似類團,從而能夠讓我們明確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2]。運用CitespaceⅢ軟件生成帶有標簽的共詞聚類視圖,如圖3所示,從聚類標簽視圖來看,我國當前的MOOC研究主要分為七大聚類:

(1)聚類 #0混合式學習,涵蓋翻轉課堂、在線教育、遠程教育、傳統教育、大學英語、SPOC、高職院校、開放式網絡、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等關鍵詞。

(2)聚類 #1 高校教師,涵蓋在線課程、課程建設、課程改革、學習過程、斯坦福、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等關鍵詞。

(3)聚類 #2 開放學習,涵蓋在線學習、課程設計、教學方法、coursera、MOOC平臺、傳統課堂、課堂教學等關鍵詞。

(4)聚類 #3 服務創新,涵蓋高校圖書館、高職教育、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混合式教學、自主學習、網絡學習、圖書館服務、應對策略等關鍵詞。

(5)聚類 #4 教育革命,涵蓋教學改革、教學設計、課堂教學、高等教育、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學習體驗、發展趨勢、網絡教學、網絡教育、教育模式等關鍵詞。

(6)聚類 #5 學習分析,涵蓋的主要關鍵詞有大數據、移動學習、互聯網+、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信息素養、人才培養等。

(7)聚類 #6 xmooc,涵蓋的關鍵詞有開放教育資源、開放課程、精品課程、聯通主義、cmooc等。

2.我國當前MOOC研究的熱點課題

結合關鍵詞聚類分析的結果,并以聚類圖譜的關鍵詞為線索,追蹤相應的文獻進行梳理和研讀,總結出當前我國MOOC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七個方面:

(1)圍繞MOOC構建的創新教學模式

MOOC在廣受追捧的同時,面對尷尬的高輟學率遭遇了人們對MOOC學習效果的質疑,一些批判者指出MOOC以教學微視頻和章節測試為特點的教學模式,采用的仍然是傳統教學中行為認知主義教學法,沒有能夠針對學習者差異和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幫助。研究者圍繞MOOC的教與學問題進行了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劉靜靜和張立國基于MOOC教學平臺,根據翻轉課堂教學形式和xMOOC課程模式的特點,構建出混合學習環境下的MOOC教學模式[3];曾明星等人分析了MOOC和翻轉課堂的兩種教學模式特點,為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提出以兩者為基礎的由情境、交互、體驗和反思四個要素構成的深度學習場域[4];李艷和張慕華在本科生課程中運用融合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法教學,對學生、教師和課程等進行分析,發現學習者的情感體驗、認知技能與能力有提升,思想觀念和交流互動有轉變等[5]。MOOC在引起高等教育領域極度重視的同時,也迅速地影響到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該領域關注點主要在借助MOOC的優質課程資源和在線學習模式,豐富和提高高職教育中的教學活動內容與質量,使之融入到信息化教育的改革進程中。

(2)MOOC影響下的我國高校開放課程資源建設

MOOC廣泛受人們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面向全球學習者提供免費開放的名校名師課程,并且結合了學習活動,增加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交流,提供促進學習支持工具與服務,尊重學習者之間的差異,支持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王穎等梳理分析了MOOC的發展特點:多樣化的合作運營機制,基于學科特點和學生需求開設課程,強調學習互動性的結構化課程設計,具有交互性的微視頻為主要學習資源,提供不同層次的章節測試,給出了發展我國教育資源建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并具有可持續性等啟示[6]。焦建利認為從MOOC的發展,我國的教育資源建設得到體制機制創新、創用共享、重視教學中的實踐運用啟示[7]。鄭旭東等認為高質量的MOOC課程對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從課程建設、教學資源設計、共享平臺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等四個方面給出我國精品課程建設意見[8]。

