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數學教改的構思與意識

2017-04-26 03:54尹文生
課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2期
關鍵詞:大數藍圖教者

尹文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42-02

數學,先要有個“構思”。這種構思,從某種意義說就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構思。它雖然是無形的,但從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完全可以尋覓到教者教學意義的痕跡,洞察到教者對知識結構理解的程度和對學生認知結構、心理發展水平把握的水準。顯露出教者是如何將所學知識編織到到學生認知網絡中去的行蹤。因此,我們不妨可以把它看作是教者所描繪的一幅教學藍圖。這幅藍圖維系著教者得意愿,智慧和業務素養,對教學實踐、教學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我縣開展的“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教學活動,正就是在集百家之長的基礎上,通過再創造、在提高,而設機構畫的一幅教改藍圖。要把這幅藍圖變為現實,須在通盤規劃下,全縣教師人人介入,個個實踐,分類總結,逐項研討。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參與改革的教師本人的教改意識是頗為重要的。而教改意識并非教師自身固有的,而是教學實踐的產物。只有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親身體會到陳舊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對自己手腳的束縛,認識到它們對學生學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消極影響,才能萌生改革的意念,產生改革的行動??梢姼母锏南葲Q條件是要教師首先確立改革意識,而其立足點則是自己的教學實踐。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興利除弊”,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而不是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傳統并不等于陋習。相反,傳統的教學思想、叫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并不乏有閃光的瑰寶。傳統之所以能成為傳統,是靠其自身的新陳代謝而保持著旺盛生機的。因此,改革不是板斧,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傳統的東西一斧砍去。改革應是手術刀,刀行之處要除瘤存肌,并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我縣城關小學老師王會峰老師的一節《按比例分配》的教學,就較好地體現了這種突破傳統、繼承創新的思想。他在教學時,現將例題的條件和問題予以逆轉,改變為“已知兩個數量,求這兩個數量之比”的題,使之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由未知轉化為已知,從而輕而易舉地解除了這道題。老師趁熱將問題再逆轉為條件,轉換成課中例題,并含蓄點示這種結構的題目即為按比例分配。隨即發問:那么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呢?巧妙的轉換,設置了懸念,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在這個時候,老師再指導學生去自學教材,尋找答案,必須會取得較佳效果。而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也都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是一項嚴謹的教學科研工作。即要有科學的態度,更須有先進的理論指導。為此,每個教師都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學習了不少現代教學理論和先進經驗,并經過消化,充實到自己的教學之中,創自己的路。例如在三月份的公開教學中,有三節二年級的數學課都是教學“比較多少”這同一教材內容。而他們的教法各不相同。一個教師采用了實踐性結構,通過擺、說、想、變,來突破對“比較多少”概念的理解。他先讓學生“擺”學具,通過直觀去感受“比較多少”的實際意義;再讓他們“說”所擺的教學實事,借助語言深化感受;進而通過“想”,回顧多次擺學具的情景,找出共同點,歸結出:“大數比小數就說大(多)多少,小數比大數就是說少(?。┒嗌佟钡慕Y論。最后又把統一題中的“甲數比乙數大多少”變換為“乙數比甲數少多少”來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而另一教師則恰恰相反,他一開始先來個小表演,讓學生通過看表演明白:大數比小數該說多(大)多少;小數比大數應說少(?。┒嗌?。掌握基本的表述結構,了解它們的比較結果——多或少的那個部分是“相差數”。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還有一個教師則另辟蹊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緊扣一一對應后的“一樣多”引出多與少的比較,誘導學生思考:現在是不是一樣多?那么應該怎樣說?如大數比小數……,或小數比大數……..。這里既有定向思維訓練,也有變相思維訓練,真是別開生面,各有千秋。這些千姿百態的教學構思,體現了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對立統一。形式雖由內容所決定,但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自身的積極作用。所以,有獨創性地去開辟自己的教改領域,是教師個人改革意識的閃光點,這樣的個體意識多了,群體改革也就得到了充實。

參考文獻:

[1]馬智昌.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淺談.《速讀旬刊》,2014.

[2]高萬華.關于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思考.《語文教學與研究》,1995(05).

猜你喜歡
大數藍圖教者
小學數學運用信息化教學的途徑
弱大數定律分析與研究
決策大數據
大數和大樹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未來手機Morph藍圖揭秘
本期“即學即練”、檢測題參考答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