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軍事題材電影美學特征分析
——以《軍旗》為分析依據

2017-05-03 03:18郭德君
關鍵詞:軍旗朝鮮

郭德君

(重慶醫科大學醫學人文研究中心,重慶渝中400016)

朝鮮軍事題材電影美學特征分析
——以《軍旗》為分析依據

郭德君

(重慶醫科大學醫學人文研究中心,重慶渝中400016)

朝鮮電影《軍旗》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在時空交錯和場景變換中將錯綜復雜的劇情聯成一個有機整體,影片中軍旗的含義實際上超越了有形物體本身,其代表的一些朝鮮社會所倡導的價值理念一直若隱若現地貫穿全片,成為將整個劇情串并起來的一條清晰主線。但該劇并沒有進行簡單的價值灌輸,整個故事在觀眾眼前極其自然地凸顯了戰友之間的真摯感情,并在生死考驗之間將英雄主義情結發揮到極致。與此同時,在驚險情節與生活化氣息雙重交織的過程中,優美或雄壯的音樂適時地穿插其中,所有要素在渾然一體的組合中讓人充分領略了朝鮮軍事題材電影的美學特征。

朝鮮電影;軍事題材;《軍旗》;電影美學

從長時段來審視,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密切程度與持續時間之久也許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這種交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幾乎沒有中斷過,輸出—接受的主導型文化交流模式一直在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之間保持了比較穩定的狀態①,但是輸出和接受的主體和客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卻發生了互換,從而演繹出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直在單維度狀態下發生的,而是在動態變換中維系了持續的發展。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在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保持了較強的文化影響力,影響了包括朝鮮半島在內的周邊多個國家,但在近代以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這種影響力出現了弱化,甚至出現了一些逆轉趨勢②,就中國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文化交流而言,中韓建交后強勁襲來的“韓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一些時段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文化交流特征較為形象的概括。其實,在“韓流”襲來之前,就中國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文化交流而言,有一種文化現象不得不談,就是在20世紀特定歷史背景下一些朝鮮電影曾被引進中國,并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為了和“韓流”相區別,我們不妨將以朝鮮電影為主導的文化引進現象稱為“朝流”,雖然二者產生的背景、原因、其中的運作機制以及社會影響都有很大的不同。據統計,1952—1992年引入中國有名字可查的朝鮮譯制片共計97部[1],如圖1所示。

圖1 1952-1992年中國譯制的朝鮮影片數量示意圖

在20世紀一些歷史時段里,一定數量朝鮮電影的輸入豐富了中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生活,諸如《賣花姑娘》等經典影片給整整一代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朝鮮影片的大量引進與地緣因素以及當時的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有密切關系,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朝鮮電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有著深厚生活基礎并有較高的藝術水準,這也是朝鮮電影能贏得中國觀眾認可的一些客觀存在的原因。從圖1可看出,朝鮮電影主要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較多地被引進,從而為中國觀眾所熟知,之后由于各種原因引進數量逐漸減少,一些優秀影片中國觀眾并不知曉,朝鮮二·八電影制片廠于20世紀80年代攝制的《軍旗》就是其中之一③。在這部影片里,朝鮮軍事題材影片的美學思想得到了集中反映,通過此片,能在一定程度上窺見朝鮮特色軍事影片的美學特征,這就是筆者分析此片的初衷所在。如果在中國知網以“篇名”進行檢索④,發現對朝鮮電影進行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而且也無關于朝鮮軍事題材電影的專門研究,在中國知網輸入“朝鮮電影”進行“篇名”檢索后發現,相關文獻最早出現于1954年,一直到2016年⑤,除20世紀50年代外,其他年份以10年為間隔進行統計⑥,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因此本研究的意義就得以凸顯。