(3)MOOC的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決定MOOC質量的關鍵,錢玲等人認為優質的MOOC設計會存在共通規律和本質特征,通過MOOC平臺上的具體課程為例,得出知識與信息聚集、知識重組與連接、知識的運用創新、資源的共享四個MOOC設計的關鍵策略和一些具體方法[8];姜強等人認為MOOC設計質量是影響MOOC進展的本質問題,根據技術維度和教學維度構建了影響MOOC設計質量的指標規范,教學維度有教學設計和評價兩種類別22個指標,技術維度涉及有關用戶、資源、工具和分析四種類別34個指標,認為MOOC以后的設計方向是強調交互性的個性化模式,即MOOC2.0[9]。

(4)MOOC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

MOOC對傳統課堂中的教學模式產生影響,高校圖書館在這種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服務職能與內容也相應發生轉變。游祎從課程學習的支持、提高信息素養、課程合理合法使用三方面闡述了MOOC環境下圖書館支持的職能服務[11];傅天珍和鄭江平在MOOC發展的趨勢下分析了高校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問題,認為圖書館面臨著服務需求、版權許可權限、教學資源變化、教育信息化產業鏈發展的四項挑戰,指出自身開展MOOC課程滿足信息素養技能需求、從師生和平臺資源角度提供導航、擴大教學資源的版權范圍并提倡知識共享與開放獲取等四條圖書館服務創新策略[12]。

(5)MOOC促進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背景下,MOOC對傳統高等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與影響,同時大家認為更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改變當下傳統教育中日益凸顯的弊端,實現我國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焦建利在MOOC發展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分析了其給大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給出大學應該如何面對MOOC帶來的挑戰建議[13];鄭雅君和陸昉思考MOOCs的風靡原因是時代的迫切性需求,認為我們在分析研究MOOCs發展要認清時代使命、反思教學價值、變革教學觀念,將開放教育資源與傳統課堂相結合,推進傳統課堂的教學變革[14];曲大為和張鵬提出SPOC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結合MOOC與傳統教學方法是當下高校教學改革的理性選擇,有效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優質課程,推動教育教學與制度的改革創新,最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效果[15]。

(6)MOOC學習者的學習分析

MOOC平臺能夠詳細記錄學習者信息和學習行為,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大數據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線索進行分析評估。王萍基于edX平臺上開放的第一個MOOC學習者數據集,使用數據分析方法對用戶類型、特征及行為進行了研究分析[16];李青和趙越認為在線學習中產生了大量數據,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運用對于提高學習效果有著重要價值意義,為了解決統一收集形式與格式標準問題,嘗試制定出一項學習分析數據互操作規范——CaliperAnalytics[17];薛宇飛等以清華大學在edX平臺上開設的“財務分析與決策”課程為例,對選取的不同國家5000余名學習者的在線學習中發生的行為數據分析,考察他們在課程進行到不同階段的變化特點,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行為特征[18]。

(7)MOOC課程的理論基礎研究

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是當前MOOC兩大分支之一的cMOOC的理論基礎,它是由斯蒂芬·唐斯和喬治·西蒙斯面向網絡環境下的數字化學習提出的,該理論把人的學習看作網絡形成過程,認為知識分布在學習網絡的節點上,這里的節點包括個人、圖書館、書籍和網站等學習源;強調學習者經過解釋和重構這些網絡節點信息實現有意義聯結。相對應的另一分支是基于行為主義的xMOOC,Coursera、Udacity、edX等是該類的典型項目,它側重教學資源的傳遞與重復,學習者在既定的時限內完成教學微視頻、測試與作業主要學習內容,相似于傳統高校課堂的接受式學習理念與學習方式;cMOOC則側重聯結網絡資源的社會網絡學習,學習者自主控制學習過程,生成與構建知識結構[19]。

3.我國MOOC研究主題的發展趨勢

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的基礎上,設定CitespaceⅢ視圖效果為“Timezone”,生成MOOC研究前沿關鍵詞共現時區分布圖譜如圖4所示,以直觀呈現出我國MOOC研究主題發展趨勢??梢园l現自2012年以來,每年的研究主題都在不斷豐富,說明我國對MOOC研究領域的探究在不斷深入。通過時區分布圖譜中呈現的關鍵詞,可以看出歷年來我國MOOC研究主題前沿發展有網絡課程、開放教育、在線教育、高等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實踐、教學方法、計算思維等領域。

