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民族主義發展的思考

2017-04-29 11:25徐海艷楊浩
經營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民族主義悖論

徐海艷 楊浩

摘 要:在現代社會日新月益,飛速進步的同時,各種社會思潮也暗流洶涌,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等,而這其中民族主義作為一個產生于18世紀中晚期的社會思潮則以其強勁的勢頭,不得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關注。在中國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儼然已成為又一個能推動中國不斷強大,不斷進步的精神支撐。在學界也早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研究群體,不少的學者對民族主義又特別是中國的民族主義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

關鍵詞: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 政治民族主義 悖論

一、文化民族主義和政治民族主義的“體”“用”關系

民族主義一詞通常被認為是法國傳教士奧古斯丁-巴洛于1789年在指稱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的一種社會力量時而首次使用。我們很難對民族主義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一般是指:以民族作為人類群居生活的“基本單位”,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和政治主張,有時也將其稱為國家主義。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面向:文化民族主義和政治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是指,民族主義在社會文化精神意識層面的體現;政治民族主義則表現為以“公民”身份而產生的基于政治信仰或政治目的的民族主義。關于二者的產生、沿革及區別很多學者都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但是在二者關系方面卻缺乏一個明確的導向。雖然從這些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弘揚和闡發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過分的側重于民族主義應具有的政治效應。甚至王小東曾撰文指出這種政治民族主義理應作為中國走向世界,抵御西方世界的精神旗幟,應大膽的搖旗吶喊以振聲勢。同時關于文化民族主義的探討則相對較少。大多數學者大致上都是從新文化運動前后諸如章太炎、梁啟超、梁漱溟、胡適等文化人身上去挖掘相關的佐證,但和政治民族主義的強勢相比則顯得單薄了。

政治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二者現實的狀況也勢必促成能在短期產生效應的理論踐之于實現。西方世界即使在全球一體化、貿易自由化開放程度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也和中國存在社會意識形態的分歧。最后,失衡的心態也是一個促進因素。改革開放的卓然成就,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多的國家財政收入,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環境。一些人理所當然的覺得,中國打破現狀爭取更多更大的份額既合情也合理,相應中國的話語權、權威力都應得到上升,現有的世界秩序和權威國家理應為中國的上升提供渠道。而這背后民族主義,特別是政治民族主義則不僅提供了中國強大的合理事由,而且提供了打破現有秩序的理論支撐。畢竟國家的強大既是經濟實力的壯大,更是更高政治地位和權威的外顯。

政治民族主義要加強內在的凝聚和層次的提高。物質生活的豐足缺乏了內在精神支撐猶如地基不穩的高樓時刻都有崩潰的危險。只有不斷提高民族的文化力、精神力才能真正提高綜合國力。當我們搖動政治民族主義大旗吶喊時,必須把文化民族主義的旌旗插滿山頭。文化力是塑造民族的根,根深則葉茂,何況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的力量彰顯足以冠絕全球。

從近代我國民族主義萌芽起,文化民族主義便生機勃勃,雖然經歷了“五四迷思”的全盤西化,但傳統中國知識份子“中體西用”的價值取向仍然十分明顯??涤袨?、梁啟超雖然保守得落后,但是他們的西行漫記過程中也深刻的體會出東西文化的差異。在見識西方文化之后仍表現出強烈對西化的不滿。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就批評了歐洲文化過于注重物質的必然性。梁漱溟在其長文《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就斷言人類在滿足了生活欲求的物質享受之后,西方文化必將回歸到以知足、克己這自我約束,更注重心性修養的東方文明上來。即使已經完全西化的胡適也未徹底地拋卻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提倡兼容和學習,而非全盤西化。王曉明曾指出在“五四”時期的知識份子們“似乎總有一個先用西化救之,再以我之道治世的想象隱隱約約地罩在頭上”。

且論,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官方所容忍下的“逆向民族主義”高潮的展現只不過是在改革開放之門剛剛打開時的一種極端境遇,缺少理性,后也證實這一“逆向民族主義”高潮適時而生,也應時而退。不過在當今的一些自由派知識分子中這一思潮仍不可小視。但是,我們不可否認西方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背景。雖然全球化的浪潮涌動已經沖翻國界、打破疆域。但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我的特色和民族主義所力倡的歸屬感必須要到歷史的傳統和文化中尋根。政治民族主義的外顯必須要以堅實的文化民族主義為基礎。民族主義的認同要在文化之根上展現政治外顯的枝繁葉茂。文化民族主義是“體”,政治民族主義是“用”,切不能本末倒置。