圖2 1954-2015年以“朝鮮電影”為篇名的文獻數量示意圖

一、軍旗之后所體現出朝鮮社會的一些價值理念是銜接整個故事情節的主線

從終極視角來看,藝術作品的來源當然是生活,但是,藝術作品在形成過程中也必然受制于其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創作者個人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多個因素交互過程中才最終產生了藝術作品。朝鮮的許多藝術作品以前在中國引起好評不僅是因為兩國有相同的意識形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朝鮮的許多影片中滲透出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因此容易拉近觀眾和影片的距離,從而產生共鳴。盡管如此,朝鮮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理念在許多藝術作品中還是通過多種途徑得以體現,只是有時比較直白,有時比較委婉而已,這一點在《軍旗》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整體來看,《軍旗》的故事其實并不復雜,它主要講述的是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軍315聯隊的一支小分隊以超常的膽識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難護送軍旗的歷程。如果僅僅從實用主義角度來分析,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個過程本質上沒有多大意義,軍旗可再造,而人死去就不能重生,保存有生力量在當時也許是明智、合理的選擇,但正是在此點上鮮明地反映出朝鮮社會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影片演到最后,當剩下的幾個人處于四面楚歌的困境時,金泰燮提出建議,把軍旗埋下來,將來反攻時仍可找到,副隊長李德俊,亦即影片的主人公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果斷和堅決,他指出這樣的行為和向敵人投降別無二致,并且以異常的果敢指揮最后剩下的幾個人從懸崖上沖天而下,硬是從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從而在海上獲得了一條生路。為了讓泰燮和京浩安全返回,德俊走向另外一艘警備艇,目送戰友踏上了返航之路,他深情地說:“同志們,一路走好?!敝笳f出了在朝鮮語境中才能理解的一句話:“將軍!我是個在將軍懷抱中成長的戰士,直到最后都會勇敢地戰斗下去,將軍!”⑦然后毅然決然地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朝鮮民眾對領袖的崇拜和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在此刻體現得淋漓盡致。

此面軍旗之所以在這幾個軍人心中有著其他人難以理解的精神方面的深層內涵,不僅因為它是部隊的靈魂所在,還有一個原因與315聯隊乃由領袖親自創建有高度關聯,因此,劇中的315聯隊并非一個簡單的番號,其所表達的非同尋常的象征含義確是有深意的。劇中有一個情節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李德俊受聯隊長叮囑非到萬不得已不可戀戰,故在多處場景下德俊都以保護軍旗為最高行動原則,即使親眼看見自己妻子和只有幾歲的兒子被敵人綁架而去,用高度的自制力控制了自己異常痛苦的感情,但這些行為卻受到了泰燮、振國等人的誤解。泰燮等本為海軍陸戰隊隊員,在路上與德俊、京浩偶然相遇才走到一起,后來他們實在難以忍受德俊的做法,故泰燮明確提出分開行動。在這個時候,京浩迫不得已道出了李德俊身負的重要使命。其時秋雨瓢潑而下,所有人衣襟俱濕,李德俊屈身打開了一直背在身上裝有軍旗的箱子,然后緩緩站起,在這一刻,所有戰士忽然像是看到了最神圣的東西,在雨中異常迅速地站成一排,之前還提出分開走的泰燮此刻發出了極其簡短的命令:“立正!向右看!”所有人目光一齊投向了軍旗,李德俊用非常莊重的語調說出了軍旗的價值所在:軍旗代表著黨和祖國,決定了戰斗的整體指向。而此面軍旗更是蘊含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315聯隊乃是由將軍親自創建,如果此面軍旗不在,則意味著315聯隊將不復存在。其言下之意是此面軍旗無論如何都要保護完好,他所肩負的使命是如此之重大,這竟然使得他在軍旗安全到達之前連死的權利都沒有。對此面軍旗如此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認識也許只有在朝鮮才能被深切理解。這些內容雖然在整個影片中所占比重極少,卻是整個故事能持續演繹下去的原動力之所在,但如果完全從政治高度去拍攝一部影片很難獲得普通觀眾的認可,這部影片之所以成為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還源自整體情節生動的演繹以及導演和演員對之最大程度的詮釋。

二、情感戲的合理設置極大提高了影片的藝術水準和可觀賞性

軍旗所體現的價值體系并不是通過生硬的灌輸和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自然敘述出來的。情感戲的合理設置是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朝鮮前國家領導人、經常對朝鮮藝術工作直接進行指導的金正日認為愈看愈想看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并反復強調了情感線在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2]?!盾娖臁愤@部影片筆者看了很多遍,每次看似乎都是在看一個新的故事,看完之后的深切感受就是——確實很好看!筆者在欣賞此片時并未預設任何前提,即并不是從政治或其他角度或帶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點進行欣賞,而僅僅是將其作為和其他影片并無實質性區別的普通影片去欣賞。就筆者的感受而言,正是多處出現的情感戲才使《軍旗》體現出了鮮明的朝鮮軍事題材影片的美學特征。