追蹤相關文獻及分析,筆者認為我國MOOC未來研究主題的方向主要有:一是基于MOOC的創新教學方法,MOOC運用于學科教學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機,在課堂教學中研究者探究結合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等新型學習模式,實現與MOOC的優勢互補。MOOC為實施翻轉課堂和混合學習提供學習資源與在線自主學習環境;融合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方法,課外時間通過在線學習方式完成新知識學習、課堂上通過分享與協作交流實現知識的內化,將課上與課下學習進行有機融合,優化了教學的效果。二是后MOOC時期在線學習模式的進一步探索,在經過MOOC熱涌現象下的冷思考,研究發現影響MOOC可持續發展下去的教學模式單一與學習持續性低等問題。針對MOOC自身存在的不足與局限,祝智庭和劉名卓認為強化在線學習規律研究、創新在線教學新模式,將是改善MOOC教育成效的不變命題[20]。MOOC自cMOOC發展到xMOOC之后,相繼在人們視野中涌現出一些新型在線學習形式如SPOC(私播課)、DLMOOC(深層學習公播課)、MOOL(大眾開放在線實驗室)、DOCC(分布式開放協作課)、MOOR(大眾開放在線研究課程)等,出現的這些自MOOC轉變而來的在線學習形式,也許會成為未來MOOC的發展動向。三是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分析有關MOOC學習者的信息并深入挖掘學習行為數據,評估與測量學習者的整體特征與個體學習情況的差異,個體差異主要體現的方面有學習技能與偏好、認知特征、參與動機、學習進程和學習績效等。根據他們的差異性,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與建議,設計優良課程資源、精心組織學習活動,進行針對性及時性的學習反饋與診斷評價,有助于提高MOOC課程設計質量,達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效果。

五、結束語

通過對MOOC文獻的可視化分析,得出我國目前MOOC研究的熱點課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期能夠對MOOC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得到客觀全面的認識。MOOC在不斷完善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會迎來越來越多的挑戰,同時對我國傳統教育制度產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本研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只是選取了CNKI數據庫范圍內的學術文獻,可能忽略了一部分的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后續研究需要加大分析數量與擴大數據來源。

參考文獻:

[1]陳悅,陳超美,劉則淵,胡志剛,王賢文.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2):242-253.

[2]張思琦,張文蘭,李寶.國外近十年深度學習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基于引文分析及共詞矩陣的知識圖譜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6(2):64-72.

[3]劉靜靜,張立國.混合學習環境下xMOOC 應用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臺為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5):9-16.

[4]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徐洪智,董堅峰,覃遵躍,郭鑫.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41-49.

[5]李艷,張慕華.高校學生慕課和翻轉課堂體驗實證研究——基于231條在線學習日志分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5):73-93.

[6]王穎,張金磊,張寶輝.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67-75.

[7]焦建利.從開放教育資源到“慕課”——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10):17-18.

[8]鄭旭東,陳琳,陳耀華,李振超.MOOCs對我國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啟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76-81.

[9]錢玲,王霞,趙明媚.MOOC 設計成功的關鍵要素與策略分析——以哈佛大學ChinaX課程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5(8):23-29.

[10]姜強,趙蔚,李松,趙艷.MOOC低完課率現象背景下的設計質量有效規范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1):51-58.

[11]游祎.“MOOC”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4(6):61-65.

[12]傅天珍,鄭江平.高校圖書館應對MOOC挑戰的策略探討[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 (1): 20-24.

[13]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21-23.

[14]鄭雅君,陸昉.MOOC3.0:朝向大學本體的教學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14(1):5-9.

[15]曲大為,張鵬.慕課與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5 (5):119-122.

[16]王萍.基于edX開放數據的學習者學習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5(4):86-93.

[17]李青,趙越.學習分析數據互操作規范IMS Caliper Analytics解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2):98-106.

[18]薛宇飛,黃振中,石菲. MOOC 學習行為的國際比較研究——以“財務分析與決策”課程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5(6):80-85.

[19]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20]祝智庭,劉名卓.“MOOC”時期的在線學習新樣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編輯:楊馥紅)

猜你喜歡
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