二、民族主義的悖論:永恒與差異

徐志偉在《天涯》雜志上發表了“中國當下的民族主義困頓——對王曉明《民族主義和中國未來》一文的反思”中寫道:這個悖論正如蓋爾納和安德森都曾指出的那樣——民族主義是一項以現代為形式,卻以前現代為實質的論述。他的現代形式在于提供普遍而平等的身份(國民、公民、人民)將個人由傳統自然的關系中解放出來,代以政治性的身份界定;他的前現代實質在于,民族主義的論述莫不企圖提供某種自然的、文化的或者歷史哲學式的構建,作為民族的集體身份所寄。通俗的說民族主義的內容是歷史的而形式卻是當代的,形式和內容不相統一。但是這并沒有妨礙民族主義以現代形式表帶前現代內容,二者的兼容性具有永恒與差異、傳統繼承和批判吸收、東西方互容的特點。

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中。安德森將民族定義為想象的共同體在民族和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中語言文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民是基于想象而產生的對某一具有自我歸屬感和容納力的共同體的認同而激發出的愿為這一共同體效忠的情感。民族主義始終以前現代的事件作為構建現代性的內容,從前現代中去尋找利用共同體綿延和持續的精神支撐??梢娒褡逯髁x針對于不同的前現代勢必會導致相異的現代性的敘述和認同。人類社會是永恒存在的,人類社會內部的差異是永恒存在的。即使把地球看做為一個村落,差異也是隨處可見的。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基于差異而言,那么他的想象也不可能整齊劃一。在安德森的“想象”中前現代是永恒的,現代卻產生了斷裂。只有當前現代消失了,歷史已消失了,斷裂亦將不存在?!皻v史的終結”始終都在用戶的沖動中不斷地前進,斷裂的存在是“差異即矛盾”這一恒定哲學思考推動發展的永動機。

表現于安德森第一波和第二波民族主義浪潮下的美國和中國,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象的共同體”。前現代的實質造就了當今美國獨霸,中國不斷崛起的現代形式。二者的差異永恒存在,民族主義旗幟的揮舞也各具特色,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反對民族主義的,但是他們卻很難分開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區別,這源于所謂普適性價值“平等”的號召和自身種族主義傾向之間矛盾的不兼容性。中國的民族主義,民間也高呼民族主義的口號,完全撕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赧,堂而皇之的鼓吹民族主義是中國在“和平崛起”過程中的又一意識形態支撐。

民族主義的悖論:永恒和差異是在歷史長河中兼容并存的。在前現代實質和現代形式二者的較量中我們必須弄清傳統繼承與批判繼承、東西方互容的重要性。

中國民族主義思潮是基于內憂外患的痛苦中,在不斷的打壓、掙扎、奮起中興起和發展的。危亡的緊要關頭,自我保存意識激起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同時,在排外和震懾內亂過程中也相應產生了兩種極端:一是強烈的自我認同導致盲目的徹底批判,二是過度的自卑導致激進的全盤西化。

我們在厘清歷史的線條中可以深切的體會到在這二者失調的平衡中,實際都沒有將揮舞的民族主義旌旗插上最高的堡壘之上。他們的召喚不是缺乏激情和熱烈的擁護,而是理性不足和長久戰斗力的缺乏。典型的義和團運動在“扶清滅洋”口號下進行極端的排外甚至牽連到了和外國人稍有聯系的中國人也難免被殺,其粗暴的形象至今被人詬病。而五·四時期的一些文人學者盲目的學習西方,堅持全盤西化,甚至認為東方人為劣等種族。這兩個極端的例子都表明民族主義失衡所造成的極為惡劣的影響。在傳統的繼承和向西方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厘清優劣,必須要批判的吸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切莫盲目排外,更禁夜郎自大。

參考文獻:

[1]王春風.文化民族主義研究綜述[J].貴州民族研究,2008.

[2]劉杰.孫中山政治民族主義思想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

[3]王金良.全球化時代我國民族主義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大學學報,2006.

[4]高小巖.想象的共同體"的理論困境與探討[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 .

[5]顏永友.淺析中日關系背景下發展文化民族主義策略及意義[J].青年與社會,2013 .

[6]魏順霞.淺析柏林的自由民族主義思想[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

作者簡介:徐海艷(1981—)女。四川成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楊浩(1981—)男。四川成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猜你喜歡
民族主義悖論
羅素悖論
視神經炎的悖論
海島悖論
從震旦到復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真與說謊者悖論
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
“帽子悖論”
韓國歷史編纂學中的民族主義
美妝悖論
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