整體來看,《軍旗》是一部戰爭片,但是其中卻穿插了許多充滿濃厚感情的生活化情節⑧。影片是以閱兵前夕為315師團(前身系315聯隊)授勛開始的,表情嚴肅的師團長金泰燮上前領取了勛章,同時在場的京浩望著軍旗則陷入了沉思,往昔的戰斗場面一一浮現于眼前……他們倆都不約而同地想起李德俊。授勛結束后,他們一致認為其實這枚勛章應該由李德俊獲得。事實上,在影片的幾個主要人物中,只有京浩比較了解德俊,泰燮等其他人和德俊之間的感情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諸多誤解消除、信任增加和不斷迎接挑戰、共同面對困難的過程中產生的。李德俊的隱忍、崇高的使命感和關鍵時刻的果斷最終贏得了戰友的信賴。授勛結束后,京浩告訴泰燮,不久前才得知德俊的妻子和兒子其實還活著,這個意外的消息讓泰燮非常高興。在詩一般異常溫馨的夜晚,在充滿濃濃暖意的院子里,他們和高大英武的圣哲一起深情地懷念著已經逝去的德俊,泰燮充滿感情地說道:“嗯,漫長的歲月流逝了……”可他們和戰友之間的感情卻通過德俊在世的兒子得到了延續,圣哲則彈起了吉他,唱起了父親生前愛唱的那首歌“火線千里泛起了霞光……”之后在圣哲帶領下二人又見到了圣哲的媽媽,久別重逢的驚喜、傷感等復雜的感情通過演員高超的演技得到了充分展現,導演在此時設置了鮮花盛開、稻谷成熟,四處洋溢著和平景象的場景,圣哲帶著母親從一望無際的稻田中穿過來……刻意安排這樣的場景仿佛要告訴觀眾和平的來之不易以及德俊犧牲之所值。值得回味的是,以上所有情節并不是一下子就展開的,而是在現實和往事不斷交替的過程中自然呈現出來的。主人公李德俊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在行軍過程中路過家鄉,他準備回去看看順道找些糧食,可意外目睹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被抓走的場景,強烈的痛苦使他將嘴唇都咬出了血,一旁的京浩都認為他太過分了,但艱巨的使命還是讓他控制了自己的情感??墒腔貋硪院笸舻纳顖鼍耙荒荒桓‖F于腦海:當年他決定參軍時,在雪花紛飛的夜晚,兩人在屋外真誠對話,妻子語調十分溫柔,但事實上態度很明確,給予了他莫大支持。休假時他和京浩回家,妻子的莞爾一笑傳達了只可意會的深情,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照相,他起來時卻發現孩子尿了他一腿……這一切的美好都成為往事,他難過得連飯都吃不下去。這一系列情節的出現都是場景變換中極其自然地出現的,將人的復雜感情予以最大程度地揭示。

護送軍旗的這支小分隊每個人的性格迥然不同,京浩極重感情,在很多細微環節中得到了充分展現;直率、穩重等特征在泰燮身上并行不悖地統一起來了;魯莽、干練恰是春世的真實寫照;沖動、機敏則是振國的特征。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環節是影片中安排了一個英姿颯爽的護士石花,在充滿豪情的男子漢陣營中注入一絲溫柔的氣息,從而形成一個完美的組合。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注意,就是護送軍旗的過程中所有的男性戰士全是衣衫襤褸,唯有石花的衣服還是整整齊齊,通過這個細微的情節將女性的細膩、護士職業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揭示。至少在這部影片中,溫柔賢惠的朝鮮傳統女性在戰爭時期又被賦予了新的特質,堅毅、勇敢絕不輸于男性,這種具有典型完美主義特征的東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能說是對生活世界中一些女性形象的本真反映,而是更多體現理想主義的傾向,在此點上深刻地反映出朝鮮軍事題材影片的一個鮮明特征。

當然,為了證明劇中主要人物行為的正義性,對方往往被塑造成面目猙獰的形象,集殘暴、狡詐等各種惡的特征于一身,在許多戰斗場面出現時觀眾自然而然會站到正義的一方,這并不是朝鮮軍事題材電影獨有的敘事方式,可以說是相似題材電影的共性⑨。但在實際生活中,交戰雙方都是鮮活的生命,殘酷的廝殺不知造成了多少生命的消逝!6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給許多普通家庭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一些人的心理創傷直到現在還未完全撫平。因此,只要和平有一絲希望,絕不訴諸戰爭,在朝鮮半島局勢劍拔弩張的今天,筆者真心希望電影中的悲劇場面不要在現實中重現。

三、眾多要素在渾然一體的組合中充分顯示朝鮮電影的美學特征

朝鮮的很多電影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朝鮮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追求,朝鮮政府向來重視電影藝術的發展,而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保持了恒定的電影藝術理念,那就是不將電影作為商品[3]。但是,這只是其主導性的電影藝術理念,如果電影完全成為傳輸價值理念的工具而沒有任何生活氣息在其中,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也必然會失去觀眾。在筆者看來,《軍旗》在價值傳輸和審美等電影的多種社會功能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這部三十年前的影片即使現在來看依然如此引人入勝,其中包含了很多吸引觀眾眼球的情節。影片中護送軍旗的小分隊一路的經歷險象環生,德俊和京浩等人剛出發時對方的傘兵就從天而降,之后為了圍剿這支小分隊,對手還不惜動用坦克、裝甲車、迫擊炮及火焰噴射器等先進武器,還派出間諜滲入到小分隊中,對手的強大以及詭計多端固然是為了映襯出影片謳歌對象的非凡膽略和睿智,但客觀上也使劇情更富戲劇性。其次,影片始終彌漫出一股濃厚的英雄主義情結,崇高的使命感使得小分隊的戰士們在生死抉擇之間放棄個人生存機會,小一男為了掩護德俊中彈犧牲;春世為了引開敵人最后開車撞向了裝甲車;石花在臨死之前還不忘開槍擊斷纜繩;德俊最后拉響了手榴彈與另一艘警備艇上的敵人同歸于盡……但是,有形生命個體的消逝卻使他(她)們的形象更趨高大和完美,生與死的流轉在這里得到更為傳神的解讀。最后,這部影片在藝術化的過程中可謂獨具匠心,其中有一點是根據劇情需要適度地引入音樂,流動的音符和引人入勝的劇情在互相交融的過程中無疑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美感。金正日講過,很好的音樂和歌曲是電影受歡迎的必備要素[4]。除開給影片增色不少的多首背景性音樂,這部影片中其實只有一首歌曲,但在不同場景下通過不同方式至少出現了6次,而且始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沒有奇妙的構思是無法取得這樣的效果的。這首曲子的歌詞即使翻譯過來也非常有音樂感,可惜其異常優美或雄壯的樂曲在此無法得以體現,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這首歌曲的歌詞如下:

火線千里泛起霞光

傳來行軍號聲,多么嘹亮

在聯隊前飛舞的軍旗

呼喚我們走上決戰場

伴隨軍旗,戰勝考驗

伴隨軍旗贏得無上榮光

這神圣的旗幟咱高舉

一直奔向戰勝廣場

為了祖國踏上征程

士兵的榮譽就閃光芒

走這條路,獻出青春

一定要為祖國增光

啊……

一定要為祖國增光

雖然受制于文化的不可通約性,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相互轉化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障礙,甚至還存在一些難以相互轉化的現象,但是音樂卻是極少能突破種種束縛從而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文化表現形式。這部電影如果沒有這首歌曲將會遜色不少,更為奇妙的是同樣的歌曲有抒情、進行曲等不同的表現形式,甚至還有沒有任何背景樂曲的清唱,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影片即將結束之時,這首歌曲最后一次唱響,威武雄壯的閱兵隊伍伴著激昂的進行曲邁著整齊的步伐越過廣場時,泰燮穿著整齊的軍裝神情嚴肅地站在一旁,周圍美麗的少女面帶笑容揮動著鮮花,在這一刻,看到英姿勃發的圣哲亦昂首挺胸地走在其中,他低頭的一剎那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德俊,但圣哲的出現使德俊的生命和事業仿佛又得到了延續……從空中俯瞰下去,裝甲鐵流從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穿過,和平得到了有力保障,錯綜復雜的劇情在時空交錯和場景變換中渾然聯成一個整體,整個劇情是如此的流暢,并如此令人蕩氣回腸,朝鮮電影美學思想從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

注釋:

①當然在其中也發生了許多文化交融現象,這里是著眼于整體的文化交流模式而言的。

②只針對中國和朝鮮半島國家文化交流過程中某種特定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固然是一種研究方式,但是,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在文化交流方面和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相比都有不同的特征,長期的文化交流使二者文化體系中有一些相似乃至相同的文化構成因素。鑒于這種特征,在研究中國和朝鮮半島文化交流時,以特定文化現象為中心拓展開來,對其前后所有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度剖析或追本溯源式的反思,在很大程度上能深化對某種具體文化交流現象的解析,因為一些具體的文化交流現象背后其實還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影響因素。但這些研究是一個系統化的研究,非本文內容所能涵蓋,在此筆者只是提出這種思路,在此篇研究中,受制于篇幅,筆者主要還是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研究。

③筆者所觀賞的《軍旗》為民間人士習珂所譯,由興趣所致習珂在十余年時間里搜集整理了大量一手朝鮮資料,翻譯了包括影視資料在內的許多朝鮮資料。本文中的人名、臺詞以及歌詞的翻譯等皆來自習珂用字幕形式翻譯的《軍旗》,筆者認為,該片用字幕形式翻譯能完整保留原版電影中朝鮮語所表達出的一些獨特音韻美,雖然字幕翻譯確有一些局限性,但較之配音翻譯也有其不能比擬的優勢。另外,由于原片并沒有顯示該片何時攝制的相關信息,習珂根據種種資料進行推斷后認為該片攝制于1986年,這些觀點亦為筆者所采用,在此向習珂表示感謝!該片的網址為:http://blog. sina.com.cn/s/blog_5f218e2b0102v4yz.html,2014-11-07。

④在中國知網如用“主題”進行檢索,雖然出現的文獻數量較多,但同時納入了許多不相關文獻,故此處未用“主題”進行檢索;如果用“關鍵詞”進行檢索,只出現3篇文獻,其中還有1篇重復出現,故實際只有2篇,事實上很多文獻又被剔除出去。綜合考慮后,本文運用了“篇名”檢索以作為一個參考性分析。在“篇名”檢索中,實際上也有一部分文獻并不是研究性質的,只是與朝鮮電影相關,例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介紹性資料;或一些文獻中只有部分內容涉及朝鮮電影,但由于存在一定關聯性,所以在統計時未予剔除,如果嚴格從研究型文獻角度來統計,數量只能更少。但是,在統計時還是將與朝鮮電影完全無關的資料進行了排除。具體檢索時間:2016年4月7日。

⑤中國知網顯示2016年相關文獻為0篇,考慮到2016年還未結束,相關文獻統計還不完整,故統計截止時間為2015年。具體檢索時間同樣為2016年4月7日。

⑥以10年為間隔一方面是因為如果以1年為單位或5年為間隔統計,每個時間段的文獻數量太少;另外一個原因也是為了和圖1的統計時間保持統一,圖1數據來源中除50年代和90年代外,主要年份作者也是以10年為間隔進行統計的。

⑦此處的將軍指的是當時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

⑧雖然作為一部軍事題材影片,該片也有一些激烈的戰斗場面,但都是小規模的,也就是說,該片并不是以規模宏大的戰斗場面來贏得觀眾的。

⑨其實,筆者并不愿輕易使用“敵人”這樣的字眼,但囿于整個故事的框架之中,迫不得已在多處也用了這樣的字眼。

[1]袁慶豐.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朝鮮電影在中國大陸傳播的文化機制——以《看不見的戰線》為例[J].燕趙學術,2014(1):83-87.

[2]金正日.導演要設置好情感線[M]//金正日.電影藝術論.平壤:朝鮮外文出版社,1989:128-136.

[3]萬佳歡.專訪朝鮮文化省副相、朝鮮電影總局總局長樸春男:我們不把電影當作商品[J].中國新聞周刊,2012(26):74-75.

[4]金正日.沒有音樂的電影就不是電影[M]//金正日.電影藝術論.平壤:朝鮮外文出版社,1989:230-233.

責任編輯:羅清戀

Analysis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Korean Movies about the Military Themes——Take“Flag”as Analytical Base

GUO Dejun
(Medical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Flag”is a very wonderful movie of North Korea,and the intricate plots became an organic whole in the course of spatio-temporal crisscross and scene change.In fact,the meaning of the flag in this movie transcended the tangible object itself,but it actually represented some value ideas in North Korean society,which has been hidden sometimes or presented in another time through the whole movie and became the clear line linking the whole story.However,this movie didn’t simply implement the value indoctrination.The whole story quite naturally highlighted the sincere feelings between comrades-in-arms while it elaborated the whole process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and this movie also played the heroism complex to the extreme when som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faced the test between life and death.At the same time,in the double weaving of the thrilling plots and the flavor of life,the beautiful or magnificent music timely interspersed among it.To sum up,all the elements in the seamless combination made people fully appreciat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Korean movies about military themes.

North Korean movies;military themes;“Flag”;movie aesthetics

J901

A

1673-8004(2017)02-0068-0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13

2016-11-04

郭德君(1977—),男,甘肅靈臺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外國哲學及公共管理學研究。

猜你喜歡
軍旗朝鮮
朝鮮國慶"輕松"閱兵顯自信
前往 電視劇《熱血軍旗》片尾曲
黨旗艷 軍旗紅
《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
朝鮮試爆氫彈,中方堅決反對
朝鮮平靜度過“金正恩生日”
韓要求朝鮮為泄洪道歉
傳朝鮮有11個候補核基地
氣勢磅礴的畫廊:評大型畫冊《軍旗:世紀的風采》
評《軍旗飄飄——新中國50年軍事大事述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